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文/宋振北 </p><p> 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临帖,临习古代经典法帖。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如果认为学书法要投师,这些经典法帖就是我们最重要最得力最可靠的老师。而教你学书法的那些具体的人,只能算是“助教”,是帮助你临好帖的助手。我曾悟得一联:有空就临帖,无事便拱卒。就是说,要把临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有点时间就临习,而不是有点时间就创作,更不是有点时间就信笔涂鸦。就象象棋中的卒子,你不要小看它,没事你就拱卒,等到时机成熟,它的杀伤力就大了。如何临帖,根据我多年来的体会,必须重视下面几点: </p><p> 一、选好帖 </p><p> 选帖就是确定你的主攻方向,所以事关重大。恰如年轻人找对象,是"定终身”的大事,一旦确定,就要"厮守朝夕,从一而终“,不可随意变向。古代法帖林林总总,不可胜数,真草篆隶书体不同,且每一书体的法帖中又有不同风格之区分。那么,到底选哪种?我的观点是四个字:适合,喜欢。这就和你的基础、爱好、性格、审美情趣、认识密切相关。和拍了,你咋看咋喜欢;不和拍了,咋看都没感觉。我当初选魏碑帖时,就一眼看中《张猛龙》,觉得它严谨秀美,笔法典型,章法讲究,又没有特别怪诞之处,适合我的胃口。这岂不是“一见钟情”? </p><p> 此外,对于初学者,选帖要选主流书家的经典法帖。所谓主流书家,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久不衰,影响深远,为大多数人所效法的书法家。向这些书法家学习,就是继承优秀传统,有利于打好基础,容易站得住脚。有人一开始就临八大,临板桥,临造象,临《二爨》,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选帖也不要跟风。一般人认为学书法要先打基础,基础是什么,是楷书,而学楷书也多主张从唐楷开始。其实不一定。真草篆隶,从哪个书体开始都可以。书法作为艺术,它的基础是笔法和结体,各个书体的笔法和结体各异,你喜欢什么就单刀直入从什么开始。学唐楷,今人多主张学欧阳询,学欧则必称《九成宫》。其实,欧阳询的《化度寺》《虞恭公》更精彩,更好把握。确定好主攻方向后,并不是说别的帖就可以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你水平的提高,也需要研究研究与你主攻方向有关联的一些法帖,以便取你所需,形成自家风格。而“血缘关系”较远的帖,你不去理它也罢。 </p><p> 与选帖有关的还有一个帖的质量问题。市面上字帖的种类非常多,同一内容的也有多个版本。应该选最可靠,最清晰,不走样,历来为书家认可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p><p> 二 、有敬畏之心 </p><p> 既然临帖是学书法的不二法门,既然认定经典法帖就是我们取法的唯一源头,就是我们最好的师傅,那么我们就要对这样的师傅怀有百分之百的敬畏之心,不掺一点假。所谓敬畏,就是敬服害怕,这是我们面对经典法帖应持的基本态度。因为经典是千百年来千淘万漉留传下来的精华,它象母乳一样哺育滋养了无数后人,代表着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品质和风范,体现了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矩。面对经典,应该如对至尊,毕恭毕敬,如履薄冰。在经典面前,我们是孺子,是小学生。在我们内心,只有敬服和害怕。敬服经典中蕴含的品质和规矩,競競业业地学,小心谨慎地学,生怕与古人的精神与规矩相违而学不到手。 我们有的初学者,有学书之意,却缺乏对经典法帖的敬畏之心,把经典视为寻常之物。或临摹数日,则草草收场,以为古帖也不过如此而已;或认为临帖是束缚手脚,不如我写我字自在;或担心打进帖子里而拔不出来,成为“书奴”;甚至在古人的法帖里挑刺……凡此种种,都是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必须扫除干净。 </p><p> 三、有专注之心 </p><p> 对于现代人来讲,学书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要取得成效,专心致志是重要的主观条件。主要有两点:一是临帖要专心。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切不可心存杂念,三心二意。