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上的格桑梅朵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格桑花,也称格桑梅朵。这是一种生长在辽阔草原上的花。藏族同胞认为她是一种圣洁的花,在寒风凛冽的时候,格桑花依然不畏严寒开得最旺盛,所以她也是代表幸福安康、如意吉祥的花。</b></p> <p> </p><p> 青藏公路犹如一条彩色的哈达,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地抛向拉萨,去约会秀丽缠绵的雅鲁藏布江,去拥抱雄伟的喜马拉雅。</p><p> 青藏路宛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沿途的自然风光犹如画廊般的千变万化。一会儿远眺雪山皑皑、一会儿树木葱笼展绿芽、一会儿湖光山色让你分不清水在天上流、还是云在水中挂、一会儿大漠的尽头有大厦、海市蜃楼的幻影会让你错觉湖水粼粼莫辨真假。</p><p> 你看,绵延起伏的“脑山”(青海人才懂的词)披上了绿色的衣衫。不错,你猜对了!绿的是青稞、小麦,那一垄垄顶花墨绿叶子的就是西北人最爱的洋芋圪蛋。</p><p> 你听,树影婆娑的村落中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晨曦里总有一袭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村庄,轻抚着山头、弥漫了河谷和山洼。</p><p> 日月山上海拔3520米的日亭和月亭,世代流传着文成公主进藏的美丽传说。600多年的某一天,送亲大队人马走到这个山岗扎寨安歇时,文成公主最后一次打开了神奇无比日月宝镜,在镜中浏览了长安皇宫中所熟悉的琼台楼阁,看见了日夜思慕的父皇母后和小伙伴。为免后顾之忧只见她泪飞如雨的把日月宝镜摔碎在山岗下,于是山巅便有了自己的命名叫日月山。而今的日亭和月亭还是界限农耕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只是文成公主她的一捧相思泪、化作了滔滔西去的“倒淌河”。</p><p> 为了汉藏联姻巩固边疆,我似乎领悟了文成公主柔肠百断的情感纠结。长安城有她依依不舍的眷恋,布达拉宫,更有大唐对她这次进藏所担负使命的寄托。</p><p> 一湾翡翠镶嵌在群山中,青海湖的浪花舒卷着岸边砾砂,湖边灿烂金黄的是阡陌百里的油菜花。</p><p> 狼毒花盛开的草原上滚动着一簇簇白云,那是藏族姑娘放牧的羊群。忽然又涌来一群群乌云,走近了,噢!那不是乌云,那是高原之舟的牦牛在草地上追逐着撒欢飞奔。</p><p> 青藏公路既是战备的国防线,又是保障沿途群众生活补给的生命线。</p><p> 无论秋冬春夏,无论雨雪飘洒,一队队挂着各种部队番号的钢铁洪流常年累月西进东下。柴运司(柴达木运输公司)西格办(西藏住格尔木办事处)401、(查查香卡农场)402、(香日德农场)303(诺木洪农场)901(青海湖农场)800(浩门农场)络绎不绝的车流将巩固西藏的大批物资途径格尔木、五道梁、昆仑山口、再翻唐古拉山、走安多、那曲、当雄运送到西藏。</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70年代的青藏公路还是一条砂石路,春天公路“翻浆”,行车中又是尘土飞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年农场车队的曲建华,现已和夫人王永琳定居在江苏泰州。</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年农场车队司机柳晓青,现他和夫人张英霞退休后定居在青海西宁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各个时期农场车队喷的门徽也不尽相同。上图车徽是</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海诺木洪农场汽车队”</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而下图则是简洁的农场信箱代号</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03”。</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原农场车队司机许海林退休后还不忘充电学习,他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你说他在看手机?错了!他是在火车卧铺上用手机学习查资料。现已和夫人薛伟民退休在河南安阳市定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那时的茶卡盐湖还是“养在闺中无人识”西去的驿站,如今她已被打造成“天空之镜”的旅游繁华之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农场车队司机王长云,年轻时驾车驰骋西北为农场建设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退休后爱好体育强身健体,练就一身腱子肉,近身格斗据说2~3人莫能靠近。