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宁盐官看“潮”听汐—1980年

郑玉宝

<p>  在海宁盐官看“潮”听汐—1980年</p><p> (重拾卌年前随笔碎记)</p><p><br></p><p>旷野天景,溟濛烟云,还没出沪地,雨丝己顺着火车的窗玻璃扑扑落下。新秋雨弱,洒洒扬扬,新秋的风不疾,悠悠飘飘。在海宁硖石转车,天雨水,人拥挤,没觉得有搅扰,因为一份清凉改变了季节,改变了长长苦夏的焦躁,神清气爽,人显静气,心若安好便是晴天。</p><p><br></p><p>海宁盐官观潮,几年前去了一次,紧赶慢赶地赶着当午时辰的日潮,沿着江堤大坝追潮逐浪,相拥相随。晨出暮归,来去匆匆,小镇留闲不多。有闻追潮达人言聊,钱江金秋夜静美,子夜汐潮涛神秘,盐官观潮习尚浓。适逢庚申猴年秋潮时节又至,便拾掇点时间和什物,起而行之。</p><p><br></p><p>依江而建的盐官镇,人文荟萃,历史悠远。从汉至宋就有称盐官县,元代元贞元年升为盐官州,天历二年改为海宁州,以后的长时间内,时为海宁州,时为盐官县。辛亥革命后,又改称为海宁县,直至建国前,盐官一直为海宁县城和城关镇,现今盐官镇为海宁的县辖镇。</p><p><br></p><p>堪称五城门三水门的老镇古城郭己消迹,镇上的名人故居,官僚豪宅,商贾私邸,城隍古庙,祈神大殿等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大多有被“文革”浩劫毁损,于今还未出现完整的修缮复建举措。</p><p><br></p><p>寻走在古镇巷弄间,可以闻见古早城厢的岁月沧桑和世间故事,纵横交织且仍可窥得古风尚存的老街旧巷和钱江特色民居,携百年风雨,融合于一体,氤氲浙乡,风情独具。小镇年深月久己显得旧落破败,但小镇质朴淳古的生活习尚气息依然浓厚自然。</p><p><br></p><p>在稍显逼仄局促的空间里,有一条狭窄且被时光磨砺得溜亮光滑的青石小路,沿着载有百年传承商号、店铺林立喧闹的老街市贯穿而过,一端接入孕育万物的乡野大地,一端通向滋养生命的钱江水畔,续成了盐官镇一条繁衍生息的主脉,亲历着古镇沧海桑田的变迁,见证了小镇荣辱兴衰的起落。</p><p><br></p><p>1980新年代,改革浪潮涌起,僵化思维革除,社会视野拓开,大地回春满庭芳,老镇亦生晖,抑制久了的小镇生活律动,被重新激荡起舒心的乐章。</p><p><br></p><p>由城镇小业者、离耕乡里人汇集而至的新生商贩,各据道傍,做开了现买现卖的行当活,街头巷尾也不乏阵阵的喝卖声,买卖人好像不再担心重现商品经济活动政冶化的悲哀,市场也不再忧惧所谓脱序、失范经济现象的评判认定——投机倒把之说,勤劳讨生计,思变求致富。新潮乡俗,烟火气盛,古老小镇处处漾溢起激情和祥意,生机盎然。</p><p><br></p><p>在镇口转角处,硕大的一块木牌吸引着潮客人的目光,牌上书写“海宁第三中学为您提供食宿”,朱红加粗字体,格外显眼吸睛。问悉镇人,盐官镇上仅有几间公有制经营的旅社,当逢观潮时节,都会早早挂上“满客”牌,旅舍供需失衡悬殊。</p><p><br></p><p>为能缓解庞大如“潮汐”的潮客食宿之需,古镇中学便“因节施策”,借着观潮节的放假,利用校园空闲的教舍和食堂设施,老师兼任服务侍者,因地制宜地开办了临时旅社,向市场开放。于是,贴海报,做广告,上广播,妥妥的形成了行商运作的初阶模式。</p><p><br></p><p>这在过去的三十年建国时期内,鲜少见有中学校府接入巿场参商,且社会服务业还在由丈地坐商做派十足的公有经济独门垄断、一统天下。