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中路寻古探幽

张警月

<h3> 中国有座神山、圣山,是古时候的帝王之山,那就是东方的泰山!<span style="line-height: 1.8;">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们有幸生活在泰山脚下,体会着它久远的文化底蕴,观赏着它绚丽的云起云落!它让我们向往和摩拜……今天,我们4个闺蜜和神圣的泰山来个约定——顺着皇帝封禅时的路,和那些古迹、美景拍照合影留念!</span><br></h3> <h3>  登泰山主要有3条路:中路,从红门到中天门,经十八盘到南天门到达岱顶,这是历届皇帝封禅所走的路;西路,从泰山之西的桃花源,坐车做索道可直达泰山日观峰后登顶;东路,从泰山之东东御道步行后做索道直达泰山顶后山!今天,我们4个闺蜜将顺着前朝皇帝的轨迹——中路慢慢体会帝王的封禅之路……</h3> <h3>  关帝庙:上山台阶之始西边为关帝庙,为明代在泰安经商的山西商人所建。清康熙、乾隆、咸丰、光绪、道光年间曾多次拓建、重修。院落东西宽74米、南北长80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我们闺蜜所拍为东院!</h3><h3> 东院由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东院主体建筑崇宁殿为硬山式建筑,殿额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所题"神威巨镇",内祀关公,配祀为关平、周仓。殿东接一穿堂,穿堂两侧有东西厢房,过穿堂向北可直达后院。拾级而上,后院一进院落东侧有古柏一株,树干高仅0.8米,而直径达1.1米,相传为汉武帝手植。古柏茂盛的枝干探于东墙之外的古盘道上,在院墙外侧嵌有方碣,上题"汉柏第一";后院西侧有围墙,围墙内竹林葱郁,围墙有一月亮门,可达西院。后院二进院落有殿室一座为圣母殿,内供奉泰山碧霞元君。</h3> <h3>  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h3> <h3>  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孔子登临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h3> <h3>  红门宫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h3><h3> 宫东跨溪而南是白骡冢遗址。传唐玄宗登泰山时乘白骡,礼毕下山至此,骡累死,遂封"白骡将军",并备棺垒石为冢。现冢无存,仅留石碑,传为白骡冢碑。民国年间赵正印根据碑额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残字,断为唐高宗《小字登封纪号文碑》。1988年复立于原处,但残字碑已成无字碑。</h3><h3> 宫西是大藏岭,其巅有石屋能藏物,故名。<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后有一巨石耸立,上刻"小泰山"。传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庙,旧时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国后庙毁,1985年重建。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国年间"合山会记"碑26块,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今称小碑林。</span></h3><h3> 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再加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构成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自飞云阁洞北望,林荫夹道,石级绵延。自古有"红门晓日"之景。清人赵国麟留诗:"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h3> <h3> “虫二”石刻: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摩崖石刻“虫二”。这“虫二”题有上、下款,上款为题字时间“已亥夏六月”,“已亥”指的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下款为题字者,“历下刘廷桂立”。刘廷桂,外号“刘十二”,因12岁考中秀才而得此号。学者王克煜说,“虫二”石刻有两块,一块是泰山摩崖石刻,一块是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刻。民间传说,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灵机一动,当即挥毫写下了“虫二”二字。朋友问何意?他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之亭,但的确风月无边啊。原来,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西湖曾为“无边风月”亭题写匾额,如果刘廷桂在这里再次重复这四个字就是犯上,刘廷桂因“避讳”,灵机一动,题下“虫二”。值得一提的是,刘廷桂的这一“避讳”字,竟被人反“拿”到杭州西湖1953年重建的一层二檐、金黄琉璃瓦顶的无边风月湖心亭一石碑上,并演义为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的“御笔”。