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府文化(六):佛山祖庙-岭南三大古建筑瑰宝

蓝海

<p>  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路21号,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广东十个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之一。祖庙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展览馆、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基本陈列充分展示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粤剧文化、武术文化、佛山民间工艺(木雕,砖雕,石雕,通铁铸,陶塑,灰塑,彩绘)等。馆内每年举办春节祈福、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春秋谕祭、乡饮酒礼等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活动;同时长年举办“孔庙学童开笔礼”、“黄飞鸿醒狮表演”。</p><p> 祖庙是广府文化聚集地。</p><p><br></p> <p>祖庙牌坊: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原为栅下崇庆里“参军李公祠”的建筑,是该祠内两个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牌坊之一。“参军李公祠”被拆后,其中一座牌坊因祖庙开辟公园迁建于此,后书上“祖庙”二字。此牌坊是四柱三间二层斗拱式木石混合结构牌坊。为适应岭南多雨潮湿的气候,其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咸水石(俗称鸭屎石),所雕纹装饰简练古朴;梁、坊、驼墩及斗拱均以硬木制作;绿色的琉璃瓦庑殿顶,以三层如意斗拱承托,屋顶还配上红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装饰。整座牌坊极具明代古风遗韵,其瑰丽古雅的造型吸引无数游客驻足欣赏;本地新人结婚之时在“祖庙”牌坊前留影存情更是佛山的传统习俗。可见,“祖庙”牌坊如今已成为佛山的文化地标。</p> <p> 双龙壁:<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5, 235, 235); color: rgb(32, 32, 32);">佛山陶瓷业在明清时期发展鼎盛,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至今佛山石湾仍被冠以“南国陶都”之芳名。琉璃双龙壁,佛山石湾大型陶塑代表作,长12米,高3米。原壁于文革期间被毁,此壁于1981年由石湾建陶厂重新烧制。壁上两条巨龙遨游于蓝天碧水之间,呈二龙争珠之势。两条龙釉色浑厚,跃然灵动;祥云波涛,洋洒壮阔。</span></p> <p>祖庙: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主体建筑占地三千六百平方米。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疏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禅城',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高超的工艺技术。</p> <p>万福台: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原名“华封台”,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 古戏台。万福台与祖庙正殿遥相呼应,据说其建造目的是上演粤剧(大戏)给 对面的北帝观看,以酬谢北帝的保佑之恩。万福台面宽四柱三间,宽12.73米,进深11.78米。分前台、后台两部分, 中间用一装饰以大量金漆木雕的隔板分开。隔板两侧有四门,明间的“出将”、 “人相”两门供演员出人次间的“蹈和”、“履仁”两门供奏乐人员和舞台工作 人员使用。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演戏在明间,奏乐在次间。前台三面敞开,可 供观众三面看戏。后台东、西、南面均有墙,东、西墙上各开一窗、一门。屋 顶为歇LU式卷棚顶,不用斗拱,显得轻巧玲珑。戏台高2.07米,向前伸出,台 面至檐前的高度为6.25米,整座戏台远远高于观众席,这样设计据说是为了使 远处的北帝看得清楚。中间隔板上雕刻着降龙罗汉、伏虎罗汉、三星拱照、八 仙、曹操大宴铜雀台等四组六幅金漆木雕作品,使整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精 美华丽。隔板中间的金木雕两侧悬着一副木刻篆书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正是万福台的真实写照。</p> <p>万福台前空地开阔,青石铺地,是平民百姓自携条凳或站立看戏的场所。空 地东西两侧各有廊,为二层建筑,形为包厢,清乾隆年间修建,供地方士绅及 眷属看戏用。万福台的包厢设计,还有一个聚拢声音的效果,使观众在每个角 度都听得清楚。过去每当演出之时,人烟辐犊,万福台一带,顿成闹市。万福台在粤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已成为海内外红船子弟寻根的重要 场所。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就建在佛山。旧时戏班每年组班一次,然后乘红船分赴各地演出,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在祖庙万福台举行,因而万福台又有审戏台的作用。过去万福台每逢喜庆节日、神诞都会演戏,尤其是每年秋收之后,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四乡来看大戏者,络绎不绝。</p> <p>前台三面敞开,可 供观众三面看戏。后台东、西、南面均有墙,东、西墙上各开一窗、一门。屋 顶为歇LU式卷棚顶,不用斗拱,显得轻巧玲珑。戏台高2.07米,向前伸出,台 面至檐前的高度为6.25米,整座戏台远远高于观众席,这样设计据说是为了使 远处的北帝看得清楚。中间隔板上雕刻着降龙罗汉、伏虎罗汉、三星拱照、八 仙、曹操大宴铜雀台等四组六幅金漆木雕作品,使整座建筑显得金碧辉煌、精 美华丽</p> <p>粤剧表演</p> <p>万福台上的金漆木雕:万福台金漆木雕是佛11J祖庙内规模最大的一套金漆木雕,制作于清光绪二 十五年(1899),共四组六幅,全部装置于分隔前后戏台的隔板正面,内容为“三 星拱照”、“曹操大宴铜雀台”、“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八仙”等。除“曹 操大宴铜雀台”为多层镂空雕外,其余都为高浮雕,雕工浑厚有力,风格豪 放,是典型的佛山木雕作品。全部木雕均贴以金箔,使整个万福台显得金碧 辉煌,光彩夺目。</p> <p>万福台木雕</p> <p>万福台顶两边灰塑</p> <p>万福台西边建筑</p> <p>万福台东边建筑</p> <p> 灵应牌坊,是祖庙古建筑群中轴线之南端第二道建筑,除旌表功德外,还起到组织空间、点缀景观的作用。牌坊为明代景泰皇帝赐建于1451年,是目前广东现存最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牌坊。在明代,灵应牌坊曾是佛山祖庙的大门,人们先穿过牌坊,跨越锦香池石桥,然后进入三门庙内。</p><p> </p> <p>灵应牌坊顶柱间采用斗拱结构,全部入隼而成,不施用一根钉子,结构精密且通风性好。斗拱下方每边台基各有柱子六根,中间为木柱,外侧为石柱,这种设计目的是将木柱保护起来,以适应高温多雨的岭南气候。木柱两侧倚以抱鼓石,在结构上起承重作用。抱鼓石还雕刻有龙凤等图案,增强了牌坊的装饰效果。牌坊是单体独立建筑,柱子除承受自身重量外,还需抵抗南方骤然而来的强台风。整座牌坊虽为木石结构,但稳固坚挺。故1976年遭遇十二级台风时,灵应牌坊依然屹立不倒。</p> <p>香炉</p> <p>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5, 235, 235); color: rgb(32, 32, 32);">锦香池:开凿于明正德八年(1513),原作防火之用,现已成为放生池。池中两株五百年的九里香和龟蛇石雕是最为耀眼的焦点。据传池中的石雕龟蛇原是蛇精、龟精,由六天魔王所放出的坎、离二气所化。