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滔画稿,《著书为鉴》

滔子

<p>《著书为鉴》</p><p>余子愚/编文</p><p>李滔/绘画</p> <p>1.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宋神宗拗不过犟脾气的司马光,只好同意他辞去朝中职务,离开京城开封,到洛阳任西京留守司御史台。</p> <p>2.司马光退居洛阳,是为了完成编著《通鉴》(即《资治通鉴》)的任务。早在公元1066年,司马光就根据宋英宗的旨意,“自择馆阁英才”,作为自己的助手,成立书局,编著《通鉴》。</p> <p>3. 《通鉴》涵盖历史时段很广: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起,直到宋代开国之前一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目的是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皇帝借鉴。</p> <p>4. 宋英宗之子宋神宗即位后,对《通鉴》十分重视,以其内容“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p> <p>5.司马光初到洛阳时,住的宅子比较简陋,夏天酷热难耐,他只好在家里挖了地下室,聊以避暑。</p> <p>6. 两年后,司马光在洛阳城东南买了一块地,辟作园子。这个园子占地二十亩,地处“尊贤坊北”,取孟子“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之意,命名为独乐园。</p> <p>7. 独乐园建成后,园内藏书数千册的读书堂,成了司马光读书和修史的重要场所。</p> <p>8. 由于工程浩大,司马光为编书设计了三道工序:第一道是编丛目,第二道是编长编,第三道是定稿。他要求助手尽量详尽地收集史料,再将史料按年、月、日进行整理,然后编成长编。至于最后的定稿,则由他本人负责。</p> <p>9.一部《资治通鉴》294卷,字数在300万左右,编写的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司马光在独乐园里一丝不苟地书写,仅草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p> <p>10.年纪越长,司马光越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每天晚上睡觉都枕着圆木,只要“警枕”一动就会惊醒,起来继续读书。</p> <p>11.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司马光看着屋里堆放整齐的书稿,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这部史学巨著终于完稿了。</p> <p>12.司马光的助手范祖禹将《资治通鉴》书稿从洛阳送到开封,呈给宋神宗。</p> <p>13.宋神宗对《资治通鉴》很满意,他深知编著者付出的辛苦,下旨拜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还给参与著书的范祖禹、司马康等升职。</p> <p>14.公元1085年正月,38岁的宋神宗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到二月就驾崩了。此时《资治通鉴》书稿还未付梓,司马光仍留在西京洛阳。</p> <p>15.得到宋神宗驾崩的消息,司马光动身前往开封吊唁。</p> <p>16.身在洛阳的司马光虽远离朝堂,却早已名满天下,百姓对他爱戴有加,“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p> <p>17.司马光没有料到自己在京城出现,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公来自西,一马二童。万人环之,如渴赴泉”。人们涌过来,拦住马头,恳请他留下来当宰相,以造福百姓。一时间,不仅道路被堵塞,连周围的屋瓦都被踩烂了。司马光很不适应,匆匆返回洛阳。</p> <p>18.继位的宋哲宗赵煦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宋神宗之母,一向反对新法,当年五月,便召司马光入京主持国政,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p> <p>19.当了宰相的司马光一心想罢黜新党,废除新法,高太后对他言听计从。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在南京卧病的王安石得知新法尽数被废,黯然神伤,不久去世,享年66岁。同年九月,饱受中风折磨的司马光也与世长辞,享年68岁。</p> <p>20.司马光去世一年后,洛阳人在独乐园旁建起洪恩寺(位于今伊滨经开区诸葛镇司马社区),以纪念司马光。</p> <p>李滔,河南洛宁西岭人</p><p>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p>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p><p>洛阳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p><p>河洛剪纸研究会会长</p><p>河南省艺术教育专家</p><p>1988年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业余从事国画和剪纸创作,师从著名水墨人物画家陈钰铭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览并获奖,出版有《李滔剪纸》《猪拱门》等专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