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断想

杨坤

<p>齐桓公,名小白,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的幼弟。因为齐襄公的荒淫无道,恐祸及自己,而避祸于莒国,齐公孙无知作乱,弑杀襄公,自立为齐君,享国日短,被大臣所杀,齐僖公的二子,管仲辅佐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管仲独自带兵劫杀公子小白,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急中生智,装死才躲过一劫,进而进入齐国,被大臣们拥立为国君,是为桓公,管仲于齐桓公有杀身之仇也!</p> <p>管仲,今安徽颖上人,鲍叔牙亦安徽颖上人;年龄应该相差无几,他们在一起做生意,管仲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多分一倍的利,而鲍叔牙丝毫没有怨言,他体谅管仲家贫,知道他不是贪婪之辈;他们曾经在一起打仗,每到阵前,管仲总是排在后面;及还兵之日,他又总是走在前面。鲍叔牙知他家有老母,留身奉养,不是贪生怕死也!管仲知道后,感慨的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他们为生死之交也,</p> <p>管鲍之交,为世人所称,然而他们却不是一个政治阵营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历史是残酷的,虽然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为同父异母的兄弟,然而在政治面前,他们却是你死我活的敌人,桓公继位,那么公子纠集团必须被消灭。桓公因“射带之仇”,必欲得管仲而“甘心醢之”,鲍叔牙知管仲之才,更知桓公“霸王之志”,最后终于桓公与管仲,君臣相得,随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霸业,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的楷模!可谓风光无限也</p> <p>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却不得善终,最后落得“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悲惨境界!宋人苏洵《管仲论》对管仲进行了评价:齐国之治,不是管仲,而是鲍叔牙;齐国之乱,不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仁智见仁,智者见智。苏洵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文章认为管仲在位的时候,没有荐贤自代,我认为有点冤枉管仲!《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小说,当然也来源于历史,管仲给桓公推荐了“五杰”:隰朋、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宁越!更是举宁戚于牛口之间,至于管仲论相,确实是鲍叔牙等没有相国之才而已!</p> <p>桓公对管仲说:寡人不幸好色,好田,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无害,不知贤,知贤不用,用而不任,任而复以小人参之,这才是有害于霸业!桓公委国政于管仲,尊为“仲父”,自己安享荣华富贵,自得其乐也</p> <p>管仲可谓智于霸业,而暗于秋毫!人无打虎心,虎有伤人意!何况是如竖刁,易牙,公子开方之一帮子虫虿蛇蝎小人,管仲没有在意这些小人,然而这些小人一有机会就诋毁管仲,桓公把管仲做为“肱骨之臣”,也很清醒的认识这些小人只能满足个人欲望喜好而已!管仲在这方面比后辈晏子就差多了,晏子“两桃杀三士”,机智的铲除了齐景公身边的三位嚣张跋扈的力士,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扫清了障碍!晏子可谓明智也</p> <p>管仲与齐桓公,看似君臣关系,其实就是唇齿关系;管仲与鲍叔牙,看似兄弟之交,其实就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附,毛将焉附?所以一旦管仲去世,那么鲍叔牙,桓公也失去了存在的根本!至于管仲论相,把自己比做提防,可谓谬也!为什么一开始就不劝桓公“远小人,控欲望”呢?而一味的迁就桓公,可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p> <p><br></p><p>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说管仲不知礼,确实有道理!孔子任鲁国大司寇,七天就诛杀少正卯,也许就是因为有了“桓公之乱”的前车之鉴吧!</p> <p>鲍叔牙管仲生死之交,管仲齐桓公君臣相得,辉煌于当时,灿烂于后世!微鲍叔牙,无管仲之政,无管仲,桓公成不了春秋霸主!时也?运也?抑或是命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