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柏林时对于遍布柏林的各种主题的博物馆一定是要去看看的,在柏林中部偏东北处有一座施普雷岛,施普雷河在岛尖一分为二,岛上有一个博物馆群,集中了柏林老博物馆、柏林新博物馆、博德博物馆、老国际艺术画廊和佩加蒙博物馆等五大博物馆,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博物馆岛。这五大博物馆集中了德国博物馆的精华,拥有独一无二的艺术收藏品。所以博物馆岛不仅仅在柏林,乃至在德国和欧洲的文化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德国文化艺术的骄傲。<br> 我在早上参观了东边画廊后,骑上摩拜单车到博物馆岛。因不是旅游旺季,所以买票时人不是很多。博物馆为了吸引游客参观博物馆,在票价的制定上极具创意,买全部五个博物馆的套票的价格有的会低于其中单个博物馆的票价,套票的价格为18欧元。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他们开放博物馆并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为了传播自己国家、欧洲以及世界艺术成就和展示他们的收藏文化,通过低价格的套票来改变游客原本只想参观一个博物馆的想法,进而参观两个、三个、甚至全部五个博物馆。<br><div> 博物馆岛上人气最高的博物馆就是“佩加蒙博物馆”,一般来此的游客都会参观这个博物馆。佩加蒙是古希腊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土耳其的伊兹密尔地区的贝尔家马,首都佩加蒙城建于公元前300~400年,是爱琴海地区最大的城市。佩加蒙城有着灿烂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留下了不同的宏伟的历史建筑遗迹,特别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些重要的建筑出于此,一些遗迹在欧洲不同的展馆中展出,其中的“佩加蒙祭坛”就被德国收藏,而“佩加蒙博物馆”也因收藏展出次祭坛而得名。</div> 佩加蒙博物馆是博物馆岛上最后建造的一座博物馆,由德国建造师阿尔弗雷德·姆瑟设计,路德维希·霍夫曼从1910年开始建造,到1930年结束,历时20年。博物馆收藏了原柏林国家博物馆的三个收藏:antikensammlung(古典古物收藏)、Vorderasaatisches 博物馆(古代近东博物馆)和伊斯兰博物馆的一部分。antikensammlung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希腊和罗马艺术收藏之一,Vorderasaatisches博物馆展示了6千年以来古老的近东文化历史的手工艺品,主要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有约500000件文物由德国考古学家从巴比伦、阿苏尔、乌鲁克和泰勒哈拉夫挖掘而获得。<br> 佩加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上图中的“佩加蒙祭坛”,这座祭坛建于公元前184~166年,相传是佩加蒙国王献给宙斯神的(也有说是献给维纳斯的),以获得自己是奥林匹亚的后代的资格。1878年,德国工程师卡尔·胡曼花了2万德国马克从土耳其政府处获得,用了5年时间整体运回。博物馆建成后,在馆内一点一点拼装复原了这座祭坛。祭坛高12米,宽35米,深34米,完全按照希腊风格建造,坛下是数排石阶,坛前一圈约120米长的浮雕,正面一排爱奥尼亚石柱。整个祭坛气势恢宏,站在坛上,有一种君临城上的感觉。站立坛下凝望,时光仿佛倒流,眼前会浮现出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的景象,历史的再现往往就在凝视的瞬间。<br> 进入佩加蒙博物馆的古典古物收藏展厅,游人都会被眼前的这座城门所震撼,这就是古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这是一座完整的城门,城门的遗址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古城乌尔以东20公里叫乌鲁克的地方。巴比伦,我们都知道是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境内。在那片土地上,升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阿卡得人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和首都~阿卡德王朝,定都阿卡德;世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那木法典也诞生在那里,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的蓝本。