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夏花红似火,情深似大海。</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年初,荆楚剧坛曝出了个新鲜事,就事本身而言,很难说是惊天动地,也算不上什么英雄壮举,其义却是有史生以来破了天荒,大可谓震古烁今的了。</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先是以央视网为首的十几家官网(媒),关爱一个寂寂无闻病人、三无作家一一“寿面爷爷”。其实,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死而复活,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活得还蛮滋润。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点爱好竟受到大家的肯定与支持。两报一台由此及彼,宣传重心又转移到关注一个逝者一一著名艺术大师张巧珍。</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这个台,就是湖北广播电视台。这个报,就是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她们用个性文字,发国家正声。除诠释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地生根,制度优越性开花结果外,个中似别有一番含意不得不引梨园弟子好生思考一下。</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 这里先谈由长江日报知名记者万凌同志,深入社区家庭釆写的“两报同挺一‘传’”一一《楚剧de女儿张巧珍传》的故事吧</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有生之年想为振兴武汉戏码头尽一份力</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一一76岁de“寿面爷爷”笔耕不辍为楚剧大师立传</b></p><p> </p><p> </p><p> </p> <p> 身穿牛仔衬衣,满头银发扎成马尾辫,摇着纸扇谈笑风生。半年不到,网红“寿面爷爷”康复后的状态好到让记者有些惊讶。</p><p> 今年2月,武汉中心医院为76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易俗准备了一场特殊的寿宴,给予老人战胜病毒的勇气。“寿面爷爷”随之火遍全网。在各方的救治和关心下,易俗于3月初病愈出院。</p><p>“出院后,我的老胃病莫名好了,睡眠基本正常,心脏也没有问题,核酸检测N连阴。身体棒着呢!”易俗说,上个月,他到社区卫生院接受心理测评,一口气回答医生提出的20多个问题,逗得医生哈哈大笑。</p> <p><b> 01.通过女儿在美国讲述武汉抗疫故事</b></p><p><br></p><p> 退休前,易俗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的编剧,写(合作)过大小十余部剧本。另有诗歌、散文集以及十余篇理论文章。多年来,他仍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p><p> 今年3月4日,易俗病愈出院后就着手创作抗疫纪实三部曲:《天使拽着我闯过了鬼门关》、《回家》和《三无作家》。在老编剧的笔下,护士们既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又是知冷知热的亲友。</p><p> 易俗告诉记者,住院半个月后,他出现厌食、失眠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两位家人相继成为“疑似”和“确诊”病例,也住进了医院,他心里十分愧疚,加上对病毒的恐惧,他一度有些绝望。</p><p> 为易俗打针的护士吴曼觉察出异常,特意在微信上鼓励他:</p><p><br></p><p> <b> “易爷爷,您一定能回家,要有坚强的信念。病毒没有您想象的那么厉害。它欺软怕硬,千万不能怕;您怕它,它就会肆无忌惮地吓唬您。您弱它就强,您强它就弱,加油!”</b></p><p><br></p><p> 2月9日是易俗的生日,他没想到在医院还能吃上长寿面和蛋糕,不由得感动落泪。后来,他才知道这些都是护士黄如娴趁难得的轮休赶制出来的,她还翻箱倒柜地找出蜡烛和寿星帽。为了表达谢意,易俗作诗一首:</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病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少亲少故宾朋杳,无酒无肴病室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蜡翩跹情义暖,葱花素面御家餐。</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隔衣隔罩心相近,同死同生手足桓。</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众志成城平大疫,悬壶天使普天安。</b></p><p> </p> <p> 这首诗后被易俗收入抗疫纪实三部曲之《天使拽着我闯过了鬼门关》。“没有他们,我可能真的挺不过来。”易俗说,朋友们之前不知道他感染新冠肺炎,看到各大媒体关于长寿面的报道后,纷纷发来慰问和祝福的话语,让他的精神为之大振,加速病情好转。</p><p> 出院后,易俗坚持把住院和康复隔离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成篇,发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和大批文友。远在美国西雅图的小女儿跟他说,身边的同事、朋友经她了解到在武汉真实发生的抗疫故事后,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p><p> 7月9日,易俗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做例行检查,恰好碰到南宁市电视台来汉录制节目。