往事(三)

陈宁桥

农村新生活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生活啊,生活!你有多少苦难,又有多少甘甜!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青草照样会鲜绿无比,花朵仍然会蓬勃开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路遥</span></p> <p>  来到农村,坎儿是快乐的。他像笼中小鸟一样,一不小心飞出来了,尽情地呼吸着乡村的新鲜空气。</p><p> 坎儿母亲学校下放的地点在湖北京山,他们分别都住到农民的家里。当地的农民特别纯朴,他们不理解这些大学老师为什么会来到这里,甚至看到这些知识分子心里特别敬重,他们都非常热心地帮助这些老师打理日常生活。</p> <p>  城市烧煤来做饭,电灯来照明;农村柴火来炊烟,油灯来借光。一家人突然从城市走到农村,土灶不会烧,没有柴没有油怎么办?愁坏了坎儿妈,急坏了坎儿爸。坎儿却什么困难也感觉不到,因为农村的一片天地是如此的广阔无垠,他身在其中却置身其外。</p> <p>  起初所有的困惑都被农家人看在眼里,他们真诚地教会坎儿的父母怎么用土灶烧柴,搞一根比大拇指粗一些的竹竿,中间烧个小孔,就可以往灶里面吹风了。</p> <p>  由于要烧柴,到了星期天,坎儿和他父母一起要去山里打柴。所谓打柴,也就是在山里有好多倒掉的树枝可以捡回来当柴烧。他们一家三口经常大清早就出发,每人肩上一个冲担(一种扁担),不需要绳子的,直接用一些藤子就可以把树枝捆起来。一路上可以听到野山羊的叫声。当然也有很多鸟叫。口渴了就喝路边沟里的水,那都是山泉水,清澈见底,一路风景很好。一般他们一家一次可以挑200多斤的柴回来,他父亲要挑100多斤,他母亲要挑70--80斤,坎儿也要挑30--40斤呢。</p><p> 后来,房东教坎儿的父亲用牛拉车去打柴,一次可以搞300-500斤回来,这样省力多了。</p><p> 他父亲还跟着他们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木工活。房东家里的后面是一片竹林,房东自己会编一些簸箕,筲箕等家用物品。</p> <p>  坎儿上学是要走三五里路到结力大队的学校上课。由于学生人数和师资的原因,在学校是两个年级在一个班上课,这也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吧。坎儿是小学二年级了,他们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老师上半节课教二年级,下半节课教五年级。老师是一个知青,课讲的非常生动,很有激情。</p> <p class="ql-block">  学校没有图画、音乐课程,只有简单的算数和语文,加上体育课。坎儿在江城时已经学会画画,可以画天安门,很受同学欢迎,他画了好多张天安门的画送给同学们,那些农村的孩子高兴的不得了。坎儿也感到非常自豪。</p> <p>   走出城市来到农村,坎儿就像获得重生一样,从心底里乐开了花。有父母的陪伴,有同学的戏耍,少了一份被戏弄的尴尬,多了一份被同学拥护的自尊。学校生活是愉快的,放学后的时光是开心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感动。</p><p> 他们小队有四五个同年级的同学,他们放学后都要去放牛、割猪草,坎儿也就骑在牛背上帮那些同学放牛,那些同学把割的猪草就分一点给坎儿带回去。</p><p> 遇到雨后天晴,他们一起在草丛中找蘑菇,有松菌和草菌两种可以吃。还有叫地皮菜的,像木耳一样的野菜,在池塘旁边潮湿的地方就有,但很多砂,要花很大精力用簸箕把砂滤掉。松菌的味道是非常鲜美的,据说现在要几百元一斤了,还买不到。对坎儿来说那是一段非常开心的日子。</p> <p>  有次在放学的路上,路边有条水沟,有个女生在沟边洗手,调皮的坎儿本性始然,在不远处扔石头过去溅起水花,不巧一个石头砸到了那个女孩的额头,顿时出血了,坎儿也吓坏了。坎儿的母亲担心砸坏贫下中农的孩子不好交代,赶紧凑上二十几个鸡蛋牵着坎儿一起到那农民家里道歉,想尽快平息这件事情,那家人也还好,埋怨了几句也就没有闹下去了。坎儿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在那个时候农民家里孩子多,一点小伤小痛也不当一回事,孩子也没那么娇情,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还是朴素和善良的。</p> <p>  坎儿的农村生活丰富多彩,但他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活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快乐是坎儿的,与父母无关,只因童年的天真无邪。