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6fbb">皖南之恋(八)——徽州女人<br>苇 叶</font><br><br></h1><h3>徜徉于徽州古村落狭长逼仄的小巷,常于不经意间瞥见高高的马头墙下,有俏丽的女子或推门而出或掩门而入,那一袭红衣白衫或纤纤素手,与灰白厚重的马头墙形成的强烈反差,禁不住惹人遐思万千——不知无数个过往岁月里,那马头墙下倚偎过多少女子,压抑过多少无奈的春心?所以走马皖南,我在感慨那一幢幢雕梁画栋、典雅精美的古建之余,禁不住又把目光留在斑驳历史中依稀闪现的绰约身姿——徽州女人。</h3> 徽州出名,一是徽州商人,二是徽派建筑。但这两者,都离不开徽州女人。是徽州女人成就了徽州商人,是徽州女人支撑着徽派建筑。<br>我们在每一座深宅大院内的厅堂里,几乎都能看见分靠于两侧山墙的半圆的餐桌。那原本是一张整圆的桌子,只是老爷外出做事经商了,家中的正房与偏房只能每人用半张桌子就餐,什么时候盼得老爷回了家,才能拼到一起共享团圆。<br>徽州素有早婚习俗,通常男子十四五岁便要成家,多娶本乡姑娘为妻,学徒期满,店主给假三月完婚,之后便劳燕分飞,外出经商。另一种情况是,年轻男子在外打拼,混出点名堂后再荣归故里娶亲。因为徽州自古“八山一水一分田”,少许的田产,无以养家,年轻男子只得外出经商,以谋生计。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对于婚姻,女人一向看重于男人。但即便再重,也是被动。男人一顶红轿,娶回一个女人,便娶回她的一生——将她往马头墙里一丢,马头墙仿佛马圈,便成了她一生的禁锢。<br>男人外出,无不立志挣钱,但商海多风波,一去经年,断梗飘萍。即便情浓意重,也得几年才能回家一次。若按每三年探亲三个月计算,夫妻一生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也过三年多,所以从前徽州有“一世夫妻三年半”之说。<br>男人外出,尽管只是打工仔的命,但四处奔波,既苦又累,更有性的压抑。有时兜里有俩钱,独倚高楼、残灯孤枕,往往耐不住寂寞,难免眠花宿柳,暮宴朝欢。或者挣钱多了,当了老板,则另娶一房,过起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两头大”生活。<br>然而,“留守女人”呢? 由于历史上徽州文风较盛,殷实之家女娃大多能识字读书。所以徽州女人大都温婉贤淑,妩媚清雅。但在短暂的新婚燕尔、“商人重利轻别离”后,妻子在家则要顶起大半个宅院,为男人操持家务,侍奉老人,生儿育女。<br>然而体力上的劳累倒还能受,最难熬的是凄苦的等待,无尽的孤寂。夜夜青灯,日日企盼,何时是个了?<br>且听乾隆年间、徽州才女汪韫玉的《鹧鸪天•听雨》,是怎样的一曲凄然凝绝:<br>松籁萧条烛影幽,雨声和漏到西楼,金炉香断三更梦,玉簟凉生五月秋。人寂寂,夜悠悠,天涯信阻暗凝愁,疏帘到晓檐花落,滴碎离心苦未休。 庭院深深深几许,楼高不见章台路!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不知有多少寂寞的心灵在忍受着相思的煎熬。“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在经历了无数的等待之后,也许在某一个清丽的早晨,在某一处深深地巷子里,突然鸡鸣犬吠起来,某一个幸运的女子,迎来归家的夫君。久别重逢,泪眼相拥,缱绻缠绵,鱼水尽欢。但在短短数日的相聚之后,又是漫长的别离。长亭更短亭,何日是归程?<br>所以留守的徽州女人,实际是在守活寡。这就是徽州女人的宿命。从她嫁到夫家开始,便注定了她要厮守一生,期盼一生。 思妇变怨妇,怨妇要倾诉。留在老家的徽州女人独守空房,便把积郁心中的哀怨,编成合辙押韵的词儿,遇上情绪不佳时,便抑扬顿挫地哭诉起来,常常是一女先哭,引得众女陪哭。当然是各唱各的词,各哭各的调,不过主题都是春闺怨妇的内心独白。