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项下歌声起 音乐之城名不虚 ——读蒋蓁《音乐之城哈尔滨》有感

尹景羽

2020年6月22日,是哈尔滨被联合国命名“音乐之城”十周年。冰城散文作家蒋蓁,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音乐之城哈尔滨》,发表在《哈尔滨日报》上。较之原文,删减很多。<br>《胡图文化室》公众号“识货,”将原文照发,让人看了“解渴”。我也许孤陋寡闻,不看蒋蓁文章,我都不知道哈尔滨的“音乐之城日,”但我知道“哈夏音乐会。”可见,宣传之必要;更可见,宣传之多么不够! <div><b><br></b></div><b>城市因音乐而驰名</b><br><br><div>蒋蓁说:“哈尔滨这座城市具有百年的音乐传承历史,音乐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固化品牌。”这句话,概括得很恰切,很生动,道出了城市的个性。音乐之城与哈尔滨相连,哈尔滨就走向了世界。<br>一提到位于多瑙河畔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人们的脑袋马上会想到“音乐之都、”新年音乐会。这里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施特劳斯的圣地,拥有“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夏天举行露天音乐会,在这里司空见惯;每每在合家欢乐时演奏古典音乐,这是时尚流行。更有趣的是,在政府会议前后,也都要演奏一曲古典音乐。<br>世界老大美国,不光经济发达,科技领先,也非常重视音乐文化。有最容易让人心动的十大音乐城市:佐治亚州的雅典市、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纽约州的纽约市等等。特别是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享有“世界现场音乐之都”的盛名,室外音乐演出一直不间断,即使在没有音乐节的时候,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家酒吧或饭店停留欣赏现场音乐演出。这里也诞生了很多音乐大家。</div> <br><b>哈尔滨音乐人才辈出</b><br><br><div>哈尔滨成为“音乐之城,”我认为当之无愧,名至实归。不必说举目可见的欧式建筑,那是凝固的音乐;也不说松花江畔,一年一度的“哈夏音乐会、”一年四季,各种合唱团歌声不断;还不说唱《橄榄树》的牡丹江人齐豫和唱《大约在冬季》的齐秦、同样是牡丹江籍的朝鲜族歌唱家金曼、崔京浩、大庆市人汤潮、绥化市人伊泓远、齐齐哈尔人吴莫愁、鹤岗人殷秀梅、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永勤乡的刘和刚等等(因为他们不是出生在哈尔滨),单说从冰城哈尔滨“这疙瘩”走出去的歌唱家,那真是数不胜数,著名的也可以说举不胜举:</div> <br><br> 张 咪: 哈尔滨人,歌曲《蓝蓝的夜,蓝蓝的梦》 ;<br>冯晓泉:哈尔滨人,歌曲《冰糖葫芦》;<br>付笛声:哈尔滨人,歌曲《知心爱人》;<br>陈 红:哈尔滨人,歌曲《常回家看看》;<br>宋雪莱:哈尔滨人,歌曲《雪花飘来》《风中的无脚鸟》;<br>张继红:哈尔滨人,歌曲《戏说乾隆》片头曲演唱者;<br>程 志:哈尔滨人,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br>崔杰夫:哈尔滨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br>崔 恕:哈尔滨人,华语乐坛最年轻的一线词人,音乐制作人;<br>傅海燕:哈尔滨人,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br>牟玄甫:哈尔滨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br>李天华:哈尔滨人,歌曲《寒号鸟》、《七天七世纪》;<br>姜 鹏:哈尔滨人,《别无他求》、《朝拜》、《付出》等;<div>李 健:哈尔滨市人,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br>刘 忻:哈尔滨市人。中国流行原创女歌手、演员;<br>毕 夏:哈尔滨市人,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div><div>刘美麟:哈尔滨市人,2013年获得第13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最受欢迎新人奖;<br>杨 光:哈尔滨人,《星光大道》2007年的年度总冠军;<br>迟志强:黑龙江哈尔滨人,歌曲《铁窗泪》《愁啊愁》; <br>……<br>以上,有著名的、有新秀,下面我再简要说几个“天王”“天后”“泰斗”级的:</div> 1939年出生于哈尔滨市的李双江算一个: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因演唱《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而声名大震,并获得“最受公众尊敬的表演艺术家”奖、“人民喜爱的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可惜,咱家乡更津津乐道的是他与梦鸽的婚姻以及那个不争气的李天一,严重“跑偏。” 