同时王长云也爱好文艺,一首《我的老父亲》唱得委婉高亢,听得又让人荡气回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长云和夫人李玉青内调后,现已在江苏镇江市退休定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左:浩门农场司机王空军和诺木洪农场车队司机龙江宁(右一)一对好兄弟合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如今韶华不在,王空军已在陕西安康,那是一个充满吉祥如意名字的城市退休定居。龙江宁则退休在西宁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时光,时光,你慢些走。如今天堑变通途的青藏高速公路已连接西行线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可伴随着高速公路一路向西的109老国道,还再继续发挥它的余热。过了香日德农场再西行到637公里处就是诺木洪农场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看视频时点右边小方框是全屏)</span></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此非常感谢西宁已退休的武警姚团长提供的视频。</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广。黄色油菜花做背景,一袭纱巾迎风扬。</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红衣人,她就是原海西州文工团、蒙古族女歌唱家雪杰在无垠的花海中舞蹈着油菜花的畅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流云映花海。每年的7月下旬是青海湖醉美的季节,青藏公路也是进藏绕湖必经的南行之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远山如黛,云卷云舒。湖光山色的青海湖油菜花海丝毫不逊色于门源的百里花香。这里的湖坡地都被覆盖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衣,蜂飞蝶舞闪烁在花丛中。</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油菜花,是具有观赏与经济效益的花,花可以美化山川大地陶冶人们的心情。蜜蜂的采集的花粉可以酿成蜂蜜,最终的油菜籽更可以榨出涓涓的青油,让人们的一日三餐更加丰富多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青海湖草原上的牦牛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显牛羊。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湖边传来牧羊姑娘的歌声……</span></p> <p> 青藏公路又如一个流动的小舞台,芸芸众生在这里演绎了多少凡人的故事。有风餐露宿虔诚的朝拜者,面目沧桑的脸上却洋溢着对圣地拉萨的向往。他们三步一叩首的磕着长头,周而复始重复着起立后三下击掌,然后再一次匍匐亲吻着大地后的起立。每天只走几公里,一走就是几年。千万次匍匐的他们是在用血肉之躯丈量着到布达拉宫的距离。朝拜路上虔诚的执着,让我们感悟到什么是信仰的力量!</p><p> 公路不时还有几家共同租赁一辆“青钢车”的(当年青海钢铁公司车队的简称)每当夜幕降临,无论走到哪里,哪里便是朝圣人们的宿营地,朝拜的小孩子被递下车来伸伸麻木的小脚。阿爷、阿奶、阿爸、阿妈的转经筒一直在旋转,<b>“唵嘛呢叭咪吽”,</b>一句句心头默颂祈祷就是弘扬佛法,祈祷家人“扎西德勒”拥抱吉祥。</p><p> 一堆牛粪篝火燃起,大号钢精锅里煮着牛羊肉。大家席地围锅而坐,酥油、曲拉、青稞炒面已经摆在鹅卵石上,吃一口糌粑喝一口奶茶。无伴奏的“锅庄舞”之后,抿紧了藏袍便进入梦中向往无限美好的“香格里拉”。</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转山、转水、转佛塔。一双藏靴,两张套在手掌上的木板,走三步,起身击三下木板,然后又是一个匍匐亲吻大地的长头,周而复始地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该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信仰啊……</b></p> <p> 遥想当年,西宁至诺木洪农场的车票大约是17.8元。17.8现在看来也就是一盒烟钱,可那是两张“大团结”呀!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也是半个月的工资啊,为节约车费,农场干部工人因私往返西宁基本上都是搭农场的顺风车。</p><p> 我们尚且如此,沿途的老乡更不愿破费来之不易钱财,但他们不吝啬自家产的农副产品。为此青藏线上你会经常看到,每逢汽车路过时总会有从沟渠里走出来的搭车人。他们在路边频频地晃动着一只公鸡、一篮鸡蛋或一串鳇鱼。“呀!呀!呀”地示意你停车。没有钱,只有易物的交换权当坐车的车资了。</p><p> 当然也有纯粹卖鳇鱼的。