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正是七月煎熬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却迎神兽出笼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课外辅导不嫌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四目相对成水火。</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欢迎各位来到家长心理微课堂,家长们在工作之后、带娃之余,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还能关注学校的家长课堂,进行交流学习,实属不易。</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的主题是借着6月复课之初的心理普测,来讲一讲少年儿童抑郁的问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抑郁是一种心情,一种心境,不开心、闷闷不乐,干什么也打不起精神来。正所谓人有喜怒哀惧多种情绪,有时产生抑郁这种情绪很正常, 但是如果长时间不能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那么我们可能就要说,心理问题出现了。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家长就要主动去关心,主动帮他走出来,因为很多孩子不会在这种时候主动寻求外界帮助。如果抑郁持续时间超过两周甚至更长,那可能就会出现抑郁症或者更严重的精神问题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抑郁初期首先是长时间不高兴,打不起精神,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再往后发展可能就是承受不了生命之重,考虑结束生命,或者用自残来寻找活着的感觉。很多时候,人们能在短时间内从抑郁情绪中跳出来,但也有时候,自己很难跳出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七零后八零后家长的童年,相对今天而言,作业较少、辅导班较少、跟小伙伴一起活动游戏的时间较多、童年期父母的工作压力也较小,就算犯个错,老师家长打一顿,一顿饱饭基本就全忘了。但是现在孩子的童年很不一样,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减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里我拿电脑打个比方,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孩子的内存(不是硬盘容量,而是同时运作多个程序的能力指标),本来孩子的内存是很大的,有个不开心的事,第二天就忘了,相当于电脑自动清理垃圾。但是过多的压力让孩子可用的内存变小了,学校开五门考试科目,家里再开个钢琴、舞蹈、书法、奥数,很容易就转不动了,甚至卡机或死机。这个时候没有多余的内存再来处理其他问题了,就特别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或者开的程序倒是不多,家长却老觉得运行速度不够快,于是不停的点鼠标,尤其是女士,这样电脑也会崩溃的,转不动了不如让他歇一歇。</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普测之后,我跟班主任们家访了很多学生,交流之前,发现我们的认知有以下共性的问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误区一:很多家长认为抑郁、自杀自残跟小学生距离很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根据2019知网数据,我国自杀率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2014年卫生部数据,一年有500名中小学生自杀成功。儿童抑郁检出率、自杀率逐年增高,全国范围内抑郁检出率,相当于我们6月心理普测的预警,全国10-40%,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我校小学部不到10%。我们在开学之初做这次心理普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多个省份在复课前后发生了小学生自杀成功的事件,因此省里迅速发下文件,每个学校必须做这个心理普测,有条件的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聘请第三方也要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误区二:很多家长认为,最好不要跟小学生交流抑郁或者自杀自残问题,避免产生误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不谈,不代表不存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快速变化的事实。原来我们跟孩子不谈性,现在在滨州,父母跟小学生谈这方面相关的东西已经比较常见,在一二线城市开设性教育课程也逐步普及。抑郁的问题也是一样,与其让孩子在黑暗中摸索,不如直接放到阳光下,光明正大的来谈。当然,还有一个数据说明,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孩子们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越多越严重,同时当地的心理工作也越可能走在前边。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误区三:自杀是一时冲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自杀都不是一时冲动,都是想过很多次,甚至演练过多次,也就是说蓄谋已久。刚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孩子会说他放不下妈妈,放不下爸爸,总有他放不下的人或事,所以他自己很肯定虽然有这个想法,但肯定不会那么去做。这时如果环境改变,跳出恶性循环,万事大吉。但是在恶性循环中就是走不出来,时间最终会会让他的心很累很累,慢慢的不得已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了,这里的放下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那种释怀,而是无法承受这份重量,只要能解脱就行,哪怕结束生命会伤害其他人,顾不了那么多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听到这里家长朋友们可能觉得心情有些沉重,不知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在一个恶性循环出不来。其实,最后有一个好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对预警的孩子进行追踪,绝大部分孩子,随着复课的到来,已经顺利跳出了居家时期的恶性循环,自然过渡到正常上学的良性循环中来。不过,还有少数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整和专业的支援,这时您可以联系学校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咨询,暑假里我们也可以预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另外还有部分孩子产生了些许的后遗症,例如网络游戏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下期再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