郭颂,1931年生,2016年去世。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他用充满东北乡土气息的民歌讲述民间故事,用音乐旋律赞美美好生活。以《新货郎》、《乌苏里船歌》等为代表,把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那首经典作品《乌苏里船歌》,被编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教材,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孙悦,1972年生于哈尔滨人,1992年参加第五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通俗组铜奖而正式出道。随后凭借《祝你平安》、《我心飞翔》、《兄弟姐妹》、《万岁中国》等歌曲迅速蹿红,曾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年度十佳金曲奖、叱咤全球华语音乐排行榜年度十大金曲奖、亚洲文化交流贡献奖等奖项。因其风格百变的曲风跟多变的造型,有着大陆百变歌后的称号,巅峰时期,是跟田震、那英齐名的天后级人物。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作曲家刘锡津,我比较熟悉。我拍云南民营企业家彭家英的七集纪录片,并写了主题歌,想请他谱曲,他答应了,后因故未成。最后由年过八旬的原中央电影乐团声乐教授李毓敏老师,创作完成。李老文革期间下放到哈尔滨,在省歌工作过。刘锡津1948年生于哈尔滨市,他获得过国家级奖励的优秀作品,太多了!《我爱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大家最是耳熟能详。他还为数百部(集)电影、电视剧作曲,先后获文化部“华表奖”(政府奖)、“飞天奖”“金鹰奖”“五一工程奖”“金虎奖”等各项奖励。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曲家。<br>至于著名词作家就更多了,其中我熟悉甚至是朋友的就很多,如蒋开儒、宋青松、车行、杨启舫……。 <b> 本文作者尹景羽与金铁霖夫妇合影</b> 这里我还要提到金铁霖,我采访过他。金铁霖,1940年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医生世家,满族。父亲是医院的院长,然而他从小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推出了金氏唱法。<br>在从教的半个世纪里,金铁霖先生培养出的各类声乐表演人才有上千名,他的学生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阎维文、戴玉强、李丹阳、吕继宏、祖海、王丽达、吕薇……真是灿若群星,熠熠闪光。 说到哈尔滨走出来的音乐泰斗,应该特别提到王双印。王双印的名字,是随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革命歌曲的广泛传唱而传遍大江南北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创作于1964年, 这首歌曲调明快,琅琅上口。作为歌唱演员的王双印,在当年的“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新歌,立即引起轰动,观众反响强烈。<br>许多人以为《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曲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其实这是一个误会。这首歌曲创作于“文革”之前,而且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热情关怀并帮助修改词曲的情况下,正式推向全国的。<br>1965年初,当时最具权威性的《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大唱十首革命歌曲》的重要社论,《大海航行靠舵手》名列榜首。但随着这首歌曲的兴衰,曲作者王双印的个人命运也带上一点传奇色彩。他曾被政治狂涛推上高高的浪尖,接着又被重重地摔入谷底。 <div><b><br></b></div><b>音乐无国界</b><br><br><div>哈尔滨的确是块沃土,养育出无数卓越的音乐人才,他们是哈尔滨的形象,他们是哈尔滨的骄傲,更是哈尔滨一张靓丽的名片。“音乐无国界,”利用这张靓丽的名片,以音乐为媒,哈尔滨就可以联通世界,把整个城市带起来。<br>“十年了。哈尔滨人不仅仅应记得这个日子,更应记住这个举世闻名的“洋荣誉”:“Music City—Harbin,China”。于是,哈尔滨在世界上,就有了五个“兄弟”: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博洛尼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比利时根特。”