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情人有情 同窗抗疫叙友情-庚子年哈三中高三二微信群聚会—2020-7-20

艺釜

<p>  2020年是庚子年,所谓庚子年是以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在民间有庚子年必有大乱的传说,虽无科学依据,但历史上一些重大灾难事件也确实发生在庚子年。</p><p> 1840年庚子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成为中国近现代屈辱史的开端。西方列强借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的,纷纷前来分一杯羹。1900年庚子年发生的庚子国难,八国联军进军北京,使中国人陷入无尽的灾难中,国家遭到瓜分。1960年庚子年出现的全国大面积遭受自然灾害,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受到影响。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全国陷入大饥荒。</p><p> 迈进2020年庚子年,“不请而至”的新冠病毒疫情首先入侵武汉湖北,进而波及全国,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的积极防疫,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这个人类的共同敌人,又乘机肆虐全世界,可以说这是庚子年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但我们这边“风景独好”,不过也要谨慎行事,内防反弹,外防输入!</p><p> 这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杨婉同学,在美国孩子家附近草坪上的留影。</p> <p>   疫情之下,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同学们宅在家里,疫情紧的时候,同学们在微信群里算数学、猜成语、玩游戏、交流诗;疫情松的时候,则走出家门,在周边拍花、赏花、识花、逛公园,回到微信群里交流亲近大自然的感受。挺有意思的,这不正是一个疫情期间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吗? 于是程地会同学在群里提议:</p><p> “疫情风卷的世界中,不知今年还能相聚见到你们否?不知大家在国内外是否安好?很惦念同学们,希望大家晒花晒景晒诗晒世情……,也晒晒你们近况!”</p><p> 书记杨婉同学马上表态:“我同意地会的意见,特殊时期,聚会不易,难以预期。大家都发点近期生活照、活动照,就实现个网上聚会吧。每人不防多发几张照片或视频,能够体现今年的生活状态。然后再弄个美篇,纪念这特别的一年。”</p><p> 班长张广兴同学也认为:“两位同学的建议很有道理,琢磨不定的疫情不知如何发展,故乡的相聚也难以成行。大家都发个新照,说下近况,作为庚子年微信群里的一次聚会。”</p><p> 这样,就有了这个庚子年特殊时期微信群里同窗聚会的美篇!</p><p><br></p> <p>   身在家乡的程地会同学说:“平时没事就到湿地公园走走坐坐,天热了就找个水边树萌下乘凉。”</p><p> 同学们赞:“@地会 前天你说要好好想今年都干啥了,看来是想得很好哇。既有录相又有照片。群力的两张近照,选址好,轻松,潇洒,画面优美。小孙女也好看。”;“@地会 ,好优闲啊,自然大气,好棒!”;“@地会 大赞!太棒啦!问候、祝福!”</p> <p>疫情期间,刚回哈尔滨时孙女来看我时拍的。</p> <p>手持黄花,英姿飒爽,花儿一朵,向阳绽放!</p> <p>  程地会同学说:“这是去海口录的视频。”</p> <p>  最先亮出近照和家乡鲜花的是程京青与程地会两位同学,她们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群里同学都一致夸二程同学:“精神状态都好”、“都胖了”、“连皱纹都不长,羡慕!”</p> <p>程京青同学与花合影。