龟精和蛇精在下界打得不可开交时,被北帝收服,成为北帝座下的先锋将士,替北帝降妖伏魔,护佑世人。它们的出现预示着北帝将圣显降临。道教中北帝是福神,能驱魔伏妖,解难泽恩。因此来祖庙游览的人喜用硬币投掷池中石雕龟蛇,以求为自己带来福气。而佛山人民在新春期间则形成了“逛祖庙、投硬币、拜龟蛇”的信俗,取敲神祈愿、鸿运当头的美意。</span></p> <p>崇敬门与端肃门:灵应祠三门前的两侧,分别建有崇敬门与端肃门。两门楼东西相对,形式、大小一致,过去是进出灵应祠的必经之道。</p><p> 据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崇敬门与端肃门门楼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祖庙扩建时,由刚登进士(后官至户部尚书)的佛山人李待问与其兄李好问捐修。崇敬门与端肃门呈圆拱形,门框以花岗岩石砌成,墙体为水磨青砖,整体厚实而坚固。门楼上方装饰有雕饰考究的砖雕和精美华丽的灰塑,使整体外貌更显不凡。门楣上的灰沉积岩石额分别镌刻阳文楷书“崇敬门”、“端肃门”,字体古朴沉稳。祖庙在历史上曾集神权、族权、政权于一体,地位显赫。“崇敬”、“端肃”四字,表达了人们进入端庄肃穆的灵应祠时,对此处供奉的北帝神灵必然怀着尊崇、敬仰的心情,这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明清时期祖庙北帝在百姓心目中的至尊地位。</p><p><br></p> <p>端肃门楼上的灰塑“花鸟”:祖庙端肃门外侧门楼上的灰塑“花鸟”,实为绘画与雕塑的完美结合体。墙壁以灰黑色为背景,映衬着色彩亮丽的花鸟图。三只小鸟高低相应站立在嫩绿的花枝上,窃窃吟唱;粉嫩的鲜花正在盛开,花瓣的层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小鸟身上的羽毛清晰可见。整幅画面轮廓分明,形态生动,画工精细,仿如步人鸟语花香、如梦如幻的美景。</p> <p>钟鼓楼:钟鼓楼位于祖庙三门前的东西两狈0,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者[5建在2.6米 高的青砖平台上。钟鼓楼均长3.63米,宽2.84米,高4.1米,梁架式结构,四 柱有青石柱础。屋顶是卷棚式结构,四角均有灰塑动物造型的吉祥图案,栩栩 如生,与祖庙的其他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钟鼓楼的屋顶分别有“声韵”、“悠扬”的字样,令人的耳边仿佛回响着悠 远飘渺的钟鼓声。祖庙里的钟鼓楼除起到一般庙宇“晨钟暮鼓”的作用外,还 具有“峙左右之钟鼓,而壮庙貌之形胜也”、“闻鼓兴思莫不信奋忠义”的作用。钟楼里陈列的大铁钟为清代制品,高「3米,□径0.8米,是典型的佛LU 铸铁产品。鼓楼里陈列的圆鼓,表面上画有龙凤呈祥图案,画工精美,色彩艳 丽。据说明崇祯二年(1629),户部尚书李待问之兄李征问回乡看到钟鼓楼残破 不堪,非常痛心。于是召集乡里人士捐款,很快将款顶集齐,并请有名的工 匠从当年的5月15日起动工重修钟鼓楼,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钟鼓楼重 修工程完成,恢复了往日的面貌,人们又重新听到钟鼓楼里传来的悠扬乐声。 </p> <p>钟楼</p> <p>鼓楼</p> <p>砖雕'海瑞大红袍”:砖雕,是用凿和锤在砖上雕刻出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图案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它所用的材料是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经过“打坯”(即在砖面上凿出轮廓,确定其部位和层次,区分近、中、远三景)和“出细”(即精雕细刻)两个程序。砖雕曾广泛运用于岭南祠堂、庙宇及住宅建筑装饰中。现镶嵌在祖庙端肃门南侧的砖雕“海瑞大红袍”,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砖雕艺人郭连川、郭道生合作雕刻的。该砖雕是壁龛式多层雕,高1 .4米,宽2.83米,整个画面以人物题材为主,四周以花鸟图案作装饰。该故事出自清代长篇章回小说《海公大 红袍全传》,描写了明中叶忠臣海瑞不畏权势、为民请愿、力主严惩贪官的故事。 海瑞是明代广东琼LU县人,字汝贤,号刚峰,明嘉靖举人。明嘉靖四十五年 (1566)任户部主事,上疏批评世宗听信奸臣、不理朝政,后被逮人狱,世宗死 后获释。明隆庆三年(帖69)任应天巡抚,疏浚吴淞口,推行一条鞭法。该砖 雕共雕刻二十五个人物,人物形态均刻画得惟妙惟肖。前右一的文官人物就是 海瑞,他那刚正不阿的形象是如此高大,而坐在中后部、有两仕女打着御扇的 嘉靖帝及前左的文官(奸臣)雕刻得十分矮小,对比之下,更突出了忠臣海瑞 的崇高形象。这组砖雕不仅反映了佛UJ精湛的碛雕工艺水平,同时也是爱国主义 和反腐倡廉的好教材。</p> <p>砖雕“牛皋守房州”:在崇敬门南侧围墙上,镶嵌有一组精美的砖雕壁龛,内容为历史故事“牛皋守房州”。它在祖庙这座“东方民间艺术之宫”众多艺术作品中,以精湛的工 艺,极富韵味的造型,显示出独特的风采。砖雕“牛皋守房州”反映的是南宋名将牛皋抵御金兵,战守房州的场景。 房州,古州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湖北房县、竹山 保康、竹溪等县。牛皋,字 伯远,汝州鲁LL (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部将,屡立战功,官至承 宣史,后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前总督,因反对宋金议和,绍兴十七年(1147)被 秦桧派人毒死。砖雕高1.4米,宽2.83米,为壁龛式多层高浮雕,制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画面人物众多,场面热闹,主题突出,人物戏剧功架造型别具一格, 明显受到了粤剧舞台艺术的影响。壁龛四周以寓意吉祥的瓜果、花卉、动物图 案作边饰,左右两侧分别雕刻有:“郭惠川、郭道生仝作”以及“李合胜、何煜 记承造”字样。作品选用的是质地坚实细It的东莞青砖,雕刻技法则是圆雕、浮雕、镂空 雕和镶嵌等多种手法的有机结合,使画面取得了景深大、视野广、层次多的艺 术效果。砖雕舍去激战的场面,着意刻画牛皋及其部将的人物个性,让人感受 到一种沉着自信、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作者巧妙地将画面三十五个神态各异 的人物与殿堂楼阁组合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把曲折、复杂的故 事集中在一个画面上,兼收岭南风物形胜,并蓄佛山民间工艺精华,富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严谨精巧的布局,生动传神的人物造型,明快利落的雕刻技法, 充分反映了佛山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技巧,堪称砖雕艺术的代表作。清代,由于官府对佛山祖庙祭祀的重新介人,在地方官的支持下,北帝崇 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且把袒庙的修建作为合镇大事去办,“营造务求恢 弘,雕饰务求精美”。因此,祖厨的修建十分注重质量,得到地方官的高度重 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祖庙建筑装饰,无一不是能工巧匠的精心之作。如今, 砖雕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濒临灭绝,祖庙有幸保存了这些砖雕艺术精品, 可谓弥足珍贵。</p> <p>三门东侧的日神像:日神头戴博冠,身披绘有祥云和腾龙的长袍,左手举象征太阳的铜镜,右手撩起战袍,器宇轩昂,老而弥坚。</p> <p>三门西侧月神像:月神身穿五彩羽衣,左手搭在腰间,右手举象征太阴的铜镜,端庄高贵,妩媚秀丽。</p> <p>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早期称“龙翥祠”,初为九社和八图乡民共同的祭祀中心。明代中叶开始,佛山已是全国著名的工商名镇,“富户多聚于佛山”。明正统七年(1449),南海人黄萧养越狱,率众犯遂以佛山为重点进攻目标。危难之时,佛山梁广等二十二老聚庙议事晓以大义,并藉祖庙北帝神威,率领八图子弟英勇御敌。佛山乡民坚守六余月并最终取得胜利。后佛山耆老请求官府上奏朝廷封典,以隆祀祖庙。明景泰帝下诏“以北帝庙为灵应祠”,敕封佛山为“忠义乡”。自此,祖庙从社区香火庙擢升为官祀庙宇。</p><p> 作为一座地方庙宇,灵应祠的建筑规模仅为三开间。其后附建于左右的崇正社学和忠义流芳祠亦同为三开间建筑。