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诗和远方——青甘环线游

小露珠

<p> “凡是遥远的地方</p><p> 对于我们都有一种诱惑</p><p> 不是诱惑于美丽</p><p> 就是诱惑于传说。”</p> <p>有人曾说,</p><p>有生之年,</p><p>一定要去一趟大西北,</p><p>因为去了一次大西北,</p><p>就相当于去了10次旅行。</p><p>大漠、戈壁、石窟、雪山、丹霞,</p><p>高山、湖泊、草原、花海、圣洁庙宇.......</p><p><br></p><p>你也会遇到多种色彩,</p><p>湖蓝、草绿、盐湖白、雅丹红,</p><p>大漠黄、油菜花金......</p><p>6天2400公里,</p><p>关于大西北的一切幻想,</p><p>这里都有!</p> <p>【日月山】</p><p> 根据文成公主途经赤岭作短期停留的历史事实,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日月山的故事:</p><p> 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经过赤岭。她在峰顶翘首西望,向前西望吐蕃,天高云低,草原苍茫;回头东望长安,更加留恋故土。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出现长安的景色和亲人,不禁伤心落泪,思乡的泪水汇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 但当她想到身负唐蕃联姻通好的重任时,便果断地摔碎了“日月宝镜”,斩断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情丝,下定了毅然前行的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摔成两半的日月宝镜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着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便由此得名。</p> <p>  其实,日月山不仅有恢宏的历史意义,它还有非常重大的地理意义。它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叠合区,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p> <p>  日月山自古就是历史上“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堵塞而开辟的“丝绸南路”,即经日月山、青海湖,过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唐代开辟的“唐蕃古道”更是由东北入境从西南出境前往河源去拉萨,贯穿海南州腹地。日月山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等重多历史事件的见证。</p> <p>【青海湖】</p><p> 青海湖,藏语为“措温布”,意思就是“青色的海”,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对于青海湖的美,从各种途径听到看到了不少,因此很想一睹它的芳容。</p><p><br></p> <p>  当我们真正靠近了青海湖,说心里话还真的有些失望。凉爽的清风扑面而来,清澈见底的湖面水波荡漾,不时拍打着沙石,蓝色的湖水与天同色,不时还会有水鸟从湖面掠过……</p><p> 如此原生态的美景,偏偏掺进了极为不和谐的商业化气息。湖边十几或数十几当地人各自牵着一头经过了一番打扮的牦牛,旁边或支个架子,或搭个摄影台,各自圈地收费供游客摄影留念。其密度之大,已经无法让我们立足期间自主摄影留念。进过一番讨价还价,我们匆匆留影离开。</p><p> 另一个遗憾就是鸟岛自去年关闭,至今还没有确切开放的消息,可能是给自己日后再来青海湖一个充足的理由吧。</p> <p>【茶卡盐湖】</p><p>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之意。</p> <p>  茶卡盐湖面积空旷、地势平坦,湖面极具有强烈的反射能力,如同一面为天空梳洗打扮而准备的镜子,被称为中国的“天空之镜”。据说最佳拍摄时间为早晨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p> <p>  茶卡盐湖与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被旅行者们称为中国“天空之镜”,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p> <p>【翡翠湖】——荒漠边的一抹绿</p><p> 翡翠湖,经百度知道属硫酸镁亚型盐湖,是海西州第三大人工湖(采矿遗留)。由于盐床由淡青、翠绿以及深蓝的湖水辉映交替、晶莹剔透,被当地人称之为“翡翠湖”。</p> <p>  翡翠湖可观赏面积并不大,但碰到大晴天时,色彩的确绿如翡翠,喜欢拍照的人一定会喜欢这个地方。</p> <p>【南八仙雅丹——魔鬼城】</p><p> 由于雅丹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拥有此类地貌的区域俗称“魔鬼城”。我们这次所到的魔鬼城地处青藏 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是75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的湖泊沉积物,由于地质运动抬高而脱离水体,期间的盐和沙凝结地壳被西风侵蚀雕塑而成。