</p> <p>   疫情防控紧的时候,玩数学、猜成语、玩游戏、交流诗,就成了微信群里重要的活动之一。</p><p> 玩数学。</p><p> 这不程京青同学@cheng47又在群里出题了:</p><p> “据说是华为招聘题:用1,2,3组成最大的数,回答321的被当场淘汰。”</p><p> 杨婉同学@wan作答:“@cheng47 3的21次幂最大 为—10 460 353 203”。</p><p> @cheng47回答:“@wan 才看到你的答案。发的人没给答案,但我认为对。你算出具体数啦。数太大,我没算。比较2的31次方和3的21次方的大小,取大数。”</p> <p>程京青同学接着算了一下,结果如下:</p> <p>猜成语。</p> <p>玩游戏。</p> <p>  交流诗。</p><p> 文人墨客常常是以诗会友。宅家抗疫,各居一方的同窗,以诗交流不失为一种彼此倾述的方式。以下就是诸位同学有感而发的诗作:</p> <p> 欣赏“丁香”一诗,于波同学点评道:“@孙彦华 你的丁香诗颇耐品味。以梅花比照其清纯,以牡丹比照其典雅,这种借喻,丰富了花的品类形象,而效果是突现了丁香之美丽高洁。紫、白是丁香花的基本色,而牵引出的是“韶华梦”“赤子情”。“丁香结”是古代诗词中已有的语汇,你借用写下的“千千结系平生忆”这句蕴涵着千思百感一一这是全诗中分量最重的一句。尾句的襟、袖、神,似是写花,实为写人,写自己所珍视的情怀。这不是格律诗,但确是一首成功的咏物述怀诗。向你祝贺!”</p><p> </p><p> 2020 05 25&nbsp;</p> <p>张丽辉同学的诗。</p> <p>见景赋诗。</p> <p>  疫情期间,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是必不可少的。远在美国的杨婉、于波夫妇,发来今年5月锻炼身体的视频。他们说:“我俩至今仍保持着年轻时对乒乓球的爱好,每天都打一会儿。”</p> <p>程地会同学问:家乡这花的名字?张丽辉同学一眼就认出来了:“@地会 这花——蜀葵。”</p> <p>  疫情期间,女同学们在群里最热门的话题是说花、赏花、识花、论花,当然为了这个话题,就要借疫情松动之机,到周边寻花、拍花。身在北京李杰同学,应该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位。丁香花前的留影,寓意着对故乡的无限眷恋。</p> <p>  为了群里的约定,7月18日傍晚去公园时的自拍照。同学们赞:“亲近大自然,很有风度!”</p> <p>李杰同学面带微笑,聚精会神地地拍花。</p> <p> 李杰同学说:“北京森林公园荷塘周围,是一人多高的芦苇,啥也看不见。有人踩倒芦苇形成豁口,我也跟着进去,站在泥水里拍的,好辛苦啊!”尽管如此,她镜头下的荷花亦然是亭亭玉立,玉洁冰清。</p> <p> 李杰同学为了助兴,送来祝福:“几幅夕阳红送给不寻常的同学聚会,祝老同学们潇洒快乐!平安健康!”姜家钧同学送上全套歌词:“最美不过夕阳红,温磬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p> <p>  姜家钧同学说:“北京疫情刚刚降为三级,7月24日上午,我去老干部活动站录制了《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歌,搭配李杰同学的《夕阳红》照片,祝福老同学永远夕阳红!”</p><p> 李杰同学看到歌配图回复道:“@家家 谢谢你还特意录制了这首歌,风采依旧,也为美篇增光。说的对,让我们共同祝福老同学晚年如夕阳,映红半边天!”</p> <p>  孙彦华同学又发来一幅照片,和李杰同学的“夕阳红”。李杰同学看到:“相悦黄昏”和“夕阳红”,即刻送去心灵相通的谢意!</p> <p>   旅居加拿大的孙彦华同学,一身休闲装,背靠圣劳伦斯河畔。</p><p> 同学们赞:“@孙彦华 你这幅照片很别致啊,草坪开阔,白鸽环绕,天空碧蓝。作为中心的你,打扮凉爽,神态轻松。照片让人看了敞亮!”;“@孙彦华 你好潇洒,运动员一般!”</p> <p> 要讲微信群里拍花、识花、论花高手,非孙彦华同学莫属。你看她镜头下的花,形态各异,争芳斗艳。讲起花的知识更是滔滔不绝。