那的里程碑是151公里青海湖渔场的地方。从路边“干打垒”的围墙里会闪出一个人,先举着一条“尕尕”的鳇鱼,等你停车有购买意向时,他会领你转到围墙里拿出一编织袋大鱼让你挑选。我就买过一条5斤多重的鳇鱼,那是一条鱼鳃后颈上长有10几片类似鱼鳞的鳇鱼,做熟了的鱼肉细腻,鱼皮有很厚的胶质层很有嚼劲。秋天割麦子时,农场也会派车到青海湖渔场拉来鳇鱼,大约0.2元一斤吧供给家属,届时,各家各户的灶台都会飘来不同风味的鳇鱼鲜,有清炖、油焖、红烧和清蒸。吃不完的,太阳底下晒衣架的铁丝上挂着的是一串一串鳇鱼干。</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路牌标识637公里处,下青藏公路往北便是诺木洪农场,再往西就是青海第二大城市格尔木市了。</span></p> <p> 农场虽然地处偏僻荒凉,孤悬在大漠戈壁上。但它是我们的家,那时无论探亲休假出差,内地宜人的气候,经济的发达,四季的鲜花。相比农场那个简陋的家,是那样的具有诱惑力的令人向往。但人生不嫌地面苦的信念,最终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从内地返回来了,因为农场有我们的事业、有我们的妻儿老小,也有可以让心灵放松的港湾。</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农场移交后,新一代农场人制作去各大队的路标指示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诺木洪农场地处柴达木高原盆地,农场南北宽约5公里,东西长约20余公里,空旷平坦。从青藏公路遥看农场那是荒漠戈壁,当你一旦踏入配水站便进入农场的领地。这里也有树木葱笼,农田阡陌。虽不敢说赛江南,却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负盈亏的国营单位,如果能再深入到农场社会,你会觉得农场还是别具一格“福地洞天”的世外桃源。</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由于南山水电站拦河截水,诺木洪河也几近干涸断流。那时的农场人冬天在河道凿冰化水、夏天用架子车拉取生活用水,春天河水又灌溉农作物,它也是养育近万名农场人生命的母亲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图为诺木洪河一景。</span></p> <p> 纵观农场本身没有什么“几大怪”,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我是86年底调走的,所以我的认知只限于写那个年代)由于肩负着“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特殊使命,加之地理环境闭塞偏僻和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别的省份是“八大怪”,还别说,根据农场人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我总结的“怪”虽然有的牵强附会,不过还真能挖掘凑出反映属于那个时期的“十八大怪”。</p><p> 只是我们当年生活在其中,反而习以为常地见怪不足为怪了。这些“怪”,我想这也是全青海劳改农场在那个艰苦的发展初期都走过的道路,共同经历便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缩影吧。至于是否“怪”的言过其实,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农场人最有发言权!</p><p> 能见到这篇《美篇》的朋友,闲暇时也可以对号入座的看看你当年所在的农场有没有这几大怪呢?如:</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那时农场的姑娘不对外</b></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子宁和夫人王海兰,汉藏两种文字的结婚证,证明了我们农场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地区,那时农场的姑娘也对不了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左起:左一王海兰,左二:钱玉芬。男左一:王子宁、左二:宋毅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王子宁的夫人王海兰,宋毅军的夫人钱玉芬都是农场自产自销的恋爱对象。此照片是他们2019年7月到威海参加农场同事聚会时,不期而遇在山东高速服务区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是原农场车队司机乔刘宝和妻子陈邦兰在农场的结婚照。当年的他们帅气温柔,两人含情脉脉的目光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现夫妻二人均在重庆市涪陵监狱工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郎财女貌”是当年农场车队的标配,司机们见多识广收入多,多拉快跑挣奖金。