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 设计回忆 —献给妈妈们的画册—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杨娌娅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二军的后代们,在2016年筹划出本画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自己的妈妈们,在65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青春影像留下纪念,书名为《志愿军女兵风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是2023年,70年前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回忆7年前的2016年,为编辑设计《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的点滴细节,不胜感慨。记录于美篇,勿忘初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5月,我因为参与《兵妈妈》一书的编辑会议,和成亚平、权伟分别由北京、南京、合肥奔赴江苏省苏州市开会,再赶到浙江省金华市,从而认识了《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的主编武丽佳律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原本是想看看有我们妈妈照片的画册编辑得如何了,谁知一看大失所望。照片编排的很混乱,封面主题不明确,文字标题错误百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惊讶地听着主编武丽佳律师细说原委,她作为召集人,发征稿启事,跑了大半个中国,收集来很多老妈妈们当年发黄的一寸和半寸皱褶斑驳的老照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才十六七岁的女兵们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装,站在朝鲜战场的焦土地上笑容灿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战争中的那些苦难和牺牲,都纪录在她们暮年时写下的篇篇短文之中。</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律师武丽佳带着这些材料,第一次闯进了国内波诡云谲的出版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凭着感觉找到某著名印社,被带到一个图文公司,将所有的老照片进行扫描,把老妈妈们写的短文进行打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等了两个多月没有动静,电话告知审查没有通过,因为抗美援朝是敏感题材。武律师要取回照片和扫描材料,对不起要交钱,讨价还价后付了二万五。</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妈妈们的老战友和老首长们,为《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的出版,指引出了一条光明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武律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馆研究员马沈的推荐下,来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签了十五万印一千本书的合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并邀请负责审查军事书籍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少将撰写了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邀请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即抗美援朝首战师政委、开国少将、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的,原南京军区副政委101岁的张玉华老将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政委葛煥标中将为《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题写了书名。</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道原因以后, 我们随即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进行了电话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成亚平从资深编辑专家的角度,我从资深美术专家的角度,提出了对画册版面编辑修改的意见。但是被告知,目前仍然是图文社的编辑模板,你们主要是核对文字,如果要修改版面调整照片,需要付出五十元一页的编辑费用,因为他们需要外请美术编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气愤之余,联系了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朋友,武丽佳由金华来南京,和我与江苏人民出版社文献编辑室主任等洽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认为抗美援朝战争的题材很重要,希望该书能够列入江苏凤凰集团出版社正在编辑的口述历史丛书之中。但是历史丛书注重于文章,而不需要很多照片,老妈妈们在抗美援朝前线的珍贵照片大部分都不能出版。并且需要进行三审,最快也要到明年底才能出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可是我们等不了,因为老妈妈们都八九十岁了,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在临终前,还托人打电话询问书的出版情况。</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自告奋勇不计报酬地,承担起《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全书的装祯设计,和内页版面文字的修改编辑,及照片缩放版面的调整工作,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将书稿用电脑邮箱同时发给金华的武丽佳和南京的我,我和武丽佳每天晚上对着电脑屏幕用手机在微信音频通话上讨论修改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对画册中每页的照片文章逐一进行调整,每位女兵的肖像和简介尽量统一规格,没有文章只有照片的女兵两人或三人放在一个版面上,改变了没有文章只有肖像却占据着一个版面的状况。集体照和会议照片需要放大,战友合影及个人战场留影适当缩小。对每篇回忆文章的大小标题统一字体,人物转换时的版面空余与下一个人物排版的衔接,应留有余地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将近两个星期的三方异地电脑邮箱加手机微信的编辑工作,逐渐使《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版面设计清晰明了,文章编辑与照片排列显得错落有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连续半个月,每晚要在深夜才结束的微信音频通话,使得手机外壳发烫,要裹上毛巾才能手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为《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装祯设计的封面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绛红色卡其布烫金字硬装,外加仿亚麻面料纸质护封套(仿志愿军战士的军装色)。贯穿封面封底的是一条红色绸带,上缀中国人民政府颁发的“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和朝鲜人民政府颁发的朝中友谊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红色绸带贯通封面和封底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文工团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女兵们的辫子上扎着鞋带就上场演出了,战士们看不下去,就把纱布绷带用红药水染红送给她们扎辫子。军首长知道了,下令撕了几面红旗做成红绸带,文工团的女兵们只有在演出时才能将红蝴蝶结扎到发辫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蝴蝶结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余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作者简介:余琳,原志愿军12军文工团员,1953年夏调入中央警卫团文工队,后转业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系国家一级导演。&nbsp;</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志愿军第12军31师文工队扎着红蝴蝶结的女兵们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1952年的冬天,朝鲜战争进入防御阻击战。我们文工队员分散成一个个小分队,到连队开展文艺活动。我是哪月、哪日,去的哪个连、哪个排早已记不清了,可那情、那景,我是永生难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天清晨起来推开门一看,铺天盖地的大雪。我匆匆吃完早饭,背上挎包向连队进发。连队在大山的那边,整个大地是银白的世界,那是我这个川娃儿见到的最大最大的雪了!真正的鹅毛大雪,扑打到我的脸上,眼睛都睁不开,睫毛都结了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哪!路在哪儿?找不着路了!我怎么走?积雪齐腰深,我个子又小,穿着7斤重的棉军装,简直就是个圆球。我那不是走,而是在雪地里滚动,要用电影拍下来一定很好看。那么大的山,那么大的雪,一片白茫茫,一个小黑点一样的小人儿,在那里蠕动、爬行,手脚并用。抬头看那巨大的雪山,是那么高、那么大,我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山顶?我害怕了,叫天天不应。我哭了,我想往回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我不是普通的小女孩,我是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女兵,山那边的战士们在等着我,后退就是逃兵,可耻!比起战士们面对敌人冲锋这算得了什么?想到这里我又有了勇气,再难我也要爬过去,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终于爬到了山顶。这时雪下得也小了些,我向山下一看,战士们早已扫出一片平地在等着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股战胜困难的喜悦涌上心头,要是回去了我将后悔一辈子。我像个小圆球一样地滚下了山,一口气跑到了连队。泪水,雨水和汗水分不清了,一刻也不愿再耽误,教战士们跳舞。</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文工队下连队演出,拉一块雨布作舞台,三面全是观众,余琳在教战士们跳朝鲜舞。</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间过得很快,雪停了,太阳露了出来。中午,老炊事班长挑来热气腾腾的开水,大声喊:“跳着半天了,该歇会儿了,大冷天都跳出汗了,来喝水喝水。”他用他的大茶缸给我倒了一碗递到我手上,还小声告诉我:“小余琳,这水里有祖国慰问团送的水果糖块,特别给你留着呢。”我接过水还来不及谢,大个子班长就走过来说:“小余琳,别动!”吓我一跳,他一把拽掉了我辫子上扎着的两根绳。辫子散了,急得我满脸通红,问:“干嘛呀?”他说:“你们姑娘家不应该用这鞋带扎小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入朝一年多了,日晒雨淋,我们的头发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第五次战役日夜行军,山沟河边躺下就睡,我们的头上都长过虱子,小辫绳早就没影了,只好用旧鞋带扎小辫。有时鞋带断了,接了又接都不能用了,我们就用草搓根绳扎上。这时,我才看见大个子班长缠着绷带的大手掌上,放着两根鲜红的头绳。他说:“快把红头绳扎上。”我怎么也没想到,惊喜地一把接过头绳细看,我愣住了!原来是用红药水染红的两条纱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战场上战士们愿意看女文工团员演节目,更愿意看见我们的两条大辫子上能扎着红头绳。这件事传到了军部,军政委李震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动,他说:“我们的姑娘长得很美,战争已经很委屈她们了……”于是,立即命令文工团领导,将布置会场用的红彩旗撕掉两面,发给文工团每个女兵两副红绸辫带。从此,战士们看见女文工团员的辫子上都飘起了红蝴蝶结。</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春,志愿军第12军文工团在朝鲜金城前线演出,指挥者杨肖永烈士于1952年9月29日牺牲。</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杨肖永烈士(右)与文工队战友在抗美援朝前线。</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军帽下卧着的红蝴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余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永远难忘我的组长杨肖永烈士胸前辫子上那对红蝴蝶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文工团遭到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敌机轰炸,伤亡惨重。1952年9月,为迎接建国三周年国庆,欢迎从祖国来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导演翟强等文艺工作者来我军前沿阵地体验生活,军文工团集中了全团的精兵强将,赶写赶排新节目。因前不久文工团被轰炸过一次,伤亡了几位同志。军首长关怀,让我们搬到了一个较大的山沟,那儿有工兵连修的防空洞和隐蔽草屋,还特为我们盖了一个大草棚排练节目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9月29日,原计划那天先排开场式,全体演员都上场,后来改成先排小歌剧《一具火箭炮》,叫我们分头自己练小节目,不要走远了。我记不清是和谁一起到厨房打了开水,想给棚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送去。走到半山坡上,看见我的组长杨肖永手里拿着稿子往下走。她是《一具火箭筒》的作曲,可能去谈有关创作的事。我们就叫:“通三。”这是她的小名,我们都这样称呼她。“通三你莫走,请你把开水喝一口。”她接着回答:“这里开水我不喝,厨房还有一大锅……”那一阵子,我们因为看了前苏联电影《幸福生活》,片中的姑娘、小伙子们经常用俏皮话小快板对话,很有趣,我们也被传染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就在这一瞬间,敌机俯冲下来,响起了撕心裂肺的刺耳声。说也奇怪,平时我会原地卧倒不动,可我那时看见炸弹从飞机上顺着山顶下来了,我平时动作慢,那天不知怎么那么快就跑进了最近的小防空洞里。轮番的机枪扫射声,不停的轰炸声响成一片。顿时,整个山沟硝烟弥漫,大火冲天。随着爆炸的那声巨响,我知道大棚塌了!那里有正在排练《一具火箭筒》的几个大哥哥,还有刚走出来的杨肖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跑出洞来要上去,不知是谁大喊一声:“小鬼,一个也不准上去!”人们上下奔跑,我只得绕到对面山边的小路上,目送一个个被抬走的同志。我认出了潘光汉(他像亲哥哥一样,行军休息时我就靠在他的旁边,我的毛衣丢了,此时我还穿着他的薄毛衣),他已是血肉模糊,眼也无法睁开。我刚走进他的担架旁,他就感觉到是我在他身边,他声音微弱地叫着我的名字:“是小余琳吗?你要好好工作……”担架抬走了,我傻傻地跟着跑,可被大哥哥们轰了回来,不让我们小鬼到现场。直到傍晚,大哥哥大姐姐们都安排好了,在我们再三的要求下,并保证不哭,才让我们过去最后见一面牺牲的战友。军党委破例让工兵连为牺牲的同志赶制了棺材(也就是用大木板钉成的长盒子),把他(她)们安放在里面。有的人被烧焦了,无法辨认,只能从撕开的贴身内衣辨认是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组长杨肖永的脸被弹片削去了,成了一个血糊糊的洞,这时已用白毛巾盖着,毛巾上放着她的军帽,身上穿着演出用的那套新军装。我紧紧握着她那双爱长冻疮的肉手,还是那么软软的,我觉得还有热气,她没有,她没有死呀!这双手我怎能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第五次战役,一次行军的夜里,她带着我,在雨地里走了一夜。夜深了,在山坡上就地宿营。雨一直下着,找了好久,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小“猫耳洞”,可能是前面部队留下的。这是一个凹进去一半的小山崖,铺了点干草,勉强能一个人蜷曲着躺下。外面用凌乱的石头砌了一半可以挡一点风,她就一定让我钻进去睡,她坐在石堆边上紧紧地贴着我。太累了,我躺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格格”、“格格”的敲打声把我从梦中惊醒。睁眼看是伸手不见五指、漆黑的夜,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声音?我定神仔细寻找,才发现这是杨肖永被冻得上牙敲打下牙的声音。我再摸她的那双肉手已不再软活了,冻僵了。天哪!怎么办?我急声叫醒她,使劲地搂住她,我哭了。她却叫我:“别哭,别哭,一会儿就会好的。”我紧紧地握住那双已不软和的手。天太黑,看不见冻成什么颜色了,我想一定紫了。我不敢使劲,慢慢地慢慢地搓揉了好久好久……天都大亮了,才有了点热乎气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躺在棺材里的她,手还是那么柔软,甚至我还觉着尚未冷却。我觉得她没有死,她还活着,活着!我喊出声了。不知是哪位有心的大姐姐还给杨肖永组长那不长的辫子扎上了那一对红蝴蝶结。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地哭出来,副团长一声严厉的喊声:“不准哭!”不知是谁把我拉开了。那军帽下的红蝴蝶结我怎能忘记!怎能忘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将这本画册编辑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对《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的装祯设计理念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全书封面封底为绛红色卡其布烫金字硬装,护封套是以仿志愿军战士军装的浅褐黄色布纹纸为底色,封面到封底由一条红绸带贯通,上面裰着抗美援朝纪念章。封面上是以飞翔的和平鸽为图案的“和平万岁”纪念章,这是中国人民政府为入朝参战的所有人员颁发的。封底上是朝鲜人民政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颁发的朝中友谊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护封套封面上端为,白色字体加右下深灰色立体阴影的主题词:“亲历战场 自述历史 烽火影像 瞬间永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护封套封面上红色底白色书名《志愿军女兵风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葛焕标中将的书法作品,印刷工艺采用凸显设计印制技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护封套封底上,红色底白色字横线上方为字体黑体加右下深灰立体阴影“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横线下方为白色仿宋字体“赠给最可爱的人”。印刷工艺采用凸显设计印制技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护封套封面上,缀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封底上,缀着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朝中友谊纪念章。均采用凸显印刷并加塑封的印制工艺技术,使得纪念章凹凸有致,具有金属材料的质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封底为朝中友谊纪念章。铜质,通径38毫米,中心画面为一个深蓝色珐琅盾牌中飞翔着一只白色的和平鸽,两边各有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该纪念章颁发于1958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回国之际,朝鲜人民政府授予当时还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赴朝慰问团赠送的“和平万岁”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10月4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北京组建成立。慰问团以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1952年为世界和平大会绘制的宣传画“和平鸽”为图案制作了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章为铜质,外形为五个大角五个小角合成的五边形,中间主图是圆形红色烤漆中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上面镌刻着“和平万岁”四个字,外环边与和平鸽表面均镀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有大小二个版本,俗称“大鸽子、小鸽子”,大鸽子通径46毫米,小鸽子通径39毫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和平万岁”纪念章大鸽子的背面有三行铭文,第一行是“抗美援朝纪念”,第二行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第三行是“1953.10.25”,而小鸽子的背面没有第一行铭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和平万岁”纪念章赠送给在抗美援朝中参战的百万志愿军指战员们。