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们俱乐部有位骑友,暂且称“眼镜”哥吧。他今年60多岁,中等身材,胖瘦适中,为人谦虚、低调,乐于助人,骑友们尊称他为“大哥”。眼镜哥骑龄有十几年了,是俱乐部的“元老级”。他不仅爱好骑车运动,还喜欢太极拳,尤其是对摄影研究颇深。虽然是六十多岁的人,俱乐部每次安排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几乎没有缺席过。</p><p> 闲暇之余,他喜欢给大家讲述当年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他讲起往事格外起劲,我们百听不厌。</p><p> 眼镜哥下放的地方暂且称谓“石头村”,这个村位于老河口市的西北方向,全是岗土地,是出了名的“旱堡子”,种地靠天收,群众生活相当贫困。眼镜哥讲,他下放石头村时,只有18岁,孤身一人。有人提出质疑,说道:“眼镜哥,不对呀,下放的知识青年都是成批的啊,我们村就有知识青年点,约有十几个人啊!”。他却肯定地答道:“这你就不知道吧,那是后来的事情,最早的政策就是一人下放到一个村!”。</p><p> 一次,我们骑行队伍到老河口市西北方向骑行,要经过石头村。快经过进村的路口时,有骑友说道:“让眼镜哥给我们讲一个村里故事,不然我们不走了!”这句话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起哄道:“眼镜哥,来一个!”眼镜哥扶了一下眼镜,沉稳地说道:“讲一个就讲一个吧”。</p><p> 他好像底气十足,不需要打腹稿似的。我估计一路上他就在回忆过去的往事。</p><p> 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话一出口,现场立即安静下来,都想知道眼镜哥故事的前因后果。</p><p> 他一口气把故事讲完,大家先是沉默了一会,尔后感动不已,要求眼镜哥带我们到村里看一看。</p><p> 眼镜哥讲述的是他插队落户一年之后的故事。在他招工回城即将离开石头村的前一天晚上,村妇女主任叫眼镜哥去她家吃饭,家里有好吃好喝的都上了饭桌。酒足饭饱之后,被安排在屋里睡觉。他迷迷糊糊地睡下了,一觉醒来天大亮了。起身看,自己睡的房间是妇女主任为大儿子准备结婚的新房。再走出房屋看看,妇女主任正在做早饭,不见男主人和他的儿子们。过了一会儿,父子三人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兜小鱼儿。没等眼镜哥开口,妇女主任连忙解释说道:“咱们这穷地方,也没得啥好东西,他们爷儿三昨晚一夜没睡觉,在河里捞点鱼,等会油炸一下,你带上回去!”眼镜哥说,他当时很感动,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p><p> 我们边回味故事情节,边随眼镜哥进村。毕竟过去四十多年了,村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要找的大致位置。眼镜哥见到年龄相仿的人便说他是***(大名),对方大都表现为迟疑的面孔。当眼镜哥说出他的小名时,对方紧锁的眉头面容才马上舒展开来,“哦,原来是眼镜啊!”</p><p> 我们在老书记(当时的书记)门前停下来了。刚好老书记的儿子在家,他与眼镜哥年龄不错上下。但见面后,还是认不出来。有名当地群众大声喊道:“他是眼镜!”然后,他们相互拉起手来对视了半天,说道:“原来是眼镜啊,大像没变、大像没变!”相见的场面就像电视剧认亲一样,真地很感人,弄得我们热泪盈眶。二人相互寒暄了几分钟后,眼镜哥把话题扯到妇女主任一家。听完之后,得知老两口都八十多岁了,儿子们都在外地,几年前就搬走跟儿子们一起过去了。他们家老房子就在后面,眼镜哥深情地望了一眼,露出遗憾的面容。</p><p> 我们临走时,老书记的儿子一再挽留我们中午在他家吃饭。虽然是客气话,却流露出来的是真情实意。</p><p> 在骑车的路上,眼镜哥意犹未尽地说道:“这个村的人朴实、厚道,当年怪自己年轻不懂事啊!”</p><p> “怎么啦?”有骑友急切地问道。他接着说道:“夏收时候,村里群众连夜在稻场里打麦子,赶在下雨前打完入仓库,而我不晓得去帮忙,反而坐在碾子上吹笛子”。</p><p> 话音刚落,有骑友连忙问道:“眼镜哥,你在村里一年多,有没有相好的啊?”眼镜哥连连摇头否认。 </p><p> 我想那个年代,物质文化匮乏,年轻人会一点文艺,总是让人羡慕的。</p><p>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李春波的那首动情歌曲《小芳》的旋律在我耳边响起: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