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之名:记得住的乡愁

庆庆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徐世尧 文/图</span></p> <p>  村落是我们祖先最主要的聚居形式,承载着漫长的农耕岁月。当今古村落在不断地消逝,人们能留住她的名字吗?能把尚存的村落名字,纳入湖州市地名遗产名录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州村落史》封面</span></p> <p>  织里镇目前有46个行政村(含高新区),427个自然村,分布在荻塘以北太湖之阴。近日整理镇志资料,将其粗略分类,发觉这些古老的自然村,其所冠村名极有意思,不仅通俗易记,更有厚重的人文内涵,足见先民的智慧。细数这些自然村名,多数以所处地理环境命名,或㘰浜,或河漾,或圩田;也有以桥梁、村庄、族姓、堂号命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吴兴县地图、织里老地图</span></p><p><br></p> <p>  太湖的形成和演化,目前学术界尚有多种说法。而太湖南岸应是冲积平原,形成年代久远。自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分散的乡村聚落逐渐出现。轧村分水墩、织里谈港等遗址的出土陶片证明,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生产,繁衍生息。江南独有的水利工程塘浦圩田始于春秋时期,可见那时形形色色的村落,已分布于菰草弥望、泥泞沼泽旁的高土墩地上。</p><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织里的村落就是“土”和“水”做成的。</p><p> 笔者初略统计,以土字偏旁组合命名的,带有㘰、塘、墩、坝、圩、埭等文字的自然村172个,占村庄总数40,2%;由三点水偏旁组合命名的自然村共89个,湾、港、汇、漾、荡、河、滩、溇、浦等文字是其特征,占村庄总数的20,8%;第三类由、桥、田、庄、村、里、巷、堂等族姓、堂名和乡里村等命名组合,约占村庄总数39%。</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溇 港 图</span></p> <p>  古代村落选址的基本要素是:逐水而聚,择田而聚,缘路而聚,崇安而聚。</p><p> 㘰浜是江南地带最多最普遍的地理形态,是河港水流到底的地方,被称为“瞒㘰浜”。织里先民沿㘰浜筑室而居,便于生活和劳动,因此以“㘰”(“㘰”为湖州地方用字,音dōu,通“兜”)命名的村落有116个,占全部自然村分类之首,其中许多“㘰”以族姓冠名,如织里的金家㘰、傅家㘰,晟舍的严家㘰、姚家㘰,轧村的阮家㘰、范家㘰,太湖的蒋家㘰、宋家㘰,漾西的钱家㘰、董家㘰等。大港村就有9个自然村以“㘰”命名,分别是郑家㘰、强家㘰、大潘㘰、南车㘰、东陈家㘰、磨坊㘰、西陈家㘰、蒋家㘰、北耀㘰等。其他自然村“㘰”的冠名或以形状,或以历史故事、文化传承,也有冠以吉祥名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潘溇民居慎德堂、老街邮电所</span></p><p><br></p> <p>  村落地名,尽显水乡特点水乡地带。</p><p> 村以水命名,最是常见。有大河村,也有小河村。江南河流又多称作“港”,于是村落有了秦家港、王家港、重兴港、大河港。</p><p> “湾”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先民择湾而居,认为是风水之地,织里镇域内有30个村落以湾而名。水网密布,河流多湾。“湾”有形容曲折的“廿五湾”,表明方位的“下水湾”,还有聚族而居的“郁家湾”“陶家湾”。其中大河行政村就有陶家湾、沈家湾、念五湾、施家湾、东念五湾、毛家湾等6个带“湾”字的自然村。</p><p> 河滩地页亦可以做地名,比如“陈家滩”,《晟舍镇志》说原本叫“澄鉴滩”,文绉绉的,笔划太多,人们喜欢以俗名称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盘 殊 漾</span></p> <p>  “溇”字,汉语辞典有三种解释。“溇,雨溇溇也”,“溇溇,犹溇溇不绝之貌”。第二种解释是水名,其三释为水沟。在湖州,“溇”字的解释应为后者,是太湖的溇港和紧傍溇港的村庄。