所以,农场各科室、各大队的场花、室花、校花、队花,名花各有其主的都被车队司机抢先了。说句当年的玩笑话“好白菜都让二师兄给拱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图为:车队司机付建武和劳资科的李宏玉旅行结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前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结婚必备,机运队窝的钢管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基建队木工车间做的床头柜,其造型到现在也是不过时。</span></p> <p> 如前所述,由于建场初期的农场是特殊的劳改农场。封闭式的管理,国家分配少,社会外面的又不招工。子承父业、内部消化是农场子弟就业主要的人员补充渠道。加之农场周围又没有相邻单位,最近距离的格尔木,距农场也有近200公里。没有婚介所也就没有男女青年交流的平台,在农场这个小社会里,适婚的男女青年只有找本场一是父辈要好的、二是一个省老乡的。三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论省份的结为伉俪。这就形成了<b>“本场的姑娘不对外”,</b></p><p><b> 这么说吧,在农场这片封闭狭窄天地里,兄弟姐妹多的家庭,“串窝子,狗联蛋”的亲戚比比皆是,</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请原谅我的话糙理不糙。</span></p><p> 你不认识某个人不要紧,只要别人举一反三地介绍几个你熟悉的人后,保证你会如梦方醒地“哦”上一声,哈哈,原来你是某某的小舅子呀?以至于用浙江话说,在农场串窝子的亲戚中能形成“舅佬、舅佬的舅佬”太不稀奇了,我就算一个!</p><p> 你看,农场人认识的过程就这么简单,随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情温度迅速飙升。西北汉子、农场人特有的率直和豪爽,在酒场上不连碰三杯就证明不了你我是同在一个农场搅过“马瓢”的人。(马瓢,只有西北人知道这个词代表的是么意思)</p><p> 你明白了?这就是农场姑娘不对外所产生的魅力和效应。放在内地就没有这个优势,不认识也就真是不认识了。</p><p><b> 由此,那个时期“诺二代”我们的婚姻95%都是在农场结婚成家立业的。</b></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礼堂南边不知谁人所植,植于何时的三颗沙枣树,每当沙枣花开的季节,晨曦中、暮色下那浓郁醉人的枣花香是如此的让人陶醉。最让人难忘的是以周惠为首的女青年们自编自导自演了农场的第一个以爱情为主的歌舞《阿里山的姑娘》当时的舞蹈演员大概记得有王文莉、怀莉莉、陈梅、陈丽姐妹俩。40多年后当年的舞蹈演员钱玉芬唱起这首歌来还是那么的激情飞扬……</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场部修缮一新的机运队大桥。渠水还是哪样的流水潺潺。大桥担负着对外是连接场部的交通枢纽,对内又是东西两个家属区必经之桥。</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2:荟萃的地方口音听的心情很澎湃</b></p><p> 农场是50年代特殊的移民农场,它的人员构成囊括了全国30多各省市自治区。因此,来农场工作老一辈诺农人,他们都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在学习发言或平时交谈中,只要有10几个不同省份的干部工人在一块谝闲传,嚯!那七嘴八舌的场面就热闹非凡了。</p><p> 你可以欣赏到不同省份南腔北调的方言,让你大有一会儿在河南,一会儿在广东,一会儿在四川,一会儿又到天津、北京、东北那旮瘩。吴侬软语,闽浙方言,陕西的秦腔、宁青甘的“花儿”带你领略了祖国不同的戏曲、歌声和方言的魅力无穷。</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农场房子的屋顶不用瓦去盖</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人人都说青海好,青海的房顶能赛跑。说的是大漠戈壁诺木洪农场常年少雨多风,几年下不了一场正常的雨。这就造就了农场的屋顶虽然和内地一样是“人字”形的,但却不用盖瓦就能遮雨挡风,和内地比较这是不是也能称的上是一怪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是我们当年住的真实房屋,因为戈壁没有雨、房顶仅仅用草泥覆盖一层便是我们温暖的家啦,现住在高楼大厦别墅的同事们,这些情景你们还记得吗?</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4:赶着小马车代步也很快</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自行车凭票供应的年代,一年之中,都兰县商业局分到农场名下的没有几辆自行车,僧多粥少的基本照顾结婚的家庭了,因为那时结婚提倡“三转一响”。但普通的人情往来,到场办事是需要交通工具的,这时小马车应运而生解决了干部及家属出行难的问题。