关于萱草:她写道:</p><p> “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萱草是百合科、属多年草本植物,栽培管理简单粗放,几乎随处可种,任其生长,株丛可年年不断扩大且萌发早,绿叶成丛极为美观,萱草类耐半荫,可做疏林地被植物。在蒙特利尔萱草几乎随处可见,多丛植于房前屋后的花园、屋檐下、入户门的甬道旁及公共场所的路边。萱草花花型美观 ,亭亭玉立的花葶从丛生的细长叶片中抽出,最高的有一米以上,顶着约十朵以下的聚伞花序,每朵花都有10公分大的直径。花有单层面还有双层面,漏斗形上部开得很开,而且反卷,边沿呈波浪蕾丝状,以橘红色(金鱼黄)为主,还有柠檬黄、粉红、深红,花色十分娇艳,经过人工杂交培植的,在反卷的花瓣上还会有不同的杂色条纹和斑点。花期是6月下旬到8月下旬(蒙特利尔)。萱草的自然种类约20种,但北美人喜欢在观赏花卉的杂交上大做文章,因此培植出万种以上不同花色的萱草品种,萱草是百合科花卉中品种最多的一类。”</p><p> “ 萱草别名忘忧草,意为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萱草花又是母亲花,古代中国人用萱草花做为献给母亲的花。&nbsp;”</p><p>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诗云: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这是对萱草绝好的描绘。”</p><p> 由此她感叹:“有时后悔没选择医学或园林专业,学个自动控制,其实总是被控制。”</p><p> 杨婉同学说:“@孙彦华 近几年我才发現你的园林天赋和文学素养均有深度,现正壮年,再深钻研也不晚。”</p><p> 其实,花与女人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缘分,女人喜欢花,是因为女人与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女人如花花似梦,温柔、艳丽、充满韧性。所以,女人对花是十分敏感的,她们能扑捉到花的美,也能读懂花的语言。女人如花,少年时的青涩纯真,成年后的成熟风情,中年时的优雅智慧,老年时的沉稳老练。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花与浪漫联系在一起,当女人看到鲜花时,她的思维、说话、行为都开始以一种浪漫的方式进行。她们的心会变得更加的柔软多情,她们的话语变得更加的丰富温柔。</p><p> 以下是孙彦华同学镜头下的花:</p> <p>  家在北京的张丽辉同学近照。密云山又称横山,在北京密云县南,因“山藏云雾”得名。密云山里可谓是一个“世外桃源”,休闲养老的好去处。</p> <p>在北京副中心—通州黑小麦田留影。</p> <p>往年的照片。</p> <p>   论起群里拍花、识花、论花另一高手,非张丽辉同学莫属。同样一处花,却拍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她写道“还是这个场景,可以蹲下来拍,镜头在花朵的底部,且略呈30度左右仰角,远景最好有一点儿天……这样画面透气,可能更舒服点儿。”</p><p> 同学们赞:“@丽辉 拍神了,活了,有佛光”;“@丽辉 太神了!”;于波感慨之余又忆起了往事:“@丽辉 你用手法把粉红莲花拍出了白莲花的效果,白莲属稀有。莲是“圣洁之花”,花实并存。佛与菩萨都是端坐莲台之上。记得在校咱班去华滨大队劳动时,我们吃饭的那户人家墙上挂观音菩萨像,两旁的对联是“白莲台上慈悲主,紫竹林中自在仙”,我觉联好,就记住了。”</p><p> 张丽辉同学谦虚地说:“不好意思,只想切磋切磋技艺,一言难尽。赋予情感、安排练习、加后期处理……”。</p> <p> 张丽辉同学在航天部门工作,这是她镜头下,用太空育种后培育的月季花。</p> <p>她拍的花。</p> <p>   身在厦门的张燕萍同学写道:“班群好热闹。@丽辉 @孙彦华 @李杰 @Yu Bo 你们拍的美景,情景交融,绝对完美,非常欣赏。各位老同学,多年以后,你们依旧风采依然。愿大家都健康快乐!我也来凑个热闹,厦门的凤凰木是迎着学子的毕业季开放,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树,火焰般的颜色,它像我们年轻时的热烈,奔放。