这哥几个联手,互相拉一把,可以比翼齐飞,“便引诗情到碧霄。”<br>我看到一个报道:成都以音乐为媒,加速“对话”全球城市。2019年的4月11日,第八届音乐之都城市大会在成都开幕。世界首个音乐之都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市副市长玛丽蕾娜•皮拉蒂表示,成都和博洛尼亚两座城市差别很大,“但音乐作为桥梁,让两城联系在了一起。”<br>哈尔滨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我想,“音乐之城”的哈尔滨,不会逊于成都。</div> 正如蒋蓁在文章中所说:“如今,哈尔滨音乐厅羽化为晶莹剔透,珠光宝气,精美绝伦,声形俱佳的现代音乐厅。喜欢新音乐厅,那掉在地上一根针,都会产生音乐效果的殿堂。置身其中,感觉进入一个巨大音箱,音乐家、观众被音乐缠绕一处。乐声涌来,似一池碧水,观众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随涛起伏,逐波荡漾,浴在七彩缤纷、如痴似幻的梦境里。环绕立体雄浑悠扬的乐音,又如万千神来之手,通体按摩,让人经通络畅,心逍神遥。<br>“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历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音乐之城’的新地标啊。美!美得美轮美奂!赞美哈尔滨大剧院,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毕生所学,仍嫌简陋。搜肠刮肚,也无法准确表达溢美之词。一句话,怎么赞美都不为过。<br>“音乐殿堂何止这两座,还有老会堂音乐厅、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厅、市工人文化宫音乐厅……等等,每一座音乐殿堂,都是一个生动的音乐故事。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有着令人垂涎艳羡的音乐奢侈,有着数不清、说不完的音乐故事。<br>“哈尔滨音乐学院,把‘音乐之城’的专业艺术水准,提到新的高度。至于群众性音乐活动,已经把‘音乐细胞’渗透到‘音乐之城’几乎每一个广场、每一个社区。满街音符,处处旋律,俯拾皆是,不胜枚举。”<br>这让我想到那首歌:“松花江水波连波,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可惜这首歌很少有人唱了。<br> <div><b><br></b></div><b>太阳岛是唱出去的</b><br><br><div>蒋蓁是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作家。所以他写了这篇散文。文章有激情、有文采、有思想,包括他之前出版发行的散文集《风情万种哈尔滨》,都有历史的考证,现实的解读,“荡思八荒,游神万古,”文采飞扬,激情四溢,是一本绝好的推介哈尔滨特色旅游景观的“导游词。”<br>写到这里,我想到唱《太阳岛上》的那个郑绪岚。有一年中国记协举办庆祝记者节活动,我因在中国记协主管主办的《中华新闻报》任职,坐在前排。我看到郑绪岚已显老态,满脸沧桑,据说她刚刚大病痊愈,但歌声依旧甜美。我至今后悔,当时没有在她演唱后,我到后台,代表哈尔滨人向她致谢并合影。<br>老哈尔滨人都知道,原来江北的太阳岛,那是个“去也后悔,不去也后悔”的地方。由邢籁、秀田、王立平作词,王立平作曲的《太阳岛上》,经郑绪岚倾情演唱,风靡全国,让听者产生恨不能到实地一探究竟的冲动,太阳岛一下子火了。也由此促进了哈尔滨对太阳岛的投入和开发建设。</div> 《太阳岛上》这首歌曲于1989年,获得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并在2010年获得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奖“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首歌曲”项目银奖。 2019年12月,入选“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十佳歌曲。1984年郑绪岚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哈尔滨市荣誉市民。 歌声是文化的音符,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风情万种哈尔滨》是没有谱曲的《太阳岛上》,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人们对文化软实力的加深理解而逐渐显现。下面这段话,可以看做是蒋蓁的自我剖白,也作为我这篇东拉西扯的文章的结尾:<br>“作为‘音乐之城’的‘城民’,一个音乐爱好者,忽地有了一种责任感。这责任感,既荣耀,又有压力。<br>荣耀,是因与音乐沾边,与‘音乐之城’沾边,就有了一种高雅和神圣的感觉。压力,则来自构成“音乐之城”称号的那些‘洋字码’……”<br> <b>图左为散文作家蒋蓁 图右为本文作者尹景羽</b>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