</h3><h3>  进入现代,随着泰山的名声越来越大,来此朝圣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曾猜测过它的意思,都未能如愿,直至郭沫若考证出石刻的真正意义。王克煜教授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还真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游山归来,日本学者仍追问“虫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方请教专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满意结果。1961年郭沫若先生登泰山,专门请他看了这块碑刻。郭沫若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用手在“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虫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 ,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h3> <h3>  “中流砥柱”石刻:明代石刻,位于泰山红门景区罗汉崖附近的河道内,镌刻在一块长4.2米、宽2.3米、高2.5米,重约100多吨的泰山原石上,由于水流的长时间冲击,发现时字面已褪去颜色,所以不太引人注意。石刻中央的“中流砥柱”四字竖列2行,字径80厘米,字面高176厘米,宽175厘米;两旁分别刻有莆田少渠陈甘雨书,明嘉靖丁未中秋日十六个小字,字体俊逸,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h3><h3>  “中流砥柱”石刻为泰山目前为止最大的独立、可移动石刻。其中,“中流砥柱”四字可谓寓意深远,比喻坚强独立的人或事物,在动荡艰难的历史环境中起到支柱作用。可以说与“国泰民安”所表达的意境相辅相成,是对泰山精神形象的另一种阐释和表述;表明泰山在明代就已经是“国之柱山”,与如今的“中华国山”有着同样的诠释。</h3><h3>  明代“中流砥柱”石刻磅礴大气,造型稳重大方,具有气势,体现了稳如泰山。由于该石刻位于红门登山主干道附近,一方面利于游客参观游览,一方面与南边的醉心石交相呼应,成为泰山又一新的标志性石刻景观。</h3> <h3>  醉心石:从红门宫往前走约100米处,沿野径下行就是中溪内的小洞天。深涧内巨石如屋,平面有10余平方米,厚1.5米,南侧刻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三个大字。东侧有圆柱形巨石横卧,断面西向,上有“醉心”二字。石前断崖层叠,横瀑飞流,自北向南有柳条、饮马、石峡三个碧绿的水湾。</h3><h3> 醉心石两侧谷底到处是圆柱形黑色花岗岩巨石,横断面向内,层层包裹,酷似枯木年轮,称为“黑石埠”。这是发育在17亿年前元古代时期的环状节理杂岩,为“涡柱构造”,俗称“汽油桶结构”。对于它的构造成因及发育历史是当今地质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国内首次发现。这里清溪碧潭,茂林涧草,森森蔓蔓,清净幽深。仰视西崖盘道,行人如在画里,终日不绝,别有洞天。</h3><h3> 醉心石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术体。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它每年都引着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h3> <h3>  斗母宫:泰山景区中最为幽静的所在。斗母宫古名“龙泉观”,它临溪而建, 分为北、中、南3院,山门面西。钟鼓二楼直接建于宫门两旁并与山门连在一起,来到斗母宫,北看天门依然高挂,遥遥不可及;南望来路,一些低峰矮山却尽在脚下了。</h3> <h3>  卧龙槐:在泰山南麓,有一座庙宇叫龙泉观,也叫斗母宫,庙前有一棵古槐,树身约有五丈高,枝繁叶茂,别有一番风景。</h3><h3> 传说在明末的一天,忽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将这棵古槐刮倒在地,于是斗母宫里的尼姑请来木匠,想要把这棵大树卖掉,于是两人经过讨价还价最终确定五吊钱,木匠付钱之后确定了伐木的日期。<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而另一边,住在泰安红门附近,住着一位叫刘长庚的人,为人忠厚善良,就在暴风雨后的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身穿道袍的老人来到了他的家里,拜托他明天早晨带着五吊钱到斗母宫走一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刘长庚醒后,很是奇怪,但是还是依照梦中约定匆忙赶到斗母宫,早饭都没有吃。来到斗母宫后,看到两位携带工具的木匠正蹲在槐树旁谈话,刘长庚觉得这老槐树砍掉很可惜啊,于是交谈起来,便问道:“您二位是来伐树的吗?”木匠回答:“斗母宫的尼姑已经五吊钱将这棵老槐树卖给了我”,顿时刘长庚明白过来,昨晚的梦应验了,于是跟两位木匠商量道:“家中急用木材,是不是可以把这棵树让给我,除了这五吊钱之外,另外还有酬谢。”</span></h3><h3>木匠见刘长庚人还不错,也不亏本,便把古槐树让给了他,而刘长庚赎回古槐之后,见古槐并未连根拔起,便小心翼翼地替古槐掩土,浇水,修理枝丫,日复一日,古槐渐渐恢复生机,因为经历这场暴风雨,猛一看竟像是一条斜卧着的龙,因此人们称它为卧龙槐。<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就这样刘长庚把这棵古槐看作老朋友,日日来看望古槐。过了几年后,刘长庚得了噎食病,病情日益严重,泰山附近的名医都找遍了,却不见疗效,即便如此,刘长庚还是日日看望槐树。