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这个七月一开始,就是暴雨绵延!洪水滔天肆虐,家园朝夕淹没。</p><p>2020年7月12日,鄱阳湖水位创历史新高,超过1998年最高水位0.13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持续报道上饶鄱阳湖十二个乡镇受灾的情况。</p><p>鄱阳告急!江西告急!</p><p>一声集结令下,各地救援人员奔赴鄱阳抗洪一线。我们三清女子文学会党支部一行十二个人,也在毛素珍会长的带领下奔赴鄱阳湖灾区。</p><p><br></p><p><br></p> <p>我们一行的目的地是鄱阳县昌洲乡三庙前一中,这是上饶市志愿者协会建立的第一个救灾安置点。上饶市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看到我们一行,就像看到亲人一般。郭小萍大姐激动的与毛会长拥抱在一起,说久闻大名,终于见面了。上饶市志愿者协会会长朱海庆、中国好人纪金星、志愿者杨必成等人也过来和我们寒暄了几句,随即又投入到救灾帐篷的搭建工作中去了。</p> <p>聊天中,一位受灾的大妈突然哭着拉着郭小萍的手问:“我们要在这里住几天?这里安不安全啊?”“大姐,这里是临时安置点,如果前方洪水有险情,我们随时会转移,请放心,就是转移,转移也是先让你们群众先走,我们最后一个走!您放心,我们24小时都在这里值班。”郭小萍带着沙哑的身音,不断的安慰她。 </p> <p>我了解到,为了保障安置点群众衣食充足,集中安置点加强了床铺、草席、毛毯、毛巾被、饮用水等救灾物资的调配,确保受灾群众一入住就能及时配发救灾物资。同时成立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加强安置点管理和抗洪救灾中战斗堡垒作用。安置点还建立了两套联系机制:一套是妇联干部、志愿者、驻地干部联系机制,一套是每个教室受灾群众代表、志愿者、妇联干部联系机制,并将姓名、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制成标牌,张贴各教室门口。即以每一个教室为网格,实行定点到人、职责到人的管理模式,以加强安置点管理。为了稳定受灾群众情绪,市妇联邀请蓝天救援队专业心理咨询师,及时到集中安置点,做好受灾群众心理辅导工作。</p> <p>也许是因为我学过医,对医护人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绕了大半圈,看到一间医务室,止不住脚步,就想走进去了解她们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是如何工作的。走进医务室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半了,看到里面有一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在值班,室内整齐摆放着一些常用药物和简单的医疗设施。本想和他们聊聊,可是,当我刚坐下去时,马上就来了一对老夫妻带着一个小孙子来看病,为了不打扰他们正常的工作,我就悄悄地走了出来,去了二楼访问。</p> <p>炎炎烈日下的安置点,志愿者们有的在搬运救灾物资,有人在发放食物,有人正在搭棚,各忙各的,有组织有安排,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正忙着的时候,一辆大货车缓缓开来,车头上打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救灾物资”四个大字,下面一行写着“团市委、江天农博城”八个字。车辆停下来后,随车的工作人员一个个跳下车来,和安置点的工作人员一道,迅速地把救灾物资卸了下来。</p> <p>在二楼安置间,我遇到一位叫吴秋莲的大姐。她告诉我,7月8日,乡里的干部到村里组织大家抗洪抢险,到9日,来了l00多名武警人员支援救援工作。大约在9日晩上七八点之间,整个村庄被淹。停水停电在家呆了两天,心里急的不知怎么办才好。11日下午,在村里的安排下,她转移到这个安置点。到这里后,大家吃的第一个晚餐有一份饭、一份红萝卜、一份鸡爪和一瓶牛奶、一瓶矿泉水。当天晚上,志愿者还给大家发了毛巾、沐浴露、洗发水、草纸等基本的生活用品。“有这么好的吃住,我从心里感谢志愿者的辛劳付出,感恩共产党的好政策。”</p> <p>“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安置点,我被一幕幕这样的场景感动了,虽然我们是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但是在这里,在这特殊的场景下,我们彼此相爱相依,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