“大白诸沈安,罗大新泾潘”的地名歌谣中,自大钱溇以东,有三十六个自然村以溇命名。诸如紧傍南太湖的大溇、潘溇、义皋溇、伍浦溇,一直到江苏的吴溇,织里境内有20个村庄冠以溇字。2016年冬,太湖溇港成功申报世界灌溉遗产后,这个“溇”字更是扬名天下了。太湖溇港,塘浦圩田是特色。圩做地名的就更多了。“圩”在织里读半边白字,发“于”的音。自古有之的“谦四圩”“音四圩”,也有“河荡圩”“林圩”“增圩”“陈家圩”“官田圩”“西塍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 塘 河</span></p> <p>  织里是水网地带,静静躺卧于宽窄河流上的桥梁,架通了四乡八里的村落。水乡也是桥乡,石桥、木桥、竹桥、砖桥应有尽有,拱桥、石梁桥形态各异,水上多桥,桥名也可以拿来做村名,有“大石桥”这样简朴明了的,也有“药王桥”这样悠久传说的。</p><p> 因“桥”而名的自然村有31个。凌家汇村有庄前木桥、砖桥命名的村庄,大溇、潘塘桥村各有3个自然村以“桥”命名。解放初期的“东桥乡”,也是以村内石桥冠以乡名的。好多古桥有民间故事流传,如元通塘桥有明太祖朱元璋部将的传说,白龙桥有古代高僧智惑朝廷钦差的故事,郑港打子桥,有浪子回头的凄美传奇,凌家汇的砖桥,留有纪念抗战英烈的“安农桥碑记”。今天许多古桥消失了,但与之有关的自然村名字依然存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元通桥、太平桥</span></p> <p>  织里的许多村庄名字与历史人物相关连。“汉元始二年,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于是有了“义皋”这个地名。晟舍因“唐将李晟驻扎”而名,轧村的村名来历更是“了脱”,民间传说是宋高宗皇帝金口所赐。还有上林村、晒甲㘰、东阁㘰、隐读村等,都有历史传奇。“谈降”“后降”的自然村名,传说与元张士诚部将关联,这里曾为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代战场。</p><p> 织里境域内无山。而自然村中有两个带“山”字的村子,旧馆村有“庙岐山”,常乐村有“港北山”。为何称“山”,有待智者考证解“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谈 港 遗 址</span></p> <p>  岁月流逝,朝代更替,织里的地名村名在时间的河流里不断沿变。</p><p> 查阅地方志与古地图,对照今天的地名,多处地名有令人生奇的变化。今天的义皋村,在宋嘉泰《吴兴志》中记载为“义高溇”;联漾村的瑞祥㘰,清光绪《乌程县志》里记为“石匠㘰”。而让人不解的是南横塘北岸的秧宅村,同治《湖州府志》记为“淤泽村”,光绪《乌程县志》则改为“秧石村”,1984年大队改行政村后又变成今天的“秧宅村”。要弄清上述原因,年代蒙尘,绝非易事。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晟舍的“晟”改为“仁”,漾西的“漾”改为“洋”,查其原因,一是为了书写简便,也有说法是“破四旧”的年代使然。同在这个年代,约有百分之八十的生产大队,自发改为时代色彩浓烈的名称。如“东方红”“朝阳”“红旗”“东风”“卫东”“曙光”“先锋”等,织里地域出现了不少重名的大队,大邾与晟舍同为“先锋”大队,李家坝与旧馆同名“红旗”大队,太湖与织里公社都有“向阳”大队,弄得许多外地来办事的人不知适从。好在1982年开展的地名普查,把人们不喜欢的地名村名,恢复了原来的名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乌程县志》、《湖州府志》</span></p><p><br></p> <p>  “青山留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世纪伊始,城市化进程加速,时代递给人们一叠惊或喜。</p><p> “清水(㘰)”、“莲花(㘰)”,推土机日夜轰鸣,一条条河港刹那间消失,一处处河漾默默地瘦身。</p><p> “文昌阁”、“婚对桥”,挖掘机舒展巨臂,百年老宅古桥被拆散肢体,连同它们的名字,荡然无影。</p><p> 留住古村落的名字和故事吧,是乡愁,更是历史赋予乡村干部的责任。</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7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