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州大佛坝蔡氏姓氏源流暨先祖善行功德录

果果

<p>编撰:果仁。</p><p>校对:义元。</p> 前言 <p class="ql-block">  2019年季冬,蔡氏宗亲在微信上组建了“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宗亲群”,还成立了三修族谱领导小组。为了普及和发扬老谱所记先祖们的优秀事迹,果仁将老谱文字部分所使用的文言文加以句逗处理、生僻字词释义、译为白话文后以《蔡氏大佛坝洪保堂谱记事迹讲座》为名传到群里,共发二十余讲。讲座发出后反映良好,宗亲们为先祖的善行功德所感动,纷纷要求打印成书,以方便进一步学习和激励后人。为满足需要,今将上次讲座内容重新整理为十八篇,配以插图,经义元前辈校对后,制作成“美篇”,重命名为《蔡氏资州大佛坝姓氏源流暨先祖善行功德录》。并将该“美篇”打印成书,以飨各位宗亲。</p><p class="ql-block"> 其中收录在美篇中的先祖善行功德:</p><p class="ql-block"> 有避难途中、情急之下“弃子存弟”事迹载州志的登云公。</p><p class="ql-block"> 有儿时不入市井,日依村塾听讲读的维藩公。</p><p class="ql-block"> 有洁身自好,甘当里长头人也不当“不无好处,但恐坏心眼”之官的瑀公。</p><p class="ql-block"> 有知耻而后勇,从少不喜书,受妇翁礼意甚疏之耻,奋而攻读位列增生,继而学陶猗之术富甲一方的泽侣公。</p><p class="ql-block"> 有道光时期经修资中文庙的泽棠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一件件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是蔡氏先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宗亲们慢慢品读,并继承和发扬其优良品德。</p><p class="ql-block"> 2020年仲夏,果仁敬写于资中城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目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蔡氏姓氏源流及变迁</p><p class="ql-block"> 二、洪祖</p><p class="ql-block"> 三、一世祖万銮公</p><p class="ql-block"> 四、洪祖后裔长河堰分支及其余分支</p><p class="ql-block"> 五、首修族谱</p><p class="ql-block"> 六、再修族谱</p><p class="ql-block"> 七、三修族谱</p><p class="ql-block"> 八、世次传承、字辈演变概况</p><p class="ql-block"> 九、字辈谱</p><p class="ql-block"> 十、关于网络家谱</p><p class="ql-block"> 十一、蔡家寺碑刻诗文三首</p><p class="ql-block"> 十二、二房登云公一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三、长房学孔公一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四、长房学圣公一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五、三房文杰公一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六、二房廷峥公一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十七、三房善字辈蔡军识</p><p class="ql-block"> 十八、蔡氏长河堰分支历史名人</p> 一、蔡姓源流及变迁 <p>  蔡氏家族源自距今五千年前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黄帝支裔。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姓是十二姓中的第一姓,而蔡氏即为姬姓中重要的一支。