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江安——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p><p>古汉安八景:即钟峰耸秀,流杯回觞,翠屏壁立,青云架笔,碧峰秋榜,胡佯仙迹,西江夜月,金鸡晚渡。 </p><p>江安县历史悠久。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割江阳县地置汉安县,属江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江安县。县治所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迁武宁寨,即今江安镇。江安县1949年12月5日解放,现属宜宾市,治所在江安镇。</p><p>江安县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面环水,南面靠山,长江和育江在县城北面城墙的石崖下交汇,气势雄浑,水波浩荡。县城的城墙古老而雄伟,城墙建筑在江岸陡峭耸立的石崖上,石崖上依稀可见的青藤和古树,使古城墙壮观而不失清幽。县城南面背靠巍峨的南屏山,南屏山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四季常青的树木和竹子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掩映着古色古香的江安县城,使县城平添了一种韵味。清朝乾隆年间的泸州牧林良铨曾作《巡江安》一诗描绘江安:</p><p>石城如画出,苍翠映城楼。</p><p>高堞临双水,平沙撼一洲。</p><p>桑麻云外见,烟火望中收。</p><p>寄语鸣琴客,青山照碧流。</p><p>林良铨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江安县城的地理风貌。江安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安景地和古迹,江安自古有八景:即钟峰耸秀,流杯回觞,翠屏壁立,青云架笔,碧峰秋榜,胡佯仙迹,西江夜月,金鸡晚渡。</p><p>钟峰耸秀是指城南的镜子山,因山形如钟鼎而得名。山上林木参天,山上有龙潭、龙洞,半山腰建有寺院红佛寺,历经历史尘埃,至今仍佛钟声声,烟火不断。</p><p>流杯回觞说的是在红佛寺山脚下有一条清泉曲折回流,在流水上放置酒杯,杯子在水上漂流回转,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喝酒。古时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喝酒吟诗,留下很多优美的传说。</p><p>青云笔架在红佛寺的西边,三座陡峭的山峰构成“笔架”,其间有瀑布飞流直下,高达40多米。</p><p>翠屏壁立一景在城南的镜子山以东,座座山峰陡峭削壁,险不可攀,就像山的屏障。</p><p>胡佯仙迹因胡佯洞的优美传说而得名,相传唐末曾有一位胡佯道人在洞中修炼成仙。胡佯观依崖就洞而建,气势宏大,在观中可俯瞰波澜壮阔的长江,还可远眺百里外的方山和道祝山两座道教仙山,胡佯观可以说集自然景观和道家文化于一体,可惜的是现在只存遗迹。</p><p>碧峰秋榜传说江安一座名叫挂榜山的山上只要有吉兆出现,秋天必定有人中黄榜,取功名 。这也难怪江安历史上出过那么多进士举人,据说都与挂榜山上的吉兆有关。</p><p>西江夜月充满了诗情画意,西江即育江,从古至今人们习惯把流经县城西段的育江叫西江,西江口是育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西江口河岸的山崖上有始建于宋代的安济庙,此庙因明代壮元杨升庵题写《安济庙榕树》一诗而得名,此处有清代皇帝题字《题榕阁》的金扁。在阁楼上是赏江月观渔舟的好去处。《江安县志》如是描绘景致:“江边渔火,远楼钟声,洲上人家,轻摇竹影,月夜泛舟,其赏心乐事也。”</p><p>金鸡晚渡这一景致在夕阳西下的江安渡口随处可见,船工摇着木船,载着回归的游人,在夕阳照得通红的江面上行驶,这时江岸归鸟噪林,别有一番景致。金鸡晚渡也许因此而得名罢。</p><p>江安不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历史古迹遗址众多,而且江安历代人文荟萃,古代时,苏东波、苏辙、范成大、黄庭坚、杨升庵、王士祯等诗人文士曾在江安做官或流寓,给江安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和文人遗迹,对江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江安更是文人知士辈出,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傅增湘,著名学者朱青长,著名史学家周传儒,著名书法家黄稚荃等。他们都是出生在江安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受江安文化养育的名人知士。傅增湘1905年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女子公学,随即又开办了高等女学,开中国女子教育这先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朝廷任命傅增湘为直隶提学使,掌管河北省教育工作。傅增湘不遗余力倡导新学,成为我国新学的先行者。周传儒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英国史学会理事,他先后撰写了《新撰世界史》、《意大利现代史》、《西伯利亚开发史》、《南美洲地理》,还翻译了《大百科全书》的地理部分。在成都的望江公园、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许多名胜古迹地,都可以看到一个叫杜邻的人撰写的楹联、匾额和诗词文章,这个人就是黄稚荃,一个集“诗书画史”四绝著称的江安才女。黄稚荃为李白故里江油太白伺撰写的对联可见其才气,对联曰:</p><p>才笔九州横,想海岱东游,洞庭西泛,山川无遁形,妙句奇篇侔造化;</p><p>长庚千古耀,对匡山耸翠,涪水青萦,池馆饶幽意,清风朗月盍发来。