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来甘肃旅游前,观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被鸠摩罗什大师和萨迦班智达大师的故事感动,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当时就想,去武威,一定去拜谒大师。</p><p><br></p><p> 鸠摩罗什寺,就在武威市中心。寺院始建于公元386年至403年,曾屡次遭遇天灾人祸、数度荒废。1998年武威市政府批准修复鸠摩罗什寺,古寺重获新生。</p> <p> 但凡走进罗什塔院大门的人,都会先去瞻仰拜谒罗什寺塔。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在此供养已经1600多年。寺塔内部不对外开放,未能拜见舌舍利真容。罗什寺塔是砖塔,塔身瘦高,八角十二层,高32米,塔顶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1927年武威遭遇八级地震时,城中其他古塔倒塌,罗什寺塔仅上半部分损毁,于1934年修复。站在罗什寺塔下,可以看到龙柱环绕的大雄宝殿、堂皇的大师纪念堂以及藏经楼、佛学院等。这些建筑,主要是2001年后修建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寺院里稍显冷清,仍可见善男信女磕头跪拜、游客参观游览、僧人洒扫礼佛。</p> <p> 鸠摩罗什,是梵文名字的音译,简称罗什。他出生在龟兹(今新疆库车),父亲是印度贵族,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自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七岁随母亲出家,12岁就开坛讲法。因佛学造诣极深,青年时已名传西域,声闻中原。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第一次是东晋年间(382年),吕光灭龟兹,把龟兹国师罗什带到凉州,尊为大凉国师并为其建鸠摩罗什寺,却限制其行动自由。第二次是后秦(401年)十万大军西伐后凉,恭迎鸠摩罗什到长安讲法、主持译经。译经场规模很大,时有“三千弟子共翻经” 之说。罗什大师一生翻译了380多卷佛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翻译的佛经流传1600多年而不衰,促使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和儒家、道家并列的三大思想体系之一。他创造的词语甚至影响到我们现在生活和思维: “世界、未来、意识、烦恼、苦海、魔鬼、心田、爱河"等词语,都来自鸠摩罗什大师的创造。公元413年大师七十岁,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大意为:如果我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我的身体火化后,我的舌头不会焦烂)。大师圆寂火化后身体化为灰烬,舌头真的依然如生!按大师遗愿,舌舍利奉归武威鸠摩罗什寺。</p><p><br></p> <p>纪念堂内大师坐像</p> <p>新疆拜城(原龟兹古国地域内)克孜尔石窟前,鸠摩罗什大师沉思铜像(局部照片)</p> <p> 为了到东土弘扬佛法,鸠摩罗什大师曾备受凌辱,甚至两度破戒娶妻。作为战利品被带回凉州时,追随他的龟兹信众数千。吕光为了让他出丑、把他拉下神坛,在大街上让他骑恶牛烈马,又强迫他与表妹结婚。在被迫滞留凉州16、7年间,支撑他的是传教东土的信念。他开始翻译佛经,并私下向看守士兵、身边服侍人员传授佛法,跟他们学习语言,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得以迅速提高。当被迎到长安主持译经场时,他已能用简洁、流畅的汉语和朗朗上口的方式,准确地翻译讲解众多佛经。鸠摩罗什大师凭借坚定信念和非凡智慧,忍辱负重最终实现抱负,可谓处淤泥而散芬芳,令世人景仰。</p> <p>纪念堂内悬挂众多画像,展现了大师坎坷一生</p> <p> 想那罗什寺塔,世事更迭、沧桑巨变,寺庙数次成瓦砾、僧众散尽,寺塔却屹立千年不倒,最终迎来太平盛世、古寺重张。罗什寺塔坚韧不拔竟如得大师真传一般,可叹可敬!</p><p><br></p> <p> </p><p><br></p><p> </p><p><br></p><p> 来到武威,还一定要去白塔寺(亦称幻化寺、百塔寺)拜谒。这里有另一位大师萨迦班智达的灵骨塔,这里还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地。</p><p><br></p> <p> </p><p> 白塔寺,位于武威市区东南二十公里,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元末兵燹被毁,明、清两代重修,1927年又毁于武威大地震。现在进入白塔寺景区,首先见到金光闪闪的萨班大师立像及广场、藏式白塔和塔林、“凉州会谈纪念馆”等建筑,都是近年新建的。</p> <p> 一路向东穿过塔林,在金属护栏保护的区域中心,才是萨班大师灵骨塔遗迹。曾经35米高的白塔,现仅存5米高、8米宽的塔基。保护性修缮的塔基修旧如旧,夯土夹着砖素面朝天,仿佛萨班大师睿智通达、泰然自若地坐看世事变迁。