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

雄风

夕阳西下,天边一片红红的霞光,把周围的一切染得通红。远处山脚下,几缕炊烟正在袅袅升起。晚风轻轻吹来,炊烟随风飘舞,在霞光的辉映下,显得婀娜多姿,分外妖娆。<br>  独自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突然看到如此美景,不由停下了脚步。久久凝视着远处的妖娆多姿的炊烟,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记得儿时,农村的生活还十分清苦。人们看时间往往是在家里摆闹钟,有个八挂钟的人家已算不错,要是有块手表,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对于外出劳作的人们来说,炊烟就像归家的讯号。勤劳的农民早出晚归,一日三餐,以烟为号。每当炊烟升起,人们就知道快到吃饭时间了,便开始收工回家。<br> 曾经多少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一缕缕的炊烟在家的那个方向陆续升起,伴随着阵阵微风,袅袅娜娜,轻盈多姿。每当这个时候,小孩子们赶着牛儿,大人们挑着箩筐、扛着犁耙,这里一群,那边一簇,有说有笑的,分享着白天劳作的喜悦,高高兴兴地归家。在夕阳的映照下,拉出一个个长长的影子。一个个长长的影子,随着移动的人群,在田野间、小河面、小路旁不断的飘移,和着人们的说笑声、蛙虫合鸣声、箩筐犁耙的磕碰声,还有不时传来的牛叫声,构成了美妙的暮归协奏曲。<br>  由于我是家中的老大,常常要等到大人收工才一起回家。而弟弟、妹妹他们则是年纪小一点,通常可以早一些回家。所以,当我看到炊烟升起的时候,时常激动得满眼泪光。 自从上初中开始,我就离开了家乡到外面读书。每到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父亲和母亲,总要生火做一顿稍为丰盛一点的晚饭。父亲劈柴,母亲生火,一缕浓浓的炊烟从厨房的烟囱徐徐升起,飘到了房顶,飘到了树梢,飘上了天空……<br> 晚饭后,父亲和母亲不约而同来到我的房间。父亲把准备好的学费、生活费,通常是十元、五元面值,有时也有一元、二元的,反复数了两三遍,整整齐齐叠好,然后再交到我的手上。母亲在一旁帮忙收拾行李。他们时而你一句,时而我一句,一定要争气,好好学习,出门在外,要管好财物,照顾好自己……从初中到师范,似乎一直没有落下过。久而久之,我就觉得耳朵都听出了茧子。有好几次,我只是满不在乎、生硬的点着头。<br>  但是,离家时间久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一个人真的是很无助。每当看到炊烟升起,父亲和母亲你一句、我一句,似乎又在耳边响起。“儿行千里母担忧”!此刻,那袅袅的炊烟便成了父母亲一声声的叮咛和一丝丝的牵挂。不知道什么时候,泪花悄然模糊了我的视线,盈眶涌动…… 18岁那年我师范毕业,便踏上了从教之路。那时候,我工作的地方离家较远,加上交通极为不便,我和家人总是离多聚少的。常常是开学的时候便离开了家,直到放寒暑假的时候才回来。所以,家人总是开学没有多久,就开始盼着早点放假。每次放假回家,父亲、母亲便早早劈柴、生火、做饭。很快,家里厨房的烟囱升起了一缕浓浓的炊烟……<br> 从此,炊烟渐渐成了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时常萦绕在我心里。每当偶尔看到炊烟升起,父母亲劈柴、生火,浓浓的炊烟从家里厨房升起的情境,便油然出现眼前……<br>  八年前,母亲因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也一天天的年迈,手脚已经大不如前利索,柴也渐渐的劈不动了,甚至连生火也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我们生活条件一天天的变好,家里做饭早已经不用劈柴生火了。我许久没有看到过家里厨房的烟囱升起炊烟了,心里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隐隐约约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天边收尽了最后一丝霞光,再次凝望远处的山脚,那几缕炊烟渐渐湮没在茫茫的暮色里。故去的母亲,年迈的父亲,一遍遍反复涌现在眼前。不由鼻子一阵酸酸的,禁不住泪水夺眶而下……<br><br> 炊烟传播着人间的真情,千丝万缕,缠缠绵绵……<br> 炊烟诠释着生命的真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br> 炊烟传承着人类的文明,自古而今,弥久常新……<br>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古老的炊烟”也许有一天会在我们的星球上永远消失。但“炊烟”必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印记里,同时会以新的不一样的方式演绎同样的精彩,演绎同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