无论走亲访友还是到场部开会拿文件报纸,小马车都是首选的交通工具。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农场的小马车可能还是全国最早的校车,用带木棚小马车接送孩子上下学,是各大中队送给学生的一项福利待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农场境内搭顺风马车是常有的事,坐在车厢里看着身后的车辙,马踏鹅卵石嘚嘚的蹄声,再听着缰绳上铁环撞击的“叮咚”声也很悠哉游哉的。只不过到了目的地,灰头土脸的你要掸掸身上的土,摸两把脸上泥,尤其见女朋友可要注意仪表的整洁哦。</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5:为取暖拖拉机的排烟管会往驾驶室里拐</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个改革项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按常识知道的是:拖拉机的排烟管是直立在车头前面的,它怎么会拐到驾驶室里面呢?这与农场滴水成冰寒冷的冬天有关,大家都知道,冬天只要你接触铁的器皿手立刻会被黏住,拖拉机作业或开着车头到场部办事带的风也会让驾驶室比外面更冷。这就促使上个世纪70年代初,原在一大队开40型拖拉机的任群师傅发挥想象力“冷则思变”,冬天把排烟管加长延伸进驾驶室,不管拖拉机怠速或行进,都会有充足的热量经过。所以驾驶室里非常暖和,这也许是农场人发明的第一台土造车载暖风机吧!</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6:羊肉比羊皮还贱卖</b></p><p> 当年买一只活羊大约10几元钱,而一张羊皮能卖4~5元,扣除羊皮钱等于白吃羊肉。所以那时市场不是很繁荣,但物价是绝对的稳定。</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北特有沙柳包上的红沙柳,它以耐得住寂寞干旱而被誉为红柳精神。</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7:各家各户用柴火围成大院变成了隔离带</b></p><p> 那时还没有森林法,也不懂保持草原生态平衡,自顾违背自然生态地滥砍乱伐开垦土地,推平沙包挖沙柳根当柴烧。</p><p> 以前一排家属院只是在每户门前垛一堆柴火垛,那时可以一览无余穿每户门而过。后来随着生活日渐提高,各家便在自己门前用柴火圈起了大院,记得大约是80年代秋天割麦子的季节,农场发生了4级地震吧,为了防震各家在院内用草泥、芦苇巴子搭起拱形地震房,再后来又有了私人的温室,蔬菜接长补短的也很有特色。这便是柴火大院变成隔离带的由来吧。</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照片左边便是当年柴火大院一角,随后在保持草原生态平衡,遵循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开荒毁林打柴是全面禁止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农场也探明并开采了北山煤矿解决了群众烧柴难的问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图中是徐玉芳家准备用碎煤屑制煤砖。这也说明农场人从习惯烧劈柴已经向烧煤的思想转变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就是用活塞翻砂的铝合金平底锅,如今许多青海内调干部工人还在使用。</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8:炕饼锅来自汽车拖拉机的旧活塞</b></p><p> 那时没有电饼铛,没有平底锅,但这难不倒开拓创新的农场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利用废旧汽车、拖拉机的活塞,翻砂做成铝合金的平底锅,解决了炕“锅盔”大馍、大饼没有平底锅的问题。如今这些老物件一直跟随着我们安家落户到全国各地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耐盐碱的白刺果,其果实微咸酸,一到秋天,草原上红艳艳的果实一簇簇地扮靓着诺木洪秋天。</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9:挖来盐碱滩上的硝盐腌咸菜</b></p><p> 草原盐碱滩上布满了千百年来被太阳暴晒后的硝盐。说穿了还是无知限制了对硝盐危害性的想象力,光知道硝盐吃多了掉头发,对其他危害身体的医学常识、等于慢性自杀就不知道了。为了节约开支,家属们还是让拉柴火的农工到草原上用编织袋捎硝盐。大粒的秋天盐咸菜,纯净一点的捣碎了当做炒菜的盐,同时期的还用白矾净化水质。如今想来那是何等的无知啊!不过无知者就无所畏惧,半个世纪的我们也是走过来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照片李淑芬前面是用废旧汽车、拖拉机电瓶改装后的花盆。若不是照片作证,大家似乎早已遗忘了,那时还有用水泥浇筑的花盆呢。