故当时把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祖庙三门就成为一座八柱九开间的宏伟建筑。正中拱门上有明景泰皇帝朱祁钰题“敕封灵应祠”的匾额;而左侧红砂岩墙体上悬挂木雕对联: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则是对祖庙在佛山地位的精辟写照。</p> <p>祖庙三门:崇正社学、灵应祠、忠义流芳祠三座建筑物的正门联建在一起,称为祖庙 三门。崇正社学是祖庙东面的附属建筑,又称文昌宫,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 忠义流芳祠是祖庙西面的附属建筑,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因祀镇压黄萧养 起义而受朝廷敕封的“忠义官”得名。三门通宽31.7米,除两旁 尽间宽2.4米外,其余不分明、次、梢,均为3.65米(中国古建筑。连接三拱门的墙体均以1米多高的花岗石作墙裙,石墙裙之上,三个拱门以红砂岩砌筑,而崇正社学、忠义流芳祠两 门的左右两侧,均以优质水磨青砖砌筑。两者比较,崇正社学、忠义流芳祠显 然是后来才与灵应祠连成一体的。从建筑结构方面观赏祖庙三门,以门洞划分,三门前为双步架,三门后为 三步架,前后共享石柱十六根,木柱四根。从建筑装饰工艺和文化内涵方面观赏祖庙三门,自上而下,石湾著名店号 文如璧店制作的双面大型陶塑人物瓦脊横贯三门之上,瓦脊宏伟壮观,所塑多 套人物故事似乎正在上演着一幕幕历史长剧。三门前31.7米长的金漆木雕花檐 板通栏而过,使观众站在三门前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正中拱门上,明景泰皇 帝朱祁锂题“敕封灵应祠”的匾颔,中间红砂岩墙体上挂着的两副木雕对联,台 基上八根柱子的石刻对联,桩桩件件寓意深刻。</p> <p>门前挂巨型灯笼,红色的“祖庙”字样随灯笼的弧度突兀而出,古朴典雅。</p> <p>三门瓦脊:在祖庙三门屋脊之上,雄踞着一条长31.7米、高1.78米(含以灰批艺术 作基座的高度)、被喻为“花脊之王”的石湾陶塑人物瓦脊。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祖庙进行大修时,三门屋脊上安装了这条由石湾文如璧店制作的陶塑瓦 脊,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更为雄伟壮观。石湾陶塑瓦脊分正脊、垂脊和看脊三类,正脊多为双面,题材以人物故事 为主;垂脊以花卉鸟兽图案居多;看脊是单面的,前殿东西廊疣上的“郭子仪 祝寿”、“哪咤闹海”即属此类。</p> <p>三门瓦脊是一条双面瓦脊,正、背两面共塑各 式人物约300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故事内容为“姜子牙封神”(正面中段)、 “甘露寺”(正面西段)、“舌战群儒”(或称“联吴抗曹”,正面东段)、“郭子仪 祝寿”(背面),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瓦脊中还有十几座别致的亭台 楼阁和点缀其间的花卉鸟兽,作为故事内容的衬托。瓦脊正中置一颗铜宝珠,宝珠的左右有相对的鳌鱼,鳌鱼气势非凡,有如翱翔在蓝天白云中。文如璧是清康熙年间佛川著名陶业家,他以自己的姓名为店号,后其子孙沿用此号至清末。该店早期制作园林建筑及日用陶器制品,后期以制作陶塑瓦脊为主。</p> <p>祖庙除三门瓦脊外,庆真楼庭院中展出的“九龙谷”瓦脊式照壁,也是文如璧店的代表作品。文如璧店制作的瓦脊,在清嘉庆至道光初期多为浮雕花卉雀鸟类图案纹饰,道光晩期至咸丰以后,随着石湾陶塑艺术的发展,浮雕图案题材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由于受本地粤剧的影响,人物瓦脊所塑多 是粤剧戏装人物,其造型干姿百态,生、旦、净、末、丑行当及其服饰齐全。粤 剧的大袍大甲、靠旗、雉鸡尾等均见诸瓦脊人物身上;所塑人物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招一式,皆合法度,戏韵十足,生动传神,如同舞台上粤剧演员在 鼓乐声中的精彩演出。</p> <p>石湾瓦脊使用的琉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 五种色彩,制作工艺以贴塑为主,塑造人物形象着重在轮廓线上下功夫,含粗 沙的石湾陶土又特别适宜塑造肌肉外露、筋骨苍劲、粗犷简练的人物形象。此 外,陶塑艺人在制作瓦脊的时候,充分考虑到瓦脊装饰整体群像组合与案头摆 设小品的不同,瓦脊装饰在屋顶上与观赏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大都采用粗线条的写实艺术创作手法,并使人物向前倾斜,便于从下往上观看。石湾陶塑艺 人将陶塑艺术与建筑装饰艺术和谐地统一在祖庙三门瓦脊中,使这座东方古祠 艺宫更具浓厚的地方色彩。</p> <p>文魁阁与武安阁:在祖庙三门后的两侧,耸立着两座阁楼式的建筑,分别是文魁阁和武安阁。 两座阁楼的形制相同,都为两层。文魁阁位于三门左侧,崇正社学正门后面,第 —层刚好作为崇正社学的过厅。武安阁位于三门的右侧,忠义流芳祠正门的后 面,第一层也刚好作为忠义流芳祠的过厅。这种左边文魁阁、右边武安阁的布局方式,适应了中国古代“左文右武”的传统布局。现存的佛山史志和铭文都没有记载两座阁楼始建于何时。从阁楼的部分梁 桁构件看,它们应建于明朝中期。两座阁楼均为三开间三逬深布局,但是一层与二层的构造并不相同。一层 明间的两侧使用八根石柱,两次间的外侧不使用柱子,而是砌围墙来承托二层 的重量。阁楼的二层使用十六根木柱,分别是四根较粗的金柱和十二根较细的檐 柱,柱子的布置与阁楼的屋顶形制有密切的关系。阁楼的屋顶为重檐歇UJ顶,上 层枪周围施如意斗拱,造型优美;下层檐不施斗拱,而使用挑檐梁,使下层檐挑 出深远。阁楼的二层在周围设置了栏杆,挑出深远的层檐可以更好地为登楼远眺 的游人遮挡风雨。下层檐的四角做翼角,使整座阁楼看起来更为轻盈、生动。文魁阁与武安阁巍峨屹立在祖庙三门的两侧,与九开间的祖庙三门相互映 衬,不但显示出祖庙三门的开阔,同时也衬托出阁楼的高耸。从远处望去,犹 如两位威武的武士守卫着祖庙,蔚为壮观。</p> <p>祖庙正殿瓦脊:祖庙正殿瓦脊,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时,由石湾吴宝玉店制造的。吴宝玉店始创于清同治年间,为石湾花盆行著名店号,店址在现石湾酒厂附近。该店创始人吴圣原,原籍广东四会,以制作陶塑瓦脊闻名,有孙吴登、吴海等继其业。该脊是双面瓦脊,长7.5米,通高1.3米,主题是脍炙人□的三国故事“甘 露寺看新郎”。故事说的是东吴孙权和周瑜设计,假意以郡主孙尚香许配刘备, 骗取刘备到东昊,拘留作人质,索回荆州。在诸葛亮巧计安排和赵子龙周密保 护下,刘备为了联吴抗曹的大业,冒险过江招亲。吴国太后不知就里,在甘露寺相新郎,看中刘备,招为女婿。周瑜从此留下了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 人又折兵”的笑柄。饮脊左右两侧有大凤凰相伴,以凤头为屋脊的邸尾。殿堂建筑常用龙凤、麒 麟、鳌鱼作屋顶装饰,表示吉祥、富贵和威严。石湾瓦脊自清代中叶以来畅销国内外,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新加 坡等地的庙宇建筑,多采用石湾瓦脊作建筑装饰,正如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 —书中所说:“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p> <p>前殿:前殿面阔三间(10.9米),进深五间(11.9米),平面接近方形,进深大于面阔。前殿共有承重柱20根,采用了减柱造平面布局手法。四根前檐柱及二根明间后檐柱为方石柱,其他柱子为圆木柱。石柱均为花岗岩梅花柱,柱面刻有对联。圆木柱均立于花岗岩柱础之上,表面刷黑色中国漆。</p> <p>前殿装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层为灰塑,高0.62米,灰塑之上为陶塑,最高处高达2.2米。灰塑部分与垂脊同高,整体被竖向分为主次分明的三段。</p><p> 灰塑之上即为屋顶装饰最精彩的部分——陶塑瓦脊。陶塑也由两部分构成,中间主体为人物故事题材,上部点缀宝珠、鳌鱼,整个陶塑主次分明,色彩协调,雕刻繁简有序。主体部分以蓝、绿色为主,主题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刘备过江招亲”,整幅场景包含14座建筑与36个人物。建筑形制丰富,含亭、台、楼、阁、廊,屋顶形式用卷棚、重檐盔顶,天际线变化丰富,错落有致。人物雕刻姿态、服饰各有不同,仿佛一场粤剧正在精彩上演。正脊端部为一对凤凰,凤身朝外,尾部相对,“回眸”的设计最为巧妙,遥遥而立的一对凤凰回首对望,將视觉重心锁定在中心外,更添韵味。