往事如烟,当年辉煌的大经堂、萨班殿、钟楼、戏楼已难觅踪迹,香火全无。见零星散客,有单位在此组织参观活动。</p> <p>遗址与新建白塔相望</p> <p>殿堂遗址保护</p> <p> 1247年8月,经过充分准备,蒙古皇子阔端代表蒙古汗庭,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代表西藏地方各派势力,在武威幻化寺举行会谈,即著名的“凉州会谈”。经过激烈争辩,成功地解决了西藏归属中央政权的重大问题,商定了隶属关系、户口登记、征收赋税及地方官吏任用等重大事项。西藏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经元世祖忽必烈和萨班继承人八思巴的继续努力,元朝建立了对西藏地方的许多施政制度。这以后,尽管中央政权历次变更,但西藏地方与祖国紧密一体的关系再未改变。</p> <p> 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部分)</p> <p>唐卡。忽必烈赐八思巴法器白海螺</p> <p> 修建于2003年的凉州会谈纪念馆,集中展示了这一中国统一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p><p><br></p> <p>元帝赏赐</p> <p> </p><p> 蒙古皇子阔端(成吉思汗之孙)29岁时即入主凉州,是河西走廊最高军事统帅。1244年,蒙古已统一北方,仅吐蕃、大理和南宋尚未攻下。有两年前3千骑兵打到拉萨、威震吐蕃的战绩,掌握吐蕃政教实际情况,久经沙场又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阔端,派金字使者邀请萨班到武威会谈。当然了,名为邀请更像是最后通牒。</p> <p> 萨迦班智达,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祖。他25岁剃发出家。曾拜多位印度和吐蕃高僧、大学者为师,精通佛法、诗学、韵律、医学、历法等。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王朝土崩瓦解,西藏已经历四百多年的纷争,此时主要分为四个教派。其中萨班大师领导的萨迦派实力不是最强,却已实现政教合一,其政治智慧和理政能力可见一斑。接到会谈邀请后,萨班大师为了吐蕃民众的和平福祉和藏区的长远发展,力排众议、接受邀请。毅然带着两个侄儿(10岁的八思巴和6岁的恰那多吉),踏上会谈之路。沿途他与西藏各界僧俗领袖统一认识、商议对策。辗转几千公里,两年后65岁高龄的萨班终于抵达武威。并于次年成功会谈。</p> <p>萨班大师坐像</p> <p> 来白塔寺拜谒前,对从日喀则千里迢迢赶来凉州会谈、并最终长眠在这里的萨班大师充满敬意。现在觉得,萨班大师和阔端,两个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谈判桌上是对立双方。但他们同样富有政治远见和宽阔心胸,他们互相尊重甚至惺惺相惜。会谈后,大师留在凉州继续弘法传教,并为阔端举行金刚灌顶仪式,还为他治愈顽疾。阔端奉萨班大师为首席长老,不惜财力支持他在凉州城周围改建、扩建了4座佛教寺院,即东部幻化寺、西部莲花寺、南部金塔寺、北部海藏寺。其中幻化寺规模最大,是元代凉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曾有上千人在这里研习佛法,号称“凉州佛城”。自此,藏传佛教开始取代萨满教在蒙古族中传播。</p><p><br></p> <p>萨班大师捐资扩建的海藏寺。大师曾在此讲经说法。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损毁严重。清光绪年间修葺。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p> <p> </p><p><br></p><p> 1251年萨班大师在幻化寺圆寂,时年70岁。阔端王为其举办了盛大的祭奠仪式,按照藏式佛塔样式修建了高35米多的灵骨舍利大塔。令人唏嘘的是,同年阔端也突然去世,享年46岁。 </p><p><br></p> <p> 走出会谈纪念馆和白塔寺,苍穹下矗立着凉州会盟塑像,脑海中呈现出如雄鸡一般的中国陆地版图。凉州会谈纪念馆前言写得好:“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我想,如果萨迦班智达大师为智者,成吉思汗的后人阔端就是英雄,他们共同为中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功昭日月、名垂千古!</p> <p>景区大道上的凉州会盟纪念塑像</p> <p><br></p><p> </p><p><br></p><p> 在武威游览,仿佛翻开生动的历史画卷,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动人心魄的故事跃然眼前。城内文庙匾大云钟,城外马牙雪山土长城。说不完的西夏碑、乌鞘岭,唱不尽千古流传凉州词。退休多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是勉为其难。然呼朋唤友驱车千里,看风景、游古迹,睹物思人,品味历史,不亦快哉!</p> <p>游武威照片,部分来自@乔巧、@MLY、@白莉、@春华秋实和网络,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