他听闻援鄂医疗队护士梁小霞牺牲的感人事迹后,当场委托其家乡的媒体向其家人捐款5000元,“以此表达对全国抗疫医护的崇高敬意”。</p> <p><b> 02.采访百余人几易其稿为楚剧大师立传</b></p><p><br></p><p> 易俗在病危的时候还牵挂着一笔未了的文债——耗费他十年心血、采访逾百人创作而成的《张巧珍传》尚未收尾,这是他的挚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传承人张巧珍的临终遗愿。“我必须好起来,大师传记凝结着众多楚剧人和楚剧爱好者的心血!”</p><p> 易俗告诉记者,他与张巧珍在楚剧团共事几十年,他们共同见证了楚剧的兴衰,张巧珍悲苦的身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高深的艺术造诣都让他无比感佩。几十年前,他开始寻访张巧珍的同乡、同学、老师和戏迷,获得一手素材,并于2010年在一家知名小说网站上连载长篇非虚构文学《楚剧皇后张巧珍传》。</p><p> 在深入采访100多人后,2017年易俗在原稿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内容和细节,于去年完成30余万字的《楚剧一代悲后张巧珍传》。</p><p> “我把改过的章节发给全国戏曲界的名家征求意见,他们提出不少宝贵建议。”易俗说,为了传承楚剧文化的精髓,他下决心启动第二轮修订工作,不料被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数月。</p><p> 回家后,他重新提炼主题、打磨细节,为了确认第一章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是否符合时代背景,他专程到武汉市图书馆翻阅20世纪50年代的报纸。在此过程中,易俗意识到张巧珍是“为了楚剧而生的,是党和楚剧拯救并哺育了她”。最终,易俗决定把书名定为《楚剧的女儿张巧珍传》。</p><p> 给他庆生的85后护士黄如娴看到传记节选,第一次上网搜楚剧《咏梅》的视频,还特意写了一段读后感:</p><p><br></p><p><b> “第一次看楚剧,它好像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门。又看了寿面爷爷写的书稿节选,我觉得应该学习张大师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的拼搏精神。认真的坚持和谦虚好学,是我们青年人走向远方所必需的。”</b></p><p><br></p><p> 黄如娴护士告诉记者,作为湖北人,看到易俗老先生为了传承楚文化孜孜不倦,她十分钦佩。</p><p> 采访过程中,易俗时不时用扇子打起拍子。在记者的请求下,他在家中表演了一段楚剧经典唱段《访友》,一气呵成颇有名角范儿,看不出他曾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p><p><br></p><p> <b> “经过这场疫情,我愈发感受到党和国家是每个个体的强大后盾。就像没有新中国,就不会产生张巧珍等一批楚剧大师,也就没有楚剧的今天。我有生之年的心愿就是完成大师传记,为振兴武汉戏码头尽一份绵薄之力。”</b></p><p><br></p><p>易俗说。</p> <p> </p><p> 上面乃长江日报记者万凌的生动报道。顺此对报社领导和万记者不畏风险,深入患者家庭的工作作风表示衷心感谢!</p><p> </p><p> 我再谈谈《康复者说 ·易俗专访》,此乃湖北广播电台湖北之声知名主播夏叶撰写并播出的节目,文中她曾意味深长地问我道:</p><p><br></p><p> <b> “您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b></p><p><br></p><p> 我想:自从捡回一条老命的那一刻起,心中时常挤满一个本能而又沉甸甸的大问号(下面的话太大,仅冒昧的借用一下)即:</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国家救活了我,我该为国家做点什么?</b></p><p><br></p><p> 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p><p><b> “为了实现楚剧大师张巧珍的遗愿,长篇非虚构文学《楚剧de女儿——张巧珍传》书稿,尚未收尾。愿在有生之年,力争不留“乱尾楼”,不搞“豆腐渣”,在适当的日子竣工。这便是我的打算,更是为了感恩。”</b></p><p><br></p><p> <b> “还戏于民、惠及大众”。 </b></p><p> 前天,著名楚剧剧家罗慕磊也是张巧珍时代的见证人,他看了《两报一台同挺楚剧大师张巧珍》本文后,不假思索地直言:</p><p> </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张巧珍,名副其实,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值得立传,立上舞台。”</b></p><p> </p><p> <b> 在此,我重申:热烈欢迎一切弘扬传统文化,热爱楚剧的纸质媒体和影视界剧作家,为楚剧的传承与振兴出把力,热望关注、支持《张巧珍传》的连载、出版、改编等工作,更欢迎有兴趣的企业家考量张巧珍大师品牌效应与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转化和人文景点的开发。本人合作的最高宗旨:</b></p><p><br></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还是那句老话——“为了感恩。”</b></p><p><br></p><p> </p><p> </p><p>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原编剧易俗</p><p> 于2020年7月18日</p><p> </p><p> </p><p> 转发之《为振兴武汉戏码头尽一份力》文/长江日报记者万凌;摄像/万凌 陈丰;修图/易俗</p><p> </p><p> </p><p>易俗通联:</p><p>邮址:tysr998@sina.com /QQ 号:1121652618 </p><p>手机:15972902328/ 微信号:15972902328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