</p> <p>  这次的魔鬼城之行与去年新疆的魔鬼城无论是规模还是景观,都有太大的差异。也许是我的期望太高了吧,只好在沿途公路上拍照自嗨一下了。</p> <p>【石油小镇】</p><p> 石油小镇位于青海与新疆和甘肃的交界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甘肃酒泉的阿克塞老县城,曾经是中国重要矿区之一,一个非常热闹的石油小镇。《九层妖塔》曾在此取景。</p> <p>  《九层妖塔》的剧情是根据1983年石油小镇被袭击事件改编的,被袭击的第二天小镇的繁华消失成为一片废墟。电影中的小镇给人无限的遐想,石油小镇是为了实现现代工业蓝图而建,偏偏遇到了最古老的文明的猎杀,建立在荒漠之中的小镇一夜之间变成鬼城。</p> <p>  因为石油,小镇平地而起。然而,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冷湖油田陷入开发低谷,曾经拥有数万人口的石油小镇现在已成为了一片废墟,从熙熙攘攘到断壁残垣,人类生存留下的痕迹已与自然融为一体。</p> <p>【莫高窟】</p><p>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 <p>  佛教的清灯与商旅的孤寂在这沙漠的绿洲中完美契合。叮叮当当的斧凿声绵延千年。</p><p> 我们非佛教徒,却怀着虔诚的心走进了莫高窟。</p> <p>  仰望洞中壁画,线条粗犷如剑,色块泼洒如泥,那是北魏的画工对生命的诠释;线条畅快柔美,色彩温暖自信,那是隋唐艺术家在挥洒豪情;线条精细沉着,色调雅丽拘谨,宋代的理学也不远万里来到了这…………(石窟内不允许拍摄,佛像图片均来自网络)</p><p><br></p> <p>  莫高窟,一个个洞穴如同骆驼的脚印、商队的行营,1600多年的历史进程就这样深深凿印在了这片沙山上。佛,在这1600多年中,陪伴了多少生命的前行。佛,在这1600多年,中安慰了多少心灵的孤独。可以想象,在丝绸之路的茫茫黄沙中,佛如一灯盏、一个无怨无悔的伴侣,从清晨的驼铃声声一直到落暮的滚滚黄沙,不离不弃。</p><p> 郑和,一个与敦煌相隔万里的名字,却与莫高窟的没落息息相关。西洋水路的畅通与便捷,逐渐替代了驼队的艰辛与漫长。莫高窟,从此佛灯隐落,逐渐暗淡。</p><p><br></p> <p>  敦煌,看似简单的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回忆与憧憬。有的人可能想到的是《新龙门客栈》里的万里黄沙,满满的塞外风情;可能是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能是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也可能是莫高窟里瑰丽的壁画,生动的彩塑,丰富的建筑。当然,也一定会想到战乱年代那些被掠夺,被毁坏的文物。但如果要说到真正美丽的风景,那就只有“沙挟风而走响,采印泉而无尘”的鸣沙山与月牙泉了。</p> <p>【鸣沙山】</p><p> 鸣沙山,这里沙山与泉水共处,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p><p> 在这里,你可以爬上鸣沙山,俯瞰月牙泉,还能在山顶上欣赏大漠日落,感受西北大漠的苍凉广阔。</p><p> 我们是在下午5点到的鸣沙山,被太阳烘烤了一天的沙子依然滚烫。</p> <p>【月牙泉】</p><p>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虽被流沙环抱,但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p><p>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p> <p>  我们登塔远眺鸣沙山,登山的人流犹如蚂蚁缓缓前行,而我们在塔内凉风习习,不时有燕子与我们作伴。</p><p> 一面是灼热,一面是清凉;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温柔;一面是粗犷,一面是柔弱;一面是仗剑吟啸天地的侠客,一面是柔情似水的红颜娇娃。“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在鸣沙山,水火就是这样亲爱相容,沙漠清泉就是这样相依相存,宛如抒写着一个大自然的爱情故事。</p> <p>【嘉峪关】 </p><p>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与山海关和镇北台并称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 。</p> <p>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 <p>  初入关城,满眼看到的都是土黄色,就像是用黄土堆起来的一样,但它却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关城主要是以黄土夯筑而成,只有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p><p><br></p> <p>  关城的第一道门东闸门。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一层三间式的城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匾上书写“天下雄关”四个字。</p> <p>  进入内城东西各开有一门,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的作用是把冲进第一层防御的敌人围困在中间,让他们在箭雨中毙命。