</p> <p>  距今三千年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把八个弟弟分封于各地,其中五弟姬度被封于河南上蔡建立蔡国。蔡国即为姬姓候国,与周王室同宗。</p><p> 姬度公受封蔡国首任国君后,武王逝世,其子成王继位。成王是度公的侄子,称度公为叔、即叔度(注:成王理应称度公为叔度,但蔡氏子孙岂能与成王平辈,亦不敢称叔度公,应称度公。若干年来史书上都称叔度公,蔡氏子孙亦无法更改,但蔡氏子孙应心知肚明:人称叔度公实则为度公)。度公受封于蔡国,于是世人借成王称其为蔡叔度。</p> <p>  距今二千六百多年前(公元前477年),蔡国传二十三世、二十五君,历时六百余年。蔡国曾三迁城垣,后为楚所灭,齐候出逃,于是蔡氏公族或迁或逃,为避祸乱远迁循迹各地,从此不复姬姓。族人以国为氏,以国为姓,姓氏合一。至今三千余年,蔡氏宗亲遍布世界各地,万派同宗,其本源在河南上蔡,根系度公一人。</p> <p class="ql-block">  《蔡氏万俸家乘》记载:“吾族自克庸肇封(克:战胜、攻取;庸:这里指功勋,功劳;肇:这里指创建的意思;封:古代帝王把土地、爵位等分给子女或功臣;肇封:创建封国。克庸肇封:克敌制胜,建立功勋,得到封赏,创建蔡国。),国开于蔡后,即以国为姓,递传数朝,哲士挺生,文人迭起(注:挺生:挺拔生长,意为杰出;迭起:交替而起,接连出现)。及至九百多年前宋神宗时期(公元1068——1085年间),有蔡襄公者八男衍庆(衍庆:绵延吉庆)。因鉴当时之势,虑远谋深,爰命徙居八省,以避其焰。(注:是什么力量能使蔡襄公之后裔、绵延吉庆的蔡氏八大家族感到有灭族之患?又是谁命令他们`爰命徒居八省'以避其嚣张气焰?谱书未说,也不敢说。这八男是谁?也无从知晓。但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正是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进行时。只有这样大的运动和变革方可动摇这些豪门旺族)。惟吾鼻祖乃迁楚北之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持家有道,生齿益繁,历宋及元,族皆如故。传自明初(距今650年前),我入川始祖洪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l369年)乃由楚迁蜀,相其阴阳,观其流泉,遂居于资东之大佛坝焉。”</p> 二、洪祖。 <p>  蔡公讳洪,大佛坝蔡氏入川始祖。由于口耳相传,造成音同字不同,故长河堰洪祖后裔称其为鸿祖。</p><p> 据清光绪戊子岁(1888年)编撰的《蔡氏万俸家乘》记载:“公系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羊马河蔡家港民籍。明正统洪武二年(1369年)由楚迁来四川成都府资县化上乡大佛坝扬家湾,即今资州东一里地名大佛坝祖屋湾是也。”(里:行政区划。设有里长。)</p><p> 洪祖为什么不远万里,舟车劳顿,拖家带口远徙蜀地呢?元末明初,经过二十多年战乱后,明成祖朱元璋为了平衡全国各地人口,巩固统治,从而开展了一次明初大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政策,在十五年时间内将百万以上的人口迁移到全国各地。洪祖由是而入川。</p> <p class="ql-block">  洪祖有多个儿子。已知随洪祖入川的有始祖妣章氏,七男添保。族谱记载:“洪祖来资时,始居北田,因距城太近,徙宁国寺,仍嫌为近,计图远迁。时有徙入安岳者,公欲往择居。路经大佛坝,彼时有庙在山巅,时傍晚,公剌宿焉(剌:采取)。夜半忽有呼公名者,谓是地即若地也(若:如像。呼公名者说:这个地方就如你想找的地方)。虽不甚膏腴(肥沃),而子孙可期绵远。盍居诸(盍:何不。居诸:借指日月、光阴。即:何不在此过日月,度光阴)。及明,公凝目遍览,见江河间阻,城市云遥,水绕山环,尤便耕凿,遂垦其地而家焉!由是阡陌毗连,东至蔡家碥、西至盘龙山,南至扑钟山、北至花碑。隶籍承粮(隶籍:纳入当地户籍管理;承粮:承缴公粮),定为世业。子孙数百年于兹,何莫非公栉风沐雨之力也。”</p> <p class="ql-block">  据族谱记载:洪祖七个儿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曾会聚于川。谱曰:“七男会成化间,公以方(荒)沟业,由盘龙山至雷打石捐作常住,内建大雄殿。殿内塑有神像,座刻‘舍财信士蔡洪,同缘章氏,七男添保云云。’