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白墙灰瓦的边陲小镇

磐若花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慢摇生活”</span></p> 今年的一场疫情,让我的生活彻底变得慢了下来,几乎是禁足于家中,于是渐渐学会了跟自己独处。闲来做做手工,整理整理旧照片旧资料,看到去年我们在瑞丽腾冲的照片,那份浓浓的爱意亲情又一次涌上心头。去年5月是妈妈的生日。每年家人过生日,无非就是吃吃喝喝,早已没有什么新意。于是想着要给妈妈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送她一份难以忘怀的礼物。约了妈妈的闺蜜高阿姨一家,在好友岑先生的帮忙安排下,我们两家人踏上了那次难忘的滇西之行。 <p>夏天的云南,是灿烂的,是绚丽的。而5月的昆明,正是蓝花楹盛开的季节,我们到的那几天,大片蓝紫色的“云”漂浮在教场中路上空,让人恍惚进入童话世界,这条街也成为追溯一段感情的流连之地。</p> <p>看着这美丽高大的花树</p><p><br></p><p>你一定会和我一样</p><p>想起那句温婉的诗——</p><p><b>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b></p> 因为已经事先安排好了后面的行程,因此我们到达昆明之后没有做过多的停留,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匆登上了前往腾冲的大巴车。我们沿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滇缅公路的方向一路前行,经楚雄、大理、保山,路过了龙陵、惠通桥,还专门在云南公路馆稍事停留,对云南滇西公路文化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些了解。<br></br> <p>一路行走,一路皆是风景。</p><p>每一处景色都是一副绝妙的画。</p><p>云南的天,很干净</p><p>干净得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p><p>云南的天,很蓝</p><p>蓝得纯粹,蓝得彻底</p>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坐这么久的大巴车了吧。沿途游游逛逛的到了很多处景点,抵达腾冲已经是7个小时以后。这一路上,印象最深的居然是中午的那顿孔雀宴。 看来大家坐车的确都累了,一桌子花花绿绿冒着仙气的菜,被吃个精光。临走时,我还抓了一把小奶酪和牦牛肉干。<br></br> 说起腾冲,我想有三个词最能够概括:玉石、温泉与边陲小城,相比丽江和大理,腾冲相对没有那么商业化,人淳朴景色美,是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边陲小镇,且景点相对更为集中。火山、热海、和顺、北海为腾冲最经典、最出名的四大景点。 天气太热了,因为安排了晚上泡温泉,我们在大滚锅这里就只匆匆拍了些照片。在这里,我想特别介绍一下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边陲小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是著名的侨乡。老街老巷、青石板路、祠堂、牌坊,均是自明清时期所建。在这里可以体验田园风光的唯美、小桥流水的别致、历史文化的韵味、和顺和谐的民风,以及“凌乱”的建筑风格。 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族为主,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br></br>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和顺古镇,一年四季都有大批的游客蜂拥而至,除了享受这里的闲暇时光外,也可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传承。说到这里的文化传承,一定离不开位于古镇内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拥有近90年历史的图书馆,由于独特的历史成为享誉中外的乡村图书馆。 <p>跨过拱桥进入和顺,第一座映入眼帘的建筑便是依山势而建的和顺图书馆,几道院门错落有致,绿树掩映、黛瓦白墙、庭院深深。穿过飞檐走壁的中式大门,二进门却更有特色,是典型的西式建筑,仿造当时的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校门而建,门上悬挂的匾额“和顺图书馆”五个字为胡适先生在1938年所题。</p><p><br></p><p>二进门后的图书馆主体建筑,更显中西混搭的建筑风格,说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便已聚集缅甸的众多和顺乡民分不开了。那时的缅甸是英国殖民地,其建筑风格自然影响到了和顺建筑,带有欧式风格,所以图书馆初建时也深受其影响。</p><p><br></p><p>阅览室最抢眼的玻璃外墙,在今日已经非常普遍,但在玻璃还很金贵的30年代,所有材料都是进口的――由轮船从英国运材料到缅甸的仰光,再从仰光运回来,很不容易。</p><p><br></p><p>不仅是建馆材料,据称整个和顺都是马背驮回来的村庄。