</p> <p>  灰塑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或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中间许多是空心的。灰塑都是在现场制作,艺人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祖庙各处的灰塑有浅浮雕和多层立体雕塑,色彩斑斓,为南方古建筑所特有。灰塑的色彩用的是矿物质颜料,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灰塑颜色是未经烧制上去的,所以风吹雨淋之后会慢慢脱色,每过五六年就要重新粉饰一次。</p><p><br></p> <p>陶塑看脊“哪咤闹东海”:“哪咤闹东海”陶塑看脊位于祖庙前殿西廊,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 湾“均玉”店的制品。“哪咤闹东海”题材取自《封神演义》第十一回。故事讲的是陈塘关李靖的 三儿子哪咤因天热难耐而出关闲游,在东海九湾河中洗澡,因用七尺混天绫蘸 拭身体而使得河水通红,光华灿烂,波涛汹涌,乾坤震撼,更令得海中龙王爷 的宫殿——水晶宫摇晃乱响。巡海夜叉李艮前往查看,与哪咤交战,被哪咤用 昆仑山玉虚宫的宝物——乾坤圈打死。龙王三子敖丙得知李艮被一孩童打死, 冲出水面,在浪如LU倒、波涛横生的水面上与哪咤大战起来,最终亦毙命于哪 咤的乾坤圈下,并被哪咤抽去筋绦。哪咤是个反抗性很强的人物,与《西游记》 中的孙悟空一样,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在他身上寄托着反抗封建 礼教和伦理观念的精神,反映了深觉封建礼教压迫的人民大众的愿望。因而这 —故事广为流传,也常常出现在古建筑的装饰构件上。这组“哪咤闹东海”陶塑看脊,长4.3米,高1米,楼台屋檐,构图严谨, 真实生动。看脊分两层,下层塑人物十九个,长袍铠甲,姿态各异;上层塑人 物八个,皆倚栏杆,向下张望,神态生动;下层脚踏风火轮,手执乾坤圈的便 为哪咤,似刚刚凯旋,在向正襟危坐的父亲邀功呢!哪咤神态天真、活泼而趣 稚,其父李靖稳重、严肃,似在怒斥这个调皮的顽童。</p> <p>大铜钟:祖庙三门东侧的大铜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二年(I486),造型古朴,线条简 练,是佛L1J现存年代最早的古钟之一,见证了佛山铸造业的辉煌。钟呈喇叭形,高「5米,□径1.07米,厚0.07米,重量为1700余斤。 钟体以泥范法铸造,钟纽则为失蜡法铸造,龙形钟纽,龙身饰有云纹,制作 精细。钟肩一周饰有莲删纹,钟身下方有四个圆形撞击点。钟身刻有铭文: “广东广州府南海县西淋都佛山堡合乡善信,舍财买铜壹千栾百斤,铸造洪钟 壹口,在于本乡灵应祠永远供奉。大明成化二十二年岁次丙午季春吉旦识。” 过去,每当祖庙举行祭祀典礼时,便用木槌撞击此钟,声音洪亮,传扬悠远。 </p> <p>大鼓</p> <p>狮纽盖铜鼎炉:“灵应祠”狮纽盖铜鼎炉,作为灵应祠祭祀彝器之一,陈列在前殿与正殿之间的香亭中。鼎炉由镂空狮纽盖、刻花炉身、云龙纹炉垫三部分组成,通高2.3米,重约一吨。盖纽为狮子滚球,球体以金钱囹案作镂雕,球体可转动,盖身正面饰镂空福寿纹,左右两侧饰镂空花卉纹,背面是一道活动的 门,可以方便投放燃烧的金银元宝之类,其余部位饰花卉、双喜、寿字纹。炉 身造型为折沿、直颈、鼓腹、三足,肩部左右立耳与□沿部位相接,耳端蹲一 小狮,鼎炉下腹以三狮首含胫为足,并以云龙纹炉垫承载炉身,炉垫正中铸云 水龙一条,龙体像出水腾云,栩栩如生。晶炉造型稳重美观,线条雅致流畅,纹 饰布局精巧,体现了清代佛LU工匠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尤其是狮子滚球盖纽 更具匠心。炉身正面铭文为“灵应祠”三字,上款“光绪二十五年仲冬谷旦”,下款“阮时和堂敬送”,炉身背面铭文为“省城天平街仁兴店铸”、“省城竹栏门内李义益 作”。从炉身的铭文再结合地方志记载,可以得知,鼎炉是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灵应祠重修时,由本地著名的中成药店铺“阮时和堂”捐奉的。佛山是 岭南中成药发祥地,历史上祖庙多次大修缮都有中成药老铺的捐赠与赞助。阮 时和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以创制“午时茶”驰名海内外,其创始人阮朝龙因 “善治金创”,治活伤者无数,得到官府旌表,授以“生华佗”匾额。阮时和堂 的第二代传人阮国器于光绪初年捐巨资倡设省城广济医院,此外还赈灾、平 果、办善堂、广施济。炉身还刻有“省城天平街仁兴店铸”字样,仁兴店号 虽在广州,其铸造工场则设在佛QJ,故该炉应是佛LU的产品。因此,这件“灵 应祠”狮纽盖铜鼎炉不但是研究佛山铸造业和工商文化的珍贵实物,也是研究佛山中成药历史的重要物证。</p> <p>漆朴神像:祖庙内供奉的神像,除了正殿的北帝铜像和东、西侧的观音铜像、北帝武 神铜像外,还有二十四尊漆朴神像。所有神像的衣饰和面部的善恶表情不一,身体微向前倾,居高畑下,气势逼人,在光线幽暗的殿内给人以神秘、 肃穆、威严之感。神像的制作手法基本一致,但大小各异,分为高2.6米、 1.8米、1.1米三种规格,工艺精美,反映了当时佛山地区高超的工艺水平。 </p> <p>朱漆木雕神案:祖庙灵应祠内,有多张规格不一、工艺各异的木雕神案,这些神案大都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袒庙修缮时各行各业的捐赠品。这里介绍其中一对朱漆木雕神案。正殿香亭东西两侧分别供奉着两位尊神,在神座前面,各放置了一张朱漆木雕神案。神案长1.76米、宽0.55米、高1米,古朴浑厚,通体裸朱红漆,图案部分探黄漆。神案正面有落地裙板,裙板雕满梅枝喜鹊、人物故事、吉祥瑞兽、平安如意、富贵金钱等图案,裙板左右边沿刻有“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孟冬吉旦、沐恩弟子朱炳昌敬送”字样。 从神案的大刀\规格以及两侧和背部都设有裙板的形式来看,此神案是特为放置 在这四位尊神座前而制作的。佛山素有岭南中成药发祥地之称。朱炳昌是佛山中成药祖铺老字号之一, 创立于清乾隆年间,铺址位于黄伞巷,所制成药有甘露茶、宁坤丸等,品种繁 多,尤以甘露茶名噪一时,产品行销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p> <p>镂空双面木雕大座屏:陈列在祖庙前殿的镂空双面木雕大座屏,是清末具有典型佛山木雕艺术风格的作品。该座屏为方形,通高2.78 米,宽 2.58米,方形边框内的图案由三块大樟木镂雕拼接而成,双面镂空雕刻,正、背面图案一致。座屏采用外方内圆的设计布局。正中圆形主图案为三狮戏球,一头雄狮威武雄壮,两头幼狮灵动可爱,周围配以UJ石、柳树、芝草、鹤驾祥云、燕鹊成双等图案。尤其是三头狮所戏的“绣球”,采用金钱纹双层镂空雕刻,里层可以灵活转动,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清代佛山木雕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屏风圆形主图案的正上方雕刻一只开屏的孔雀,寓意富贵平安。屏风上部有多只蝙蝠穿梭于梧桐树间,梧桐圆润古拙,枝繁叶茂,精 美绝伦。下部为“加官进爵”故事人物,人物面带微笑,眉目慈祥,洋溢着喜 庆祥和的气氛。蝙蝠、文官和文官手中所捧的灵芝合寓福、禄、寿之意。屏风 的下端开光内是“风尘三侠”的故事人物。整个座屏造型稳重大方,题材丰富, 布局巧妙,雕刻手法洗练粗犷,线条流畅,在大刀阔斧中又不失精细刻画的工 夫,确属佛山木雕中的精品。</p> <p>漆金木雕宫扇形高脚牌:八对共十六件,是1899年由顺德李敬慎堂请广州联兴街许三友店制作并捐奉的。牌上以浅浮雕“云海蝙蝠”作地饰,周边镂雕龙凤,开光处分别有:“肃静”、“回避”、“敕封灵应祠”、“紫霄宫”、“谕祭”、“玄天上帝”、“污秽勿近”、“无量寿佛”等漆金字样。其中一件“污秽勿近”高脚牌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补配的,估计是当时遗失了这件高脚牌,后来由“修庙委员会”组织补造。从此牌的工艺水平来看,已是大不如前了。</p> <p>前殿漆金木雕神案:祖庙前殿陈列着一座漆金木雕神案,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店铺制作的,为柚木镂空多层高浮雕。神案上层刻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正中为“图穷匕现”的场面,下层刻有“李元霸伏龙驹”的传说。故事中的李元霸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被誉为隋唐第—好汉。传说当时某番邦向唐朝送来一匹烈马——龙驹,声言如果唐朝有人能降伏此马,则甘愿俯首称臣,否则就要人侵唐朝边境。