由是而观添保公其为洪祖之嗣无疑,但添保属在第七,其昆季(即弟兄)尚多,有在楚者、有来蜀者,余等是否添保公嫡派,文献无征,犹不得据以为定,惟凭载本于洪祖下注为七男添保云尔。”</p><p class="ql-block"> 据此可知:其一、洪祖、祖妣章氏、添保公等之名讳有座刻文字为依据,故长河堰洪祖后裔口耳相传之鸿祖,实为洪祖。</p><p class="ql-block"> 其二、洪祖有七子,按明初“八家之口留三”的移民规定,其来蜀儿子中应不止七男添保一人。大佛坝蔡氏族人系洪祖后裔无可争辩,但是否添保公嫡派,“文献无征,犹不得据以为定,惟凭载本于洪祖下注为七男添保云尔”。</p><p class="ql-block"> 其三、谱注洪祖七个儿子曾于成化年间在川会聚,且住的时间较长,才会捐地建房用以常住。但自洪祖入川至成化年间已逾百年,即七男均已有一百多岁。如有其事,其时间记载也可能有误。意或是当时子孝公于明成化壬辰科考取进士,任国子监祭酒时,族人因其大兴土木亦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关于洪祖墓地,旧谱云:“公由大佛坝赴蔡家湾、过黄鳝沟,闻山中有丝竹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入林视之,渺然无踪。如是者屡屡,因是卜葬于斯,勒碑为记,以传后世。迨遭献乱,而后学孔、登云、文杰诸公自黔来归,即于丰草中得其旧迹,迄乾隆丁未(1787年)阖族重建。今犹屹然可观。”</p><p class="ql-block"> 纵观以上描述,蔡氏族人尊宗敬祖之情,跃然纸上,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极为可惜的是:当年“勒碑以记”的墓碑于文革时期用以镌刻语录碑被毁,至当今后人无以见其真容,惜哉!</p> 三、一世祖万銮公。 <p class="ql-block">  即然大佛坝蔡氏入川始祖是洪公,为什么一世祖不是洪祖而是万銮公呢?这个问题先看一看大谦公在谱书序言中怎么说的:“吾族自克庸肇封,因国为姓,历数朝而至有明正统,我洪祖由楚来蜀,前此代有伟人,谱系递传递续,自无不昭然其若揭。不意继遭献乱,流离他徙,而旧谱顿失。遂至洪祖而前的脉即无可据,洪祖而后数传亦为失征。迨至万銮及俸禄、俸廷二祖以下传闻笔记世代始可详查。”</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蔡氏族谱本就“递传递续,自无不昭然若其揭”。就是说蔡氏族人的传承关系有谱记载,且相当清楚,但遭献贼之乱,自洪祖以前及以后数传旧谱顿失,其中包括洪祖后裔在各地的分支、如长河堰分支等尽在失查之中。直到献乱以后,回到大佛坝的列祖依平生追忆,自万銮祖及其子俸禄、俸廷二祖以下传承关系始可详查。这就难怪谱以万銮公为一世了。</p><p class="ql-block"> 再看季琛公亦在谱序中提到:“然明有天下二百余年,吾蔡氏初叶入蜀,逮及明亡,亦非甚久远。明之季也,吾族以甲科登显者数人(明清时期,统称进士为甲科),先工部尤也(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意为先前到工部任职的“登显者”也是这样)。今其遗文见于浮屠氏之宫者甚峭奥有深息意(古称佛教徒为浮屠氏;峭奥:即奥峭,谓文笔典雅峭拔。意为在僧庙里能见到这些文笔典雅峭拔的遗文)。当日之谱必且详瞻博雅,卷帙浩繁,及至兵火之来,贤者不胜携,不肖者委而去,故卒至散失遗忘也(委:托词推委。卒:指终了,最后)。”</p><p class="ql-block"> 时攀公在谱序中说:“不意时至崇祯,献贼入川(1644年后),覆宗者不知凡几(覆:灭;凡几:多少)。惟我列祖德厚故,学孔祖、桂芳祖见机而作,远避遵义以延友公之祀。至学栋公,虽出继解姓,现住崇宁,族甚繁昌,其皆出于一脉也;如登云公,当仓猝之时,弃子存弟,孝友可风(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可风:可为之学习的风尚),载于四川通志,卒得子与弟俱全,入黔免祸以延庆公之祀,良可思也;更有文杰公,少遇干戈,卒归故土,以一线之踪独承先脉诚公之祀,历久不替焉(不替:指继承先脉的后人不会减少)。及至国朝定鼎,土宇初平,列祖皆还,急考宗代无谱可征,遂凭往昔见闻以及平生记忆,笔于书以记其实。其确然不易者,则有一世祖万銮;二世祖俸禄、俸廷;俸禄祖之子友,俸廷祖之子庆与诚则为三世。即以友祖、庆祖、诚祖列为三房。均以耕读传家。”