</p><p><br></p><p>然而,在盐官小镇里,这些不久前还被戏谑为顽固不化的“臭老九”,却搭着改革开放的脉搏,敢为人先,尝试着“下海学游泳,去做赶潮儿”。盘活校产资源,做活民生经济,满足市场需求,这在甫一兴起的海宁观潮旅游经济中无疑是一股清流,让市场孕动。</p><p><br></p><p>如是推开时间窗户,一个历经动乱风雨的经济社会,被落下无数阻碍发展的沉疴积弊,百废待举。尤其数以千万计回城知青的维生空间和生计困境,艰难突出,为空前未有的国家一大困局,迫在眉睫。</p><p><br></p><p>如此近乎一个“香蕉共和国”式的高失业率、低收入、生活资源极为匮乏、贫困线下生活的人口占比高位的民生处境,社会己经没有任何可以躲避和再容错的空间。华夏上下,惟以求真寻变,谋略发展,破开封闭滞后的经济模式,开放公平竞争的商品市场,倡导多种经营机制,多措并举,力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保障,改善民生,提高普罗大众生活品质。</p><p><br></p><p>此时此地,被奔腾着的钱塘江大潮吸引而至的滚滚人潮,亦然在海宁盐官,涌动起了商品与服务市场的阵阵“钱”潮,商机在脚下。小镇中学校府参商经营的举措,与其说是顺应市场需求,给短缺不足的社会服务资源一个有效补充和缓解途径,不如说是有智识的小镇人用以求思变的自我维度,拥入参与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期许生活有改变,让未来的日子能过得舒心惬意,足衣足食。智者,生命有活力,政通人和,百废俱兴。</p><p><br></p><p>自古人类,逐水而居,依山为建,蜿蜒的钱塘江,傍其生存的盐官镇,相伴逾千年。钱江水阔远,小镇炊烟绕,枕着潮声睡,听着涛声起。沧海岁月,滔天巨变,在时光流动的长廊里,印记着江岸大地平安、乐居、丰收的喜悦景象;记载着水害肆虐的重灾、死亡、欠收和民不堪命的哀惨情景;有祈盼风调雨顺、物阜民康的淳朴愿想和良善情愫的表达;也有怀揣深厚的家园风雨情与钱江潮缘亲的传奇叙事。</p><p><br></p><p>“钱在塘内”,便是历史坊间流传远久的一个故事。说是有年海宁等地又告急,江水泛滥成灾,京中有位钱姓的老御史,他不忍贪官污吏趁天灾敲诈黎民,中饱私囊,便急奏皇上。说是不用向百姓募捐,也无需动用很多国银,就可造塘,以阻水害,皇帝便钦命老御史去承办。</p><p><br></p><p>于是,老御史贴出告示,“造海塘,挑一担泥,钱十文,车一车石头,钱百文”。开工那天,人山人海,三天下来用作工钱的国银所剩无几,钱御史又出告示,“造塘大半,库银发急,再造三天,钱在塘内”。民工看后觉得有理,以往造塘,官府盘剝民捐,奴役劳力。如今造塘有工钱,再说,造好塘挡住水害,安居乐业,别说劳力没白丢,还有利于子孙后代,岂不是钱在塘内。这样,原班人马齐心协力,阻起一条堵水海塘,后人为记念老御史“钱在塘内”这句话,把原来叫“浙江”的大河改称为钱塘江。</p><p><br></p><p>“若比人间恶风浪,长江风浪本无心。”&nbsp;人心齐,泰山移,华夏儿女经过无数风雨历程,筑牢了坚固的绵延几百公里长的钱塘江大堤坝。站在堤岸,遥望远眺,江水连绵,海塘建设,规模壮观,气势恢弘,犹如横卧巨龙直指云天,让人震撼心魄,叹为观止。</p><p><br></p><p>这是人类在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制服了大自然神奇的撒野,是坚韧、勇敢、勤劳的华夏民族齐心合力,给予了自己生命护神的重礼,也是人类文明社会与大自然融合共存的和谐赞礼。