</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0:花花草草全在电瓶盒子里面栽</b></p><p>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不乏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活塞一样废物利用的,没有成品花盆就钉制木盒,用水泥浇筑成花盆或找汽车、拖拉机废旧电瓶改做花盆。那时农场养植的常规花是“月月红”、“臭瓣菊”、“仙人掌”、“倒挂金钟”、“吊兰”。每当天好之时,搬花盆晒花也是个体力活,爱花人家窗台上就放置着各种材质的花盆,不能不说是一怪。</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1:带着个假衬衣领子也很拽</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时工资低,物资也不是很丰富,尤其是供应农场生活用品的供应站里,买一件衬衣得10几块钱,爱美和经济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时,走捷径从西宁捎假衣领子便有市场。女同事假衬衣领子花色品种新颖多样且价格便宜。假衣领又分小半身衣领和仅仅是个假领子之分。小半身的可以解开两个衣扣看不出破绽,而仅仅是个领子从肩膀处便是两根带子,只是外观领子很逼真而已,所以带个假领子也是很富有的象征所以很拽。</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2:尿素袋子也能把运动衬裤裁 </b></p><p> 用完了的尿素袋子那也是个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的。染成红色、蓝色或黑色,正好做一条灯笼裤,做成尿素裤子又凉快又时髦。它质地纤薄,柔软,耐穿。我就有一条染成红色的尿素灯笼裤,一直穿着去了浩门农场。年轻时候我也曾赶过时髦,那时没有别的装饰、假领子的衣领上有两道口罩的白线,而口罩系在外罩的怀里面。要是用现在的歇后语形容当年我的属性是属塑料袋的“虽然很贱,却很能装”。不过话说回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染成各种不同颜色的尿素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同事见同事,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勾子里夹着含氮量的百分数。这个顺口溜就非常风趣幽默的形容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尿素裤。你穿过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3:头发弯曲喇叭裤,掂着录音机转大街到处去</b></p><p> 其实这也算当年奇葩的一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拂到农场。车队司机因为首先接触了外面的世界,是他们领导了农场这一波时尚的潮流。忽如一夜间,从未见到过的奇装异服、蛤蟆镜喇叭裤、卷曲的发型大鬓角也挺酷的出现在了农场传统的大街上。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录音机一个比一个高大上,最后大到有了重低音、双卡八喇叭、交直流两用10斤重的收录机。车队的司机们掂着大功率录音机走到那里,邓丽君拉风的歌声就撒在了那里。场部篮球场的水泥地上震天响的迪斯科、慢三快四步的交谊舞曲着实让我们这一代人疯狂了一把。而今这些都是往事都已烟消云散成为记忆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年风靡一时重低音八喇叭交直流两用收录机现在是找不到了,它是银白色的。而这一台只是台用收录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牦牛甩子以黑色居多,白色的不多见。较之马尾甩子。牦牛甩子蓬松、轻便,抽人不疼更惹人喜爱。</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4:二十个蚊子一盘菜,带工都把牦牛尾巴甩</b></p><p> 农场的蚊子大、咬人疼。它们成群结队、无孔不入的缠着你,就连上厕所也不放过你。人们形容这里是“蚊子的王国”,当然蚊子再大也不会炒一盘菜,只是一个形容词而已。</p><p> 但其烦人程度不容小觑。工地上,最令人恐惧和难忘的是那些黑云似的蚊虫在你头上翻滚。那时没有特效的避蚊药,消极防御的措施是农场发放5尺白沙布缠头防蚊虫,后来条件好了又给每个代工干部发一顶军绿色的防蚊帽。在这期间老一辈的农场人因地制宜做的防蚊虫用的马尾甩子和牦牛尾巴甩子诞生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40多年前的奶瓶两头翘可以放奶嘴,后面灌好奶后有一专用橡胶封堵,然后给婴儿喝奶。</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5:甘露醇做奶瓶一样可以给孩喂奶</b></p><p> 奶瓶是专用的,只有省会西宁的大商场才有得卖。一般一个家庭会准备2~3个备用,一旦打碎了,这也难不住有想象力的诺农人,她们会从医院找来甘露醇的小药瓶,清洗干净套上小奶嘴又是一个别致的奶瓶。