元霸听后大怒,当殿降伏了龙驹,使唐朝免遭侵略。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胡人来隐喻洋人,刻画了几个深目高鼻、身着燕尾服、头戴高礼帽的洋人,有的作献表状,有的跪地求饶,有的被打翻在地,充分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佛山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痛恨。 更为奇妙的是1958年维修该神案时,还发现正中木雕小匾裱糊的“金銮殿”三 字下面刻有“大明江山”四字,明显带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此外从木雕旗 帜上的“李”字来看,又很易使人联想到清咸丰四年(1854)爆发于佛LL的、以 “反清复明”为□号的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这座漆金木雕神案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时由银行如意堂敬奉 的,神案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堪称佛UJ木雕艺术的珍品。</p> <p>香亭:亭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传统的亭在造型上有南北之分:南方亭的 造型一般轻巧、玲珑,屋角反翘,屋面多用小青瓦;而北方的亭则多数端庄、稳 重,翼角不高翘,屋面多用筒瓦。在祖庙,位于正殿与前殿、前殿与三门间的两座香亭,就是典型的南方风 格,造型轻巧,结构简单,为歇LU卷棚顶,以花岗石为柱础及地基。这两个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香亭主要起着过渡连接正殿与前殿、前殿与三门的作用,故又 称为过亭。它们除了起过亭的作用外,还将前殿和正殿的屋顶遮掩,抬头仰 视,只见斗拱一个接着一个,组成一个整体,使正殿更加雄伟壮观。此外,遮 掩屋顶也为营造祖庙威严肃杀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万涛)5正殿正殿是祖庙建筑群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筑物,重建于明洪武五年 (1372),殿内供奉着明景泰年间制作的大型北帝铜像。正殿依宋代营造法式建造,外观为单檐歇山顶。面宽14.34米,进深15.87 米,面宽与逬深之比为1 :1.1,近似正方形。进深和面宽皆为三开间,明间与 次间的比例是屋顶高&5米,屋顶高与屋身高比例为2:1,为七步架 前后廊式结构。屋坡曲线按宋代法式营造,举高为1/15, 1/30, 1/60逐次递 减,共折三次,用驼峰斗拱承托标条,并用叉手托脚雀替,使结构更为稳定。除 脊标圆形外,其余标条均为方形,截面比分别为1 :2、1 :3、1 :3.5三种。正殿建筑结构中最具特色的是前檐“八铺作三下昂偷心造真昂”斗拱。斗 拱为前用三下昂、后用三撑杆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前檐向外大幅度延伸,避 免柱子被雨水侵袭,并且形体固实,夕卜观雄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宋式八铺作 三下昂真昂斗拱实例。正殿柱子共十六根,其中前檐四根为方石柱,余为圆木柱。柱升起二分,柱 上有收分,下有卷杀。柱径与柱高比分别是:前檐柱1 : 15,金柱1 : 16,后檐 柱1 : 14.8。柱子配以花岗岩多层式石柱础。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这种封 闭式的建筑有意使光线微弱,从而增强庙宇的神秘感。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使正殿建筑结构精巧牢固,庄严大气。正殿的整个建筑结构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欣赏价值,是岭南古建筑极为 珍贵的实物例证之一。</p> <p>漆金木雕彩门:彩门是悬挂于厅堂的装饰物,它的作用与屏风相仿。在祖庙的前殿和正殿内,各悬挂着一件漆金木雕彩门。</p> <p>麺祠鼎炉:“灵应祠”狮纽盖铜鼎炉,作为灵应祠祭祀彝器之一,陈列在前殿与正殿之间的香亭中。鼎炉由镂空狮纽盖、刻花炉身、云龙纹炉垫三部分组成,通高2.3米,重约一吨。盖纽为狮子滚球,球体以金钱囹案作镂雕,球体可转动,盖身正面饰镂空福寿纹,左右两侧饰镂空花卉纹,背面是一道活动的 门,可以方便投放燃烧的金银元宝之类,其余部位饰花卉、双喜、寿字纹。炉 身造型为折沿、直颈、鼓腹、三足,肩部左右立耳与□沿部位相接,耳端蹲一 小狮,鼎炉下腹以三狮首含胫为足,并以云龙纹炉垫承载炉身,炉垫正中铸云 水龙一条,龙体像出水腾云,栩栩如生。晶炉造型稳重美观,线条雅致流畅,纹 饰布局精巧,体现了清代佛LU工匠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尤其是狮子滚球盖纽 更具匠心。炉身正面铭文为“灵应祠”三字,上款“光绪二十五年仲冬谷旦”,下款“阮时和堂敬送”,炉身背面铭文为“省城天平街仁兴店铸”、“省城竹栏门内李义益 作”。从炉身的铭文再结合地方志记载,可以得知,鼎炉是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灵应祠重修时,由本地著名的中成药店铺“阮时和堂”捐奉的。佛山是 岭南中成药发祥地,历史上祖庙多次大修缮都有中成药老铺的捐赠与赞助。阮 时和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以创制“午时茶”驰名海内外,其创始人阮朝龙因 “善治金创”,治活伤者无数,得到官府旌表,授以“生华佗”匾额。阮时和堂 的第二代传人阮国器于光绪初年捐巨资倡设省城广济医院,此外还赈灾、平 果、办善堂、广施济。炉身还刻有“省城天平街仁兴店铸”字样,仁兴店号 虽在广州,其铸造工场则设在佛QJ,故该炉应是佛LU的产品。因此,这件“灵 应祠”狮纽盖铜鼎炉不但是研究佛山铸造业和工商文化的珍贵实物,也是研究佛山中成药历史的重要物证。</p> <p>正殿漆金木雕神案:陈列在祖庙正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大修时,由本地商业行会之一的平码行敬奉的。平码行是经营粮油杂食的商号,专门代理外地运销佛LU的粮油销售,由于佛LU的粮油杂食对外依赖性很大,因此当时该行业颇具规模,其行会称为“光裕堂”。承制该神案的是清末佛山承龙街著名木雕作坊成利店。漆金木雕神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雕刻的人物故事为“竹林七贤”。 故事内容说的是魏晋年间,文人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 刘伶七人,相与友善。他们看透了时局的险恶,隐居不问世事,闲聚竹林,或 醉饮弹琴,或赋诗咏怀,以发泄愤懑之情,时人号为“竹林七贤”。下部雕刻 的是“薛刚反唐”历史故事。薛刚反唐的历史题材在粤剧剧目中名为“偷祭 铁丘坟”。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红船子弟积极响应太平 天国运动而发动起义,后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许多艺人被血腥屠杀,牺牲 的艺人被掩埋于佛山市郊蒙清岗,墓地亦以“铁丘坟”作记认。木雕艺人正 是借薛刚偷祭铁丘坟来抒发人们对粤剧艺人的缅怀之情,以烘托“为民除害” 的主题,表达他们对李文茂起义的歌颂之情。</p> <p>“灵应祠”兵器仪仗原三十七对共七十四件,“文革”期间散佚一件,现存 七十三件,由著名的佛LU中成药老字号马百良捐送。兵器包括刀、枪、剑、戟、 棍、棒、槊、斧、钺、铲、耙、鞭、铜、锤、叉、戈、矛等多种造型,制作十 分考究。仪仗的铭文有“省城仁兴造”和“省城天平街柜成店造”两种,由此 可知马百良是聘请了两家店铺同时为“灵应祠”铸造兵器仪仗,因而庙内的兵 器仪仗有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也算是当时铸造工艺的一次大展示。</p> <p>紫霄宫:道教称北帝居所为“紫霄宫”。祖庙正殿中央的神龛上部,有一块红漆金 字“紫霄宫”的木刻牌匾,是明崇祯十四年(1641)灵应祠大修时,由官至户 部尚书的佛山人李待问捐资题写的,匾额下款的文字,记录了紫霄宫曾历经清 康熙、乾隆、咸丰、光绪等朝重修。在一组由中轴线串连起来的祖庙古建筑群中,灵应祠处于主体位置,而紫 霄宫则是灵应祠的核心。