像我们的夕阳一样,不褪色!”</p><p> 李杰同学回复:“@张燕萍 谢谢称赞,愿我们的晚年象凤凰木一样火红!”</p><p> 看到近照,同学们赞:“@张燕萍 相片中你像二十多岁的姑娘。”;“@张燕萍 照片洋气十足!景致也美!口罩捂的严严的!绝对的2020庚子年特色!”;“@张燕萍 老朋友,向你问好。说是近照,但没说戴口罩。”</p> <p>张燕萍同学镜头下的凤凰木,火红而艳丽。</p> <p>  发一张曾经的同坐合照。这是在福州的三坊七巷严复故居的后面拍的。张丽辉同学回忆;“这张照片是2018年4月拍的,当时是与张燕萍相约,在福州、厦门见面,后来我们还一起去了武夷山。照片是燕萍女儿拍的,水平高。人没有那么年轻。谢谢夸奖。”</p> <p>  身在美国的于波同学受女同学的感染,他说:“李杰是摄花好手,还能帮人识花,欣赏了!我晚上散步,也乱拍了几幅,发出来凑趣吧。”</p><p> 其实,人有国别,花无国界,只要土地、阳光、雨露适宜,一粒花种就会发芽、扎根、开花,争芳斗艳,为人类提供无限的乐趣,为这个地球村增光添彩。愿世界充满花一样的美好!</p> <p>定居加拿大的万爱琳同学夫妇。</p> <p>万爱琳同学拍摄的家周边的花。</p> <p> 长居故乡的李晶莹同学,在群里发声:“各位老同学大家好!看到照片感到十分亲切,年轻漂亮富有朝气,生活质量很高!想念老家吗?给大家呈现一段带泥土气息的短视频,闫家岗农场荷花池,连着太平湖。祝大家快乐幸福每一天!”</p><p> 同学们赞:“@李晶莹 开心!”;“@李晶莹 太短了,没看够!”</p> <p> 李晶莹同学最早发来家乡的视频,刚才又传来近照。她说:“这是刚在附近拍的两张。看到班级同学这么活跃,有凝聚力,大家都平安健康,各有特色,施展着夕阳无限好的才华,那么真诚地赞美他人,很感动。”</p> <p>她介绍说:“这是晴天市集,地摊经济的一个门面,疫情常态化的产物。”</p> <p>李晶莹同学双胞胎外孙女,漂亮飒爽,不爱红妆爱骑马。</p> <p> 6月27日,旅居山东龙口的郭冬梅同学,身穿旗袍、迈着模特步向我们走来:“向同学们问好!”她介绍说:“这里比较适合春夏秋生活,冬天屋里冷些,外面很好。冬天我就去海南。我的住处离渤海海边约1OOO米左右,空气好,綠化好,无一人有新冠病和疑似新冠病,许多北京人来此。”</p><p> 同学们赞:“@郭冬梅 走路多精神,身体棒棒的!”;“@郭冬梅 身材这么好!”;“@郭冬梅 秀身材,优雅。生活美满。”</p> <p> 一年两地一线的退休生活真好,冬季来到海南,这是“与爱人在三亚海边小区照的。”姜家钧同学从照片中似乎找到了知音:“@郭冬梅 ,您老伴的白发和我挺像,但身体和气质都比我强!”</p> <p> 定居上海的伊范同学写道:“大家好!看了大家一张张美照,真高兴!都是七十多岁的人啦,依然年轻、健壮、漂亮,为每一位同学鼓掌!为此,我也即兴PS制作了一张我的近照,献丑啦!以此问候各位亲爱的同学们,祝大家晚年幸福!”</p><p> 杨婉同学们赞:“@黑土恋(伊范) 制作的照片呀,温和而自信,领导范儿!”孙彦华同学感慨地说道:“我女儿毕业后应聘去上海,在那里工作了七年,我出差路过常常小住,非常喜欢这国际大都市。电视剧中经常闪过的外滩、东方明珠的美景我看也看不够!”</p><p> 伊范同学高兴地说:“谢谢大家关注、鼓励!玩玩而已!”</p> <p> 伊范同学是玩ps制作的高手,她颇有感触地说:“应用ps软件制作图片,很好玩,我很有兴趣,钻进去出不来了,以此打发时光。感兴趣的同学可跟我一起玩。今天再献上两张,为大家助兴。”这一张“献给本次聚会。”</p> <p> 八年哈三中校园学习生活,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心底,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那是我们步入社会打拼的基础。尽管远在上海,也始终不忘教育培养自己的母校。她深情地说:“《我和三中合个影》(近照抠图制作)”</p><p> 看了伊范同学ps软件制图新作,同学们称赞:“@黑土恋(伊范) ,不愧是咱班的高材生,到老了更加发挥聪明才智!”;“@黑土恋(伊范) 厉害!真棒!喜欢!”;“@黑土恋(伊范) 太棒啦”;“@黑土恋(伊范) 高”。</p><p> 面对同学们的称赞,她谦虚地表示:“不好意思,献丑啦!