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王朝建立,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讲到的“巴别塔”也是在巴比伦,它是一座人类能通往天堂的高塔。博物馆中展出的伊什塔尔门是巴比伦城八座城门中最具建筑艺术的一座。<br><div> 伊什塔尔门建于公元前575年,新巴比伦王国初期,伊什塔尔是苏美尔神话中的女神,掌管丰收和战争,也有的说是“阿卡德”的神名,城门高14公尺,宽30公尺,大门墙上用彩蓝色的琉璃砖装饰,镶嵌着金色的狮子、公牛、龙和独角兽的瓷砖浮雕,两相辉映,非常瑰丽。修建此门的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夸口说“要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此感到骄傲”,看来他确实是做到了,诗人荷马将此门称之为“百门之都”。<br></div> 游行大街,是巴比伦的又一个辉煌。游行大街长约250公尺,宽约20公尺,夹在7公尺高的两堵高墙之间,两边的墙面共装饰有120只彩色浮雕的神兽雕像。在当时,巴比伦每年都有祭祀神祉的重大活动,人们都会通过这条游行大街,经伊什塔尔门到达城中的神殿。站在大街的中央,看着两旁张嘴露齿,形态威猛,色彩斑斓的神兽,不由想象着当时的人们行走在这条游行大街的时候,会由然生出一种遨游在天路的感受,‘更有一种接近上帝的感动’。难怪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会有“这是巴比伦第一大街”的豪情。<br> 游行大街两侧的展室中展出了一些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巴比伦、亚述文明的遗迹。<br> 米利都市场大门是佩加蒙博物馆的另一重大收藏。米利都市场是米利都城南的一个市场,建于公元120年。米利都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现土耳其境内的一个古希腊城市,希腊南部的克里特岛的居民在公元前1500年就曾移居至此生活,并以克里特岛上的米利都地区来命名。米利都市场大门高16公尺,宽30公尺,进深5公尺,大门分为两层,有三个门道,整体的建筑风格以古希腊风格为主,融合了罗马元素。从大门上的各种残存不全的雕塑可以想像当时市场的喧哗热闹。<br> 在博物馆的二楼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内,还有一重要的收藏,那就是“穆萨塔宫残墙”。穆萨塔宫是8世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的沙漠要塞。墙上的装饰是阿拉伯蔓藤花,细细观赏,每朵蔓藤花都有不同的姿态,花纹层次丰富,雕工细腻,非常传神的再现了阿拉伯雕刻艺术的精髓,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段残墙由土耳其政府作为礼物送给德国。<br> 在穆萨塔宫残墙的旁边就是“阿勒颇室”,阿勒颇是叙利亚西北部阿勒颇盆地中的一座古城,是古丝绸之路的最西端,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出的阿勒颇室是17世纪初一个基督教商人的房子,现在看到的是房间入口门厅四周的墙壁。墙壁用手工描绘的彩版铺就,上面描绘了穆斯林的花卉和图案以及圣经故事,反映了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和睦相处的场景。这些图案绘制精细,一点一划细致入微,曲线规整而优美,一蕊一页风韵犹存,花的神韵跃然板上。 穆斯林的装帧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以深蓝、浅蓝为主色,配以浓烈的色彩加以点缀,在低调中彰显热烈,在简单中凸显繁华。室外墙面用花色砌筑、平浮雕式彩绘和琉璃砖来装饰,体现出独有的民族特色。<br> 难以想象,那时候的象牙制品就做得如此的精细。 在佩加蒙博物馆的边上就是新博物馆,该博物馆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博物馆建于1843年至1855年,这座博物馆在德国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19世纪艺术鉴赏、博物馆设计和技术创新的丰碑。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严重破坏。1997年,经过国际招标程序,英国建筑师大卫·奇珀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被委托翻新博物馆。