</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全国政协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根据郭沫若、陈叔通、彭真的提议,决定制作抗美援朝纪念章,颁发给所有参加抗美援朝的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枚纪念章为铜质,通径43毫米,主体为五角星外围加圆形放射光芒,五角星的五个角上镶嵌红色珐琅,五星正中为金色圆形的毛泽东左侧面头像,外环围绕麦穗,下方环绕绶带,写有“抗美援朝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章背面刻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及年号“1951”的铭文。纪念章以红色平纹绸绦带的方式上挂,使用别针佩戴在衣襟上,红色绦带中有一黄色横杠尤为显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迄今为止采用毛泽东主席头像图案的徽章中,制作机构级别最高的纪念徽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章的背面刻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及年号“1951”的铭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章在抗美援朝期间分两次,为在朝鲜战场上的参战人员颁发。即1951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一周年时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以及其他参加抗美援朝的后勤和运输等工作人员,都予以颁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章发放数量大约250万枚, 分薄厚两种,每批颁发量超过一百万枚以上。薄型的为1951年制造,厚型的为1952年制造。</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内容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并最终获得胜利。当时,有大批志愿军女战士只有十几岁,她们弃笔从戎,奔赴朝鲜战场。在朝鲜她们担任着电台通讯人员、雷达兵、情报员、战地记者、战地翻译人员、战场救护人员、战地文艺兵等工作,为新中国、为朝鲜人民贡献了热血和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本画册汇集了200余位志愿军女兵的资料,主体部分收入108位女兵的参战简历,350余张在战地拍摄的照片和70余篇(共十万余字)回忆战争岁月的文章。另一部分收入96位沪籍志愿军女战士的照片、姓名、籍贯、部队及入朝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本画册收入的回忆文章均是女兵们的亲身经历,她们无论承担着什么样的工作,都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地完成党和祖国交付的任务。她们为自己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而骄傲,更为自己是一名志愿军女兵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本画册文字真实感人,表达了志愿军女兵们对青春岁月的美好追忆,是十分宝贵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资料。这些珍贵的照片和文章,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世人,当前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 言 </b></p><p class="ql-block"><b> 齐德学 少将</b></p><p class="ql-block"><b>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b></p><p class="ql-block"><b> 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荣幸地看到了由百岁老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 军第118 师政治委员张玉华老将军任编委会名誉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副政治委员、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葛焕标将军题写书名,由志愿军后代武丽佳女士领衔,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牟元礼、刘石安和热衷于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宣传的老同志宋群基等参加编写的《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的书稿。他们怀着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尤其对志愿军女战士无比崇敬和无比爱戴的情感,历经艰辛完成了这部画册,作为一名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者,我既感谢他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又被画册中的感人形象与生动回忆所感动,真是思绪万千,感慨连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迫进行的一场战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战争,也成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1840 年以来,中国除1931—1945 年的抗日战争取得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外,只有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的挨打受欺历史,只有任人宰割、割地赔款的屈辱历史。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无论当时的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都没有正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出现在朝鲜战场与美国军队作战本身,就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落后武器装备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不但美国而且整个世界,包括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国际威望,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扫中国近代以来的耻辱,中国人民真正地扬眉吐气了,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可以说,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了不起的正气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中国人民志愿军27 个军、10 个炮兵师、12 个空军师、10 个铁道兵师及高射炮兵、装甲兵、工兵、雷达兵、探照灯兵、公安警卫部队等,共290 余万人次参战。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在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导下,在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与朝鲜军民一道,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扬长避短,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作战。他们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已经成了中国人民永远的宝贵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女兵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那么参战二百九十余万人次的志愿军中究竟有多少女战士?尚未见确切统计;她们在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也缺乏专门研究。《志愿军女兵风采》一书从文字和图像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像志愿军老战士张培林在本书中所说的:“她们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全国解放不久,她们有的只有十四五岁就争先恐后参军。在剿匪反霸、土改征粮、修建铁路等各条战线,都有她们雀跃的英姿和银铃般的欢笑。不久,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她们又告别亲人和朋友,毅然跟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成为一批志愿军女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们是勇敢的白衣战士,在残酷的朝鲜战场上,她们为抢救伤病员奋不顾身。第一次把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流洒在重伤员身上和烈士的遗体上。她们吓哭了,但从此消除了心理上的恐惧,不再害怕见到阵亡将士的遗体和伤员的鲜血。在战地临时医院里,她们用稚嫩的肩膀和男同志一起扛木材,抬石头,搭建防空洞。背粮、挑水、造饭,样样参加。在极端艰苦险恶的异国战场,她们是一群天使和保护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们是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志愿军战地有一支打不垮拖不烂的文艺鼓动队伍。其中姑娘占半数,她们个个都是多面手,能歌善舞,会编会演。无论进攻防御,她们都经常深入前线,深入防空洞、战壕、坑道,视指战员为亲兄弟,有的还帮他们洗衣缝补。其间创作了成千上万个短小精干的文艺节目。通过精彩表演,传达了祖国的声音,宣扬了英模事迹,总结交流了战斗经验,活跃了战地生活,鼓舞了士气,成为志愿军战斗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正如志愿军女文工队员尹玲转述时任第12 军第35 师师长李德生对女战士的评价说:“你们是战斗的宣传员,你们说的快板,唱的每一首歌,对他们都是很大的鼓舞,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你们的慰问有时比我们下命令起的作用还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们是各条战线的工作模范。在志愿军各级领率机关、各系统、各部门,随处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女参谋、女干事、女助理员、女文秘、女文化教员、女接线员、女电报员;财务部门的女会计、女出纳,报社的女编辑、女通联、女记者等,她们以其女性固有的品格:自尊自强,不计名利,智慧、坚韧、细腻和柔情,出色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不断受到表扬。有的还立功受奖,获得更大的荣誉。”一言以蔽之,志愿军女战士发挥的作用是难以比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的重要性,不但体现在它独特的史料价值上,更重要的是把抗美援朝精神用最质朴的语言,生动、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志愿军女战士卢霞友在书中回顾说:“我们小组从丹东过江到朝鲜新义州接重伤员,当时敌特活动猖獗,敌机狂轰滥炸,为确保伤员安全只能在夜间和朝鲜护送队的同志一起把伤员送上列车,途中遇敌机侦察扫射,我们立即停下,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有时抬送一名伤员中途要停多次,一夜之间要往返数次。有一天夜里我看见一名腿被炸断的伤员,拄着拐艰难行走,为了争取时间,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我,把他背起来就跑,当跑到列车车梯时,已累得筋疲力尽了,便顺势靠在了车梯旁,不小心头上的军帽掉了下来,那伤员看到我两条辫子,才发现我是个小姑娘,便懊悔地说,要知道你是个小丫头,宁可自己爬也不能让你背。”志愿军女战士文兴惠回忆说:“夜里,两个人背着步枪、提着马灯,从一个山坡到另一个山坡巡逻、观察伤员病情,保护伤员安全。巡视完后,两人背靠背站岗,观察四周情况。当时不怕特务和野兽侵袭,也不怕牺牲,一心想着为保家卫国做贡献。”凡此种种令我唏嘘不止的同时,感受到鼓舞、振奋和激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士兵是部队战斗力的基础。任何战争、战役和战斗的胜利,都是战士用一枪一弹、一滴血、一滴汗换来的。没有他们和她们的舍生忘死,就没有战争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想说,我们需要这样研究战争历史,需要像本书编者这样为普通女战士立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向志愿军老前辈们致敬,向英雄的志愿军女兵们致敬!你们昨天是,今天还是,明天仍然是“最可爱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齐德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 年1 月</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与《兵妈妈》书的主编成亚平,副主编陆幸生关于书籍设计方案在微信上的探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设计稿出来后,这本画册与我们以前看到的印社图文公司做的样稿,就有着天壤之别了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材质的装帧艺术,决定了书推出市场后是走高端还是低端。《志愿军女兵风采》与《兵妈妈》不同,经费15万原来是要印1000册的,因为硬精装加护封,成本增加,只能印800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封面设计和编辑排版,我和武丽佳每天微信通话几个小时,手机都打的发烫。因为社科出版社没有自己的思路,只能按照某著名印社图文公司的模板做。如果社科排版要编辑文字和照片,需外请的美术编辑提出排一次要50元一页。我和武丽佳气愤之余,让他们把样稿用电脑邮箱同时发给南京的我和金华的武丽佳。我们是异地同步对着电脑打着手机,一页页编辑文字排版,挑选照片放大缩小,社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再按照我们的编排去作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现在看到的《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就是这样一页一页做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画册在上海延安饭店首次发布会的热闹和荣耀我都没有参与。我当时正在英国白金汉宫里面,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身穿军装的英姿照片前感慨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遗憾的是,纸质护封样本寄到武丽佳处时,我没有看到,现在看起来克数不够,略薄易磨损。画册内页纸是700克的亚粉纸,有些照片清晰度还是不错的,但有些老照片是在朝鲜战场上洗印出来的,本来就不清晰,怎么调整都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本着对老妈妈们的照片应登尽登,文章应录尽录的原则,都放上了版面。但是,内页为淡黄色,再应武丽佳要求衬上战场冲锋的剪影,文章字体本应略加黑加粗的,但社科责编认为现在流行版面文章字体颜色不要深。如今看起来,当时我应该坚持文章字体略加黑加粗才对,这是一大遗憾。另外,负责校对工作的人员由于时间紧迫,画册中仍然有照片和文字的错误,这也是一大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所以,《兵妈妈》与《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不同。《兵妈妈》书是出版社的课题,他们是有成本核算考虑的。我们只能在材质和绘画的基础上,尽可能做的高端,而不是流于平庸。我是完美主义者,前天很着急,所以语气强硬,望各位谅解!祝福大家新年快乐🎈🎈🎈</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设计规格为大8开本,重2.45公斤,于2016年7月出版发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画册封面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葛焕标中将题写的书名,巜志愿军女兵风采》几个大字光跃夺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画册中200余位志愿军女兵们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年轻的志愿军女兵们用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自诉和青春照片,记录着她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美好追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画册里这些真实感人的文章,珍贵永恒的照片,留存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提醒着世人,朝鲜半岛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放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参展台中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赠送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第十二军军史陈列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收藏。赠送朝鲜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旅中朝鲜人联合总会等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收藏于全国部分省、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金华市图书馆、金华市档案馆、金华市严济兹图书馆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赠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金华市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北京爱迪国际学校等院校图书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赠送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陕甘边区纪念馆照金红色书屋、红色女兵文化产业中心、老战士纪念馆、红色基因传承陈列馆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赠送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71集团军下属各旅(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赠送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空降部队军史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20军(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及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老战士后代、志愿军烈士后代等。</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难忘的朝鲜之旅——2018年10月,原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志愿军烈士后代、志愿军老战士后代,组成了赴朝鲜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代表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举行《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赠送仪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赴朝鲜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代表团团长、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将画册交到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李进军大使的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进军大使神情凝重,手捧画册。