&nbsp;”</p> <p>  宅家抗疫,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伊范同学应用ps软件制图参入抗疫。你看她从新冠病毒首侵武汉湖北、全国医护人员奔鄂驰援、解放军指战员快速运送救援物资、全国进入群防状态。形象地勾画出一幅:“举国上下一盘棋,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生动感人的画面。</p> <p> 家在北京的陈刚同学写道:“看到群里提议,走在路上,刚刚请快递小哥拍的。”</p><p> 同学们赞:“拍得挺好,自然健康,神彩怡怡!”;“身体.精神和气质都像一个运动员。”</p> <p>  陈刚同学写道:“7月18日傍晚和三个小学生一起打球,真赏臉。现在坐在孩子们旁边看书,享受着。”是啊!三中走出来的学子就是不一样,到老了爱读书学习的习惯仍然不变!</p> <p>  与隔辈在一起,欣赏他开心的一笑,那是难以言表的享受!</p><p> 同学赞:“@巧巧 知性美女,又是慈祥老奶奶!”</p> <p> 身在大连女儿家的刘宇(刘晓光)同学,也发来新照:“照片儿是刚拍的,家里没人。后来我到小平岛中心广场,请人给拍的。”</p><p> 看到刘宇(刘晓光) 同学的近照,同学们纷纷赞道:“在两个女儿身边好,高兴。看,马上胖了吧!”;“在大连女儿家,胖了。精神状态好!胖点沒褶还有抵抗力!”;“看到你在大连这么健康开心,真为你高兴!”;“在大连啊!和两个女儿团聚开心高兴真好。照片也显胖了些。”</p><p> 刘宇(刘晓光)同学风趣地说:“疫情期间,天天在家待着,没事儿,可不胖了呗!”;“@刘宇(刘晓光) 虽是胖了点,但依旧年轻!”;“@刘宇(刘晓光) ,胖了,心态特好,母女共享幸福生活,太爽了!”</p> <p> 摸塔尖照。同学们赞:“这张有意思!拍的水平高!”;“@刘宇(刘晓光) 好精神!有气派!”;“@刘宇(刘晓光) ,好漂亮啊,有气势,祝你青春永在!”</p> <p>程地会、刘宇(刘晓光)同学镜头下家乡的一瞥。</p> <p>  这是王京英同学的摄影作品。很有水平!</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歌唱家姜家钧同学,还是那么精神饱满。回想50多年前长征途中,他那慷慨嘹亮的歌声,仍回荡在脑际。同学们赞:“@家家 虽然头发白了,但还是当年的模样!问候、祝福!”;“@家家 ,同学时的帅哥,老当益壮,从小就是文艺骨干,还是这么精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疫情前,姜家钧同学与朋友聚餐时领唱的一首歌,可惜没录全。</p><p class="ql-block">听后,同学们赞:“@家家 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你的拿手歌,再听还喜欢!”;“@老姜 刚听了你的歌声,还是那么洪亮悦耳!没录全确实可惜,盼望再录一个!”;“@家家 可以重录一个,期待。”于是就有了前面新录的—“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歌。</p> <p>往年的照片。</p> <p>  每年两地一线生活的荣剑英同学,当然这个季节回到故乡是最好的安排。他看到群里的建议:“响应号召,刚在顾乡公园请保安给拍了一张,自拍了一张。愿大家都快乐安康!”</p> <p>  道里群力雨阳公园留影。</p> <p> 苏洪杰同学,是当年名扬兵团内外19团芭蕾舞宣传队队长,在那里,他既为兵团和知青爭了光,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遗憾的是,由于疫情未能一睹夫人的尊容。这是他和夫人在儿童公园带孙子玩拍的。</p><p>同学们赞;“@杨各庄赵大叔 夫人小鳥依人的样子让你沾了不少光。”</p> <p>小孙子,手插腰,满自信,真帅气,将来一定有出息!</p> <p> 于波同学是我们黑龙江省的著名诗人,他以这种动感的形式亮相,为我们微信群聚会增添了活力。他说:“历经几十年的沧桑风雨,我们归回班级时,仍是青春的少男少女。我把练琴的一小段录像发给大家,为网上欢聚助兴,曲名就是《花儿与少年》。”。</p><p> 同学们赞:“@Yu Bo 认真响应号召,高水准的参与,音、像俱全”。