工程于2003年开始,于2009年重新开放,主要展示了四千年前古埃及和努比亚文化的发展史。 展品包括皇室,墓室和世界著名的阿玛纳时期的纳芙蒂蒂半身像。 还展示了从古埃及人到古代晚期的象形文字、文本,以及从中东到大西洋、从北非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古代人们经济、文化和生活的藏品。 在新博物馆的后面是柏林国家老美术馆,这个博物馆是博物馆岛上的第三座博物馆,建于1867年至1876年,最初的想法是建一所“艺术和科学的殿堂”,所以它的设计的核心建筑思想是“一种高架的寺庙设计”。它的外观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希腊神面雄踞在高台之上,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高台之上的部分是典型的古希腊风格,高台两侧的大开合宽敞折叠楼梯、高台上的威廉一世的青铜雕像及基座四角的小青铜雕像和地面楼梯口的雕像有现代风格,所以建筑是糅合了古希腊和现代风格的新古典主义风格。<br> 柏林国家老美术馆收藏了从1800年至今的许多国际艺术品,许多作品来自柏林国家博物馆,是19世纪绘画艺术的一扇窗户,藏有卡斯珀·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阿诺德·勃克林、阿道夫·门泽尔(Adolph Menzel)的绘画作品,这些画家跨越了从早期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派,其中不乏世界顶级画家。<br> 宽大的楼梯显得气派,中间两个墩台把楼梯分成三个通道,很好地起到了分流作用,不会造成对冲现象,可见设计者对细节的重视。 进入一楼展厅,入口处1.01展厅的雕塑《路易斯公主和弗雷德里克公主》就给人带来了惊喜,这是约翰·戈特弗里德·沙多的作品。<br> 约翰·戈特弗里德·沙多(1764~1850),德国雕刻家,曾被认为是柏林雕刻学派的创始人,柏林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驷马战车》的雕塑就是出自他手。 过道回廊处的雕塑就像西餐的前菜。 一层展出的画作大部分是德国画家阿道夫·门泽尔的作品,1.01展厅内展出了阿道夫·门泽尔的《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的长笛演奏会上》。 <br> 阿道夫·门泽尔(1815~1905),德国画家,出生于波兰。他一生画了大量的素描,身后留下了80本素描集和近7000张单张素描,有“素描之王”之称;他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受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委托,为《腓特烈大帝全集》画插图,一共创作了200多幅插图,使他成为德国著名的插图画家,也是当时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另外他在木刻版画上的成就也很高,在1843年到1849年间,他就创作了大约400幅木刻版画;在油画创作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用四年时间创作的油画《轧钢厂》是他的油画的代表作。1898年,他获得了普鲁士王国的最高荣誉勋章~“黑鹰勋章”和贵族称号。<br> 这是一幅阿道夫·门泽尔的获得好评的油画《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的长笛演奏会上》。走进画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间手执长笛的黑衣男子居中而立,姿态潇洒、神情专注的目光直视乐谱吹奏乐曲,他的身前是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身后围坐的是宫中的贵族和贵妇们。这位吹奏者就是号称“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br> 门泽尔在创作这幅油画时,摒弃了黄金分割的创作中心说,而是直接把人物重心放在画面的中心,一下就把人的眼球抓住;在色调的处理上,冷暖、明暗、阴影的过度和转换不露痕迹,自然妥切,光线在每个人的脸上分配的多少与画面要表现的主次及人物的角色身份、等级恰如其分。当你站在这幅画前,仔细端详、揣摩,似乎看到随着吹奏者手指的跳动,音乐的小蝌蚪在指尖起舞,时而悠扬时而激烈的乐声弥漫在空旷的宫殿中。<br> 走上二楼,2.02的展厅内一幅油画吸引了我,顿时感觉有一丝静寂的压抑,端详了很久。<br> 这是瑞裔德国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油画《死亡之岛》。