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宜冲桥,我们来了!</p><p> 2020年7月16日,一个不可忘记的日子。唐建中、郑平安、张建文、杨石雄一行四人风尘赴赴来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方——慈利县宜冲桥(原铁四局三处一段、101分队、102分队、103分队、104分队铁路建设施工驻地),追忆我们当年永远不会忘记的的青春岁月,回顾铁路战友们的友谊片断。</p><p> 大山巍峨青翠,澧水波涛翻滚。天公作美,久雨暂停,气温凉爽,河风习习,为我们这次重访宜冲桥,在这炎炎署天,是给予我们极大的眷顾了!</p> <p> 汽车还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心却早已飞向那远方。站在山巅,远望澧水河边,寻找着心中的目标。</p> 宜冲桥小街 <p> 汽车继续前行6公里,终于到了。刚进到宜冲桥小街上,首先映入眼中的就是宜冲桥小学。</p> <p> 进到小街里后,我们顾不上鞍马劳顿,便下车四处寻找昔日的记忆,旧时的痕迹。</p> <p> 宜冲桥集市虽存,较之四十多年前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那时铁路施工人员很多),冷清了许多。</p> <p>由于乡镇合并,宜冲桥乡早已改为宜冲桥村了。这点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心中不免有那么一点点说不清的感觉。</p> <p>时间到了11点多钟了,本想找个饭馆吃顿午饭,但寻遍巷陌,竟只有一个面馆。</p> <p> 面馆老板热情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原来老板就是宜冲桥本地人。1971年时女老板才17岁,她谈到了当年我们熟悉的情况,也给我们介绍了两条到白马溪(段部驻地)的路。一条是走河边老路,一条是走另一边到白马溪的路。由于我们对另一边的路不熟悉,而对老路怀有浓厚的情怀,立刻决定走河边老路。</p> <p> 匆匆吃完了面条、馄饨便准备出发了。</p> 步行寻找当年的记忆 <p> 长张高速公路正好从宜冲桥街边头顶上飞越而过,遗憾的是这里没有出口。只能在岩泊渡那边提前下高速,再走省道、县道、乡道弯转颠簸才能到达宜冲桥。</p><p><br></p> <p> 从宜冲桥小街出来到河边去的简易公路正好从长张高速公路下经过。</p> <p> 来到溪边, 往日的木桥已被水泥石拱桥替代,这是站在石拱桥上顺溪流向河边望去,没有见到木桥旧址。我们又顺路一直找到河边也没有发现木桥旧址,也许是被浓密的树木遮挡住了。唐建中、雷翼、周裕民、魏优林等人曾经在这木桥上留下过近半个世纪前的青春身影。木桥旧址未见,今天有点失望了。</p> <p> 这里是宜冲桥渡口,码头上修了水泥路,但很少看到过路人。</p><p> 河对面山坡上就是枝柳铁路了。</p> <p> 索河流而上,远远看见的就是古洞溪大桥。当第一眼看见这座大桥时,我立马就想到我曾在这桥墩施工中,从架子上一失足摔下来,膝盖上摔了一个洞,白花花的直见骨头。在队部医务室,张玉洁医生弯腰低头给我擦酒精,见我没反映,问我痛不痛,我没有吱声,她一抬头见我正咬牙切齿、 呲牙列嘴、一付面目狰狞的模样——唉!不痛是不可能的。</p> <p> 从宜冲桥通往白马溪、鸟鹊溪的简易公路由于荒芜,河水淹刮,山洪冲刷,已尽报废。</p> <p> 沿路杂草丛生,灌木遮掩,路上坑坑洼洼,尖石裸露,泥淖难行。</p> <p> 近五公里的崎岖便道,要花近三个小时才能到达102分队旧址,累得汗水涔涔。尽管这样,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情趣盎然。远眺澧水河沿岸,近觅往日施工痕迹。</p> <p>继续沿公路前行找寻。</p> <p> 澧水河流在这里来了个90度的大拐弯,视野很好,两头都能看得很远。正好火车隆隆开过来。</p> <p>古洞溪隧道口。</p> <p> 远处白点处,应该是盐市三号隧道洞口。以前上班就得走山边的小路到这里来进洞口施工,现在看起来好像已经全封闭了。</p> <p> 对面山路拐弯处是原来的空压机房,我曾经在机房里工作过一段时间。</p> <p> 经过机房,顺山边的小路就是回工班的路了。</p> <p> 视频中远处山坡上就是104分队的驻地旧址了。</p><p> 河对岸上下班的小路还依稀可辨。</p> 走进驻地 <p>远远的就能看见104分队的驻地旧址,不过上面多了一条斜线?</p> <p> 带着疑问继续前行。</p> <p> 站在103分队的旧址上往回看,这里应该是沿澧水河进来的第二个大拐弯了。</p> <p> 脚下是103分队的旧址,远处山垭口下面是104分队的旧址。</p> <p> 站在103分队旧址展望河对岸。</p> <p> 从这里再往前走就是102分队旧址了!</p> <p> 站在吊桥旧址前,我们仔细的回顾着当年的繁忙景象。</p> <p> 当年人来人往上下班的吊桥,如今只能看到那孤独的桥墩了。</p> <p> 驻地发电站的冷却水池也已破烂不堪。