</p> <p>  武若中同学,疫情中特殊时刻的留影。</p><p> 同学们赞:“@5老大 ,真棒!”;“@5老大 祝你一天比一天强壮!”</p> <p>疫情中留影。</p> <p>年三十和孙子合影,笑逐颜开,其乐融融!</p><p>同学们赞:“@5老大 身体还是不错,小孙子像渡林,漂亮。”;“@5老大 照片都挺好!孙子满漂亮!祖孙相依,幸福满满!”;</p> <p>  张伟同学基本是哈尔滨、三亚两地生活,现仍在海南。这是疫情期间,在三亚海边帆船上遥望远方。</p> <p>站在三亚海边远望,蓝天、白云、海浪、沙滩,让人胸怀开阔,心旷神怡。</p> <p>夫妇泳照。</p> <p>  张伟同学真富有,两个大孙子惹人爱。张伟爱人陈军军也是我们三中校友,她介绍说:“上面的是我们的大孙子,今年8岁,冰球队主力队员,这是他在训练中的留影。下面的是二孙子,今年六岁,幼儿园大班。他是今年从海南回去后才开始学冰球,誓要超过他哥。疫情期间,两个孩来海南玩。”</p> <p>  家住北京的赵建华同学不在微信群里,看到同学们微信聚会,便送来祝福和近照。他写道:“疫情期间,天各一方的老同学,在微信中相见,格外亲切。弹指之间,我们都已步入了古稀之年,看到老同学们风采依旧,充满朝气,生活温馨幸福,非常高兴!祝各位老同学快乐平安!健康长寿!”并说:这是在“三亚凤凰岛与朋友游海”的合影。</p> <p> 退休生活总要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冬季去海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在“海南澄迈迎宾岛钓鱼,与外孙女在一起”的留影。看上去,外孙女白净漂亮,身材像姥爷。</p> <p> 一年三地一线的“候鸟”张广兴同学,来到三亚不久正赶上波及而来的疫情。2020年3月29日,三亚疫情降至三级,再次游览刚开放的南山寺。他介绍说:“这里除了游人极度稀少外,景色依旧秀美,只是更多了一份静谧,徜徉其中竟忘却了病毒正在全球肆虐。观音佛像伫立在海上,俯视着灾难中的众生,唯愿人类早日战胜病毒,世界和平。放生池旁,一群鸽子毫无畏惧地向我乞食,没想到它们如此大胆凶猛,迫不及待,以往没有这种情况。原来是疫情期间,没有游客,是饥饿使然,真有意思!”</p> <p>  回到北京,他写道:“5月26日,趁北京疫情防控降级,再游北京八大处,弥补去年没去过的第八处证果寺。这是请游客帮忙拍的夫妇合影。”</p> <p> 北京疫情再次升级,宅家的日子只能这样度过—2020年7月7日。</p> <p>  看到最后形成的美篇,远在美国的于波同学,“感情萌动”,一蹴而就:</p><p> 菩萨蛮</p><p>—2020年高三二同窗网聚抒怀</p><p>疫灾漫漫犹无已,</p><p>关山遥阻万千里。</p><p>网上聚何如?</p><p>一言得赞呼。</p><p>联翩风采酷,</p><p>笑语鲜花簇。</p><p>又忆遇识缘一一</p><p>花儿同少年。</p><p>于 波</p><p>写于庚子仲夏</p><p><br></p><p> 欣赏这情真意切的诗作,伊范同学说:“@Yu Bo 谢谢你的佳作!感慨万千!匆忙将诗配画制作。”同学们纷纷点赞:“@Yu Bo 大赞!一展风采!”;“@Yu Bo 抒怀之作,棒!”;“@Yu Bo [强][强]花儿与少年!”;“@Yu Bo 佳作一气呵成,读起来很走心。愿我们能长久地花儿同少年。”;一连多个“@Yu Bo [强][强][强]!”。看到伊范同学为诗配图,同学们赞:“@黑土恋(伊范) @Yu Bo 相得益彰,珠联璧合”;“@黑土恋(伊范)诗配画精采!为美篇划上完满句号。但我们的快乐仍将继续!”</p><p> 看到同学们的点赞,于波同学说出了掏心话:“今天忽想到这次网聚,别致而又很有意义,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又颇多趣味。有了感情萌动,很快就写完了。但愿它写出了真情,并摆脱了枯燥呆板。谢谢同学们的理解和喜欢!”</p><p> 为此,就以这首诗和同学们的网上交流,作为本美篇的收官语吧!</p> <p>  </p>

同学

疫情

群里

萱草

庚子年

近照

李杰

照片

夕阳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