紫霄宫内供奉的北帝,从明景泰初年祖庙被皇帝敕封 为灵应祠以后,在佛IB人心目中就有了无比尊崇的地位,因此当明崇祯十四年 (1641)灵应祠大修时,佛山的乡绅父老以及平民百姓无不隆重其事,喝尽全力 把灵应祠内“紫霄宫”这样的核心部位修缮得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紫霄宫的底座是呙1.58米、宽6.19米、深4.12米的花岗岩石平台,四根石础木柱支承着整个神龛。神龛的正面和左右两侧,有金碧辉煌的木刻装饰,正面的木雕工艺尤为精致。从花岗岩石平台的边沿往里,最外一层由大小不等的二十一块图案式木雕镶嵌组成,左右上角以活灵活现的游龙雕刻作撑角,往里一层的雕刻以上方的蝙蝠为中心,这些富丽堂皇的装饰,无一不是祥瑞的象征。这些装饰充分表达了佛LU人对北帝的无比尊崇与敬爱。佛山人对北帝声名显赫、流传万世的赞颂,正如紫霄宫两旁柱子上长对联所表达的那 样:“北极照临南土东渐西被忠义赫奕乎四方海国长资保障,大明崇报玄功春补 秋尝灵应馨传于万祀佛山普拜凭依”。紫霄宫花岗岩石平台前,还有一座红砂岩高浮雕神案,上面摆放着“灵应 祠”的铜香炉。红砂岩神案旁,两座精致考究的金木雕架座承放着北帝的令旗 和印玺,那是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威严与权力的象征。两旁侍立的漆朴神像,是 传说中北帝的部下雷部电母朱佩娘和月学元君朱学娘。肃穆辉煌的紫霄宫是佛LU人心目中的圣地。多少年来,每当新年的钟声敲 响,佛LU四乡的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灵应祠内紫霄宫前,参拜灵应赐福的 北帝公,许下自己来年的愿望。</p> <p>北帝铜像:祖庙正殿供奉的北帝铜像,铸于明景泰年间,重约两吨半,高九尺五寸(3.04米),取“九五之尊”之意。它是佛山铸铜业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铜铸北帝像。铜像的造型为北帝端坐于高背龙头大椅上,头顶圆光,面带微笑,和蔼慈祥,身着文官彩袍,双手摆放于两膝上。有趣的是,这种手势与明永乐皇帝的画像极为相似,令人不禁想起“真武神,永乐像”的传说。北帝铜像的铸造工艺十分高超,北帝的表情自然生动,衣饰花纹的描绘精细流畅。作者极力把北帝塑造成封建帝王的模样,整座造像不留一点真武武神的影子,足下也没有龟蛇合体的惯常造型,这反映了明代随着真武地位的不断提升,真武的形象也不断文官化、帝王化。</p><p> 行祖庙,拜北帝”是佛山延续至今的最隆重的节日祭仪。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佛山居民在此期间陆续来祖庙进香参拜北帝神像,“佛山的工商犬行业,先后集体举行进香参神,建醮或演戏祝贺,情况非常热闹。</p> <p>北帝座前铜香炉:在祖庙正殿中央北帝铜像前的红沙岩石雕神案上和紫霄宫神龛内,一前一 后放置了两个铜香炉。红沙岩石雕神案上的铜香炉:为桥耳、丰肩、圆腹、三足。正面刻有铭文: “陕西延安府同知彭沃,系广东直隶罗定村人,虔铸铜香炉一座,计重壹佰贰拾</p> <p> 宋元的民间香火,唤来了北帝对九社的千年眷顾;明清的官祀仪典,彰显了祖庙在佛山的核心地位。作为佛山诸神之首的真武神明,他曾静观过栅外流船化作云烟,也曾扶携过乡舖耆老流芳史册;他曾远送过红炉风物的万舶出海,也曾分享过天下名镇的无限风流;他曾世代承载着八图大族的传统荣耀,也曾适时包容了四远商贾的虔诚礼敬。灵气催新,圣显长存;忠义相传,与时俱进。千百年来,凝聚着亦庙亦祠的典范,演绎着岭南文化的精彩。</p><p><br></p><p>正殿悬挂的铜吊灯</p> <p>北帝武神铜像:祖庙正殿西侧神庵供奉的是北帝武神铜像,高0.8米,宽0.52米。据《佛吵忠义乡志》卷八《祠祀》记载,灵应祠“原有铜圣像三尊”。这三尊北帝铜圣像均铸于明景泰年间,中间为两吨半重的铜铸彩绘北帝坐像,两侧神庵分别为文神形象、武神形象的北帝小铜像。东侧神庵原供奉北帝文神铜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博物馆筹建时,转为安奉观音于此,北帝文神铜像现由佛LD市博物馆保存。西侧神庵的北帝小铜像为武神形象,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北帝披发跣足,安坐于铜椅之上,创眉倒竖,目光炯炯,身穿金锁铠甲,铠甲的肘、肩及护胸均有铺首为饰。一条长蛇蜿蜒缠绕于身,北帝的右脚正踏着昂起的蛇头,右手持七星剑于腰际(创已佚),左手挡护在胸前,食指指向天空,一副受 天命、驱邪恶、施福泽的样子,威风凛凛。铜像的背后刻有铭文:“祈嗣信官潘梅舍”,可知是一位名叫潘梅的信士为求子所捐奉的。过石湾瓦脊使用的琉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 五种色彩,制作工艺以贴塑为主,塑造人物形象着重在轮廓线上下功夫,含粗 沙的石湾陶土又特别适宜塑造肌肉外露、筋骨苍劲、粗犷简练的人物形象。此 外,陶塑艺人在制作瓦脊的时候,充分考虑到瓦脊装饰整体群像组合与案头摆 设小品的不同,瓦脊装饰在屋顶上与观赏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大都采用粗线条的写实艺术创作手法,并使人物向前倾斜,便于从下往上观看。石湾陶塑艺 人将陶塑艺术与建筑装饰艺术和谐地统一在祖庙三门瓦脊中,使这座东方古祠 艺宫更具浓厚的地方色彩。</p> <p>过去佛山民间习俗,每年均举行北帝巡游活动,把北帝请出,按一定的巡游路径于镇内各大小祠堂或庙宇轮流巡察、接受供奉,民间称之为“北帝坐祠堂”或北帝出巡。由于正殿当中的北帝铜像体量太大,不便搬动,坐镇庙中,故人们称其为“坐宫”;而北帝小铜像被请出放进特制的舆轿内,由众善信抬着出祠巡游,因此北帝小铜像又被称为“行宫”。当时的热闹场面可谓“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蔚为壮观。</p> <p>观音铜像:观音为佛教菩萨之一,本称观世音,唐代时因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称观音,也称观自在菩沪、观音大士。佛经称其能救苦难众生,有难者只需一心向佛,诵念佛号,即能寻音往救, 故称观世音。又传其能变化众多形象,故有千手千眼观音、杨柳观音、白衣观 音、圆光观音、送子观音、提篮观音等等。观音本为男身,而世俗多作女相。此尊观音铜像原供奉于与灵应祠毗邻的一座佛寺后座,这座佛寺后来改建 为崇正社学。社学是学子修习学业的地方,在明天启七年(1627)修建时便改 为供奉主宰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于是把观音大士迁至灵应祠内。据地方志记 载,现佛LU市博物馆大院内约“褒宠”砖雕牌坊前的位置,有一座建筑名为“观 音殿”,这就是迁移后的观音大士安奉的地方,现在还可以在忠义流芳祠内西侧 墙上看到依稀可辨的“观音殿”三字石额。史料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该 观音堂还逬行了一次重修,它的荒废倒塌大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事。 建国后,文物工作者在废墟中把观音大士抢救出来,加以修复整理,重新贴上 金箔,把其安放在紫霄宫东侧,让游人供奉观赏。该尊观音铜像背后刻有一段铭文:“浙江耀州府龙游县人士,今寓广东广 州府番禺县泰通坊豪畔街南向居住徐叶,发心舍财,转请观音一尊,人于光 孝寺中廊比园□佛堂,永远供奉,祈保徐叶合家老少平安,买卖兴隆,求谋 遂意,凡在光中,全仗护佑。叶启,嘉靖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开光。”从铭 文中可以得知,观音铜像塑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是番禺县善信徐叶舍财转请供奉于光孝寺的。据此也可知崇正社学前身的佛 寺就称“光孝寺”。</p><p><br></p> <p>兽环耳三足铜香炉:正殿东西两侧观音铜像和北帝武神铜像神龛前,各陈设着一件粤环耳三足铜香炉。北帝武神铜像前香炉铭文为:“灵应祠”、“光绪己亥”、“文裕后堂敬奉”、“炭街黎协成造”。观音铜像前香炉铭文为:“灵应祠”、“光绪己亥”、“王崇俭堂、伍贻燕堂敬奉”、“黎协成造”。炭街位于现升平路附近,当年升平路一带商铺林立,是佛山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明清时期佛UJ冶铸业相当发达,祖庙内现存的一百多件精美的铜、铁、锡冶铸艺术品,就是当时佛山冶铸业盛况的历史见证。</p> <p>朱红漆金木雕神案:朱红漆金木雕神案陈列于祖庙正殿四尊漆朴神像之间。神案木制,高 米,长3米。案面平而两端上翘,案身主体纹饰以九块镂空漆金木雕镶嵌而成, 分上下两层,上层五格纹饰分别是老君传道、鱼跃龙门、凤凰瑞兽等吉祥图案, 下层四格纹饰,自左至右分别为花鸟、宝鸭穿莲、梅枝喜鹊和双凤牡丹。</p> <p>正殿锡五供:陈设于祖庙正殿神案上的锡五供一套共五件,香炉一只,烛台一对,花瓶一对。