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到山东青州古城街头转悠,被一种叫杠子头的面食品吸引了视线,因为它与陕北的干炉太相似了。</p> <p> 操着浓重陕北口音的我与经营杠子头的店主攀谈起来。好在都是北方汉子,交流似乎未遇到大的困难。</p><p> 原来,之所以叫“杠子头”,是因为在其制作过程中,发酵的面要加兑大量的生面,必须使用杠子这一工具搅拌和匀,然后制成形似陕北干炉的面食品。</p> <p> 我故意问一同游览的孙子:“这杠子头和咱的干炉有什么不同?”八岁的孙子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干炉中心有红印印,这个杠子头没红印印!”孙子当然回答的不错。不过,作为形状相同且便于携带存放的传统面食品,二者的区别除了“红印印”的有无外,制作方式与过程亦不同。陕北干炉是硬面和制经火鏊烘烤加工成熟,山东“杠子头”则是发面兑生面用杠子搅拌和制再经炕烤而成。</p><p> 陕北干炉,山东“杠子头”,真乃异曲同工的传统面食制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