</p><p>说到江安的文化,不得不说到国立剧专对江安的影响,1939年4月,设在南京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为躲避日军轰炸向后方转移,经重庆辗转来到江安,一住就是六年。在江安为中国戏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戏剧精英,如谢晋、项堃、张瑞芳、温锡莹等。剧专就办在江安西城的文庙里,文庙是供奉孔夫子的地方,孔子是大教育家,剧专是办教育的,他们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剧专在江安办得很红火。当时江安的国立剧专,集中了我国戏剧界的知名人士,余上沅、曹禺、吴祖光、洪深、焦菊隐、张骏祥、吴晓帮等,可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曹禺在江安写出了《蜕变》、《北京人》等作品。《蜕变》等名剧就是在江安首演的。剧专解放前招生804人,就有519人在江安上过学。中国老一辈戏剧家几乎都在江安任教或学习过,江安国立剧专因而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摇篮。江安历史文化沃土养育了剧专,而剧专文化积淀至今仍影响着江安。</p><p>江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影响着它的民俗文化,距江安县城约二十公里,有一座始建于明代,完善于清代的庄园,这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俗博物馆:夕佳山庄园。庄园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有大小房间108间。庄园前为门楼,大门两侧置东西两楼,前厅、正厅依次排列一条中轴线上,楼厅之间间隔两个大天井,天井左右为厢房,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大四合院。左右两侧的厢房又组成许多小四合院,客厅、书房、琴房、戏台、错落别致分布其间。整坐庄园结构宏大,布局合理,开合有序,堪称古代庭园建筑的精品。</p><p>庄园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更是令人叫绝,庄园石栏杆、石台阶、石柱础上的石雕巧夺天工,匠心独运,这些精妙绝伦的雕刻告诉你什么叫做鬼斧神工。屋檐、门窗上的镂空木雕,刀法细腻雕工精湛,雕刻的龙凤花鸟,人物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神韵。</p><p>夕佳山庄园后山有一片面积达60余亩桢楠林,桢楠棵棵高大挺拔,每年清明节前后,上万只白鹭飞来,在树上筑巢栖息,成为夕佳山庄园一道迷人的景观。</p><p>夕佳山庄园典雅的园林建筑和古朴的民风民俗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也吸引来大量影视剧把这里作为拍摄景地,这里也先后拍摄了《草莽英雄》、《傻儿师长》、《世纪人生》等三十多部影视剧。夕佳山庄园是著名导演谢晋在四川唯一的拍摄基地。</p><p>江安古老而美丽,深厚的文化和古朴的民居使曾在这里流寓和生活过的人,都对她情愁惦念,流连往返。吴祖光老先生离别江安四十多年后重回江安,在国立剧专旧址前热泪横流,思绪万千,动情地写下了:“长江一线情意牵,北望青青四面山,四十四年寻旧迹,几生修得住江安。”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附:1、中国戏剧摇篮——江安国立剧专</p><p class="ql-block"> 2、一代电影艺术大师谢晋同泸州作家面对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戏剧摇篮—江安国立剧专</span></p><p class="ql-block">说起中国近代电影,就不得不说谢晋,他5次获得中国电影“百花奖”、3次获得“金鸡奖”,《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等经典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p><p class="ql-block">说起谢晋,就不得不说宜宾市江安县,这个被称作“中国戏剧摇篮”的地方,培养出了200多名颇负盛名的艺术家、作家、导演、演员等。这里,是谢晋导演生涯的开端,更是他和夫人徐大雯情定终生的起点。</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几经辗转,迁至宜宾市江安县。1941年,热爱艺术的谢晋瞒着家人,来到江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从此,谢晋与江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我最黄金的年华,是在江安度过。”</p><p class="ql-block">日前,记者前往江安,走访了国立剧专周边的市民、当年见证国立剧专活动的一些幸存的老人、特别是国立剧专史料江安陈列馆馆长张毅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了约会,陈怀皑和蔡安安成“电灯泡”</span></p><p class="ql-block">一米八的高个子,帅气的脸庞……在江安国立剧专时,谢晋是出了名的“护花使者”,也是学校的“校草”。身材魁梧、血气方刚的他,只要看到女生被欺负,都会出来打抱不平,深受女生们倾慕。曾经有一位叫蔡文琪的女同学被男生欺负,谢晋撸起袖子上去就是一拳,把那位男同学打的鼻青脸肿,落荒而逃。</p><p class="ql-block">国立戏专一墙之隔,是江安女子中学。校花徐大雯在当时风靡全校,成为了所有男生爱慕的对象,连当时江安伪警察局长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1941年底,女子中学排练戏剧《回春之曲》,徐大雯在剧中扮演“梅娘”这一角色,国立剧专指派年轻的谢晋去帮助指导。秀发飘逸、眉目清秀、能歌善舞……正直青春年华的谢晋第一次见到台上美丽的“梅娘”,就有了心动的感觉。从此,开始了“猛烈的追击”。徐大雯也被高大帅气、充满正义感的谢晋深深吸引,两人逐渐擦出了爱情火花。</p><p class="ql-block">“谁叫你当年经常叫我传递书信。”