我们这些“诺二代”就是在没有新鲜水果、只有果子露粉的年代里有限度的调剂孩子们的生活。别忘了,那时还有用盐水瓶子当暖水袋暖被窝的时候。</p><p> 现在不知为什么就跟不上发展的时代了。到孩子家里是主人吧?说了不算,不是保姆吧?什么活都干。每月还得倒贴工资带着孩子去买菜。</p><p> 想想当年为生“诺三代”女同事们在农场两副猪蹄几只鸡,三斤小米加一点红枣就算是高标准的坐月子了。如今,生个孩子没有高薪月嫂伺候不踏实,没有高档的膳食营养搭配就保持不了身材,婴儿不游泳、不推拿不夹尿不湿就好像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似的,怎么理解呢?只能用此一时彼一时宽慰自己,父辈和我们活得很失败,人生晚年活得又一次迷茫了,哈哈哈和你们探讨这个问题,你们能说的明白吗?</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抹辣子一顿饭,在艰苦的年代不是什么天方夜谭,那时候活得很轻松,没有食品安全防这防那的心理负担。</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6:油泼辣子也是一道菜</b></p><p> 一碗辣子一个菜同样在农场人的食谱上有效。早上上班紧张,抓起一个馍再带点油泼辣子,到了单位将馍放到炉底或炉罩面上,通过高温烘烤、四面有圪渣外焦里嫩的馍馍就考好了。掰开冒着热气馍,再抹上一坨辣子,揪一块馍沾一点红油辣子,喝一口茯茶砖熬制的红茶,精准到馍吃完了辣子油也沾完了。这就是西北人,也是诺农人一顿农场式的快捷早餐。然而越来越整不明白的是,生活好了讲究多了,吃纳豆、喝酵素把吃进去的病再吃出来。名目繁多养生药品,养生讲座,弄得我们越来越迷失自我,越来越不知道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才能做到食物不相克。</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白刺果、黑枸杞农场北草原、沟渠旁到处都是,据说是秋天“哈熊”的食物。人们到草原挑柴行走时也绕着走,唯恐黑枸杞的汁液破碎了染花了衣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现在开发利用黑枸杞的花青素,已是人们养生美颜绝佳食品了。</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7:羊圈里面把鲜美的蘑菇埋</b></p><p> 羊粪的异味和蘑菇鲜嫩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造物主却硬生生把臭和鲜组合在一起,在羊圈里长出鲜美的蘑菇,两样看似不搭的东西通过阳光雨露却能化腐朽为美味,创造了舌尖上的美食,这不能不说是一怪吧?</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水磨一处小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就是这么不加修饰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旖旎的西水磨自然风光的沼泽地,苇荡相连,天蓝草碧,水里面有水獭是天鹅、青雁等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水磨的蘑菇鲜嫩有浓郁的香味,图片中的是圆蘑,还有一种鸡枞蘑菇更是蘑菇中的极品。</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18:戈壁滩上也能培育出细菜苹果来</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青海戈壁滩上只有沙柳包和骆驼草的这个神话已经被老一辈的诺农人打破了。内地人按节气种菜就行了,但在寒冷的高原按自然规律办事有时是行不通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为此,在高原昼夜温差大,沙尘暴肆虐,他们用红沙柳、芦苇草编筑防风杖挡风沙,并研究自做大泥碗、用晨掀暮盖的方法扣在幼菜苗上保温。从而在大田里成功地种出了茄子、辣椒、芹菜、西葫芦、豆角和山东大白菜等细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农科所实验田里种出亩产过千斤的春小麦。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更不可思议是在70年代农场试栽培苹果、梨。还是高原寒冷的原因,克服不了果树越冬冻死的难题,即使有的勉强越了冬,则又死在了春寒料峭的抽枝风上,枝条水分抽干了结果树还是死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老一辈的农场人因地制宜琢磨采用冬天给果树先扎果枝然后再垒冻土块保温。同时延迟春天过早给果树开封防寒风抽树枝水分的方法,率先在配水站、农科所栽培成功了高原红香蕉苹果、软梨。那时如果有机会到果园你会发现,一排排的不再是果树,而是一丘丘土堆,土堆里埋的才是果树,这是一怪呢?还是奇迹?