那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抗美援朝前线参战的女兵们,又回到了朝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组织下,赴朝鲜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代表团在平壤赠送《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由“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赴朝鲜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代表团团长、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向“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负责人赠送《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并介绍画册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还赠送了朝鲜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旅中朝鲜人联合总会等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工作人员整理《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准备发放、邮寄、赠送等工作流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7月28日,武丽佳律师将《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送到张玉华老将军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7年9月10日,凌晨2点37分,抗美援朝首战师政委、开国少将、原南京军区副政委张玉华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101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玉华将军,山东省文登县人,1916年11月出生,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曾参加八年抗日战争、东北解放战争中残酷的四平攻坚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曾任南京军区副政委、湖北省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2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妈妈们,很少提起自己曾有的光荣和功绩,她们以平常之心,看待自己理应得到尊重和颂扬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正如齐德学少将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前言中所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女兵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那么参战二百九十余万人次的志愿军中究竟有多少女战士?尚未见确切统计;她们在战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也缺乏专门研究。《志愿军女兵风采》一书从文字和图像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想说,我们需要这样研究战争历史,需要像本书编者这样为普通女战士立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7月24日,《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在上海延安饭店隆重举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次盛大的战友相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次心灵震憾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5年前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女兵们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5年后年迈的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女兵们白发苍苍相聚一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她们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依然是中国人民"最可爱的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现场的老妈妈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她们已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但是都手举鲜花,笑容满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们为自己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而骄傲,更为自己是一名志愿军女兵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能改变她们的容颜,时间也许会淡忘她们曾经有过的光荣,但在我们心里她们永远是那样的美丽!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5年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她们曾任通信兵、雷达兵、情报兵、卫生兵、文艺兵。担任过战地记者、战场翻译、战场播音员、战场救护员、战地文工团员等工作,为新中国、为朝鲜人民贡献了热血和青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青春年华的女兵们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完成了党和祖国交付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场这些满头白发而当时正青春焕发的志愿军女战士们,65年前都刚满十几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当祖国一声召唤,她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和学校,参军入伍。跟随入朝作战的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正义为了和平,她们中的许多战友,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长眠在异国他乡。她们用青春拥抱大地,壮丽地实现了人生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仪式服务的,是东方航空公司的空姐们,她们青春洋溢的笑容与满头白发的女兵们,相映成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后代们,成亚平、董莉、任志平、任志秋、蒋晓洪等与志愿军女兵老前辈们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后代,《兵妈妈》书的主编成亚平教授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仪式上,拍摄现场照片。</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的后代张晓宁等,与志愿军女兵老前辈们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电视台记者采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雷达兵工作的刘无瑕老战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在隶属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雷达第101营工作,历任报话员、绘图员、观察员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马沈研究员,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任雷达兵的刘无瑕老战士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晓宁与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省军区司令部通信站的战友,任有线电电报通信分队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晓宁与刘无瑕老前辈合影留念,这是和平时期的通信兵对于战争年代的雷达兵,表示尊重和崇敬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电视台记者采访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医疗2所,担任战地救护工作的杨兴蓉老战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们珍藏着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给全体志愿军指战员们的纪念手帕。丝绸面料的材质,印制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红色的文字依然是那么鲜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们荣获的一枚枚军功章,一张张嘉奖状,证明她们是经历过战火考验的巾帼英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仪式上,大厅内摆放着的宣传海报。</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部分报刊发表了《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在上海举行首发式活动的新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20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石安,主持《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仪式。</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刘石安1950年从上海参军,编入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59师175团2营5连。朝鲜战争爆发,他们成为抗美援朝首批入朝作战部队,参加了长津湖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完全是踏着同志们的血迹前进”!战友们把手榴弹塞到坦克的履带下,炸瘫了坦克。那场战役,美国王牌陆战一师被击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刘石安退伍回到上海,开始找寻20军抗美援朝的战友和牺牲的烈士家属。 对400多人次进行登门拜访,留下了《抗美援朝日日夜夜》等珍贵的抗美援朝战争老兵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2年8月11日,曾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抗美援朝老兵刘石安,因病抢救无效,在池州市人民医院不幸离世,享年九十岁。</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主编武丽佳律师在首发仪式上发言,介绍画册编辑出版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她说:“长时间以来,耳闻目睹现实生活中许多参战老兵特别是参战女兵们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被这一切深深的感动着,于是内心萌生了要为这些我们尊敬的女兵们制作一本纪念画册的愿望,以传承老一辈志愿军女战士那种保和平为祖国的爰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让我们的后代能始终铭记,中华民族这一代英雄儿女为了和平与正义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让我们的后代始终恪守一个信念,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现代化,老一辈军人身上所固有的革命传统和高尚情操,仍应成为我们的生活准则和前进方向的坐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为画册撰写前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少将发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2军第35师战士,一级战斗英雄牟元礼,在首发式上讲话。</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4岁的牟元礼参加了抗美援朝,先后亲历了几十场战斗。最让他难忘的是1952年8月5日,第12军35师104团4连伏击座首洞南无名高地的战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牟元礼回忆,“经过一夜激烈战斗,打退敌军十余次反扑,毙伤敌200余人。6日白天,敌人在大量炮兵、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子弹、炮弹如雨点般砸过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战士们毫无畏惧,拼杀到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卫生员牟元礼和三排副排长杨春增两人。这时弹药几乎耗尽,眼看敌军逼近阵地,杨春增命令他赶快联络部队,自己拿着唯一的手雷纵身一跃,与敌人同归于尽。就在最危急的时刻,我军增援部队赶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春增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等称号。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杨春增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牟元礼表现优异,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勋章。&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10月,牟元礼出席金日成在平壤举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纪念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朝鲜战场归国之后,牟元礼因负伤转业到北大荒参加祖国建设。1959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宁夏,在宁夏农垦担任教育、科技、卫生的领导工作。</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的牟元礼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书法,经过三年时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任中国书法函授大学宁夏分校副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仪式上赠送他的书法作品横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已经86岁的牟老左手仍有弹片残留,手掌僵硬,但身板硬朗,多年来奔走于全国各地,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座。</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全体人员起立,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指挥全场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齐文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齐文英,1934年8月生,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2军34师文工队员入朝参战。1951年6月在第五次战役中眼睛负伤(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1953年初重返朝鲜,1954年随部队换防回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晓宁与志愿军老前辈齐文英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朝 鲜 战 场 琐 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齐文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春,朝鲜北部,通向南方的公路上,白天渺无人迹,仿佛一切都在沉睡。只是到了黄昏之后,公路上才有了生机。汽车、马车、担架车、人流,交叉拥挤,是那样的汹涌,又是那样的沸腾。“跟上”的口令声,炮兵赶马的吆喝声,车马嘶鸣,吵吵嚷嚷。就这样走走跑跑,跑跑停停,直至黎明。参加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兵团在向南挺进。我就与这洪流一起奋进了十几天,行程千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过鸭绿江之后不多久,压在身上的五十斤重的东西实在使我疲惫,甚至感到了过江后战争气氛的压抑感。敌机沿公路不断丢照明弹和炸弹,企图阻滞铁流前进。特务也不断地在公路两侧山上打信号指目标。当照明弹将天空照得通亮时,部队不得不停散在路边。也只有在这时,部队才得以休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我只有十六岁,又是文工队里最小的几个女孩之一。可我是组长,团小组长呀。因为肩上没有枪支和弹药,我拒绝了男同胞们的“互助”,脚也慢慢的不那么疼了。一天,王协理员站在路边,当看到我们经过时情不自禁地说:“嗬!齐文英,驮着个大粮袋挺精神嘛,真像个毛驴子。”从此,我便有了“小毛驴”的雅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夜晚,一阵信号,我们紧急转移。这时天阴得看不见星星。倒有附近敌人炮弹爆炸的闪光和敌人的探照灯光帮助我们一个跟着一个前进,不致失去联系。就在这时,我前面的一个同志突然跌倒,正当我俯身准备将她扶起时,猛然一件铁器击中了我的右眼,我只感到眼前亮星一闪,泪水淌在了脸上, "我的眼睛",我不自主地喊道。后面的同志停了下来,走在队伍后面的队长很快赶上前来,一面指挥部队跟上,一面询问我的伤情。前面的同志说:"在我跌倒爬起来时,背上的十字镐碰伤了她的眼睛。"队长急忙把手电筒贴近我的右眼亮了一下。 "有没有亮?" "有一点","包起来!"说时迟,那时快,匆忙间同志们已把我的右眼用绷带横七竖八地缠了起来,还把我所携带的救护器材、粮带等物一起抢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部队过去了,一个同志牵着我去追赶。走在后面的队长说;"小毛驴,坚持一下,明天你随伤员一起回国治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回国?"多么令我想念的祖国呀!当时我想起了前一天,一名战士在冲锋时,子弹打穿了他的肚子,我们要抬他下去,可他说:"我没有立功,我还能战斗。"硬是用急救包将腰紧紧地缠住,精神起没有血色的脸,拄着一根棍子,顽强地随着担架队向北方走去。"我不回去,就在战地救护所里边治疗边照应伤员",我喃喃自语着。是啊,我的战友,张淮、游孟章已在前几天英勇地牺牲了,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从此,夜行军时,就有一个同志或是用一根小棍或用一根小绳拉着我走,我也手里拿着一根棍备用,如同盲人行路一般。就在我右眼伤情加重,左眼又患夜盲症时,战役结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9月,尤太忠师长的爱人王雪晨奉事回国,首长决定我和她一道回国,并让留守处领导立即送我住院治疗,不治好不准回前线。临行前,罗洪标政委送了件战利品一美国宝石派克牌钢笔给我作纪念,亲切地对我说:“爱写字的娃娃,治好眼睛后多写点战地打油诗吧。”傅甲三主任说:“入朝以来部队没有发过津贴,现在给你凑点人民币吧。”回国后,经邢台眼科医院的精心手术和治疗,除眼球上留下白斑,视力降低外,我又能工作了。出院后,我立即给师首长写信请求重返前线。1953年1月,我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朝鲜战场,见到师首长们,我高兴地说:“报告首长,小毛驴归队报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共赴疆场,晚年同诉衷肠!《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主编武丽佳律师的妈妈唐贤琴(右1)与战友们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武丽佳妈妈—唐贤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出生,四川重庆人。1950年10月参军,分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军政干校,后编入教导队任宣传员。1951年随部队入朝,金城阻击战后回国学习文化教育。1952年第二次入朝,调入第12军34师102团政治处工作队,1953年调入第12军"前方速成学校"任文化教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点 点 滴 滴 都 是 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唐贤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于1950年10月报名参军,经过文化、政治考试,分配到 12军。 1951年3月,我随部队高唱“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歌,迈过冰封的鸭绿江,进人了朝鲜国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保守秘密,避免敌人空袭,我们黑夜里背着行装、干粮、水壶、手榴弹、洋锹等行军,白天宿营。