且听徽州小调《宁愿嫁给种田郎》是怎样的催人泪下:<br>悔呀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br>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高楼房,<br>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床。<br>早知今日千般苦,宁愿嫁给种田郎,<br>日在地里忙耕作,夜伴郎哥上花床……<br>又有《前世不修》民谣这样唱道:<br>前世不修生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br>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电视连续剧《徽州女人》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剧作开篇便借程家老太太做大寿的喜剧情节,丰富细腻地透露了留守女人的悲哀。其中有这么几层含义:一层,重男轻女,老太太抱孙心切;二层,在外经商的俩儿子几年才回家一趟;三层,合府欢庆,既庆大寿,又迎主人回府;四层,女人渴盼与男人团聚的梦想终于实现。<br>且看剧情:老太太亮出程家老祖宗传下来的送子观音香炉,深情地回忆当年卧房里点着香炉祈祷的虔诚,然后激励面前的大儿媳“看你们谁能够先替我添一个孙子!”<br>旁边站着的管家趋奉道:“当然是大奶奶了。五年前大老爷回来以后,大奶奶不就有了怀珠小姐?这次回来,老太太您就等着抱孙子吧!” 丫环赶紧要把香炉送到大奶奶房里,老太太说:这样吧,这次大爷和二爷一起回来,咱们先把香炉放在家祠的观音像前供着,等到他们兄弟二人回来以后再轮流放到各房去。对于老太太而言,这自然是“利益均沾”的周到安排。然后就是大办喜宴。但最有意思的是二房为迎夫君回府,在房里挑选衣服的情节:她一边骂骂咧咧地责备丫环,一边气愤地胡丢乱扔看不中的衣服,而发泄更多的是几年来独守空房的苦楚:<br>这个程嘉轩,<br>一结婚就把我丢在家里不管不问地!<br>早知道这样,<br>我还不如嫁给一个穷汉呢,<br>也好朝夕相处地过日子。<br>俗话说的好,狗啃骨头猫闻猩。<br>你瞧这个大院子里,还有一点男人气啊?<br>看门护院的狗是条母的不说,<br>我看啊,这大宅子里连老鼠都是母的……<br>这次要不是老太太过寿,你看他能回来? 这一通抱怨,虽然有些刻薄,却是一位深锁春闺的少妇,对于长期感情寂寞和性的压抑的一段真切的内心独白,一番淋漓的控诉。<br>连续剧《徽州女人》是官方拍摄的,宏村却有他们自己定期推出的大型旅游实景文化演出——《宏村•阿菊》,再现的便是徽州女人贤惠、勤劳、持家、教子,以及忠贞如一、守护家园的故事。<br><br> 初冬时节,寒雨凄厉。我和驴友踏着皖南古村落绵长的青石板路,蜿蜒而行,透过淅沥的雨帘,隐约感到戴望舒的《雨巷》蓦然袭上心头:<br>撑着油纸伞,独自 <br>彷徨在悠长、悠长 <br>又寂寥的雨巷 <br>我希望逢着 <br>一个丁香一样地 <br>结着愁怨的姑娘 老实说,没有遇到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一幢幢民宅从我的身旁次第退去,历史的烟云也从我的心头渐渐隐没。但是怀有丁香情结的徽州女人,却悄悄地钻进我的心头,挥之不去。这份情怀,不在别的,只是觉得男人——成功的徽州商人亏欠了她们什么,连着历史,连着今天的我们也亏欠着她们。所以,在一堵高高的马头墙下,我望见一方窄窄的小窗时,不禁痴痴地怅想,那寂寞深闺中到底锁住了多少跃动的青春?那一寄小窗,可是男人的同情和关爱,让女人透透气、看看景,抑或是自私的担忧,怕女人撑不住寂寞,红杏出墙?而高墙罗幕中的女人,是否想过将花枝伸出墙外,沐浴外面的春光,花堪折时直须折? 这是一道极其沉重的命题,不忍遐想。 <br>不过,在徽州,在那高高的马头墙下,有多少扇窗户,便有多少双怅望的眼睛……<br>噫吁嘘,瞩望幽窗,笔者且吟《七绝》一首,以慰寂寥:<br>幽幽秀苑几经春,只见蜂蝶不见人。<br>打起黄莺无去处,纷纷暮雨掩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