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夹鸡蛋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每个节日、节气都有特定的食品。大年三十吃饺子,初一吃面;二月二炒黄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饺子夏至面等等。</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头伏第一天,该吃点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老先人早就给我们安排好了。北方有句俗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俗话说,“热在三伏天”。所谓“三伏”,即初伏、中伏、末伏。时间通常在农历六月,每一伏各占十天。伏天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闷热日子的到来。人们在三伏天会做些“异于平日”的好饭菜来犒劳自己,“北京人谓之贴伏膘”。在过去,饺子、面条、烙饼、鸡蛋都是美味,所以民间才会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即源自“贴伏膘”。</p> <p>  先说头伏的饺子。饺子在古代叫“馄饨”。三国魏人张揖在他的《广雅》中说:“今云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p><p> 北方人吃饺子,那可是品种挺多,水饺、煎饺、蒸烫面饺、还有锅贴。西葫芦羊肉馅、猪肉茴香馅、白菜猪肉馅、猪肉韭菜馅,但最便宜,而且最香的得说韭菜鸡蛋馅,上街花几毛钱买捆韭菜,磕两、三个鸡蛋炒好,拌馅,煮好了沾着调着姜末的香醋,北京人的话:“那可真实给个皇上都不带换的”。</p><p>头伏吃饺子是“元宝纳福”之意。</p> <p>  二伏天吃面,这一习俗至少自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p><p>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六月沾着恶月的边儿,所以也要“辟”。除了吃热面,也可以吃过水面,口腹清爽,还能败火。因此,二伏吃面,既可以祛除潮暑,又能够刺激食欲。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正直麦收后,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面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面条)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p><p><br></p><p><br></p><p><br></p> <p>  最后,说末伏的烙饼。三伏在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这个时节再大汗淋漓地吃“热汤面”就容易着凉了,而此时那些“歇伏”的母鸡们“休整”了二三十天也开始下蛋了,正好能为人们提供一些积蓄营养的“硬货”。因此,对于过去的百姓来说,夏日里能吃到烙饼摊鸡蛋可谓美味享受,同时也带有欢送伏天离去的意思。其实就是烙饼摊鸡蛋,别小瞧这烙饼摊鸡蛋,那可是过去能待客上桌的饭。过去有部电影叫《金光大道》,里面儿有个反面人物冯少怀,算计别人的几亩地,请人家吃的就是“烙饼摊鸡蛋”,在最后没谈成还说了句当时流行京城的一句词:“请他烙饼摊鸡蛋,我疯了我。”</p> <p>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科学道理的。</p><p>  初伏、中伏、末伏分别吃饺子、烙饼、面条,是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食类食物更有利于补充营养。</p><p>  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而饺子和面条都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溶出的营养成分比受热损失的营养成分数量更大。故而,老人们常常提醒儿孙们,吃饺子吃面和饺子的时候,不要忘记把饺子汤喝掉,所谓“原汤化原汁”,其实是喝饺子面汤是把溶在汤里的维生素和电解质喝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