</p> <p>  现在我们明白了:洪祖入川以后,家族谱册传承有序且详实,特别是明朝二百多年间,蔡氏族人以耕读传家,“哲士挺生,文人迭起”,献乱后旧谱尽失。清初重修谱册时,让人记忆深刻的理应是入川始祖洪公,洪公之子添保公为二世始祖,其余在记忆中或墓碑上查到的添保以下列祖如思明祖、如乡祖以及未知的列祖,因不知世代传承关系,乃统称先祖为是。唯有万銮公以后世代关系始可详查,故以万銮公为一世祖,其子俸禄、俸廷为二世祖,万銮公之孙友公、庆公、诚公列为三世。由是友、庆、诚三公即是大佛坝老三房之鼻祖,其子孙至今不替焉!再说明白点:洪祖来蜀凡二百余年,子孙繁衍十代有余,一场浩劫,几尽荡然无存。其中有生死不明的、有逃难云贵未回的、有回别处定居失联的,真正回到故土的只有三房人,即长房友祖之曾孙学孔祖及玄孙桂芳祖承长房之祀;再有二房庆祖之孙登云、登贤俩弟兄承二房之祀;还有三房诚祖之子文杰公以一线之踪承三房之祀。</p><p> 至此,洪祖二百余年之基业在这场浩劫之后,蔡氏在大佛坝这块发祥地仅存以上五公回归故土以代表洪祖后裔重振家业。季琛公在谱序中说得好:“吾先人避难来归,辟汗莱以食,折竹简以教,不三世而蕃衍茂蔚,虽不太通显,而列庠序者常数十人,礼让雍容号称右族。今其流风余韵、春酒芙芋互为主客之时,黄发父老犹俯仰及之”。想想当时情景:避难回归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靠采摘野菜充饥(辟汗莱以食)。没有文房用品,折削竹简用以书写也要让后人学习知识(折竹简以教)。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常数十人入学(列庠序者),因此能在“不三世号称右族”。其礼貌待人的“流风余韵”在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逢年过节(春酒)、平时交往(芙芋)互为主客之时、随处都能从白发父老的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较之现在环境,我蔡氏子孙有汗颜者乎?</p><p> 宗亲们:这就是有国才有家,国泰民才安的有力实证。同时证明了蔡氏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之有效。让我们共同努力,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再振家风,光我蔡氏门庭!</p> 四、蔡氏长河堰分支及其余分支 <p>  洪祖育七子,有在楚者,有来蜀者。来蜀的有几弟兄?因旧谱尽失无以为据。弟兄多,必支派林立。至今已知的有:避难未归之滇黔分支;资州东三里金紫铺长冲万盛公分支;资西报恩寺观音坎逢春公分支;崇宁县竹瓦铺福祥公分支;彭县黑窝子学富公分支;资东长河堰遇春公分支;资州大佛坝万銮公老三房分支等等。</p> <p>  还有一支特别的分支,他隶属大佛坝老三房支派,即长房友祖下第六世学栋公分支。据时攀公谱序载:“至学栋,虽出继解姓,现住崇宁,族甚繁昌,其皆出于一脉也。”所以,《蔡氏万俸家乘》首集同样记录了从六世学栋公及其以下至第十五世的传承关系。族谱在学栋公个人简介中写到:“兹虽未能按房编次,而世代犹可清查,故就有其所知逐世注明,并予以字排,俾知同源共本尔。但解族甚繁,惟鹏生者为我同宗(鹏:即学栋之子解鹏),日后修谱仍宜照式编入,以传不朽。为此谨录”。族谱记载:学栋公诰封宣威将军(诰封:五品以上用诰封;五品以下用勅授)。解姓一族极好习文弄武:学栋公之子鹏,武举,勅授宣威将军,葬解家湾,坟前有碑有望柱;九世曰明,武举,重宴鹰扬恩赐武进士载州志(重宴鹰扬:又称重赴鹰扬宴。清科考放榜后,考官和中武举者共同赴宴,谓之‘鹰扬宴’。武举满六十,再逢科武乡试,准与新科武举再赴鹰扬宴,故谓之重宴鹰扬,亦赏给花红表里,恩赐武进士衔);学栋公以下其余各世代多有武生、廪生、守府、千总、把总等不胜枚举。</p> <p>  综观以上各支,唯有大佛坝老三房与资东长河堰有谱可查,其余分支派别尽在待查中。</p><p> 长河堰蔡氏族谱记载:“蔡氏水源木本始于周,累朝不乏名臣巨儒,笔难录记。惟闻父老前辈所云:自明初洪武二年,鼻祖鸿公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来川至资。昔出门,其父曰:‘去见大人则当止焉。’至州夜宿,果梦见一大人引游地境而言曰:‘此地土甚好,何必它求。’明日往东乡得见大佛神像一尊,遂于落业。更名大佛坝,由来已久。”</p><p> 这段文字与大佛坝《蔡氏万俸家乘》对洪祖择居的记载大同小异,其两地各述鸿祖或洪祖实为同一人。