阿诺德·勃克林(1827~1901)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巴塞尔商人之家,后到德国学画,成为19世纪末德国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的画充满着象征主义的色彩,同时追求一种戏剧化的崇高感。<br> 《死亡之岛》创作于1883年,板面油画,他一共画了不同光线色彩的5个版本的《死亡之岛》,都曾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赞赏。对这幅画,勃克林透露的信息很少,就连题目都只是在说一个埋葬死者的地点,险恶的岩壁上的洞口就是通向不归的埋葬之地,弧形的岩壁就像一张恐怖的网罩,船上的白衣死神站在小型祭坛前,渡引着死者向着小岛静静而去;前方高大阴森的树林、高耸的岩石、变幻莫测的天空和宁静的水面都赋予死亡一种恰如其分的意义。画作中的死亡以整个自然为舞台,没有出殡的亲友同好,没有心碎的低沉哀号,也没有作为死亡的至高无上的尊严;有的只是一叶小舟,一袭白袍,一副棺木,带着优雅,带着平静,带着自然,飘向无极的生命必然。他的世界充满象征意义,画作中绝对的静默则象征着死亡的现实。<br> 勃克林对自己创作的这幅画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他曾给订购这幅画的一位寡妇写下如此的文字:“你会梦到自己进入了黑暗的世界(直到你自己能感受到泛起海上涟漪的和煦微风),你不敢惊扰这片静寂......一切是如此宁静,敲门声都会吓你一跳”。<br><div> <br></div> 2.03展厅内展出了一幅曾经引起争议的爱德华·马奈的作品《在音乐学院》。<br>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出生于法国,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马奈的性格和法国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他的画风不唱赞歌,而是关注被社会冷漠的主题,因而常常饱受诟病,同样他的这幅《在音乐学院》被法国上流社会斥之为“太色情”。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幅画没有一具裸体,男女间也没有眼神的对视和肢体的接触,怎们想也想不到“色情”上去。但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却从两人的关系以及两人之间的背景针叶植被的走向似人的手一般来说事,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两个人的关系也有几种说法,有的说是夫妻,也有的说就是马奈夫妇。这幅画也曾称为《马奈夫人在音乐学院》。<br> 荡漾在一幅幅精美的油画中,似乎就如游弋在艺术的大海中。望着这些画作,我想起了中国油画协会副主席、油画家全山石先生在做客上海电视台的“可凡倾听”栏目时曾感慨地说道,‘他当时学油画是通过画报学,在他亲眼面对真实的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了’,这话听来不免有些伤感。现在就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穿梭在众多艺术大师的作品中,面对面的欣赏作品,时代不同,今非昔比。 离开柏林国家老美术馆,走到施普雷岛的东面,那是柏林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教堂,建于1894年~1905年,高114米,二战时期被严重毁坏,战后重建。柏林大教堂的外观冷峻硬朗,入口采用“西部构造”的规则,入口的台阶采用花岗岩石铺就,柯林斯立柱在两侧支撑着高大的弧形拱门,正门拱顶用青铜浮雕和马赛克画装饰,浮雕讲述的故事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逸事;内部的装饰以巴洛克风格为主,金碧辉煌、富丽豪华;教堂继承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精华,模仿圣彼得堡的三个引人瞩目的大圆顶不仅使教堂的内部显得明亮宽敞,也诠释了它的建筑风格。大教堂建成之初曾经作为王室的专用教堂,地下室里停放着95个霍亨索伦王室成员的豪华石棺,其中包括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普鲁士第一位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及王后索菲·夏洛滕的灵柩。<br> 走进教堂映入眼亮的是八角形的布道堂,给人以一种庄重的气感,呼吸和脚步不由自主的会慢了下来,室内的光线很好,没有那种教堂常见的昏暗感,这得益于顶上的三个大圆顶。