</p><p><br></p><p>在悠悠远长的伴潮岁月间,海宁盐官人懂得敬畏大自然,尊爱生命力量,对故乡水土厚爱一层,赤诚一片,殷殷可鉴,经营自己的生活。</p><p><br></p><p>百里钱塘海宁潮,江水惊涛拍岸起,钱江潮己成了名贯古今中外的“天下第一潮”,也成就了盐官镇天下第一“潮镇”。天地造化的自然奇观,淘冶了人类的人文情操。</p><p>在海宁,在盐官,人人爱潮,看潮、听潮,其炽热浓醇的故乡潮情犹如一坛美酒醉心田。</p><p><br></p><p>人们钟情于钱塘江潮的无穷魅力与磅礴气势,每至观潮佳辰,海宁(盐官)人几近倾城而出,如苏轼诗曰“顿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去观赏那难以敌过的“滔滔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先朝为敬,接受天道自然的馈赠。也自豪地赞咏着当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海宁盐官镇,观看万马奔腾海宁潮有感而写下的诗情:“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nbsp;&nbsp;</p><p><br></p><p>雨烟己歇,夜风润湿,天际中,月亮隐入云层间,露出微微晕光,淡淡的洒向江面、洒在大地。目极远处,水天相融,茫茫渺渺,秋水长天。</p><p><br></p><p>在镇海塔傍,中山亭处,观潮石阶,江岸堤边,满是夜来观汐者的身影,万头攒动,人潮如织。人们手持照明电筒,在暗色天幕中射出万千光柱,将黑夜打出繁星满天的苍穹星空,把长长的海塘大堤点亮成宛如满身鳞光闪烁的卧龙,煞是好看。</p><p><br></p><p>浩淼的钱塘江,此时静如一条宽大轻柔的白练,在深色的夜光里随风漂盪摆动。夜汐临前的寂然沉静,让人直觉的有些奇恐,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了。</p><p><br></p><p>子夜时分,江天深处隐隐传来低沉的“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也犹如荡响在天地间的风号,由远及近。汐之声,心之律。那一刻,听汐者为之而静听,为之而尽倾。俄顷,声响顿为大作,如雷霆威撼四方,震天动地。</p><p><br></p><p>这时,宽阔的江面出现白浪翻滚的汐潮,似千兵万马奔腾、战鼓雷鸣隆隆,在茫茫夜幕下,以锐不可挡、所向披靡之势,浩浩荡荡的前行。那冲破更阑深宵的风潮呼啸声,在夜空中久久迥荡。“怒挟长风过海门,须臾新涨没沙痕。惊波吼夜千兵合,雪浪翻空万马奔。”</p><p><br></p><p>堤塘外,水浪簇着峰起,江澜撞着波旋,浪追潮,潮涌浪,一波拥着一波往前推。堤塘内,滔天巨浪拍来,惊袭了看汐人,钱江汐涛汹涌澎湃,人海心潮激荡起伏。逢看汐潮人,无人不夸张,无人不动容。</p><p><br></p><p>堤塘内外,人潮江汐,两涌相随,汇成了一片。江潮逐浪,浪追峰连,横亘了千古,绵延了古今。人浪追潮,拥抱生活,于一次次观潮听汐中,接续过去和未来。</p><p><br></p><p>穿过时空看盐官,潮去汐又回。岁月沉浮有薄凉,天地人和归。</p><p><br></p><p>(2020年7月10日)</p><p><br></p> <p>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