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的书法: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銀椀盛雪堂

<p>“古代一流书家往往会有多种风格或者章法图式,当代人一般就一招。”</p><p><br></p><p>杨凝式的书风徘徊于二王与颜真卿之间,其作品存世少,但件件耐人品味。其取法路线明晰,兼有王羲之清润雅丽与颜鲁公痛快淋漓的不同调性,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特例,启发了诸多书史名家。现试就杨凝式的几件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参照与启发。</p><p><br></p><p>目前所知《韭花帖》三个版本:&nbsp;</p><p><br></p><p>一是清内府藏本,今存于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二是裴景福本,刊于《支那墨迹大成》,今藏台湾兰千山馆;三是罗振玉本,据考证罗振玉本为真迹。原藏清宫,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已佚,收录于《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p><p><br></p> <h3>《韭花帖》是杨凝式在初秋午休起来,得友人赠送韭菜花,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而写下的手札。凡 7 行,63 字。通篇流露出轻松的生活状态,闲适心境溢于言表。</h3></br><h3> <h3>从中可见王羲之兰亭之笔意,如“当”“一”“之”“初”“陈”“察”,与智永《千字文》中如“昼”“饥”“正”“蒙”“简”“盘”“秋”“初”“始”“谓”“铭”“载”“切”“谨”“惟”等亦有合拍,笔法源自兰亭内擫之势,用笔稳实,改兰亭一拓露锋为筑锋切入,腾挪重心、不动声色,字间留白多变,空阔而疏秀。但如“忽”“盘”“味”“修”“鉴”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收放、匀豁、枯润等对比关系,而“实”“谢”结体多变打破常规,精到而丰富。</h3></br><h3> <h3>特色之处正在于章法,字距拉开,裹束有致,形成了中轴行气将断未断,矩步从容的气机,令人神清意爽,意犹未尽。这种独特的疏落式章法打破了字字紧密相连的传统行意识,开行书章法之先。董其昌《容台集》评云:“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杨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董氏章法多从此出。</h3></br><h3>习者应需注意的是,杨凝式在传继经典作品时并非一味的全抄古贤,而是从主观审美上对笔法有独到理解。如他面对风行的兰亭体系,并未直接从冯承素摹本及继承大王一拓直下用笔的智永取法,而是对零部件进行新的改造组合,变“徒青翠而奚托”为“文质彬彬”的独立风骨。</h3></br><h3> <h3>《新步虚词》为清泰三年(936年)书,真迹久佚,仅藉《戏鸿堂法帖》流传。共计67行,相较杨氏字帖,可谓长篇大制。从内容看与道家有关。书势飘逸闲雅,笔法奇巧,甚具曲折顿挫之趣。陆游书作《玉京行》气息和章法上与杨的《新步虚词》极为肖似。</h3></br><h3> <h3>《宣和书谱》称:“凝式善作字,尤工颠草,笔迹独为雄强,与颜真卿行书相上下,自是当时翰墨中豪杰。”卢鸿(又作鸿一)字浩然,一作灏然,生卒年月不详,唐幽州人,玄宗时隐士。精通书法,善山水树石,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h3></br><h3>《草堂十志图》描绘其隐居生活,原作久已失传,今传为北宋李公麟《草堂十志图》临本。成观者领略之参照。杨凝式此跋,鉴定家多定为真迹,该跋是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图之后,或是由唐人原迹题跋中割出移入?暂不得而知。</h3></br><h3> <h3>书体风貌承颜鲁公之气脉,沉稳旷达,收放有致。字间匀豁相对,自然生动如“书”“传”“岁”字内留白与字外空间混然通透,转折处敛锋慢过,构形雄伟,如“卢”“开”“嵩”等。行间左右位置,大小侵让有矩,纵向通透,疏能走马,横向紧凑,密不过风。