每夜走的路程,多则七八十里,少则五六十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隐蔽防空,多是从山路走、翻峻岭、穿森林,有时也走在公路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公路上人员车马川流不息,有上前线接受战斗任务的队伍,有给前方运送粮食弹药的汽车、骡马,有从前线下来回后方休整的队伍和护送下来的伤病员。车鸣、马嘶、人喊……千军万马,来来往往,如潮水一般,穿梭奔驰在一条道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时传来口令:“快跟上!〞“別掉队!〞一阵阵急促的口令和脚步声中,我们一个紧跟一个地往前赶路。在人与车混杂的公路上,注意力要十分集中,一不留心就会误人其他部队的行列。而敌机则常封锁交通要道,投下耀眼的照明弹,照亮半个夜空,进行扫射、轰炸。一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插上树枝伪装,原地不动,以免暴露目标。我们镇静地隐蔽着,敌机未发现目标,就飞走了,但有时敌机也会盲目俯冲打机枪、投炸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到达宿营地后,有时住在被敌机炸毀的屋子里,有时露营于山野树丛中,有时住在先前部队挖的防空洞里,低着头弯着腰钻进去,也顾不得有多潮湿。背包一放,还要自己动手烧饭、烧水烫脚,在烧火时不能冒出烟火暴露目标。饭后休息,白天睡觉,夜晚我们又整装出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要过封锁线,又是一声声紧促的口令:"跟上!""跟上!"我们班小杨只有14岁,个子又小,穿着又大又长不合身的棉军装,脚穿一双高统大棉靴,走起路来一歪一歪地,沿途都在大家的帮助下行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副班长石季玉是个四川高个子,分管生活,她背一支苏式步枪,还经常给小杨扛背包,两个背包重重地把她两肩压得红肿,她的腿筋也受到损伤,行军结束后仍长时间一拐一拐的走路。我们就是这样紧跟着部队跑过封锁线,上气不接下气地到了安全地带,听到"原地休息"的口令,这时心花怒放,好不快活,立即卸下背包,迫不及待地去找方便的地方,找水喝。在短短的休息当中,简直是争分夺秒抓紧时间躺在背包上,有时传来"呼噜"、"呼噜"的鼻鼾声,不知是谁,竟进入了梦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次跑过了封锁线,原地休息下来,我渴极了,水壶已没有水,便向一个又一个女同志问去,她们摇摇水壶均无声响。终于走到一个睡着的男同志身边,我摇摇他的水壶,"咣当咣当"发响,我急忙拿起水壶,"咕嘟、咕嘟"喝了几口,顿时心里十分清凉,好不惬意。但走不多时,谁知嘴里发出一股股的汽油味儿。哎哟!喝了汽油了,这是那位"烟哥"把打火机用的汽油灌在水壶里,害得我一路上直喷出那股难受的汽油昧,这件事直到如今还牢记在我的心坎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要过江河,我们挽起裤腿或脱掉棉裤,手拉手肩并肩地慢慢地涉人水中,哪管它水有多冷,哪管月经来潮的日子,顾不及影响健康。走着走着水淹没了膝盖、大腿,乃至胸膛,这时双脚似乎飘飘然不能着底了,我们就互相支撑着,你拉我拽,艰难地渡河到达对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连续二十天在战火中昼宿夜行,跋山涉水,也不知爬了多少座山岭,淌过了多少条江河,跑过了多少处封锁线,躲过了多少次敌机袭击。日复一日,两腿红肿,脚板上打起豆大的水泡,仍坚持在敌人的炮火中冒着生命危险行军,在种种困难面前不示弱、不后悔、不气馁,高唱着:“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紧跟革命向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踏上唇齿相依的朝鲜国士,亲眼看到朝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残暴的敌机狂轰滥炸,房屋被毀,村庄被烧,到处是焦士、废墟。在一次黑夜去兵站扛粮的路上,见敌机投下的燃烧弹,烧着了朝鲜人民的房屋,老百姓抬着烧焦的尸体,我们义愤填膺,对残忍的敌人十分憎恨,对祖国大好河山更加热爱。因而,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做好每一件工作,完成各项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次战斗结束,有不少同志立功,也有不少同志牺牲。对立功的功臣们的英雄战绩要整理,向其家庭所在的政府报喜;对牺牲的烈士们的悲壮事迹要加以整理,在部队中进行宣扬。通过对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战绩的整理,自己也受到很大教育。如我团九班长刘宝成同志在旧社会逃荒要饭,受尽了苦难,到了革命部队之后提高了阶级觉悟,在战场上负伤不下火线,最后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孤胆英雄高守馀同志,他一人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保住了阵地。这些英雄、烈士感人的事迹有力地激励着我,一直到今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总结出现代化作战经验,需要提高干部文化水平,而我们部队干部多来自工农子弟,深感文化低的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我们创建了战地速成学校,教速成识宇法和速成写作法,热心帮助他们早日掌握文化知识,耐心传授,手把手教他们。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刻苦学习,终于迅速提高了文化程度,当他们能看懂文件和工作报告时,我们感到无比欣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活跃部队文娱生活,我们把美国兵的大罐头筒做腰鼓打,将留声机搬进坑道播放。常香玉的豫刷、《王大妈要和平 》《美帝国主义罪恶滔天》等唱片,很受战士们欢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女兵也要站岗放哨,驻地分散在山沟里,夜里站岗,时而听到森林中“唰唰”的响声,或一种怪叫声,也不知是特务的恫吓还是野兽的吼声,令人毛骨悚然。我们端着枪,握着手榴弹,睁大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大家宁肯少睡些或不睡觉,多个女兵三三两两分头来回巡视,或隐蔽在黑暗处、屋檐下,严密地监视着一切可疑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切为了支援前沿部队,我们有时供应不上粮食,就以黄豆拌大麦、炒面、啃压缩饼干充饥,没有菜就到山坡野地里挑野菜,在水溪边捞水芹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时我们到一二十里路外的兵站去扛粮,开始我们女同志扛不多,只能用小袋分装扛回。经过一次一次的锻炼,一袋五十斤的面粉也能扛回来了,我们的体力就是这样锻练出来的。能吃大苦耐大劳,挖防空洞、砍树、拾木头、搬泥士,到高山割茅草,亲手盖防空洞居住。在这样的日子里,也从没有忧愁和苦恼,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嫉妒,十分纯真,十分豁达,十分乐观,同志们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总是乐呵呵的,还经常在睡梦中高兴得笑醒过来。这些日日夜夜的战地生活,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 年,唐贤琴(前排右三)、唐书香(前排右一)、张冲(前排右四)等,在朝鲜谷山12军前方文化速成学校,与部分教员和朝鲜阿妈妮、孩子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晓宁与妈妈弓世凯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晓宁妈妈弓世凯,今年已经95岁了,依然是神采熠熠,精神焕发。老军装上佩戴的军功章述说着她的军旅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晓宁妈妈—弓世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9年10月出生,山西沁源人。194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在同年入党。1950年12月参军,1951年3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总医院入朝,先后在总医院药房、180 师收容所任卫生员、组长、护士、护士长等职,受过多次表彰和奖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 曾 是 炮 火 下 的 女 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弓世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行军时被马车拉着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 年3月,我随60 军总医院入朝,分配在药房工作,我们三四个女同志跟着一辆马车行军,车上装满了药品。领导交代,人在,马车、药品就得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刚过鸭绿江不久,就遇到了 美军飞机的轰炸,白天无法多走,晚上行军又有敌人照明弹的威胁,如被敌人发现,就会引来敌机的狂轰滥炸,这时,我们只得就地停下不动,等敌机飞走后,再往前走。有一次,我们有两个女战士实在跟不上马车了,只好用背包带一头梱在马车上,另一头捆在自己的腰上,被马车拉着跑,这样虽然很累,但始终没有掉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难忘牺牲的小战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我们小队到了一个被敌机封锁的山坡上,无法前行,只得就地隐蔽观察。和我们随行的一个警卫员,主动要下山去侦察情况。当时,敌机还在俯冲轰炸,我们非常焦急,等了很长时间,那位小战士下山后再也没有回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估计他可能在敌机的轰炸下牺牲了。我记得他个头不高,矮矮的,胖胖的,他叫什么名字我们记不起来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至今都没有忘记。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禁不住流出了眼泪。他是一位好同志、好战友。可他的家在哪里?他的父母在哪里?谁也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白衣战士多荣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我真正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我们卫生营每天收治大量从前线送来的伤病员,我看到后既心疼又害怕,因为这些受伤的战友们大多是缺胳膊少腿,五官面目损伤严重。冬季里被冻坏了胳膊和腿脚的伤员,常常为了保住生命,只得锯掉被冻坏了的肢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这些伤员,开始我们不太敢接触,领导就教育我们说:“这些受伤的战友,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为了保家卫国,他们负了伤、流了血,是光荣的,更是伟大的。我们要团结起来,关心战友,消灭敌人,直到打败侵咯者。”一般轻伤员留下就地治疗,重伤员送到后方医院,更重的送回国内医院。护送途中,我们和伤员都乘坐大卡车,朝鲜的冬季天气格外寒冷,途中吃喝也很困难,当我们克服了艰难险阻,将伤员安全送达目的地时,我们都觉得非常欣慰,深深感到了白衣战士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行军打仗 女兵困难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是作战部队,年轻人较多,也有不少女兵。由于女战士的生理特点,自身遇到的困难更多。行军打仗,是根本买不到卫生纸的,我们教导员就动员男同志们拿出多余的衣服给女兵用,仍解决不了多大问题。我们曾经用玉米叶当卫生纸用,有些女同志腿都被磨破了,但仍然继续行军。由于战场的危险和紧张,不少女同志慢慢地停止了月经,直到战争结束回国以后,才逐渐恢复了正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弓世凯在朝鲜战场上与战友们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当年在抗美援朝前线的战友们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回忆往事,缅怀先烈,同时也怀念没有等到《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出版的老战友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权伟妈妈—尹玉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9月生,云南腾冲人。1949年12月考入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分配在三分校四大队十八中队。历任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2军34师文化教员、志愿军第34师102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西南军区第七速成中学文化教员等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战 地 婚 礼</b></p><p class="ql-block"><b> 权伟、权彬代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 年11月30 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重庆。不久,二野所属各部队及军大、文工团纷纷招收女兵。尹玉华适逢从重庆通惠中学高中毕业,于是毅然決然地报考了军大,从此,尹玉华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 年 12 月,尹玉华正式成为一名军人,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她被分在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三分校四大队十八中队当学员。学员大多数都是来自城市的学生兵,女兵们大都十六七岁,充满热情和朝气,她们的到来给部队增添了新鲜活力。经过军大半年严格的训练,她们完成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 年6月,尹玉华从二野军大毕业,分配到 第12 军34师任文化教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2 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尹玉华为自己能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幸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此时,她尚不知道,命运之神将让她与这支部队里的一个英雄营长结下了一生一世的缘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底,12 军奉命出川开赴华北某地集结,于1951 年3月跨过鸭绿江进人朝鲜。尹玉华和大多数女同志留守在重庆,由于当时留守处的战士和随军家属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留守处成立了补习学校,尹玉华担任教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时任志愿军第12 军34 师师长的尤太忠从朝鲜回国,尹玉华曾当过尤师长的文化教员,尤师长就将志愿军第34师 102团三营营长权银刚介绍给尹玉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权银刚,河北人,1938 年 13 岁参加八路军,打仗勇敢不怕死,负过几次重伤。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权银刚肠子被打出来了仍坚持战斗,鼻子也被子弹打穿过。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是个很能打仗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 年7月3日,尹玉华和权银刚就这样捧着金达莱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们的婚礼在朝鲜东海岸的防空洞里举行,简单而又温馨。尤太忠师长不仅是他们的红娘,还亲自签发了结婚证书,在尤师长的见证下他们喜结良缘。虽然没有漂亮的婚纱和喜庆热闹的场面,但是,战友们和领导的真诚祝福让他们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和满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防空洞里拍摄结婚照片时,当摄影灯打开的一刹那,权银刚像变魔术似的变出一个苹果放在尹玉华的肩上,意味深长地对她说:“我把苹果放在你的肩上,保护我们平平安安地幸福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当年的参战老前辈们,与志愿军后代们,同举鲜花,高唱战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放妈妈—熊文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0年12月生,四川铜梁(今重庆)人。1949年 11月入伍,1952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 军35师人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抗美援朝,令我难忘的往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熊文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又浮现在我的眼前。1949年2月,我还是重庆女中的高中学生,受地下党影响,我参加了地下党的工作。在女中上学期间我就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如《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联共布党史》及大量苏联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革命的理想和激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 11月底,第12军35师解放璧山的当天,我就在重庆壁山县大路场参了军,在师卫生处当护理员。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我们老家铜梁(现重庆铜梁)女兵人伍的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部队一段时间的锻炼,在战友们的帮助下,我逐步适应了部队的生活。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了,我所在的部队也开始动员学习,准备赴朝作战。1951 年年初,我们从江津到重庆,再坐小船到武汉,转火车和货运车到河北深县王家井集结,3月 14 日坐火车赴朝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快到鸭绿江边时,决定要把团以下的女同志都集中在师里。1951 年二三月间,我又调到卫生处医疗队当护士。部队到宽甸就开姶过鸭绿江了,我们是从浮桥上过江的,每人背上干粮背包,我们卫生队的还要背上夾板和急救包等。一过江就到了朝鲜战场,美国的飞机知道我们的空军刚组建,他们肆无忌惮地在大白天就狂轰滥炸。因此我们都是夜行军,每天夜里公路两旁是行军队伍,中间是汽车、炮车、锱重车、马拉车等,十分热闹。每晚都要走八十里地左右,白天则挖防空洞宿营吃饭。记得在伊川宿营时,我们医疗队有两个男同志不听指挥,不挖防空洞,跑去老乡的空房子里休息,结果中午不幸被敌人的飞机炸弹炸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第一次看到战友的遗体,心里十分难受,饭也吃不下,同时也没有带饭,行军约六七十里路时,肚子就饿了,全身无力走不动。后来一个同志,给了我几粒黄豆吃,我就觉得好多了,没有想到几粒黄豆还这样管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部队经过二十天艰苦行军,尤其是我们女同志更经受了严格的考验。当时第五次战役刚开始,女同志均留在第二线医院等待,我们在卫生处看守器材,到达一个名叫墙村里的山沟里宿营,墙村里十分荒凉,当时那个环境常常令我想到古代的一些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墙村里的一天,我到野战医院去,发现一位女战士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个屋子的地上。原来她病了,得了黑热病一类的传染病。我很同情她,看望她以后,我给她留下一些我的朝鲜币,以备急用。她是我在江津时比较要好的战友,那时,她是文化教员。是大学毕业人伍的,我们每月只有几毛钱的津贴,我们那时候年轻,又好吃当地的红薯饼,有次她家寄来几十元,我们都特别高兴,可以吃好多次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下来,部队回到谷山休整。当时我调至司令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管理科任见习助理军医,我和我丈夫张镰斧都在一个山沟里,镰斧的小木屋就在山林中,其他师领导的屋子也在附近。镰斧总是很忙,很晚才回来。到师管理科后一段时间,我就怀孕了,组织决定让我回河北邢台三兵团留守处生孩子并工作。