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i> 思 乡</i></b></p><p> ——徐秀花</p><p> </p><p> 雨后清晨 ,在十字路口的拐角,四、五个青壮年围圈蹲在地上,仿佛在商量着嘛事。瞧见这一景,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童年,也回到了那个曾经养育了我二十几年的家……</p><p>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胶东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候,我的乡里乡亲都是世世代代务农的朴实人儿,他们最远去过的地方,也就是离家40华里的县城,没有见过县城外面的世界,自然也是不知道外面的很多奇闻趣事,自然在饭后、在劳作的间隙、他们也没有太多谈论的话题,他们议事的主题,无非是昨天庄稼地的事,苗子的长势、虫子的多少,要么就是谁家的孩子今年要上小学啦或者是上初中啦……而他们议事的姿势就是像现在这一景,雨后,街头或者二叔或者三大爷的门口,二三一簇,四五成堆,围圈蹲在地上,嘻嘻哈哈、说说笑笑、高天阔论……</p><p> 也许是“少年不经事、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候的我,总是在悄悄地观察他们,他们中间的人都不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都不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人,肚子里的墨水都不多,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日出下地,日落归家,虽有农忙季节,人累得几乎瘫痪,但是看到家里仓满缸满的情景,那种“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满足感就很自然的流露在脸上。更何况他们在雨后、在夏季的晚上,就是这样,围圈蹲地上谈庄稼、谈早晨大队村委喇叭里讲得利民的政策……他们总是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从没发现他们有啥愁有啥忧,那时候,村里的欢声笑语总是此起彼伏。他们不用为迟到而担心、不用为业绩而发愁,他们就这样把日子过得简单、慢节奏、而又有滋有味……那时,没有阅历的我,把这种生活,当成了自己理想的生活。</p><p> 随着学识的增长,随着年龄的递增,我知道了天外有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去看看,于是我开始背离我最初的理想生活,我经历了求学、工作、下岗、创业……我经历了伤、经历了痛、我终于在城市里立下了足,过上了车水马龙的生活,城市生活让我眼界开阔、广交朋友;城市生活交通方便,让我很快的可以从A地去B地;可是,城市生活确是压力大,你一天不快节奏的工作,你一天不辛苦生活,生活就让你很辛苦。在农村,出门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放眼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在城市,出门尽是陌生的脸蛋,想瞭望星空,如同井底之蛙,不知大海。</p><p> 穿过岁月的春与秋,碾碾转转,离开家乡二十余载, 我经常恍惚之间,就回到了我的小乡村,那里的邻里邻居、那里的一房一舍,那里一起玩耍的同伴,经常在我的脑海闪现;西下的夕阳染遍了半边天,劳作的乡里乡亲,三三两两把家归;接下来就是炊烟袅袅,饭菜飘香;早早吃完饭的叔叔婶婶们,门前一聚,又开始了晚间分享白天精彩的讲说……经常想回家乡看看,可是现实很多的“无奈”,让我的想法搁浅,加之最痛爱我的奶奶和母亲的离世,家乡留给我的除了想念还有“痛彻心扉的痛”</p><p> …… ……</p><p> </p><p> 家乡,我梦里想去的地方……</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