</h3></br><h3>单字纵向分散占据空间,是杨凝式惯用手法,如“重”字在不太强化的分散中,斜拉、右倾、左移形成余味无穷的体势。再如“制”字夸张地以一当二,横向者如“征”的分散。亦有多字缩小配合在比例上形成反差。整体气息与《祭侄稿》稍异,并无涂抹,拉紧行距,弱化了中锋缠绕的字组关系,呈从容淡逸之状,改颜鲁公激愤怒张而蕴藉为丰神高古。如:元、山、开、岁、传、于、人、善、夫。</h3></br><h3> <h3>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h3></br><h3> <h3>《夏热帖》为杨书中单字最大者,行草相杂,散锋断接,大力盘回而具搏象之势,自第三行起中轴向右下摇坠。粗头乱服,间有典型草书形构,行、草书比例和变化幅度少于《神仙起居法》,联缀成组的斜向线颇类柳公权《蒙诏帖》,但字形散淡开放,颇有大草局势,仔细看来,却仍属行书,只是空间留白变化更大,在提按及摆动中充分体现作者夸张的处理方式。不拘成法,自得新意。</h3></br><h3> <h3>这一枝笔应不太大,或者说不足以写这么大的字。从线性的弹力看,应该是一枝旧笔。但锋势八面摇曳中,加大空间感的同时充分用出锋芒,在奇形异态中展示一派天性真情。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若与平原《刘中使帖》合契”(项元汴跋语)。皆评价到位。</h3></br><h3> <h3>华阳焦上人为何人,由于史籍遗缺已无从考辨。内容为华阳焦上人传道教养生、导引之术。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西汉马王堆帛画《导引图》上有题记和人物形象,这些动作与《神仙起居法》所描述的很相似。</h3></br><h3>这是杨凝式76岁时的作品,近半为草书,其余皆用狂草笔意书行书之形,虚实收放,跌宕摇曳,轻松自若,一气呵成,用墨浓淡相间,结势攲侧飞动,重心左右摆动。通篇充满律动通畅之势。在书风上颇类鲁公《祭侄稿》,但少师灵动多变,凸现出更多的率意。米芾曾赞:“横雨斜风,落纸云烟,淋漓快目。”</h3></br><h3> <h3>试观“摩”纵写,单字分散为两字甚至三个字的空间,“焦上人尊师处传”多字相缠,气脉不断,且用笔中侧互用,点画衂挫,断连有度。两个“行”字一顺一逆,尤其是第二个如驰骋之际一阵清风扑面而来,与黄庭坚的草书帖中大量出现的行,有同功之妙。</h3></br><h3> <h3>看“冬残”字组,由于急速书写“冬”的收笔与戋直接相连,最后笔势扬逸于左边落定,虽说出于意外,但亦甚得意趣。由于绞锋的大量介入,使线质丰富而时生奇致。通过笔者多年创作经验的分析,这篇作品应是匆匆不暇急就而成,是对华阳焦上人所传心法的一个即时记录。<br></br></h3></br><h3>据相关资料记载,从五代起纸帛已平放于桌面书写,但悬空式的书写方式依然存在。杨凝式并非拘于礼法之人,前有题壁之好,因此执纸于手中速记养生口诀之应急是完全可能的,假定此口诀须毕恭毕敬书就,或许其应该如同《韭花帖》之闲适之态。</h3></br><h3>而执纸于手中,书写行草,附着纸面并不平稳,故需反复捻管调整笔锋,从而出现字间点画相搏,线条变化较大,中轴不断摆动的势态。这样的书写体验,在杨凝式的作品中大量存在。<strong>从医学上说,即便是一个精神病人,也会有他的安常之时。</strong></h3></br><h3> <h3>透过章法、字法和笔法来看杨凝式的书风,他的情绪变化表露无遗。杨凝式的敏感正体现出他情感波动的幅度之大。假如我们将其几部作品分付于几个并不存在的作者,从风格的研判上我们也不会觉得不妥。</h3></br><h3>当然,任何一个书家风格的形成都非一日之功,杨凝式呈现出的作品风格是多样的、精心设计的。由此我们可以思考,历代书家的高明之处,正是以技法为依托,在情感的冷静与热烈时的区间里直抒胸臆,率真而从容。</h3></br><h3> <h3>人仍是那个人,技法还是那个技法,颜真卿  祭侄文稿由于感性驱动而生发出新面目,表达出足以揭示作者的生命律动感。</h3></br><h3>这“疯”岂是真“疯”?而恰恰是书法的艺术本义,理所当然应该为当代书法创作所重视。杨凝式的书法作品存世不多,他高妙的取法能力在每张作品上都有呈现,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多重风格且彼此面目各具。这与受展厅效应影响至深的当代书家,其创作思路有本质上的差异。</h3></br> <p>本文节选自《书画艺术》原题为:《“疯”中设计师——杨凝式书风探析》作者:黄象明</p> <p>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