这样,就结束了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抗美援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会带走各种记忆,但也会让珍贵的历史画面留在后代人的脑海中,一代代的继承着、流传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7月24日,妈妈和爸爸,在上海延安饭店《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签到处签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主编武丽佳律师为妈妈在画册上签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的后代们合影留念,左1焦亚军,右1武将,右2王宁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手举鲜花的老妈妈中,右1为杨娌娅妈妈李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90岁的爸爸和84岁的妈妈手举鲜花笑容灿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娌娅妈妈—李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5月出生,四川省合川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四川省壁山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录取。1950年3月分配到第12军35师文工队工作,1951年3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 12 军35师入朝。1953年1月调35师教导队学习,后分配到12军35师司令部任文化教员,1953年3月调到东北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东海岸反登陆设防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冰天雪地战友情 枪林弹雨扬歌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李慧口述 杨娌娅代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 年底,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开始,我们第 12军 35 师文工队驻扎在朝鲜金城前线金鹤洞。离前沿阵地虽然只有二十多里路,但途中要通过多处敌人的炮火封锁线。每次到部队演出,我们都要分成几个小分队,有时还要带上大红花和祖国送来的慰问品,每人拉开十米至二十米的距离,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前沿坑道的连队,又要分成几个演唱小组,分散到每条坑道中,到班排的各战斗小组巡回演出。 每个演唱小组一般都由三个男同志和两个女同志组成,我经常是和拉二胡的马正中、能歌善舞的庄裕民、说快板书的关荫堂在一个小组。晚上七八点钟过封锁线,部队的通信员领着在战壕里跑,遇到敌人的照明弹就要卧倒,都能听到美国人在山头上说话的声音,而山底下 12 军各部队开凿了很深的防空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坑道的限制,我们演出的主要是歌曲、快板、小舞蹈、数来宝、二胡独奏等短小精悍的节目,如《美国兵十大怕》、《王大妈要和平》、《歌唱二郎山》、《慰问志愿军小唱》、《英勇山炮第一连》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让每一个战士都能看到节目,听到歌声,到了前沿阵地,不管有几个战士,我们都要演出。有的猫耳洞直不起腰来,我们就跪在地上唱。有的战士正在挖工事,我们就站在战壕边演唱。有的前沿阵地被敌人的炮火和机枪封锁,实在不能去,我们就拿起电话机话筒在电话里唱。阵地上的舞台坑洼不平,我跳舞时还摔了个跟头,可战士们还是很热情地鼓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工队基本上是四天在前线,三天回来洗衣服和编节目,稍微休整一下又上前线去了。经常即编即演节目,随时了解部队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就在节目中说唱出来,使战士们惊愕得合不拢嘴,备感欢欣鼓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1951年12月9日夜103 团5 连七人深入敌轿岩山阵地,取得连续爆破敌人七个碉堡、歼敌五个班的胜利,文工队的说唱节目《夜袭轿岩山七勇士》就传唱开来了。12 月 30 日,105 团侦察排又在座首洞西南两公里的敌人前沿,乔装成朝鲜妇女,冒着风雪严寒,设伏七昼夜,终于将敌人诱出阵地,取得俘敌两人、毙伤敌二十余人的战果。我们深受鼓舞,把这次化妆捕俘战斗编成“四川评书”《侦察员巧计抓俘虏》,在阵地上到处演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文工队员来到基层部队的日子,就是前沿阵地战士们的节日,战士们把祖国慰问团带来的水果糖悄悄留着,要留给文工队员们吃。台上演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声泪俱下地演唱,台下战士们齐声鼓掌,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文工队员们和战士们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慰问演出经常要到下半夜才结束,朝鲜的冬天冰天雪地,有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从坑道里出来,战壕里的积雪都已深至大腿了。战士们在前面铲雪开路,随时防备着敌人的飞机和冷枪冷炮,护送着文工队员们通过封锁线,但还是有许多的志愿军女兵们,把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是 1951 年 10 月下旬,35 师文工队驻地遭遇了飞来横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 35 师司政机关驻地在沙采洞,师机关上了阻击战阵地离开沙采洞,师文工队搬了过去。当天晚上,我和叶豪、刘淑云负责站岗,为了防备敌机空袭,所有的窗户都要遮挡严实。不知是当时的朝鲜少先队员们开会泄露了灯光,还是特务的指引,夜里12点左右,沙采洞驻地突然遭到敌机的猛烈轰炸,敌机扔下了十几颗炸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刹那间,山摇地动,一声声爆炸巨响震撼着山谷。周围的民房炸得千疮百孔,残墙断壁。一匹军马的嘴巴被炸掉了,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哀鸣。师政治部秘书科秘书吴嘉圆,也是师政治部主任鲁之沫的爱人在轰炸中牺牲了,同时牺牲的还有文工队中浙江籍的女队员陈梅。和我在山口站岗的男队员叶豪,脚后跟被炸弹片削去一块,露出了骨头。政治部秘书张济普和文工队员刘君竹臀部被炸伤,鲜血直流。队员罗素君的腿部炸开了一条口子,新发的马裤也打穿了。这次敌机轰炸使 35 师文工队伤亡多人,大家心情十分沉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凄凉的月光下,文工队员们默默地给她们穿上新军装,用白布将战友们的遗体裹好,掩埋的时候哭声一片。师首长做了简短的悼词,号召大家要化悲痛为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抢救伤员,搬运逝者时都没有哭,这时却泪流满面,旁边的人惊呼:“李慧,你的脸上也流血了!”我用手一摸,不觉得疼痛,以为只是蹭破了皮,并不在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2010 年我78岁时发生了一次脑血管梗塞,在医院无法做核磁共振,被告知头脑中有金属异物。经过检查后才发现,当年一小块弹片钻进了左耳朵的后下部,已在我的颅脑中待了几十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冬,第12军35师文工队在朝鲜金城前线排练节目,左2为李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9月,朝鲜江源道文艺队来前线慰问演出,与志愿军第12军35师文工队合影,第3排右1为李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夏,志愿军35师文工队女兵们合影留念,前排左2为李慧。</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夏,第五次战役结束,志愿军第12军在朝鲜谷山举行文艺会演,全体文工团队人员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10月6日,反击票洞东山“611”高地战斗中,志愿军坦克部队参战,摧毁敌工事,为步兵开辟前进道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5师文工队前去慰问参战坦克部队指战员时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前中)在朝鲜前线与文工队员们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德生师长对文工队员们说:“你们是战斗的宣传员,你们说的快板,唱的每一首歌,对他们都是很大的鼓舞,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你们的慰问有时比我们下命令起的作用还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11月底,上甘岭战役胜利后,祖国赴朝慰问团和朝鲜人民军慰问团,与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第12军31师文工队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妈妈和爸爸与老战友们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和爸爸与战友文兴惠阿姨合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font-size: 20px;"> 文兴惠,1933年5月生于重庆市北培区,1950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2月入党,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仼12军护校学员,12军随校二大队护士,中央医疗大队和北京中苏友谊医院护士,12军司令部卫生所护士长,九七医院军医,34师医院一所所长等职。在抗美援朝战争金城阻击战中荣立三等功一次。1986年8月批准退休。</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上,爸爸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佩戴在衬衣上,用马夾背心盖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对着照相机镜头时,爸爸才解开背心来展示这枚三级国旗勋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表现出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第12军将士们,在战争胜利后的一贯作风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 谦逊、低调、不张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颁发的国旗勋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形状为一颗五角星和五边形相叠,向外闪射光芒,中间蓝边红环的十角圆形中为一颗金星。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根据不同人员的功绩,给中国人民志愿军部分战斗英雄,及团以上干部授予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和三级国旗勋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级国旗勋章为银质镀金,通径72毫米,呈金色;二级国旗勋章,纯银质,通径58毫米,呈银色;三级国旗勋章纯银质,通径50毫米,呈银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朝鲜政府先后于朝鲜卫国战争二、三周年和抗美援朝战争一、二、三周年纪念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及立功人员进行了五次隆重的授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6月,志愿军第12军35师宣教科长杨锦华和35师文工队员李慧,在朝鲜金鹤洞12军35师指挥部外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1月,父亲杨锦华在朝鲜金城前线,志愿军第12军35师金鹤洞指挥部前留影,时任35师政治部宣传教育科科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宣教科,集宣传、教育、文化于一体,是志愿军第35师政治部人员最多的科,有十几位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所做的工作有以下10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编印《火线传单》及《新闻简讯》 等油印报纸和材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前者是报导志愿军作战方针、胜利消息、英雄模范人物等,后者是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稿记录后油印发给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编写《连队讲话材料》,即结合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中心任务,以通俗易懂的讲话形式,供基层干部作为依据教育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对外宣传报导:将本部队的战斗成果、英雄人物等,及时向志愿军第三兵团主办的《志愿军报》、《工作往来》,和志愿军第12军主办的《人民英雄》等报刊投稿进行报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组织各种报告会:在师部机关和基层部队举办如战斗经验交流、战斗英雄、归国代表团、祖国慰问团等各种形式的报告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摄影工作:深入前线阵地拍摄部队的战斗、生活、英模人物等,对外进行宣传报导,对内组织各种展览会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5、组织文艺演出:协调组织军、师文工团队,和祖国慰问团文工团,及朝鲜军地双方文艺团队的演出活动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6、负责部队干部的文化教育工作:即连、排干部在35师教导队轮训时,在学习军事的同时进行文化课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7、编印《战地演唱材料》:发给基层部队,并组织连队战士快板比赛,及战士业余演出活动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8、放映电影:宣教科设有电影放映小组,组织部队分批在坑道内或掩体里观看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9、对敌宣传:认真贯彻志愿军政治部关于“大力开展对敌政治攻势”的指示,在部队开展对敌军工作教育。宣传正确执行宽待俘虏和瓦解敌军的政策,人人学会对敌喊话的英语和朝语。设立战地信箱和大字标语,设立有线广播站,组织传单散发小组和阵地喊话小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0、战地文化:师文工队必须与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相结合,发展连队和机关俱乐部,以营为单位组织战士业余剧团。开展简单器具的体育和游戏活动,举办全师“战地文化生活展览会”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志愿军第12军35师宣教科部分同志在入朝参战前合影,杨锦华科长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愿军35师指挥部位于朝鲜金城前线的金鹤洞,宣教科驻地在一个废弃的矿洞内。大家用树枝搭的床,床上睡人,床下流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同志们精神昂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宣教科大部分成员是第12军进军大西南时,由沿途参军入伍的大中专学生,有文化会外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5师宣教科组成了一个年轻的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夜以继日地工作,团结奋斗,克服着一切艰难困苦,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配合前线的军事斗争,志愿军第12军35师宣教科深入阵地开展对敌政治攻势,敌工组正在对南朝鲜军广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丰富部队的战地文化生活,志愿军第12军35师宣教科在前线丛林中设立了战地流动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夏,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后排左2)、政治部主任鲁之沫(后排左1)、参谋长张镰斧(后排右1)、宣教科长杨锦华(前排右1)、与反坦克英雄梅永红(前排左2)、张再云(前排左3)在朝鲜谷山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五次战役中,1951年5月18日,被志愿军第12军35师围困在自隐里的美、法军等,以12辆坦克为先导,以200余辆汽车满载步兵沿洪杨公路向南突围,先后被我103团4连张再云反坦克小组埋设的地雷炸毁6辆,挡住去路,汽车上的步兵被我埋伏部队大部歼灭。之后在桦川阻击战中,敌“快速纵队”的坦克数十辆,又被35师105团6连梅永红反坦克小组埋设的地雷阵炸毁多辆,堵塞了桦川湖旁的狭窄公路,进退不能,被我阻击部队歼灭。从而粉碎了敌人妄图切断我军后路的阴谋,保证志愿军大部队胜利转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阻击自隐里南逃之敌的战斗,将美二师23团三营全部,二营、法国营及38团各一部歼灭。缴获11辆坦克、20辆装甲车、8门大炮、181辆汽车。105团6连集体荣立一等功,35师为6连召开了庆功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次战役自4月22日至6月10日止,历时50天。我方先后投入16个军(含朝鲜人民军4个军)的兵力,取得歼敌8万2千余人的胜利,缴获了大量物资装备,摆脱了我军在第四次战役时所处的被动局面,同时迫使敌人转入防御并接受了停战谈判。</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9月,祖国赴朝作家代表团与志愿军第12军领导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1为志愿军第12军军长曾绍山,左2为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刘白羽,前排右1为志愿军第12军政委李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部队作家最神圣的岗位在前线。”这是刘白羽经常重复的一句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刘白羽作为一位战地记者、军旅作家,他的文字生涯与战火硝烟紧密相连,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他一直活跃在战场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中,刘白羽率总政采访团两次跨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前线。战争初期局势紧张,没有防空洞,没有掩体,天寒地冻,他就在狂轰滥炸的飞机下采访,晚上又点着蜡烛整理笔记。散文通讯集《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对和平宣誓》和短篇小说集《战斗的幸福》等,就是这样写岀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刘白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解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刘白羽同志于2005年8月24日14时20分,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9月,刘白羽率祖国作家代表团来到抗美援朝前线采访,在志愿军第12军35师龙鹤山指挥部前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1为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刘白羽,左2为35师政委刘昌,左3为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左4为35师师长齐钉根,右1为中央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新华社特约记者黄钢,右2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翟强,后排右1为中国作协女作家菡子,后排右2为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长葛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杨锦华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第35师宣教科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2年9月接受第12军副军长兼第35师师长李德生交待的任务,保障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刘白羽及著名记者黄钢,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龙青云三位同志,护送他们由35师金鹤洞后方指挥部到35师龙鹤山前线指挥部,进行战地采访工作,因为李德生副军长此时正在龙鹤山前沿阵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两个指挥部相距约20多公里,中间要穿越美军炮火封锁区,这个炮火封锁区是在两座大山中间的开阔地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研究是选择夜间还是白天出发时,杨锦华科长根据他多年的战场经验,果断提出白天行车。并且必须在早晨7点钟之前就要出发,因为美军的炮火通常是在上午8点左右例行轰炸。这也是吸取了105团的教训,他们夜间过封锁线时遭遇了敌人的子母炮弹轰炸,损失惨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早晨7点钟之前,他们一行就准时出发了。