</p> <p> 这个交叉路口,左边是原施工公路,右边是一条近年来修建的简易水泥公路。</p> <p> 直到我们来到这里,才看清楚这一条水泥路是从104分队后山的垭口上下来的。后来想想,这也许就是面馆老板所说的另一条通往白马溪去的那一条路吧,正好在102分队旧址这里连接上了。</p> <p> 转过身来,看见的就是茄子溪一号隧道口前面的铁桥,过桥来就是盐市三号隧道了。</p> <p> 这是对接盐市三号隧道的茄子溪一号隧道口。</p> <p> 盐市三号隧道口。</p> <p> 就在这条隧道里,我曾经为建设它而断过骨、流过血。</p> <p> 102分队!我们来了,我们来看你了!</p> <p>这里曾经就是我们吃、住、工作过的地方!</p> <p>杨石雄激动地给我们回顾、讲解当年的情景。</p> <p> 远处山边竹林处就是一段段部的驻地旧址。</p> <p> 从宜冲桥小街一路走进来,经过石桥、码头、古洞溪大桥、古洞溪隧道、盐市一、二、三号隧道、再到104、103、102分队旧址,我们努力寻找着岁月磨去的痕迹……。我们看到了环境的变化,也看到了精神的永恒!</p><p> 回顾四十九年前——1971年,我们带着简陋的行李,跋山涉水,一头钻进这荒芜人烟的山沟沟,住在竹子、油毛毡搭建的工棚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开始了艰难的三线铁路建设。劈悬崖、钻山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冰雪,斗酷暑,洒汗水,流热血,献青春,有的战友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p><p> 站在岸边上,遥望河对岸的吊桥基座,上面的铁索早已无影无踪,而混凝土基座仍如以往,耸立在岸边,像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给我们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寻访人,讲述着不朽的故事。我们久久驻足凝望,不忍离去。还有发电站冷却水池遗址、杂草丛中的工棚旧址、通往河边的简易码头……。仿佛在向我们急切地诉说着,犹如正在作证,是三处一段的铁血男女青年的鏖战,引来了铁龙滚滚,气笛长鸣。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奔腾,犹如听到了开山壁岩的隆隆炮声。</p><p> 唐建中支起三角架远摄近拍,张建文、杨石雄举起手机边录边叙,生怕漏掉了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郑平安完全沉浸在他的美好回忆中。</p><p> 四十九年前的人和事,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脑海里,历历在目,真是让人思绪万千,流连忘返。</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影片花絮</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想战友</b></p><p><br></p> <p> 从1971年来到宜冲桥,到现在2020年,时间近半个世纪了。当年的青年男女,现在已成了白花苍苍的老头老太了。宜冲桥铁路建设工地上的情景,时时出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每当铁路战友相聚在一起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这段刻骨铭心的历程。能回到宜冲桥走走看看,是我们每一个铁路战友的梦想,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了。并且把重访宜冲桥用影像记录下来,让大家共同回味,也不枉此行了!</p><p> 铁路战友们,你们在哪里呀?现在都过得还好吗?我们祝福所有的曾经并肩战斗在宜冲桥的铁哥铁妹们,你们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尾声</b></p><p><b></b></p> <p> 虽然这一路走进来非常难行,有点累,但比起今天的收获来,我们觉得非常值了。</p><p> 时间很快就到了下午三点多钟,回望来的路程,不免有点两腿发软。正在犹豫观察间,刚好有一辆摩托车经过,立马拦住他,请他帮我们联系一辆车,我们租车出去。由于事情突然,摩托车司机一时茫然。我们马上改主意。唐建中先租他的摩托车到宜冲桥,再开自己的车返回来接其他人。好主意,马上行动。这样安排很顺利,嘿嘿!下午五点多钟就返回石门了。</p> <p><br></p><p>作者:唐建中</p><p>文字:杨石雄 唐建中</p><p>影视:唐建中 张建文 杨石雄</p> <p><br></p><p><br></p><p>谢谢关注,诚望指正!</p><p>成稿于2020.8.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