这就证明了在我们伟大党的领导下,具有拓荒牛精神的诺农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下来的堡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每当苹果花飘香、摘苹果的时候,果园里都有当年的姑娘、如今的阿奶们爽朗的笑声和歌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苹果熟了的时候,摘苹果的阿奶们笑了。哦!错了!当年她们都是青春靓丽、亭亭玉立的黄花大姑娘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图为:右下角笑容灿烂的是周惠姑娘,左上角微笑满面是高翔姑娘,这是她们在农科所摘苹果的工地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今周惠已和老公丁基初定居在浙江台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高翔和老公定居在西宁市。</span></p> <p> 说了这么多,不能不再费点笔墨写写西水磨的故事,西水磨也称天格里,因农场四大队利用泉水落差,在那建了几座水磨磨面而得名。这里芦苇丛生,水道纵横,水磨周围的沼泽地里天鹅,天鹅蛋,鸿雁、青雁芦苇丛中的各种鸟蛋比比皆是。</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生生不息,鸟蛋就是延续新一代生命的希望。</span></p> <p> 西水磨内有大小泉眼十几处,泉眼、湖泊、水道相通多有鳇鱼。</p><p> 偶见10几只没有妈妈守护的小雏鸭在水道上傻傻的嬉戏。看似水面很窄,你以为唾手可得眼看就要逮住了,可是机灵的它们却集体一个猛子扎进水里,随即泛起10几朵浪花、10几道涟漪扩散着。当你瞪大双眼还盯着泛起的水花出神、算计着它们究竟还能憋多长时间才浮出水面时,20米之外的渠道里却钻出了10几颗兴高采烈绒绒脑袋的黄小鸭,它们甚至还立在水面拍打着没有羽翅毛的小翅膀,又天性自觉地排好队伍,嘲弄人似的悠哉游哉地荡漾在水面上了。可悲的是我还在傻傻的瞅着它们下潜时的水面发呆,做好了等它们换气时逮它个正着呢。人啊,有时幼稚犯傻的和古代《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如出一辙的傻得可爱。</p> <p>这个季节正是野鸭、鸿雁的孵化期,出壳的小野鸭们会追随着妈妈游荡在水面上学习生存的技能,游累了也会跳到妈妈的背上,让妈妈驮着它们在水里漫游。</p><p> 随着生活日渐提高,农场有了自己的篮球队,文艺宣传队。篮球队除在农场各大队学校进行循环赛,还参加都兰县的选拔赛。各大队的文艺宣传队排练的文艺节目也丰富了农场人业余的文化生活。</p><p> 西水磨旖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自然也成为农场干警几家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有了经济能力的场领导,给农场男女篮球队员装备上了鲜艳夺目运动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星期天在西水磨游玩的前排左起:杨波、胡明义,后排左起:李贵、马超、陈永清。</span></p> <p> 羊圈里的蘑菇,最好阴天或下小雨去采,看到土层有些微微鼓地方便有蘑菇,圆蘑菇肉厚鲜味足,最上成的是鸡腿菇,它色白细长味道回味更悠长。</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从西水磨湖里捞捕的小鱼,裹上面用油炸便是一道美味的油炸鳇鱼。</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深邃的银河还是那样的星光灿烂,昨天的农场已经有了地覆天翻的旧貌变新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图为彩灯闪烁的青海诺木洪枸杞科技园区大楼。</span></p> <p><b> 怀旧的往事如烟,岁月流逝,时光带走了许多的记忆,但其情难忘,每一次的思念都像一颗小石子投进记忆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涟漪。人老了,没想到时隔近40年留在心底的记忆,原来还是那么容易唤醒那流金的岁月。</b></p> <p><b> 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眷恋。青藏高原,是安放我青春的地方,也是我女儿出生的农场,更有一路格桑花的芬芳!</b></p><p><b> 农场,或许建设地更加秀丽挺拔,我知道这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儿不嫌母丑一样,我还是怀念以前那淳朴率真地诺木洪农场。真的!不知你们可有这种感想?</b></p><p><b>《岁月匆匆再忆诺木洪》写完了,感谢美篇所有提名的,和用了照片忘了是谁所照的同事们,我一样真诚地谢谢你们!</b></p> <p><b> 文章指导: 微笑。</b></p><p><b> 文字校对: 沙枣。</b></p><p><b> 2020年7月1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