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佛L1J铜锡业颇为发达,铜锡器“为本乡特有工艺,业此者多肇属人”,“锡器全恃模型打制,约十多家”。打制的薄铜锡片经过锤击成型,或模压成型,然后通过矍、刻、雕、批、镶嵌等各种工艺,进行装饰加工。</p> <p>铁磬:祖庙正殿东廊的黑漆木架内,悬挂着一个精美的铁磬。它造型古朴,文饰秀丽,静静地挂在那里,见证了多少人间的沧桑。磬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用铜铁等金属制成,是佛寺或道观用来召集僧人或道士30的鸣器;另一种用石或玉雕成,按大小不同编组,悬于架上,击之而鸣,发出高低音调,是古代乐器的一种。祖庙正殿所看到的铁磬属于前者。由于铁磬的形状像一朵云,所以也称为“铁云板”,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佛山铸造的,保存相当完好。 磬高0.54米,长1.16米,厚1.5厘米。磬的正面满布花纹,中心是一个椭圆形 的“寿”字,在“寿”字的两旁雕刻了一对正在飞翔的蝙蝠,寓意“福寿”吉 祥。嗝蝠的下面是一对穿梭于云间的飞龙,双龙正在戏耍着椭圆形的“寿”字 龙珠,周围衬以简练的云纹图案,使整个铁磬构图精妙,栩栩如生。磬的背面 铸有“大清乾隆己卯吉旦”铭文。</p> <p>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是整个祖庙古建筑群中年代最晚,也是清代佛山少有的两层楼建筑,总高度达16.68米。再加上该楼所处地势较高,让其成为当时的“佛山第一高楼”。过去登楼远眺,可瞰临城中,曾是佛山古八景之一,称“庆真楼观”。</p><p> </p> <p>据载,庆真楼以“各自为尊,以正伦理”为修建初衷,崇祀北帝父母——明真大帝、善胜皇后。而以最高的建筑祭祀父母,则暗含了父母为尊之意。这恰恰说明就算北帝是位尊北极地位高崇的神君,但其父母的位置仍然凌驾于自身之上。值得一提的是,殿内对联:“德育玄天圣父母,功垂造物大乾坤”,是由已故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写,彰显佛山孝德精神。</p> <p>庆真楼父母殿真武灵应木雕组画:长668厘米,高388厘米,主体材质为樟木,所有人物故事图案均以潮州木雕技艺全手工制作而成。组画画面依据明版《真武灵应图册》所载的八十二幅单页工笔彩绘图画及相关题记进行整体创作,共雕制了158个人物,配合着云海楼阁、娇花虬枝的背景纹饰,承载了其中41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真武大帝从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的系列故事。</p> <p> 黄飞鸿纪念馆:<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5, 235, 235); color: rgb(32, 32, 32);">为纪念著名武术家黄飞鸿,佛山市于2001年在祖庙北侧建成开放了黄飞鸿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岭南古建筑的传统和气派,保存了传统民居的合院式建筑规范,突出展现黄飞鸿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风韵。纪念馆主要展出黄飞鸿武术生涯的资料,并充分利用由小说、电影、粤剧、广播、电视剧等各类文艺题材打造半个多世纪的“佛山黄飞鸿”品牌,丰富陈列内容。纪念馆依托黄飞鸿门人精湛的武术和狮艺,推出了展览配套的黄飞鸿武术及醒狮表演,以增强展览的动态效果。</span></p> <p> 醒狮场:中国的舞狮“北狮”重形,“南狮”神似。广东醒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南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其头上扎有一角,威猛粗犷,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远在明代初期,就已经有专门制作狮头、狮被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而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兽,故过去在佛山镇附近的墟集、村落,每当逄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乡人中举、新建祠堂落成等),必有醒狮助兴。历经时代洗练和不断传承,这项深受民众喜爱的民俗活动如今已广泛流传于两广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之间。</p><p> 醒狮场位于黄飞鸿纪念馆外。作为佛山武术文化的动态展示,唯一登上春晚舞台的南狮演出团——中联黄飞鸿醒狮队常驻我馆,每天在此为观众奉献多场精彩表演。</p> <p> 叶问堂:<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5, 235, 235); color: rgb(32, 32, 32);">叶问,咏春拳一代宗师,原名叶继问,1893年出生于佛山,先后跟随陈华顺、梁璧学习咏春拳,技艺日益精湛。1941年在佛山招收第一批门徒。1949年定居香港后继续致力于咏春拳的推广与普及,并对教学方式、训练器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吸引了海内外各个阶层人士跟随其习武。叶氏门徒桃李满天下,至今人数已多达三百多万人。而蜚声国际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叶问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佛山市于2002年在叶问后人的鼎力支持下设立叶问堂,收集和陈列了大量关于叶问宗师的珍贵资料与相片,以纪念詠春拳一代宗师叶问先生,弘扬佛山武术精粹。</span></p> <p> 孔庙:位于祖庙西南侧的孔庙是佛山重要的尊孔活动场所,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由本地一批尊孔士绅集资建成。目前庙内建筑面积近三百平方米,是广东现存少见、保存完整的孔庙建筑,属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为缅怀圣贤,大力弘扬人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佛山孔庙自2002年开始举办学童开笔礼。至今,凭借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佛山孔庙学童开笔礼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成为享誉珠三角的文化品牌。同时,祖庙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恢复孔子诞活动。孔诞仪式再现往日传统,寓教于礼,以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传承孔子思想与儒家优秀文化。</p> <p>佛山历代状元:</p><p>佛山文昌地杰,钟灵毓秀,英才辈出。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广东出了莫宣卿、简文会、张镇孙、伦文叙、林大钦、黄士俊、庄友恭、林召棠和梁耀枢九个文状元,佛山便占其五;还有朱可贞、林德镛、李威光、黄仁勇和姚大宁五个武状元,佛山占其二,占据广东历代状元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佛山自古以来文风鼎盛。确有“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都”,“衣冠文物之盛几甲全粤”的风范。在开科取士的历史中,佛山七位俊才荣膺状元桂冠而载入史册,名扬天下。</p><p><br></p> <p>古洛芝兰”牌坊:佛山祖庙孔圣园内的“古洛芝兰”牌坊为四柱三楼石结构牌坊,坊额正面题“古洛芝兰”,背面题“季华留芳”。牌坊正间宽2.2米,次间宽0.8米;坊檐以石雕斗拱承托,坊额上下透雕龙凤、雀鸟,雕工精致。牌坊整体小巧精致,极具岭南古建特色。佛山孔庙一带旧属祖庙铺古洛社,历史上佛山又称季华乡,因此“古洛芝兰”、“季华留芳”无疑是佛山人对家乡的赞美之词。</p><p> 该牌坊原立于社亭铺梁氏祠堂内,为梁氏百岁族人梁持璞所建,名为“升平人瑞”牌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佛山孔庙重修,“升平人瑞”牌坊重新竖立在孔圣园内,并以新的“古洛芝兰”坊额替换损坏的“升平人瑞”坊额。