杨锦华科长和刘白羽部长等人乘坐李德生副军长的吉普车,如果顺利的话车程约需半个小时。虽然8点钟的美军例行轰炸还未开始,但是冷枪冷炮更加需要提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原来根本没有路,战争开始后,部队修建了一条简易路,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加上美军飞机和大炮的轰炸,路面上坑坑洼洼。急速开进的吉普车上下颠簸,要紧紧抓住扶手,否则就会被甩出车外。敌军的炮弹会不时地在吉普车旁边炸开,爆炸掀起的泥土、石块打来,吉普车会有随时被击中的危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锦华要求驾驶员加快速度冲出开阔地带,只要拐弯进山就安全了。这时候还要注意倾听炮弹在空中呼啸而过的声音,判断炸点的远近,运用时间差指挥驾驶员踩刹车或油门。有时候车刚开出,原来停车的地方就被一发炮弹轰炸的土石乱飞。吉普车一路上躲过零星的炮弹,在8点钟之前拐弯进入了龙鹤山里,总算安全到达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山脚下停放着很多我们志愿军的车辆,高射炮阵地也在这里。但是要到前线指挥部,还需下车上一段陡坡。李德生副军长就在指挥部洞口等着他们了,刘白羽部长笑着对李德生副军长说:“这一趟多亏了小杨科长带路,这个小杨科长不简单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35师前线指挥部的龙鹤山上,能够看到前方的上甘岭地区,指挥部将整个龙鹤山体几乎都掏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锦华科长在这里见到了他的战友,35师作战科长狄循和参谋长张镰斧,将刘白羽部长等作家们的保障工作交由他们负责。父亲杨锦华完成任务后,就返回了35师宣教科办公驻地一一金鹤洞后方指挥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2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5师的老同志们与老军长、老师长李德生将军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四为李德生,左三为我父亲杨锦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30年2月,李德生同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一军、红四军任战士、通信员、班长、连政治指导员、交通队党支部书记,参加了黄安、苏家埠、嘉陵江等战役战斗,以及红四方面军西征。参加了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参加了包座、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和百丈战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同志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和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30团团长。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军大规模“扫荡”的数百次战役战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同志于1945年8月任太行纵队第4支队769团(后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7旅19团)团长,率部参加了上党、邯郸战役。1946年12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旅长,率部参加了陇海、定陶、滑县、豫北、鲁西南等战役,以及千里跃进大别山重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2月,李德生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师长,4月率部胜利攻占了敌长江防线铁板洲阵地,夺取了渡江跳板。随后参加了渡江作战、千里追击和进军大西南,参与组织指挥了西南剿匪,完成组建地方武装、保护群众生产等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3月,李德生同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率第35师先后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421次,歼敌1.9万余人,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以南地区防御作战和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他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第12军、第15军所属部队,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反复争夺,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德生同志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1年5月8日15时20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李德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6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10月25日,父亲杨锦华将《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赠予子女,并在扉页上题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洞中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红色家风代代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66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锦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 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10月,父亲杨锦华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录制“国家记忆”专题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江苏省军区徐州第4离职干部休养所讣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杨锦华同志,因病于2022年11月14日07时08分,在徐州第71集团军医院逝世,享年96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锦华同志,1926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1939年6月,年仅13岁的杨锦华同志入伍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八路军晋豫边区游击队唐支队第四大队宣传队员,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兵站通信员,八路军洛阳办事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待命,晋冀鲁豫军区八路军第129师新一旅黄河剧团宣传员,晋冀鲁豫军区太行陆军中学第二队学员,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第三大队第六队学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二野战军第六纵队第17旅第49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副股长、股长等职。先后参加了白晋、兰封、定陶、陇海、豫北等战役战斗。在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坚决执行上级指示要求,英勇战斗,为争取民族独立作出了积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第35师政治部宣教科副科长等职。参加了上官、汤阴、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襄樊、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成都、川东剿匪等战役战斗,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等职。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东海岸设防等战役战斗,为中国赢得长期和平发展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第66文化速成中学训练处处长,第12军第35师炮兵第316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政治学院第7队学员,第12军第35师第105团政治委员,第12军高炮第37团政治委员,第12军第35师政治部主任,第12军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5年5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62年5月晋升中校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锦华同志1953年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独立自由奖章、授予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21年中共中央授予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锦华同志1978年7月由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离休后,他始终以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始终心系部队建设,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娌娅2003年,为父亲创作的油画作品《父亲侧像》,获“南京市首届油画雕塑作品展览”银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油画《父亲侧像》2017年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届美术作品展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杨娌娅2003年,为父母创作的油画作品《金婚》,入选“携手新世纪—全国第三届油画作品展览”,获江苏省优秀美术作品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油画《金婚》入选2009年“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志愿军女兵风采》画册首发式在上海延安饭店隆重举行的时候,我正在英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有英国王室发布的,入内参观伦敦白金汉宫的预约名额。我们开始了英国全境,和爱尔兰2国12天的行程定制深度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伦三岛组成。即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了联合王国,即英联邦,英语简称UK。</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1950年6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通过决议组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联合国军”共有17个国家出兵,包括:美国、韩国、英国、加拿大、 土耳其、 新西兰、法国、 荷兰、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比利时、希腊、泰国、 菲律宾、 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意大利、丹麦、挪威、瑞典、印度等5个国家派出了医疗队,日本派出8艘扫雷舰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年7月25日,英国之行的重要内容,按照英王室预约的名额,入内参观白金汉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作为英王室预约的游客,可以在白金汉宫里面的中庭广场及宫庭外面照像留念,但是在宫殿中禁止拍摄,只允许使用王室公布的照片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包头巾的女保安正在制止我举起的手机,而我们所站立着的地方,正是皇家马车起驾回宫的门口地毯上。</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英国君主制的王室官邸,白金汉宫不同于其他皇家寓所,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王宫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欧洲最古老的王室宫廷,美轮美奂、陈设精致,白金汉宫具有独特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王座厅</b></p> <p class="ql-block"><b>宴会厅</b></p> <p class="ql-block"><b>舞会晚宴厅</b></p> <p class="ql-block"><b>皇家画廊</b></p> <p class="ql-block"><b>蓝色会见厅</b></p> <p class="ql-block"><b>白金汉宫的皇家花园草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夏季,英国王室在花园内举行盛大的皇家招待会,开阔的草坪也用于女王的直升机停机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和英国,曾经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曾经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1954年6月17日英国与中国建交,为代办级外交关系, 1972年3月13日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宫殿辉煌,展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从婴儿受洗到历次国事活动的照片及服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站在女王身着军装的照片前感慨,任何女性只要戎装在身,都显得英姿飒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英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前,遭受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与中国人民交手的最惨重失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期间,英国参加“联合国军”投入了1.45万人的兵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经典之战”是,消灭了英联邦第1师第28旅的“皇家苏格兰团”、英联邦第29旅的“格洛斯特营”和“皇家重型坦克营”这3支“王牌”部队。英军死、伤、失踪官兵4435人,俘虏英军961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派出了2个步兵旅参加"联合国军",其中一个是第29旅,为英军王牌部队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军第29旅曾在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的统帅之下,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参加过阿拉曼战役,教训过有“沙漠之狐”和“帝国之鹰”之称的德国名将隆美尔,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中打出声威。尤其是所辖的“皇家重坦克营”,装备有最先进的“百人队长”式坦克,装有105榴弹炮,以先进的武器装备成为英国陆军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该旅所属的皇家“格洛斯特团”更是王牌中的王牌,一向以英勇善战著称。150年前在英国远征埃及的殖民战争中,它曾因突出重围、反败为胜,被英皇特授皇家陆军字样帽徽,从此该团官兵军帽上均佩带着两个帽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2月31日,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第149师与英军第29旅狭路相逢,一举全歼英军第29旅来复枪团第1营,及其“皇家重坦克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通报:“我50军149师446团在新年攻势中,由于全体指战员迅速积极行动,于高阳附近抓住英29旅及美军一部,给予沉重打击,打死打伤敌500余人,生俘英军少校营长以下227人,炸毁坦克27辆,缴获汽车18辆、装甲车3辆、榴弹炮两门。此种果敢战斗行动,值得全军学习,特通令表扬。”</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被俘的英军皇家“格洛斯特营”士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第187师在石湖地区突破临津江"联合国军"防线后,决定以第560团于23日18时,在第559团右翼投入战斗,歼灭雪马里地区之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雪马里位于临津江南约4公里,是"联合国军"防御纵深的一个要点。英军王牌部队中的王牌—第29旅皇家“格洛斯特团”第1营,配属皇家坦克、炮兵各1个连在该地驻守防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格罗斯特团”第1营,共辖四个步兵连、一个支援连(含迫击炮排、机枪排、战斗工兵排和反坦克排各一)和一个营部连,总兵力约740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战,志愿军歼灭29旅“格洛斯特营”和一个炮兵连、一个重型坦克连,毙敌中校营长以下官兵129名,俘虏副营长中校卡恩及其459名(占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俘获英军总数的一半),缴获火炮20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和一批其它军用物资。英军“王牌”“格洛斯特营”至此寿终正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英国第29旅的伤亡报告统计,此战“格罗斯特团”第1营,共有59名英军阵亡,21名军官和509名士兵被俘。</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朝鲜战争中,英军“皇家苏格兰团”被围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10月,在马良山攻防战斗中,英军第28旅联合美军骑1师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91师接战。志愿军共毙、伤、俘英军、美军共4400余人,击落飞机14架,击毁坦克6辆,英军“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被全歼,志愿军第191师伤亡16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7年5月6日,美国首都华盛顿,全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由联邦政府直辖,是美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我们参观了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这里有各种活动,警察戒备森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的演讲中致辞:“为了半岛的自由事业”,“参战美军200万”。根据美国最新统计,在朝鲜战争中,仅美国陆军部队参战总兵力“约有283.4万名军官和士兵在韩国服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内战爆发,历时3年零32天。在联合国的授权下美国陆、海、空三军大规模卷入了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其陆军兵力的三分之一,战场兵力最多时达到302483人。海军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动各种舰艇210艘,海军航空兵的作战飞机383架。空军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后出动各种飞机数万架,战场上飞机最多时达1700多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军动用了大量的精锐部队,有“开国元勋师”骑兵第一师,“美利坚之剑”陆战第一师,“滴漏器师”美军第七师,“王牌飞行队”航空兵第四联队等大量“王牌”部队参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许多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战场兵力密度、空袭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水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人普遍将朝鲜战争视为一“信奉民主的人和在全球传播共产主义的人之间的一场大冲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白宫对面的广场上,长期驻扎着反战老兵的帐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Red China is not the powerful nation seeking to dominate the world. Frankly, in the opinio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is strategy would involve us in the wrong war, at the wrong place, at the wrong time, and with the wrong enemy.