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塞北大漠这方苍茫神奇的土地,当它与历史时空碰撞和交集的那一刻起,就有声有色地上演了秦月汉关的慷慨悲歌,几经喧嚣,几度沉寂,时光的回响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拨动人们的心弦</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一题记</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北国的雨,来的突然,下的迅猛。挤坐在卡车上的我们,被雨水浇的一身透湿,凉意爬满全身,不禁打起了寒颤......</p><p>部队从江南水乡来到塞北高原,作战对象和战场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上级机关组织各级指挥员和侦察分队分批次赴蒙古高原和边防考察、集训,以增强对未来战场的感知。</p><p>我们是第二批赴高原的队伍,天刚蒙亮就出的发,不巧赶上了这场急促的雨,但伴之而来塞北的风,狂野而雄劲,吹散乌云,阴霾渐消,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年轻士兵的身上。军车急驰向张家口方向开进。</p><p>出宣化城往北,崎岖公路象长龙般盘横在崇山峻岭中。坐在车上,不时的身体后仰,感觉到山势的逐渐爬升和陡峭。</p><p>在一处叉路口,我所乘的卡车爆了胎,车上人员暂下车休息。此时,路旁一高大土堆引起我们注意。</p> <p>随行的司令部参谋取出地图查对,指指点点的说,这是处古长城的遗址。我们好奇地打量这默然颓塌的土堆,是那样疲惫的蜷缩在路旁;上面的茅草、乱藤在风中摇曳,算是迎接我们的到来。只不过这凄凉、破败的场景,令人略感失望。</p><p>这时不远处有位头扎白巾的老乡正赶着羊群路过,他默默地关注着我们,于是遂上前与他攀谈,打听这土堆的来历。</p><p>老乡很健谈,告诉我们这是长城古烽火台,并自告奋勇要带我们爬上去。只见他拨开草丛,手攀脚登十分麻利,我们跟在其后也逐一攀上了烽火台。</p><p><br></p> <p>烽火台上还保留约七、八平方米的面积,木建筑巳荡然无存,仅剩残存的垜口朝向北方。</p><p>用手轻轻抚摸这斑驳的砖石,极力去想象古代将士日夜戍边的情景。在历史与现实的穿越中,心潮澎湃......逝去的岁月和留下的遗存无不在诉说着戍边的艰幸和悲怆。</p><p>烽火台上视野颇为开阔,房舍、田园,星星点点,缀在远山之中,一览无余。</p><p>老乡还饶有兴趣地捡起几块褐色物,点着了以后,一股腥骚的烟直冲而起,达数米高。他告诉我们,这是狼粪,古代将士在发现敌情后,将狼粪投掷在柴草之中,燃起狼烟报警。</p><p><br></p> <p>下了烽火台,与老乡告别,继续前行。回首望着逐渐朦胧的烽火台,感慨良多。</p><p>脚下的这块黄土地,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在历史上声名远扬。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在此设立了“占谷郡”,形成最早的城廓;西汉飞将军李广率大军镇守的十余年间,与匈奴厮杀,屡获胜绩,威震敌胆。历经二千多年的烽火狼烟,祖先英魂,仍庇佑着边关无恙。</p><p>由此地再往前行,就进入张家口境内。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p><p>其北面是开阔平坦的内蒙古高原 ,俗称“坝上”;南边则是与坝上落差很大的丘陵谷地,也称“坝下”。</p><p>过了张家口市区北行数十公里,即为张北坝上草原。此处平均海拔1700余米,冬季异常寒冷;而夏季凉爽怡人,乃避暑之胜地,著名的野狐岭就在这里。</p><p><br></p> <p>野狐岭地势极为险要,是塞北之门户,边陲之要隘。</p><p>史书上记载着八百年前,蒙古王成吉思汉曾指挥蒙古大军在此与金兵决一死战;</p><p>一九四五年,苏联红军对日作战,也是由此隘口攻入张家口,牺牲了不少人,故山岭右侧修建有苏蒙烈士陵园。</p><p>一九六九年底,苏联政府曾照会我国,要派飞机入境,前来坝上祭扫陵园,但为防止其闪电偷袭捷克一幕重演,我国政府拒绝了苏方要求。</p><p>那时的坝上,地广人稀,多处都被划为军事禁区,气氛十分紧张。</p><p>接待我们的当地驻军战友,用脚跺跺地,神秘地告诉我们:下面的山都已掏空,储存有大炮、车辆、弹药、粮草,应有尽有。真是个东方马其诺,地下的钢铁长城。</p> <p>告别张北坝上继续北行,沿化德到苏尼特右旗,再往边境城市二连浩特方向前行。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望无垠。</p><p>天高气爽的草原,绿意盎然,盛开着不知名的小花,衬着蓝天白云,光影交错,犹如彩色的地毯;远处一片葱郁中,马和羊群在悠闲地吃着草,几处圆顶蒙古包格外醒目,我们欢呼着扑入大草原的怀抱。