父母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也不是坎儿能够理解的,于坎儿而言,父母在哪里,家便在哪里,有家的地方便有安全和快乐。而父母却不同,心若不安,到哪里都是流浪。</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路遥</span></p> <p>  时光宛如白驹过隙,转眼而去。坎儿兄弟两个已到长身体的时候,饭根本不够吃的。没有办法,母亲就把红薯、或是菜、或是其他辅食放在饭里一起煮着大家吃。家里也养了几十只鸡,每天一早要用糠喂鸡,坎儿天天都盼着鸡快快下蛋,以解馋闷。</p> <p> 房东也有两个小男孩,正好都比坎儿兄弟小一点,所以在一起玩的也很开心。有时周末坎儿的父亲到公社街上买点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用品,顺便带几个烧饼回来,那是几个孩子最高兴的时候,都抢着去拿自己的一份。</p> <p>  那时农村也有有线广播,到了晚上很多时候要组织社员一起听广播。白天,学校也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唱革命歌曲,坎儿的歌自然比那些农民的小孩要唱的好很多,通常他就拿一个小喇叭唱。有时晚上村里也组织村民听广播,也学唱样板戏,坎儿还教大人唱歌呢。</p> <p>  最让坎儿不能忘怀的事是房东在坎儿十岁的时候,纳了一双布鞋给坎儿,鞋底是绣花的,非常漂亮,可惜的是坎儿没有留下做纪念。只到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遗憾。</p> <p>  一年多以后,爆发了举世震惊的林彪事件,下放到农村的老师终于结束了再教育的历程。但那个时代,国家依然在艰难的、畸形的、缓慢的向前发展。他们一家和其他老师一样,又回到了江城,不过没有机会再走进高等学府了。那时他们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弟,一家五口能够团聚一起生活,已经是其乐融融了。</p><p> 多年以后的80年代,坎儿曾借工作出差的机会,到农村来看望他们,可惜房东的女主人已经去世,那双鞋底绣着花的布鞋曾经带给了他无比的感动和温暖,而现在却是满满的回忆和遗憾。坎儿在老人家两儿子的陪同下到坟头祭拜了女主人,以表悼念哀思之情!</p><p> 时间转眼到了21世纪,坎儿在特区自己开了一家工厂,念念不忘旧情,特请下放时的房东老人来工厂帮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想借此补偿下放那段日子得到的关怀。</p> <p>  老人的小孙子也随后来到坎儿的工厂做事,大家互相有个照应。坎儿那时才听说老人的大儿子因病已去世,农村的医疗条件确实差强人意。几年后,老人病危,一直盼望着小孙子赶回去再看一眼。当看到小孙子赶回来时,不知不觉的留下了眼泪,虽然已经不能说话了,但手里紧握着700元钱,从被子里伸出手来交给小孙子。这握住的哪里是钱啊,而是老人对子孙的一片交待,体现了老人最质朴的本质。当老人见到小孙子后便安详的闭上了双眼。</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幸福,或许说生存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无数艰难困苦中,又何尝不包含人生的幸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路遥</span></p> <p>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坎儿年幼无知的时候,跟随父母在农村一边接受着苦难,一边努力地过出了自己的精彩。种田插秧收割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坎儿来说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还有一些常用农作物的种植,比如:棉花、小麦、油菜等等,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农家养猪养鸡的本领。小小的心中,早早种下了吃苦耐劳的种子,等待着生根发芽,等待着蓄势待发。父母常常告诫他,即使生活里有太多的不如意,但仍然要感恩生活教会我们的一切。</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无荆棘,不成玫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无波澜,不成岁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