走近祭坛,看到祭坛的立柱材质是汉白玉和缟玛瑙,镀金柱头组成的围栏金碧辉煌,左侧的布道台橡木雕就,精细的雕工配上金色的点缀,其厚重感令人叹为观止;祭坛后面的彩绘玻璃上描绘的是:“耶稣诞生、耶稣受难、耶稣复活”的故事,由德国著名艺术家安敦·冯·维纳创作,周围镶嵌的石柱都是整根的紫色大理石,质感强烈;巨大的管风琴由7296根风管组成,是当时德国教堂中最大的管风琴。 巨大的圆顶高达74米,石材是西里西亚砂岩,也是由安敦·冯·维纳设计,以浮雕的形式把耶稣基督登山传播福音的故事镶嵌在墙上。穹顶四周一圈都镶有玻璃窗,日光从窗外透入,恍如圣光布洒。 地下室中王室成员的石棺横卧在一侧。 教堂一共有四层,由270级台阶可以走到顶上,从二楼往下看教堂内部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豪迈,更感觉到这座教堂的气派。 走到顶楼,外面有一圈围廊。沿着围廊走一圈,柏林全景尽收眼底。柏林电视塔近在咫尺,也没有在下面看的那么高。 柏林这个城市在二战中毁坏得很严重,基本是战后重建,重建的建筑除部分保留了原先的红顶建筑外,很大部分是现代风格大楼。 红色的外貌是柏林市政厅的标志。 施普雷河在大教堂前缓缓而流 铜绿色的圆顶像一个大帽子 教堂前的广场花园内绿草如茵,暖阳下有许多游客在休憩:走累了的游客、热恋中的情侣、野餐的家庭、落魄的流浪汉,各自呈现着自己放松的状态。眼前的景色丝毫看不出这是座曾经被炸成废墟一样的城市,人影、树影点点洒落在教堂的四周,历史穿越着光影在教堂前见证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国家的再生。<br> 中国的摩拜共享单车在德国也有,我曾在德国的科隆见到过,这次在柏林骑了一次,每15分钟1欧元。德国不仅自己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对外来的先进技术一样不排斥,所以它才会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欧洲有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国内的共享经济,共享单车就是一种体现。<br> 柏林的地铁能够去到城市的各个地方,非常方便,我住的酒店不远处就是一个地铁站,我也曾经乘了一次,地铁车站一点都不浮华,简单朴素、实用方便。进地铁站不用安检,车票可以直接在站台上的自助机上买,在车上自助检票。欧洲基本上都是这种运营模式,就是坐火车也可以在站台上自主买票,在车上自助检票,全靠自觉。<br> 坐着游船在施普雷河上游弋特别受欧美人的喜爱,特别是坐在上层视野更开阔,往往是人满为患,中国的团队游中团费高一点的有时也会乘一下。<br> 在去往夏洛滕堡宫的路上经过蒂尔加藤公园,公园的中心矗立着“胜利纪念柱”。这个纪念柱是为纪念普鲁士在1864年战胜丹麦,1871年击败奥地利和法兰西,于1873年建成,柱高69米,用花岗岩打造,圆柱用战争中缴获的大炮炮筒加以装饰,柱内有285级盘旋梯登上柱顶,站在平台上可远眺柏林全景,纪念柱的顶上是胜利女神维多利亚的镀金青铜雕像。2010年3月到2011年5月,对纪念柱进行过修缮。<br> 夏洛滕堡宫,是柏林现存最大和最美丽的具有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宫殿,宫殿包括教堂钟楼、东翼和西翼建筑、橘园以及宫廷剧院等,是腓特烈一世在1695~1699年间为他的爱妻索菲·夏洛特在柏林和波茨坦之间修建的一座宫殿,但在东翼里面住的最久的却是腓特烈·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路易斯女王,在位43年一直住在这儿。1713年起进行了多次扩建,配上了圆顶,增添了厢房、剧院、茶室等。宫殿的整个外观规整壮观,中庭突出,两翼对称;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奢华高雅,从板壁上的帷幔到各种器皿的质地、着彩,无不彰显着王室的华贵,使人看得眼花缭乱。<br> 陶瓷馆内的彩绘天棚华丽奢华,这些青花瓷器的烧制技艺精湛,图案精美、色彩艳丽,把18世纪欧洲皇室流行的中国风发挥到了极致。其实欧洲的瓷器烧制技术水平历来较高,只是我们接触得少,只知道我们自己的瓷器烧制水平,如果经常去欧洲参观各种博物馆,可以更多的了解他们的瓷器烧制技术和精美的器皿。<br> 描金的大红锦缎壁毯富贵堂皇,看着就喜气。瓷器和仕女像也是随处可见,看来住在这里的人对中国文化也是喜爱有加。<br> 宫殿内的小礼拜堂,虽小却五脏俱全,不失庄严。 这一幅幅画,虽然看不懂画的是什么人,讲的是什么故事,但觉得很享受。 这些制作精美的物品,每一件都充满着异域风情,每一件都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故事,遗憾的是没有人讲解,无法深入的了解。 宫殿后面是英式花园,长满云杉的大道向远处铺展,一直延伸到施普雷河畔。站在河边,望着微风吹皱的一湾河水,历史的尘埃随着河水流向远方,统一后的德国正像这河水微微的泛着涟漪,悄无声息的修复着战争和分裂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