</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是原文,是美国五星上将,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布莱德利在1951年5月15日,出席国会听证会的时候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说这话的背景是,当时刚被撤换的麦克阿瑟想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当国会就此展开听证会的时候,布雷德利就说了上面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红色中国不是个强大的国家,没有到处寻求支配整个世界。老实说,就我个人,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来说,我认为,这个策略(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去)会把我们卷入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展开的错误的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对朝鲜战争研究之深,分类之细与我们的差距极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一个图书馆内,能找出的关于朝鲜战争书籍就可以达到千本,甚至有的图书馆可以达到五千多本。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研究,无论是任意军种、兵种,或是部队,哪怕是极小的参战单位,都有专门的研究,而我们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只有几百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夏威夷时间4月22日上午,参观珍珠港密苏里号战列舰。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先后参加了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和对日本本土的攻击作战。1945年9月2日作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b><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参与朝鲜战争,</b><b style="font-size: 18px;">1955年退役,存封近三十年后,1984年解封后进行现代化改装,1986年5月重新编入海军服役。1991年1月参与波斯湾战争,向战略目标发射了第一枚战斧导弹。于1992年3月正式退役,参加了珍珠港被袭击50周年纪念活动。1999年开始,密苏里号回到珍珠港,与沉没在海底的亚利桑那号成为二战历史的遗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的战史记载,仅在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用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舰艇就有162艘,其中航母4艘,分别是“拳师号”、“菲律宾海号”、“普林斯顿II号”和“福吉谷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除此之外,美军还出动了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依阿华号,这两艘战列舰在美军撤退时,用406毫米主炮猛轰朝鲜兴南,造成追击“联合国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出现重大的伤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密苏里号战列舰迅速赶赴朝鲜海域执行炮击任务,掩护“联合国军”在兴南的大撤退,以火炮阻挡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9月2日,</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b><b style="font-size: 20px;">战列舰</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主甲板上举行,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密苏里号战列舰作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地点,从而载入史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6月,密苏里号战列舰参加了朝鲜战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2月,长津湖战役,为了给“联合国军”的突围行动赢得更多的时间,“联合国军”航母每天出动200多架舰载机,猛烈轰炸追击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50年12月15日-12月24日,为期十天的兴南撤退行动中,直至撤退作战结束前一刻为止,海上航空力量一直在执行对志愿军的抵近拦截这一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兴南撤退作战行动中,执行航空支援任务的航母共有7艘,包括在洛东江一线防御作战中活跃的4艘航母(“福吉谷”号、“菲律宾海”号、“培登海峡”号、“西西里”号)以及后来增派韩半岛战区的“普林斯顿”号(USS Princeton)、“莱特”号(USS Leyte)、“巴丹”号(USS Bataan)等3艘航母(Hallion,1986,p.81-8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约10天的撤退行动中,7艘航母的舰载机共出击1700架次,在兴南码头附近上空执行火力掩护任务。受舰载机的持续牵制与火力威胁,志愿军没有对兴南发起直接攻势。这样,105000名联合国军兵力、91000名难民、17500辆车辆及350000吨物质装备才得以安全地转运送到南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航母舰载机的火力加持,陷入志愿军层层包围的美陆战一师第1、第7团最终得以整建制突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陆战1师最终死伤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300多人,遭到了沉重打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节选自韩国国防研究院《国防政策研究》2019年刊发的题为《朝鲜战争时期海上航空作战对韩国航母计划影响》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0年10月21日,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在朝鲜海域执行炮击任务。 (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0年12月,朝鲜兴南港等待登船撤离的“联合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0年12月26日,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向朝鲜东部港口城市兴南发射炮弹。(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12月24日,志愿军先头部队突破兴南防御圈,美军引爆预埋在港内的大量炸药,将码头上的设施、设备、建筑物以及带不走的物资全部炸毁,爆炸扬起了巨大的浓烟和尘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美国海军“贝戈”号巡逻舰引爆炸药摧毁港口设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阻止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最后的攻击,“联合国军”动用大量飞机和地面火炮,对兴南地区狂轰乱炸了近一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在兴南港外7艘美国航母上的数百架舰载机和1艘战列舰(密苏里号)、2艘重巡洋舰、6艘驱逐舰以及3艘火箭炮船上的重武器,又不分昼夜地持续轰炸了十天,总计发射406毫米口径炮弹162发、203毫米口径炮弹2,932发、127毫米口径炮弹18,637发以及1,462枚火箭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7年4月29日,参观圣地亚哥军港,这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最大的军港,这里有二战胜利景点雕塑“世纪之吻”。登上“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参观,听二战时期的飞行员对话,穿行在甲板上停着的舰载战斗机中间,体验二战期间美军的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整个“联合国军”一共出动了24艘航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海军出动了19艘航母,其中大型航母13艘,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巴丹号、好人理查德号、拳师号、普林斯顿II号、埃塞克斯号、莱特号、菲律宾海号、塔拉瓦号、奇尔沙治号、香普兰湖号、安提坦尼号、克鲁斯角号、福吉谷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护航航母6艘,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西里号、贝罗科号、培登海号、伦多瓦号、斯克特湾号、科雷吉多尔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英国皇家海军也出动了4艘航母,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海军胜利号、大洋号、特修斯号和荣耀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出动了悉尼号航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E-2“鹰眼”预警机,是美国海军目前仍在使用的舰载空中预警机,也是全球最畅销、数量最多的空中预警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装备喷气式战斗机上航母,减少螺旋桨战斗机的数量,是美国1948年后进行的措施,这就让航空母舰变成了立体化的海上武器平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期间,英国还发明了斜角甲板,使得航空母舰的起降能力和作战效能大幅度提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F9F“黑豹”战斗机,是朝鲜战争中最广泛使用的美国海军战斗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的航空母舰上,搭载了最早的一批喷气式战斗机F9F“黑豹”,和F2H“女妖”战斗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航母上搭载的这种首代喷气式飞机F9F“黑豹”战斗机,增加了永久式的翼尖油箱,可以增挂2000磅的空对地火箭和炸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它就是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深恶痛绝的,并为它起的绰号“油挑子”、“黑寡妇”。它在朝鲜上空进行的疯狂轰炸与扫射,造成了几十万志愿军指战员和朝鲜军民的伤亡。</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从美军安提坦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F9F战斗机“黑豹”,它们将要去轰炸朝鲜上甘岭地区。 (摘自美国新闻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中途岛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停放着著名的CH-46“海上骑士”直升机,由于独特的双螺旋桨造型,容易把它和CH-47“支奴干”搞混,其实它的体型要小得多,这架直升机是允许进到机舱内参观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参战的24艘美军和“联合国军”的航空母舰,让美军和“联合国军”无数次地避免了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全歼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切断后路之时,美军仍然有扔不完的炸弹和燃烧弹,有用不完的子弹和手雷,有吃不完的午餐肉和巧克力,伤员甚至尸体都被直升机运走,美军总是能轻装上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中国人民志愿军,粮食和弹药只有随身携带几天的数量,伤员无法送下去,一旦负重伤,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抬下战场,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东线战场的长津湖,如果没有航空母舰的支援,已陷于绝境的美军陆战一师,能从兴南港撤退吗,同样是第二次战役,西线战场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在三所里和龙源里受阻,只能转而向西逃到海上,这些都离不开美军航空母舰的接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1年5月23日,受伤的美军士兵通过直升机转移到离战场最近的战时医院进行救治。摄影/McMasters(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1年8月14日,美军运送医疗设备和人员到前方成立医疗小组。摄影/Charles Abrahamson(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与“联合国军”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就已经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形成碾压态势,再加上这些航空母舰的参与,让美军进可攻退可守,几乎战争开局美军就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不但扛住了美军的地面部队,也硬扛住了这二十多艘航母和二百多艘大小战舰,最终将美军打到了谈判桌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17年5月7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右侧2点方向,是朝鲜战争纪念碑公园,也称为韩战纪念碑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于1995年建于华盛顿特区,为纪念朝鲜战争中阵亡的美军和联合国军的军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华盛顿朝鲜战争纪念碑,是一个小小的纪念园区,由三部分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部分是19个与真人尺度相仿的美国军人雕塑群,为写实的不锈钢雕塑。这些雕塑被拉成散兵线,撒开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开阔地上“搜索前进”。他们头戴钢盔,持枪驱前,表情复杂,战地的残酷气氛弥漫在整个园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部分为黑色的花岗岩纪念墙。在这座墙上,隐现着浅浅蚀刻的许多士兵的脸部。这座墙的尽头,是整个纪念园的点睛之笔,上书“freedomis not free”,中文译为:“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或“自由不是免费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部分是一组置于地面的小方座,上面刻有文字。其中一块置于雕塑群的正前方,上面用英文写着一段碑文“our nation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中文翻译为:“我们的国家以它的儿女为荣,他们响应召唤,去保卫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国家,去保卫他们素不相识的人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纪念碑公园”,离一战、二战、越战纪念公园不远。但和其他公园相比,这个公园冷冷清清,正如它所纪念的战争在美国的外号:“被遗忘的战争”一样,这儿是被遗忘的公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个真人大小的士兵雕塑,象征着参战的国家。他们步履蹒跚,眼中充满恐惧和失败的神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给当时堪称最强大的国家集团,以沉重的打击和严重的教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1年4月22日,两名美军第24团士兵搀扶受伤的同伴撤离。(摄影:Tom Nebbia)(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美国官方在华盛顿特区,修建了朝鲜战争阵亡者纪念碑公园。在纪念公园内的“朝鲜战争阵亡者纪念墙”上面,准确地标出:美军死亡人数为54,246人,联合国军死亡人数为628,833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军负伤103,284人,失踪8,177人。联合国军负伤1,064,453人,失踪470,267人,停战后有3700人被作为战俘遣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局部战争,交战双方最终打成平局而都未能控制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 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时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打胜仗的协议书上签字的将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7年5月3日,在美国盐湖城参观希尔飞机博物馆,这是美国全方位的顶级博物馆,是美国空军遗产项目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空军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编写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记载,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远东空军战斗出动720,980架次,其中反航空兵活动66,997架次;海军航空兵战斗出动107,303架次,其中反航空兵活动2,096架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远东空军共损失飞机1,466架,海军航空兵损失飞机368架,其它国家空军损失飞机152架,共计1,986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被地面火力击落的飞机则多达816架,人员损失为1,729名,其中死亡1,114名,负伤306名,失踪后归队30名,被俘后遣返214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当年美国飞机在日本投下的第二颗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原子弹复制品—“胖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8月9日,即广岛首枚原子弹爆炸后第三天,由查理士·斯文尼(Charles Sweeney)驾驶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伯克之车”(Bockscar)在长崎上空三万一千英尺(9000米)投下。在日本当地时间早上十一时零二分,在1,800英尺(550米)高度爆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胖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使用的核武器,亦是至今为止最后一次在实战中使用的核武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空军主要机型为P51/F4F/F80/F82/F2H的战斗机,其中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的F2H 女妖(F2H Banshee),是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从1948年至1961年部署的单座喷射战斗机,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主要使用的美国战斗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8月,装备F2H-2的VF-172中队,乘坐艾塞克斯号航空母舰来到朝鲜半岛外海,之后VF-172中队的F2H为美国空军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护航,轰炸了朝鲜的罗津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49年5月,F-86战斗机进入USAAF服役。