</p> <p>三元亭,取意“三元及第”,郑重寄托了对佛山文运昌盛的美好愿望。三元分别为: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考中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又称“连中三元”。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只有寥寥15人。</p><p> 三元亭古色古香,尽展岭南风韵;文魁阁檐牙高啄,蔚为壮观;廊腰缦回,亭、阁与孔圣殿共同形成了连片错落有致、别具匠心的景观格局。</p> <p>文魁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故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魁星”作为北斗七星的第一星,俗称“文星”,主文运、兴科举,与祖庙北帝崇信所蕴含的星宿信仰相互契合,寓意承北帝护佑,取“魁星点斗”之祝愿。</p><p>文魁阁碧瓦朱甍,殿宇轩昂;三元亭古朴典雅,别具岭南风情。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流连于阆苑琼楼,层楼叠榭之间,既可感受岭南玲珑剔透的诗情画意,又可领略厚重沉稳的人文情怀。</p><p><br></p> <p>许愿树</p> <p>碑廊: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5, 235, 235); color: rgb(32, 32, 32);">古代宫、庙前用以视日影和拴牲口的竖石称为碑。秦时开始在石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者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称之为刻石。汉以后这种形式广泛被采用,并称之为碑记。佛山历史上有过较多的碑记,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其中有关祖庙的碑记共十五篇。但因日久失佚,有不少已经下落不明了。此碑廊修建于1981年,其中的碑记都是从佛山不同的地方收集回来的,是研究佛山历史的第一手资料。</span></p> <p> 节孝流芳牌坊:封建社会儒家学说提倡男尊女卑,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观念束缚妇女,绝大多数的中国妇女在这种封建桎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过去视女子不失身和丧夫不再嫁为贞节,善事父母是为孝;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且善事翁姑、抚育儿女、孝行感人者,可由地方官呈请朝廷表彰其节孝,甚至可建立牌坊以作表彰。</p><p> 节孝流芳牌坊原址位于佛山顺德区龙江镇,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坊额题“节孝流芳”四字;1990年迁建于现址。该牌坊为歇山顶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面宽7.96米。其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各楼檐下的斗拱以至额枋、雀替等构件匀为灰沉积岩。坊额上下左右均雕刻有人物故事,其工艺精巧细腻,造型匠心独运,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褒宠牌坊:建于明嘉靖初年(1507),原为佛山郡马梁祠牌坊, 1972年迁移至祖庙内。此牌坊为四柱三门楼式,面宽28.5米。牌坊采用了大量砖雕,其内容丰富,鸟兽花卉、人物百态均见于此,可谓别具匠心。牌坊正面坊额刻有“褒宠”二字;背面坊额则阴刻皇帝的敕书,全文196字,内容正是皇帝对梁焯出色表现的嘉奖。后梁氏家族为显耀梁焯所获荣誉,追念其功而立此褒宠牌坊。</p> <p> 经堂古寺铁塔:此塔通高4.6米,重近4吨。塔呈方形,塔身分段铸成,下段为莲瓣台,中段四侧壁龛各藏铜佛一尊,壁龛上方铸 “释迦文佛”铭文,上段飘檐四峙,有飞天、卷草等纹饰,塔尖立一株待放莲花。</p><p> 据乡志记载,此塔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建于佛山市内经堂寺的正殿,塔内供奉由东莞宝坛迎请的舍利子200余颗。后经堂寺历经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大修及嘉庆四年(1799)重建,塔方成现今仿阿育王塔式。清咸丰四年(1854),经堂寺僧和尚能(邝能)参加了由陈开、李文茂率领的红巾军起义,经堂寺曾经作为都督府来指挥作战。后红巾军起义失败,经堂寺被焚,仅余铁塔巍然独存。</p> <p>走廊</p> <p>亭</p> <p>佛山铁炮:祖庙“褒宠牌坊”正面的东西两侧各安放着一尊长约3米的大铁炮。西面 铁炮1974年出土于东莞虎门要塞旧址,炮身铭文:“新式炮重五千斤,钦命靖 逆将军奕、参赞大臣齐、太子少保两广总督部堂祁、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梁、 佛LU都司韩、署佛L1J分府升用州正堂苏监造,道光二十二年二月□日炮匠李、 陈、霍铸。”东面铁炮1975年于广州沙面出土,炮身铭文:“炮重五千斤,□□ □潘报效,道光二十一年五月□日炮匠李、陈、霍造。”两炮形制一样,均为佛 山铸造。明清时期,佛LU铸造的铁器远销海内外,素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美誉。 兵器也是佛山冶铸业的主要产品之一,所铸铁炮最重超过一万斤。鸦片战争时 期,佛山成为清军主要的军火供应基地之一,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曾视察佛L1J 铁炮的铸造情况。东莞虎门炮台及岭南一带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大炮多为佛LU铸 造。但因清廷长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国的先逬技术未能及时为我所用,与当时国外的铁炮相比,佛山铁炮铸造工艺较为落后,炮身多蜂眼,准确度低,射程短,笨重且易破裂。在鸦片战争中,这些铁炮并未对外国侵略者造成太大的打击,反而多数遭到破坏,成为一堆废铁。现安放在博物馆的这两尊大 铁炮,威风凛凛的外表与粗糙且多蜂眼的炮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象征着 清王朝由盛而衰、表面的强大掩盖不了政治腐败所造成的民贫国弱的事实。 </p> <p> 石雕云龙柱:<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35, 235, 235); color: rgb(32, 32, 32);">祖庙内两座云龙柱本为市内药王庙(药材行行会)梁架石柱,于清道光四年(1824)以著名的连州青石雕造而成。该庙拆卸后,云龙柱被移至祖庙,并于1958年改建为华表。华表,古称桓表,是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功、装饰、标识的立柱。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多为莲花座或须弥座;柱身一般雕有蟠龙和流云纹饰;上端横插一云板;顶部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华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与神韵。</span></p> <p>祖庙围墙</p> <p>“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项目:于2014年启动,2016年正式对外开放。作为第一个全面展示佛山祖庙历史文化的陈列展览,其内容分为“真武崇信、圣域春秋、祖庙仪典、古建华章、艺宫寻珍”五大部分。该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以“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作为其设计理念和陈列主线,共展出文物126件/套,实物照片115张,古籍文照38张,以及一大批珍贵民国时期档案资料等。陈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祖庙、佛山乃至岭南独具风格的文化元素,其厚重的历史沉淀出一方与千年圣域佛山祖庙的对话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