2002年,谢晋和徐大雯回到江安时,邀请了徐大雯女子中学的6位结拜姐妹聚会。聚会上,老五罗雅君开起了谢晋的玩笑,说起传信的往事,谢晋则一个劲地傻笑,也不时凑热闹地回忆着自己当年追求徐大雯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当年罗雅君家住紧靠江安县城的长宁县梅白乡,星期天学校没课,她们6姐妹同国立剧专的谢晋、陈怀皑等青年男女就常常沿着乡间小路步行去她家玩。离罗雅君家不远处有一座小桥,桥畔有一笼翠竹。风华正茂、开朗顽皮的谢晋每次走到桥畔,就常常手攀竹竿,吟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p><p class="ql-block">在当时,学生间的恋爱是不允许的,谢晋和徐大雯为了随时能约会,想尽了各种办法。</p><p class="ql-block">木梯成了他们偷偷见面的工具之一。由于两校仅有一墙之隔,他们便约定,每天下午放学后,同一个时间在篮球场边,透过墙见面。谢晋悄悄找来木梯,搭在国立剧专的围墙上,爬上墙与站在女子中学篮球场的徐大雯谈天说地。</p><p class="ql-block">有时,见面地点也会换到女子中学的大门口。由于男子不能进入女子学校,谢晋只有和保安拉拢关系,通过保安传话徐大雯,一人站校门内侧,一人站校门外侧,“隔空对话”,有时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见面时,总是带上陈怀皑当“电灯泡”。</p><p class="ql-block">周末,谢晋和徐大雯会去城郊的红佛寺游玩。郊外的出行,两人总会找各种借口把仅二三岁的蔡安安带上打掩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争校花,和伪警察局长较劲</span></p><p class="ql-block">“那时国立剧专名人云集,我们女子中学的许多女生不知道国立剧专的谢晋,可剧专的学生大部分倒知道女子中学有个徐大雯哩。”罗雅君曾在回忆时说,当年江安伪警察局长拼命追求过徐大雯,想纳为妾,但始终遭到拒绝。</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长江边水码头、古色古香的江安县城,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条大街的正中,当地人称为“大十字”。位于“大十字”靠南街西街的转弯处,有一栋明清时期的建筑叫谯楼,站在谯楼上,四条大街尽收眼底。古朴的谯楼,成了当地人谈天、喝茶、约会的最佳去处。谢晋的20岁生日那天,约了“灯泡”陈怀皑等人,在谯楼过生日,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向徐大雯正式求婚。</p><p class="ql-block">伪警察局长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带着人马,以“男女授受不亲,有伤风化”为借口,将谢晋抓进监狱。第二天,徐大雯也莫名其妙地被校方开除。</p><p class="ql-block">这可急坏了徐大雯。为了救出谢晋,徐大雯四处奔走,跪求老师、同学帮忙,多次找县长等。最后,在国立剧专校长余上沅、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等人的奔走呼号下,伪警察局长迫于各方压力,不得不把谢晋放出来。颜面丢尽的伪警察局长,咬牙切齿,要找谢晋秋后算账。</p><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两名年轻人为了爱情,决定“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谢晋和徐大雯最终喜结连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了充饥,春节“偷”腊肉香肠</span></p><p class="ql-block">在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谢晋受到了中国著名戏剧家曹禹、焦菊隐、马彦祥等师辈的亲自教导和培育,与陈怀皑、王永梭、刘厚生等成了同窗。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苦中作乐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谢晋最后一次回到江安参观国立剧专陈列馆时,望着以前他们用过的早已破旧的课桌,谢晋说,当年读书很辛苦,同学们吃的是沙子饭,点的是桐油灯。为什么点桐油灯?谢晋说,先前寝室里点的是菜油灯,由于生活贫困,同学们把点灯的菜油用来炒饭吃了,校方知道后,就在菜油里面掺了一半桐油,很多同学吃了拉肚子,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1941年除夕,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江安城到处张灯结彩,热闹异常。当时,曹禺借住的当地“土豪”张某家里,置办了一些年货,堂屋前挂了一些腊肉香肠。无钱回浙江老家的谢晋,只好留宿学校。节日期间,饥肠咕噜的谢晋和几名同学为了解馋,便到曹禺老师家,以请教问题为借口。谢晋和同学们轮番请教,赖着不走,到午饭时间,热心的曹禺留谢晋和同学们吃饭。</p><p class="ql-block">吃了上顿愁下顿,谢晋又和同学们打起了鬼主意,特别是张家堂屋前的腊肉香肠,引得他们直流口水。为了“偷走”腊肉香肠,几人齐心协力,一些同学和张家人插科打晕聊天,一些人则趁机溜到堂屋前,“偷走”墙上挂的腊肉香肠,塞进自己的长衫内,大摇大摆、堂而皇之的离去。回去后,几人东拼西凑,买来土酒,和着“偷来”的腊肉香肠大快朵颐。</p><p class="ql-block">谢晋等人自以为做的很聪明,实际上张家人知道自己的腊肉被几名穷学生拿走了一部分,只是江安人的大度和包容,让穷学生们苦中有乐。正如剧专校友、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刘厚生在回忆时说道,江安人民以博大的胸怀,对国立剧专师生的厚爱和包容,让他们终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