当你心静不下来专不下来时,宁可不临。当你兴趣索然的时候,不要硬临。否则,事倍功半,徒费笔墨。 二是忠实于你的既定方向和目标,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临帖,最害怕的是浅尝辄止,自以为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兴趣广泛,目标分散,这也喜欢那也爱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州里沒到县里也没到。不要轻信”遍临天下法帖,诸体皆擅"之类的广告语,除非你是绝顶聪明的天才。象我等凡夫,只要今生把一体一帖临好写精,就了不得了。 </p><p> 四、细读精临 </p><p> 一帖在前,应该先读一读专家有关这个帖子的介绍,了解这个帖子的前世今生,作为深入学习该帖的入门向导。然后,应该仔细通读全帖,不只是弄清字面内容,而且对该帖的总体风格及支撑这个风格的艺术元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而激发临写的兴趣,为后面的临写做好准备。 </p><p> 临写,这是书法学习的实质性阶段。临帖临什么?简单讲,就两个字:细节。细节体现个性,体现风格,是否掌握细节则决定临习的成败。孙过庭讲,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道出了临帖的真谛。也就是说临写者对原帖上的字要看得清,看得准,看得细。而相应临写出的字与原帖比较要象,越象越好。 </p><p> 如何察精拟似?主要在三方面用功。一是笔法。这是临帖者最应关注的方面。何谓笔法?即用毛笔写出汉字点画特有形质的方法。我们看字帖上的点画,由于所用工具是软笔(毛笔)加墨汁,不是硬笔(如钢笔铅笔),表现在纸上是有其形态和质感的。临帖者的任务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去解读点画的某种形质形成的过程,去还原毛笔在纸上运动的路径,从而破解它的形态"密码”,并通过反复练习,变成自己手上的技能。在临帖过程中,应该注意笔法的哪些方面呢?1、起笔。是露锋起还是藏锋起,是方笔还是圆笔。2、行(运)笔。是中锋行笔还是侧锋行笔,是顺锋还是逆锋。3、收笔。是出锋收还是顿笔回锋收。4、提按。这是表现书法风格的重要手段,有人甚至说,书法说白了就是“提按”二字,是有一定道理的。试想,如果没有提按,就没有点画的轻重粗细之分,哪还叫毛笔字吗?所以,帖中点画中的提按技巧,临帖时不可不仔细观察。5、使转。使转主要指运笔过程中方向的渐变和突变。熟练掌握使转,可使点画圆润自然,骨肉匀停,丰厚有立体感。临帖时要仔细体会。前人讲,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这是我们要牢记的。 二是结构。结构(结体)在书法艺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人(如启功)甚至把它凌架于笔法之上。 结构方面要注意:1、看准点画的长短粗细及角度走向。由于受我们原有书写习惯的干挠,或者看帖时视觉对点画比例的误判,或者由于胆量的原因,我们常常把长画写短了,把重划写轻了,这是应该警惕的。角度方面,比如横,它并不是水平方向,但它向右上翘多少,要仔细观察,不可不及,亦不可过之。点,就有许多种形态,临习时要看准到底是哪种。横折,到底这个"肩头”耸多少,必须掌握准确,过头了,就难看。其他点画在结字过程中都有个角度问题,不可忽视。 2、看 清一个字各个点画各个部分的关系,主要是对比关系。如疏密关系,轻重关系,断续关系,开合关系(上开下合或上合下开),松紧关系(外松内紧或外紧内松),向背关系,对称关系,错落关系,呼应关系,虚实关系,穿插避让关系等等。三 是章法 布局。这是常常被临习者忽视的一个方面。临帖,应该把临章法布局包括在内,因为章法布局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构成。这方面,行草书表现得特别强烈,如行距字距,疏密节奏,奇正穿插,左右摆动,计白当黑等等。即使是楷书,也同样有章法布局方面的许多讲究。我们打开《张猛龙碑》或者《九成宫醴泉铭》,那里面字的大小轻重的分布,字距行距的均勻安排,使人一眼看去,规整庄严,协调舒服,美不胜收!这就是章法的魅力。 </p><p> 临帖临到这个份上,我们是否觉得这和创作的要求也相差无几了?是的,刘文华老师就提出,要把临帖当创作来对待。用这种理念来指导临帖,更科学,更高效,因为我们临的目的就是为了创。 </p><p> 五、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p><p> 临帖是一个由部分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形体到精神的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这和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过程相似。开始必然是看一笔写一笔,然后过度到看一字写一字。这叫对临。对着字帖,老老实实,亦步亦趋地临。在临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深理解,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求知其所以然,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对临最费时。但不能急,要有恒心和耐心,慢慢地,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即使一时看不到进步,也不能灰心丧气,要有信心攻克瓶颈,相信功夫不会白下,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对临到一定程度,可以试着背临,即眼睛离开字帖,把某几个字,几行字,或整篇字临出来。 </p><p> 对临和背临都是实临。就是实打实地照字帖写,不走样。与实临相对的叫意临。意临是着重取原帖的精神,在点画结构上不拘泥于原帖,往往掺杂有作者自己的风格。意帖是临帖的高级阶段,一般初学者不宜效法。 </p><p> 临帖,我们提倡通临。比如《集王圣教》,字数多,同一字重复出现多,同一字不同写法多,笔法丰富,通临这样的帖相当于“大运动量”强化训练,具有多方面的好处。当然,也可以摘取你喜欢的几行来临,也可以选取你认为精彩的若干单字来临,还可以专门把难把握的字提出来重点攻克,具体做法可以灵活多样,关键看实效。 </p><p> 临帖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对比原帖找差距找问题都是重要的一环。有的人临帖不乐意找问题,一味觉得自己临的不错。还有的人不会找问题,看不出自己与原帖的差距在哪里,或者看不准。前者是态度认识问题,后者是眼力问题,需要提高鉴别能力。总之,临帖就是在不断临写中找差距找问题,从而在不断改进完善中掌握书法技巧的过程。 </p><p> 临帖其实也是一个大量重复,在重复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书法是一门技艺,凡技艺没有不经过大量重复而能掌握的。要把古人的优秀变为自己的习惯,只有经过大量的有效的重复才能达到。重复才能形成记忆,重复才能形成习惯。临帖的过程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可以说,临帖是用时间换取成绩的过程。任何一个经典法帖,没有三五年时间的临习,不要轻言掌握。有人觉得这太枯燥,但只要你钻进去,临出了门道,临出了进步,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古人的优雅,你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临帖是和古人对话,这种穿越时空的享受,怎么能是枯燥呢? </p><p> 六、关于临帖的工具 </p><p> 因为临帖是练习,所以我们常常用烂笔,用烂墨,用烂纸。试想,经典法帖难道是古人用烂笔烂墨烂纸写出来的吗?不是的,古人对书写工具是十分讲究的,并且认为笔墨精良是人生一大快事。那么,我们用烂笔烂墨烂纸,要临出与帖上一样的字,岂不是痴心妄想!所以,平时临帖所用工具也必须是优良的,起码不能太差。这样才能得心应手临出好字,才能进一步激发我们临帖的兴趣和积极性。 </p><p> 面对字帖,我们首先要分析古人所用工具的大致情况。比如《集王圣教序》所用笔,一定是硬毫,笔头大小在中楷以下。而以方笔为特征的魏楷,笔锋一定要尖利。而张旭怀素的大草,所用笔一定是长锋软毫。至于纸张,一般用吃墨较好而不甚光滑的毛边纸或报纸就可以。墨,现在普遍用墨汁,太差的墨汁绝对不能用,因为这种墨汁没有亮度,胶质太大,糊笔,或者偏稀,很难写出点画的形质。 </p><p> 为了方便临帖,还有一个工具应该具备,这就是"帖架”。字帖立起来放在帖架上,置于眼睛正前方,视线转移方便,视觉准确,比平放效果好得多。 </p><p> 顺便说一下,初学者临帖一般应按原帖字的大小去写,不要放大或缩小,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原帖字的结构特点。 </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