的确,鼎盛时期的和顺有一百多家商号,许多海外侨民都做跨国贸易,靠的就是马帮往来实现货物流通。也正是这些富裕起来的和顺人反哺家乡,为发展和顺的文化教育事业而兴建了图书馆。“这里是公共阅览室,是平时提供给乡人阅读看报的地方。</p><p><br></p><p>5000余人的和顺乡,仅此一处就藏书7万余册,其中2万多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和本世纪初的出版物,不少都是孤本、善本。腾冲素有“书礼名邦”的美誉,自古崇尚文化。正是有着悠久而绵长的对于文化的传承,才得以让和顺走出中国,成为最著名的侨乡,也正是有着开放的思想,才让这里成为了滇缅战役最好的支援后台。”深深的小巷曲折,淙淙的溪流蜿蜒,边陲古镇的儒雅在慢慢经历着百年的传奇......</p> 和顺是一个值得慢下来去体会它的地方,哪怕对那些民国故事无甚兴趣也可以安然地找个安静的客栈,泡杯茶,看看夕阳西下,漫天的星斗,再等第二天的晨鸣后,赶赶主路两旁的早集。高高低低的坡路,百转千回的小巷,经历风霜锤炼的阶石……还有热情又不失分寸感的本地人,不知不觉会让外来的人放松下来。或许有人会觉得和顺也沾染了商业化的气息,的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一个完全未经开发的老镇也未必适合绝大多数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现在的和顺,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恰到好处——能找到食宿,却尚未被浮相匆匆奴役。<h3> <p>这里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是马帮重镇,始建于明朝。原住民大多是来自中原和四川戍边的军人及商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雄厚的物质基础。海外文化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富有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建筑风格在这里水乳交融,和谐并存。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民居等遍布古镇。走在镇上依山而建的巷道,徘徊于依巷而建的民居前。渐渐的,我发现自己面对的,就是一幅幅凝固的图画:这里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品味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的独具特色,还有保存完好的古朴典雅的宗祠,以及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墙基的院落。</p> <p>和顺是一个活着的生动小镇,可以看到大量原住居民在这些老房子里日复一日真实的生活。</p><p><br></p><p>晨曦中,踏着火山石铺就的路面,在小巷中穿行,细细体味这小镇古朴清雅的韵味。走至一处坐下来,便想就这样静静地坐下去,看着街上形形色色背着背篓或背着孩子的人们,看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待行至熙熙攘攘的集市,却又不由自主被这鲜活的市井生活吸引,去看鲜嫩的时令蔬菜、当地小吃、著名的毛豆腐。</p><p><br></p> <p>每一个巷子的转角处都可能遭遇文化的印迹。滇缅抗战博物馆馆址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氏的宗祠散建在民居中,风格各异。寸氏宗祠是和顺的标志性建筑,融入了南亚和西方建筑设计的元素,透露出中西合璧的韵律之美。宗祠大门借鉴了罗马式拱门的建筑造型,门外两道月台和左右矗立的两个高大标杆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宗祠是离家漂泊的游子们回家寻根的血脉圣殿,而百岁坊则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其中贾氏百岁木牌坊中门门楣“民国人瑞”四个字为云南省都督蔡锷所题,水碓李氏石牌坊上有云南省主席唐继尧题写的“天姥峰高”。</p> <p>小河每隔一段都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有村妇在里面洗涮。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总共有六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p><p><br></p><p>和顺村头的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p><p><br></p> 商业化席卷全国的古镇,但最可怕的是人心的商业化。庆幸的是,今天的和顺依然恬静,人心依然古朴,这应该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那就来这里,感受古镇里的慢时光。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5l_jq-EtxtwUuM0d4IW2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