这一天刘长庚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拖着病体看望槐树,想着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来了,走到斗母宫外的时候,刘长庚遇见一个卖药的土大夫,就顺便问了一句有没有治疗噎食病的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卖药的答道:“我这槐角万灵丹就可以的,不过这个药可是很贵啊!”于是刘长庚便问:“多少钱?”卖药的回:“五吊钱”但是刘长庚没有带钱,卖药的让刘长庚先带回去吃,好了再来给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是刘长庚带着药回到家中,只服用了一次便药到病除了,好了之后立刻带着五吊钱去给土大夫,哪里还有人影,刘长庚日日在斗母宫外等待,一连几个月也没有人影。刘长庚心里认定那大夫便是槐树精所化,便向卧龙槐作了三个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后来他请了一位石匠在老槐树旁的石头上刻了卧龙槐三个字。</span></h3><h3> 故事就结束了,一直相信好人有好报,无论经历什么艰难,始终保持一颗善意的心,好运会不请自来!</h3><h3><br></h3> <h3> 三官庙:位于红门登山盘道上,介于斗母宫和壶天阁之间。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庙由山门、钟鼓楼、西配殿、大殿组成,面积780平方米,气势宏伟。据了解,三官庙始建于明代,原是祭祀秦始皇的人祖庙,清朝唐仲冕在 《陶山文集·杂考》 说:“泰山经石峪西有三官庙,故明人祖殿也”。三官庙悬于半空,山门台阶共有53级,俗称五十三参,远远望去石路台阶犹如一道天梯,拾级而上,在红墙灰瓦的山门映衬下,给人一种渐入仙境的感觉。</h3> <h3>  高山流水亭:泰山现存最早的石亭,系明万恭于隆庆六年(1572年)所建,取名“高山流水之亭”。亭全以石为之,通高4.45米,四面宽3.5米,额题“源头活水”,柱联“梵石灵呵千载文,天门倒泄一帘雨。”据《岱览》引《列子》载:“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援琴而鼓之,为露雨之音,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也。’”《列子·汤问篇》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石亭借此典故而名。1956年,为保护经石峪刻石,泰山管理部门将亭迁移至经石峪兮谷口处。</h3> <h3>  高山流水石刻:经石峪西山峰上有一巨大石壁,崖高5米,宽8.7米,刻 有万恭撰书的《高山流水亭记》,共有三十二行,字径12厘米,上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字径约1米。刻辞雅丽,意景契合,书法浑厚古朴,与经字相映成趣,为明刻石中的佳作。</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泰山经石峪》所摩刻的内容是佛教的重要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泰山金刚经,刻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总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自然石坪浮床上。清《金石录补》云:“泰山御帐坪之南有石经峪,石如平台,旧刻金刚经,字皆经尺。” 泰山金刚经是现存摩崖石刻中规模空前巨制。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清康有为称之为“榜书第一”,包世臣惊叹为“洋洋大观”。</span><br></h3><h3> 泰山金刚经是泰山佛教文化瑰宝,为国宝级重点文物。藏水下愈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方暴露出来。字径50厘米左右。原刻2500余字,因溪水漫流磨灭,现仅存41行,1067个字。残毁过半。第15行有十几个描红双钩字,整个石刻也未落款。所以,刻石书丹者成为千古之谜。仅泰山志书就有王羲之、王子椿、唐邕诸说。1961年,郭沫若来泰山留下了“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的诗句。1989年第2期《书法》杂志刊载王恩礼、赖非文章认为,泰山金刚经为北齐东岭僧安道壹所书。</h3><h3> 泰山金刚经,通篇文字气势磅礴,优游自如,若具仙姿。书法纵横遒劲,古拙朴茂,气势开张,笔势圆浑,结构宽阔自然,用笔安详从容,包容篆隶而妙化为楷,结体奇特,斜倚相生,富于变化,个性十足。人立于石峪四周山崖,俯视大字,发现如尊尊罗汉,肃穆端坐,稳如泰山,与整座泰山神韵完美融合。泰山金刚经是汉隶向唐楷过渡的一种书体,又称“隶楷书”、“经石峪体”。经刻中多有一些不常见俗字,“万”、“无”二字与现行通用简化字完全相同。因此,泰山金刚经是中华石刻艺术、书法艺术里程碑式巅峰之作,是研究我国书法历史演变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依据。我国历代金石、书法、鉴赏者视若珍宝。</h3> <h3> 寻古探幽,拾级而上,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中不觉已天黑,我们却只从红门走到了经石峪。沿路的古迹石刻让我们赞叹古人的智慧,随处观赏到的美景让我们迷恋。泰山,你的博大精深让世人仰慕!</h3> <h3>花絮:我们和摄影师</h3><h3>拍摄:鲍德心</h3> <h3>拍 摄:范志祥</h3><h3>出 境:茶 雪花 春风化雨 张警月</h3><h3>同 行:鲍德心</h3><h3>拍摄地:泰山中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