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家,是生命旅途出发的起点,是心停泊的港湾,也是随时可以回去的归途。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群救助使者,帮助无数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园,为他们支离破碎的生活带去温暖与希望。</p><p> </p><p> </p> <p> 2020年6月27日,好心人将一名流浪人员送至我站,据这位好心人讲述该男子在单位附近连续逗留几天,情绪激动,行为异常,疑似精神障碍。 该受助人员送来后,已是晚上十一 点,入站后,站内工作人员为其洗澡,换上干净衣物后安排至单独特需室。 在陌生的环境下该受助人员情绪高涨,言辞激烈,烦躁不安,在房间来回不停走动,拒绝与工作人员沟通。工作人员怕其有过激行为,实行24小时监护。期间工作人员发现其左脚踝处有长约10厘米的缝合伤,伤口还未痊愈。正值新冠肺炎防控特殊阶段,出于对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着想,按照疫情工作需求,次日上午工作人员带受助人员去医院进行常规抽血检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p><p><br></p> <p> 受助人员到站后拒绝吃饭, 工作人员换着方法为他准备好消化易食的汤面,汤面的香味扑鼻而来,他最终没能忍住,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暖暖的一碗汤面瞬间温暖了他冰冻的心灵,抚慰了不安的心,让他慢慢放松了警惕。</p> <p> 经过站内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受助人员精神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工作人员立即开展寻亲工作,经问询得知,其离开老家独自流浪二十多年,跟亲人也没有联系,身份信息不全,初步确认为四川省德阳市人。由于语言不通及记忆衰退,其他信息无从得知。工作人员利用人脸识别,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网等网上搜寻信息,多次沟通,逐个进行核实,最终确定其详细地址(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通济镇),并与当地救助站进行联系。考虑到受助人员脚踝部外伤,站领导决定待其伤口愈合稳定后,再对进行返乡工作。</p> <p> 工作人员每日的悉心照料,受助人员慢慢放下戒备,开始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p> <p> 受新冠肺炎的影响,站领导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同意后,这次返乡采取救助专车直达护送目地的形式。参与护送返乡的工作人员均无14天外出史,无发烧咳嗽等症状。考虑到上千公里的路程,历经十几个小时,为方便与对方救助站进行交接,站领导决定当晚连夜赶往目的地。7月14日晚上19时,我们开始出发了。</p> <p> 夜间开车赶路最能考验人的耐力与意志,凌晨的高速路上马达声少了很多,只剩下汽车疾驰声和两边的树枝摇摆声,周围一片寂静。我这次有幸可以参与到救助返乡工作中,长途跋涉,深知其中的不易,我跟同事还可以在后排座位上小憩,但是 两位站长却顶着所有的压力,每次轮流开车都四五个小时,他们忍着睡意及久坐带来的肩颈酸痛,一路驰骋,马不停蹄,丝毫不敢懈怠,只为早点让受助人员回到自己的家乡。</p> <p> 望不到的路尽头,穿不完的隧道群,路两边耸立着崇山峻岭;而南方正是雨季,车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雨,高速依着山谷,穿过树林,盘旋曲折,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p> <p> 晨间赶路,山青欲滴,云雾缭绕,像披着锦绣,真想驻足停留好好欣赏这一番美景。</p> <p> 日夜兼程,肩负使命,舍不得休息一刻,历时12个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大家紧绷很久的心也忽然松了下来。我们没有下车休息,直奔救助站,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的与对方救助站进行交接工作。长途跋涉,受助人员也略显疲惫,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他陷入了沉思中。。。</p> <p> 这些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晴雨寒暑,汾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海平带领着站工作人员一次次在街头巷尾救助流浪人员,一回回在各家医院陪伴重病患者,一趟趟在长途车上护送求助对象回家……他们早已记不清曾救助了多少人,却忘不了那一幅幅亲人相见的动人场景,忘不了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这些用爱行走的救助使者,用一次又一次的救助行动,践行着“民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帮助无数的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园、回归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