</p> <p>  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p> <p>【张掖七彩丹霞】</p><p> 我们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黄昏时候赶到了七彩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我们从西门进去,坐园内电瓶车依次前往四个景点。</p><p><br></p> <p>  园内丹霞地貌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不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她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沟壑 、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古诗云:“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置身其中,整片整片的山石美得使人晕眩,堪称“七彩神仙台”! </p> <p>  张掖丹霞地貌以她那层理交错的线条、色彩斑斓的色调、灿烂夺目的壮美画图,形一个彩色童话世界。</p> <p>【塔尔寺】</p><p>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在宗喀巴降生的地方,建起一座莲聚宝塔,并修建一座瓦屋覆盖塔身,这是塔尔寺最早出现的宗教建筑。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静修僧仁钦宗哲坚赞在莲花山以南的山麓建造了一个小禅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仁钦宗哲坚赞按照三世达·赖的嘱咐,在大灵塔左侧修建了一座弥勒佛殿。以后,历代的僧人信徒又经过多次的增修扩建和装饰,使其更加的宏伟壮观,吸引数以万计的藏、汉、蒙古等各族群众来寺瞻仰朝拜,成为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知名的佛教圣地。</p><p> 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因先有塔,后建寺,因而得名——塔尔寺。</p> <p>  塔尔寺是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我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寺内是禁止拍照摄影的)</p> <p>  塔尔寺是一座非常著名和有影响力的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p><p> 一进入寺内,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这八座白色的塔,据说它们象征着宗喀巴的八个丰功伟绩。</p> <p>  如果说拉萨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是圣地,那么塔尔寺可以说是圣地中的圣地,是黄教的故土。所以,在藏传佛教徒心中,宗喀巴的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了。据说,其母在生下他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菩提树,在信徒们的帮助下,以此树为根基,砌石建塔,成为塔尔寺最早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后又耗资三个多亿全塔镶上金铂,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金塔,因此用金碧辉煌来形容塔尔寺一点不为过。塔尔寺距今600多年历史,僧舍房屋9300多间,殿堂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多人。</p><p>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藏文化的精髓其实是在青海,因为后世的达·赖、班·禅神职系统就是由宗喀巴创立,一世达·赖、一世班·禅只是宗喀巴的两位大弟子。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界出现的一些弊端,如戒律废驰,僧侣生活放荡等,宗喀巴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要求僧众恪守佛教戒律,创立了藏传佛教一个新教派格鲁派,因僧人皆戴黄帽子故俗称"黄教"。可以说,没有宗喀巴就没有后来的藏传佛教。因此,在信徒的心目中宗喀巴的地位之祟高是无法描述的。我们经常看到信徒们匍匐叩拜,这种五体投地的叩拜方式一生中要进行十万次以上,方才洗清冤孽,修得善缘。</p> <p>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p> <p>  走在寺内,忽然记起慧能祖师那首小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曰:破我执,破法执破无明。诗意才是甘霖,远方才是归宿。</p><p> 七天的青甘之旅在收获与遗憾中画上了句号。我在感受了大西北缺乏物质的世界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心灵的成长。</p><p><br></p> <p>  生活还将延续,我还将继续尽情抒写自己心中的诗,并带着它走向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