F-86双发野马,应用位于日本的美国第五空军总部,被投入到始于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战争之中,并在朝鲜战争中获得了空中优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争空战中击落美军211架F-86战斗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美国希尔飞机博物馆中的B2新型隐形轰炸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远东空军宣称击落中苏战机976架,其中米格-15多达792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的战绩,则源于美军的击落规则,即将所有照相枪拍摄到的敌机都算作“击落”。所谓的照相枪,是与战斗机武器并列安装的照相机。理论上讲被它拍摄到就有可能被击中,事实上就算被拍摄到,击中了也可能是击伤而不是击落。关键是,在那个年代照相枪是确认战绩唯一客观的证据。不过,当一架敌机被多机击中时,战绩就膨胀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电影《壮志凌云》片头更是称:“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朝鲜战争中,取得了12比1的辉煌战绩,也就是每击落12架敌机,才损失一架美国飞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书中,美国远东空军及远东海军航空兵宣称:击毁坦克1,327辆、汽车82,920辆、铁路机车963台、铁路车皮10,407节、切断铁路28,621处、桥梁1,153座、建筑物118,231座、隧道65条、火炮阵地8,663处、掩体883个、贮油库16个、船舶593艘、造成人员死亡18,408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0年10月24日,美国海军舰载机编队发射火箭弹。(摄影:PhoM3c. Burke)(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0年11月15日,美国海军AD-3俯冲轰炸机空投2000磅航空炸弹,轰炸鸭绿江大桥朝鲜一侧。(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1年,朝鲜元山港,美国空军B-26轰炸机炸毁东部海港重要供给仓库和码头设施。 (摘自美国新闻署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图为1952年11月,美国海军舰载机执行轰炸朝鲜桥梁任务。 (摘自美国国防部资料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统计,在朝鲜战争爆发的两年内,美国空军向朝鲜城市和村镇投掷了超过50万吨的航空炸弹,包括凝固汽油弹和化学武器,造成250万朝鲜人民死亡,其中许多是无辜的妇女和儿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极力策动这一残暴战争行为的,是人称“冷血之鹰”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柯蒂斯·李梅。这位曾在二战期间鼓动使用燃烧弹,低空轰炸城镇目标,被民间恶称为“李梅烧烤”的美国空军四星将军,竟引以为豪地说:“我们烧毁了朝鲜的每一个城镇,我们杀死了他们20%的人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细菌战,已经远远超过了“惨无人道”的程度。早在1950年12月,当美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下仓皇南逃时,他们就在撤退沿线散布过天花、疟疾、猩红热等病菌。1952年1月起,美军的“细菌战”范围开始空前扩大,仅在朝鲜半岛地区,他们就在三个月内投放细菌八百多次,此外范围更波及到山东东部以及东北三省。这也就意味着,美军这次酷烈的细菌战,已经波及到中国境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飞机投放到抚顺境内的二十多种毒虫,只是这场灾难的冰山一角。在黑龙江省甘南县,美国飞机曾一次投下717只染有鼠疫的田鼠。在1952年的辽宁省,美国飞机不止投下了毒虫和毒鼠,还扔下了大量带有病毒的树叶、豆干。它们不但携带炭蛆等致命病毒,还带有黑粉病菌等病毒,可以导致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在这突然的打击下,四平、沈阳等地,还出现了大量呼吸性炭蛆脑膜炎等病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中,自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总共有歼击航空兵10个师21个团、轰炸航空兵2个师3个大队,共计784名飞行员、59,733名地勤人员投入朝鲜战场作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起飞26,491架次,空战4,872架次。在朝鲜上空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击落敌机中包括211架F-86喷气式战斗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被美国空军击落了战机231架,其中米格-15比斯战斗机112架、米格-15战斗机112架、拉-11战斗机3架、图-2轰炸机4架,被击伤各类战机151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牺牲飞行员116名,其中团级干部11名,营(大队)级干部9名,连(中队)级干部14名,飞行员82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主要使用的是米格-15。在1952年后期,部分米格-17投入战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主要对手是美国空军主力型号F-86。美军50年代在朝鲜战争中,主要使用的是P-51“野马”,F-84“雷电”和F-86“佩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苏两国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苏联空军穿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服进行空中支援,参战的飞机也都抹去一切苏联的标志,全都喷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或是朝鲜人民军的涂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两年零十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驻华空军共轮换投入12个歼击航空兵师、3个高射炮兵师、1个后勤师,及雷达、通信团等共计72,00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歼击航空兵:战斗出动63000余次,其中团以上编队出动818次;实施编队空战1400余次,共有2820名歼击机飞行员参加了昼、夜间空战,击落敌机1106架,其中夜间击落30架,击伤335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防空高射炮兵:击落敌机212架、击伤10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空军总的战绩为击落敌机1,318架、击伤345架,其中击落敌机F-86喷气式战斗机650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空军损失米格-15、米格-15比斯飞机345架,损失飞行员202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空军守护下的鸭绿江上空,成为美国空军闻风丧胆的“米格走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8, 18, 18);">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952年11月1日,守卫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高射炮兵在战斗中击落敌机2架、击伤3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高射炮兵顽强地抗击美军飞机,取得了击落美机409架、击伤1559架的光辉战绩,给了美军空中力量以沉重的打击,保卫了重要目标的安全,保证了把作战人员、物资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为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兵先后参战的部队有野战高炮师5个,分别是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师。独立高炮营64个,城防高炮团21个和10个独立营,5个探照灯营,2个对空监视团和1个雷达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后,当所有的枪炮和轰炸的声音都归于寂静之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前线阵地上,曾经互为敌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及“联合国军”的士兵们,各自都走出了工事和掩体,情不自禁地走到了一起举杯狂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5月8日,在土耳其参观被誉为世界三大教堂之一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这是世界中古时期的七大奇迹之一,历史上入侵此地的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二世,被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宏伟气势所震撼,下令保留了教堂中属于基督教的圣母和耶稣的马赛克画像。使其成为了一座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合二为一的独特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土耳其参加“联合国军”投入一个步兵旅约5400人,配属在美军第一军团的序列中。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与土耳其旅作战十余次,土耳其旅死伤、被俘、失踪3216人,其损失的兵力在“联合国军”中居第3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西方战史的数据(奥地利《军事史》杂志1997年文章),在朝鲜战争中土耳其旅共有3514人伤亡,其中741人阵亡,2068人受伤,163人失踪,244人被俘,298人非战斗伤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也就是说,5400多人的土耳其旅损失达到了65%,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伤亡甚至超过志愿军司令部发布的“歼灭土耳其旅1000余人”的战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4年夏,土耳其军队从朝鲜撤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5月13日,前往土耳其南部海滨城市安塔利亚。游览阿斯潘多思古剧场。大约建造于公元120-180年间,为古罗马皇帝奥利里乌斯统治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该剧场具有合理的建筑结构,在不借助任何音响设备的情况下,舞台声音完全可以清晰地传递到后面的观众席。这是世界上保存较好的古代剧场,至今仍然经常举办音乐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根据战史记载,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土耳其军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103团击溃1个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1年4月22日,朔宁以东涟川地区,第35师103团攻打阵机洞、三角洞,两地纵向重迭。守敌是土耳其旅241团的两个营。土耳其旅自恃防御工事坚固,灯火通明。志愿军在炮火支援下釆取奇袭,前后夾击,击毙敌人56人,俘虏12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土耳其旅战斗力不是很强,但却十分顽固,当被包围时,他们表示缴枪投降,但交了长枪,偷偷留下手枪,待志愿军战士上前收枪时,他们用手枪突然开火。战士被惹火了,要开枪消灭他们,他们又跪在地上,用生硬的中文喊着“万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土耳其在朝鲜战争中,派出了一个步兵旅约5千余人参加“联合国军”,参加过的战斗不多,但是令人印象深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刚到前线的土耳其军队就跟一支数千人的“中国人军队”猛干了一场,还俘虏了200多人,最后一查却是一支刚从前线溃败下来的韩国军队第6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嘎日岭是土耳其军队与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交锋之地,志愿军第38军在德川奔袭战中,遭遇到土耳其营,仅仅过了20分钟,志愿军就夺占了要塞嘎日岭主峰。随后,342团乘胜追击,击溃了土耳其1个步兵营的阻击,顺利打开德川通往价川的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说土耳其旅还在朝鲜战场上,缴获了一面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也成为了一个笑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土耳其旅缴获的“中国军队”的旗帜,应该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派往朝鲜的军事观察团所携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这面放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军事博物馆展览的“青天白日旗”,馆方是这样给中国游客解释的,“我们当年就是战胜了中国人嘛!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这解释,中国游客还是能接受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9年5月19日乘船离开圣托里尼岛,前往希腊首都雅典。5月20日游览雅典卫城,卫城面积约4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前580年。雅典城得名于女神雅典娜,而卫城则是供奉雅典娜的地方,原为雅典奴隶主的城堡,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时期改建为宗教活动中心。它位于雅典城中心偏南的一座小山顶的台地上,是古希腊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品。这里有露天古剧场—酒神迪奥尼索露天剧场、胜利女神雅典娜—尼基神殿、帕特农神殿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希腊派遣皇家空军第13大队9架飞机,和1个步兵营参加了“联合国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希腊皇家空军13大队,在朝鲜战争中主要担负对“联合国军”控制的小岛进行空运补给。“联合国军”在这些小岛上设立了雷达站和通信站,以及搜救直升机基地和情报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希腊步兵营配属给美军“王牌”骑兵一师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但美军“王牌”部队也没能挽救希腊营的失败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参观1896年希腊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场,这里有大理石的地面和台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5月20日下午游览希腊宙斯神殿,宙斯神殿当年是古希腊最大的神殿之一。公元前86年,罗马指挥官苏拉攻占雅典,破坏了宙斯神殿的建筑,把部分石柱拆下来运到罗马市中心的广场。现在站在神殿仅存的,巨大的花岗岩石柱前,仍然使人感到震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希腊长期接受美援,北大西洋集团和美国在希腊均建有军事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锋中,希腊营从来没有独立交战。1951年9月的天德山战斗、同年10月的朔宁战斗,都是作为美军"王牌"骑兵第1师的附属出现在战场上。两次战斗美军撤退很快,希腊营却遭重创,192名官兵被击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朝鲜战争中,希腊军队有545名官兵伤病、失踪、被俘,加上战死者共计737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17年5月9日,在美国纽约参观联合国总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朝鲜和苏联的部分军队,与美国、韩国及17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恶战三年,百万生灵涂炭,最终重返北纬38度线对峙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爆发的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波及半个地球,伤亡数百万军民。1953年7月27日各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韩国未签字。停战不等于终止战争,朝鲜半岛局势至今依然诡异莫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各方的国民记忆中,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被涉及的各方分别冠以“抗美援朝”、“6·25战争”、“韩国战争”和“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足见朝鲜半岛走向和平之路的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矗立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花园内的雕塑《打结的手枪》,这是卢森堡于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这一雕塑的含义很明确,那就是—“制止战争,禁止杀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第230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作的《志愿军工作报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已经70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有290余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参战,其中的19余万名烈士已经融入了白山黑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参战归国的几百万将士们也在逐渐地离开了人世,参战归国至今的幸存者们更是到了耄耋之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从2014年至今已经有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青山埋忠骨,丹心写汗青!英魂归故里,世人泪满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祖国接你们回家!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被护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永远不能忘记,战火纷飞的朝鲜,冰冷刺骨的寒风,轰鸣震耳的空袭,硝烟弥漫的阵地。</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有中国人民志愿军27 个军、10 个炮兵师、12 个空军师、10 个铁道兵师及高射炮兵、装甲兵、工兵、雷达兵、探照灯兵、公安警卫部队等,共290 余万人次参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 1、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这场战争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3、这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4、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宝贵经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5、中国人民经过这场战争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摘自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册第677-685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未来的时代中,会继续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再创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53年7月27日—2023年7月27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70周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