</p><p>在伊和图门这个地方,我们与军侦察集训队的战友汇合。这里巳属乌兰察布盟,距边境仅有几十公里了。</p><p>第二天,我们化装成当地牧民,抵近中蒙边境熟悉环境。</p> <p>所谓的边境线并非想象中那般戒备森严,仅在草地或沙丘里立起几根杆子,拉上铁丝网权当分界线了。</p><p>空旷的边境线,了无人烟,寂静无声,偶有双方巡逻人员的出现,方才增添了些许生机。那时中蒙关系尚未完全恶化,蒙方的军人见我们还挥手打着招呼。</p><p>蒙人乃马上民族,善骑,可能是从小骑马的缘故,大多有点罗圈腿。他们在巡逻时不紧不慢,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十分滑稽,我们常以企鹅来形容和打趣对方。</p> <p>乌兰察布盟与蒙古接壤,地势起伏,兼有丘陵和平原,水美草肥,是个好地方。站在没膝的草地里眺望远处,方才体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粗旷豪迈。更让我们开心的是这大草原平坦无际,汽车在草地上行驶,尽可放心大胆的开。</p><p>午夜时分,睡梦中的我们被突然叫醒,侦察连赵班长很诡秘地说:带你们去开开眼。我们五人分成一组,携带轻武器登上嘎斯六三(苏制牵引车)。</p> <p>月光下的草原格外寂静,车子闭着灯行驶。风从耳边拂过,只听见车轮碾压青草的刷刷声。大约半小时后,前方传来动物奔跑的踩踏声响。汽车大灯突然打开,一群黄羊在灯光里慌乱地奔跑着,约有六、七十头。</p><p>黄羊(又称蒙古羚)现在被列为保护动物,可那时在草原上繁殖太多大快,已与牧民放养的牧群争食争水,故当地可有限的捕杀一些。</p><p>枪声响起,车上的侦察兵们大显身手,弹无虚发,不一会那黄羊就倒下五十多头。</p><p>车子停下来,我们把黄羊扔到车上,又继续向前追寻。</p> <p>这时后方传来噢、噢的呼喊声,不一会四、五个彪形大汉斜背着枪,挥着马刀骑马追了上来,与我们的车并排奔跑着。</p><p>原来是边防的兄弟部队,听到枪声,他们以为发生什么不测情况。我们从车上抛下几只战利品相赠,他们高兴地拾起黄羊,招手致意,呼啸而去。</p><p>不一会,车头前方又跑过一群黄羊,足有二、三百只,排山倒海般踩踏声,震的地皮发颤。呵,我们一下来了精神,车子打开大灯,全速追了过去。</p> <p>黄羊这种动物挺有趣的,既喜欢合群,又喜欢顺灯光奔跑,殊不知这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危险。枪声中,它们不断倒下,幸存的更加惊恐地跳跃奔跑。</p><p>突然草地黝黑的尽头亮起了灯,汽车轰鸣,人声嘈杂,一架直升机升空,橘黄色导航灯不停闪烁。原来不知不觉中我们巳追到边境线,蒙方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慌乱的调兵遣将。我们也惊出一身冷汗,差点酿成边界冲突。</p><p>队长令全体下车,灭了车灯,做好战斗准备。看着对方慌乱的折腾,我们乐不可支,收拾好战利品,凯旋而归。</p> <p>黄羊运回部队,正好解了肉食供应的困境。那时部队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四角五分,内含柴米油盐等所有开支。</p><p>在南方时,部队自己种粮种菜,养鸡养猪,过的是有滋有味;但到北方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后,仅凭这四角五分的伙食费,可难坏了各单位的炊事班长们,巧媳妇也难做无米之炊呀。</p><p>主食都是小米、杂粮等,大米在饭桌上巳基本绝迹;蔬菜仅有大白菜和萝卜,每天翻来覆去的就是这两样,此时能开个羊荤,大伙甭提有多高兴。</p><p>其实那黄羊肉肉质粗糙,其味甚膻,一般人难以下咽,但在我们眼里,那是最美味的佳肴。</p> <p>秋去冬来,终于下雪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漫山遍野瞬间披上银妆,好一派冰雪风光。</p><p>部队这时拉出营房,检验严寒条件下的“吃、住、行、打”的能力,爬冰卧雪练兵忙,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野外露营的经历。</p><p>那是一次长途行军,夜幕时分来到一处空旷的山谷,部队长宣布在此安营扎寨。</p><p>先给车、炮挖好掩体,做好伪装;再挖出半米多深的地窝子,上面搭起帐蓬。地窝里铺上毛毡和棉被,两人一组,倒腿取暖。</p><p>此时气温已在零下十几度,寒风呼号,刚睡下去还不觉太冷,可怜的是第二天凌晨,被寒气冻醒,浑身直打哆嗦。索性披衣钻出帐篷,静待东方破晓......广袤原野,叠嶂山峦,雪花恣意漫舞,飘落在悄无声息的静穆中。</p> <p>在建军节来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军旅的青春和逝去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