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静

兰逸

<p>  很喜欢“简静”二字,至简至朴,安静自在。一个人若能回到简静的生活状态,便是无欲无求,朗然清安。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夜静人闲,桂花落池,山涧溪水潺潺,月亮出来惊醒鸟儿,偶尔听到了山涧的鸟鸣。王维的诗,往往可以读出一幅画来,天地宁静,万物闲适,身不能至,心已向往。</p><p><br></p><p> 在这个什么都要争的时代,人人似乎都得了躁郁症。很难有人做到静下心来,盘腿打坐,自省吾身。或净手焚香,抚琴浅吟;或研墨习字,读书品茶,佛心禅意,内心澄明。如今,一般人已经很难寻到简静岁月里的淡泊与从容,很难再拥有简静岁月中的自在与安然。</p><p><br></p><p> 网络也并非是净土,乃是非之地。虚拟世界一样充满人性的虚伪。在人手一部iPhone 的网络世界,同样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曾经也被拉入很多群,后来默默地一一退出,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就会失去自我。退群后方觉世界清净许多。有人说: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岁数大了,不合群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做一个安静的自己,按照自己真实的内心去生活。与其勉强合群,不如相忘于江湖,忘了,也就简静了。心简单了,这个世界就简单了。</p><p><br></p><p> 现在最怕的是各种聚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在醉意阑珊中,不知道那句话是推心置腹,那个微笑是发自内心。“应酬”这两个字最真实的道出了聚会的本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已经找不到像苏轼和苏辙那样的手足之情,“丙辰中秋,同饮达旦,大醉,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对弟弟子由的无限思念中写下了千古佳作;我们找不到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知音。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到了伯牙志存高远。钟子期死了,伯牙说世上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p><p><br></p><p> 安安静静做一个看客,冷眼看人间百态,看世态炎凉,从从容容笑纳命运所赐予的所有的酸甜苦辣,这就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有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少年得志,满怀抱负的王维,在经历安史之乱,险被杀头后的大彻大悟。至此,他明白了一个人要坦然面对人生的绝境,回归田园,超然物外。深山闭门阅千古,清风明月伴一生。</p><p><br></p><p> 中国有隐逸文化,隐逸不仅能消灾避祸,也是追求的一种生活意境。读过这样的一句话:“隐逸是一种清高而不清贫,清净而又不会孤寂的极为舒适写意的生活境界。”汉代的东方朔用简短的二十八字,道出了他的“大隐”哲学。《据地歌》云:“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即使你生活在闹市中,只要有一片心灵的净土,做到独善其身,依然能找到一份宁静。大智若愚,淡然处之,闭门谢客,丰盈自己灵魂,这才是真正的隐者。</p><p><br></p><p> 大凡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寂寞和孤独。因为懂得如何自得其乐,也会把平平淡淡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于一花一草,一溪一泉间看到森林湖泊,山川大海。足不出户,也能领略江山秀美。我相信命运,冥冥之中人生自有定数。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天意,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阻止,无法改变,更无法抗拒,只能是顺其自然的安然接受。苏轼《留候论》有一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一个人若能拥有这样的心态,也就活到了很高的境界。</p><p><br></p><p> 顺其自然亦是一种生活哲学。“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写得是一个在寒江上打渔的渔翁,打渔归来已暮色降临。此时,天空又纷纷扬扬飘起了鹅毛大雪,天地间顷刻变成白茫茫一片,找不到回去的村庄了,怎么办?渔翁索性把划船的桨一丢,不找了,就睡在船仓里,任凭小船在江上漂流,飘到哪儿就到哪儿吧。</p><p><br></p><p> 2020.7.17</p> 茶余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