而大佛坝所述洪祖是以神像座刻文字为依据,故长河堰口耳相传之鸿祖应更名为洪祖。说明长河堰蔡氏属洪祖后裔无疑。</p> <p class="ql-block">  《蔡氏万俸家乘》记载:“如蕙公,明天启乙丑科进士,官至刑部郎中,葬资西报恩寺。其字排有‘正大光明’等字。据旧本查到公与四世同班。”又载:“如梅公,原由大佛坝移于资西(东)长河堰。”而长河堰祖上如祥公正是资西报恩寺观音坎人氏,其族谱记载:“如蕙公,明末大义说(讨)贼,不克,殁于国难。至大清乾隆圣主亲封节愍伯。其弟如祥传派。”另据资中县志记载:“白岩,今名观音坎,前明补修白岩古路,碑记尚存。蔡如蕙故居。”由此可知:如蕙公、如梅公、如祥公乃是一门同班之胞兄弟,即然如蕙公与大佛坝四世同班,那么,长河堰如祥公、如梅公也均与大佛坝老三房第四世同班。余下以此类推,其世次,班排皆朗然。巧合的是:依此按顺次排下来,大佛坝老三房一百字辈的首字刚好与长河堰三十二字辈的首字同班。</p> <p class="ql-block">  不期献贼入川,如祥公之子遇春公、逢春公避难遵义三年,迨大清定鼎后,于皇上顺治十三年(1657年)蜀平,遇春公、逢春公仍归资州。逢春叔祖仍回资西报恩寺观音坎。遇春祖居处成都年余仍归故地,时旧居蔡六沟已被张姓所占,公始过水南下场外五里长河堰斑竹林造宅居焉。报垦一冲上下四方数十里。至此,遇春公、逢春公两房遂各立字派。至今逢春公一房之族谱待寻。而长河堰遇春公派下族谱今已与大佛坝老三房合谱。长河堰分支所立字派首字“正”、“以”字辈刚好与老三房所排字辈的首字“邦、国、时、从”四字同班,其下字辈以此类推。好记、好比、好称呼。这是否老祖宗早就安排好了呢?亦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题外话:据遇春公弟兄避难三年后于顺治十三年回归故地推算,遇春公弟兄逃难时间应是1654年,而张献忠是在1647年元月兵败阵亡的。这个时间记录无意中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即献贼怎可能在他死后七、八年还在“屠川”,让难民流离失所而远遁它乡?当然,这是史学家的事,勿用你我操心。)</p> <p class="ql-block">  如蕙公、如祥公祖上何时、何代从大佛坝迁出,因旧谱尽失,故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如祥公之子遇春公和逢春公避难时,同辈的大佛坝二房登云公、登贤公两弟兄也在各自逃难的路上。也就是说:献乱之前,如蕙公、如祥公以上不知何代已从大佛坝移出迁至资西报恩寺,并培养出如蕙公于明朝天启年间乙丑科荣登进士第、官至刑部郎中这样的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 根据如蕙公与大佛坝四世同班推算,如蕙公、如祥公的曾祖父与大佛坝一世祖万銮公平辈,说明同属洪祖后裔的长河堰蔡氏是与大佛坝老三房并列的洪祖后裔分支——长河堰分支。</p><p class="ql-block"> 如蕙公大义讨贼不克,殁葬资西报恩寺,即今资中县上河坝水厂所在地,人称进士坟。进士坟被毁前我辈仁山兄还亲见其规模。时攀公在《蔡氏万俸家乘》谱序中也有记载:“历明二百年间,俱守先业,无忘祖训,所以登进士第者则有如蕙公并有子孝公兼为国子祭酒,至今墓宅犹存,硕大藩滋不待言矣!”</p><p class="ql-block">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至少知道:</p><p class="ql-block"> 1、两本谱书同时提到如蕙公。上写墓葬资西报恩寺“硕大蕃滋”,下有报恩寺进士坟实际存在;旁有资中县县志记载:蔡如蕙进士故居在资西报恩寺观音坎做为佐证。</p><p class="ql-block"> 2、如蕙公既是长河堰蔡氏先祖,又是大佛坝洪祖后裔且与万銮公之后第四世同班。</p><p class="ql-block"> 3、如蕙公于1625年高中进士,继而官至刑部郎中。二十年后即1644年张献忠入川,此时如蕙公时值中年,因"大义说贼不克"而不幸殁于国难。</p><p class="ql-block"> 以上记载,证实了长河堰蔡氏族人就是大佛坝入川始祖洪公后裔,而《蔡氏万俸家乘》和长河堰《蔡氏族谱》关于如蕙公的记载则锁定了这两分支的班行字辈的衔接点,继而对世次先后进行有序排列。正是洪公和如蕙公这两个关键节点,将同是洪公后裔的大佛坝老三房和长河堰分支牢牢地系在一起。这是洪公后裔两大分支分离约四、五百年后重新粘合的典型案例。首先应该感谢的是瑜祖握瑸公,是老祖宗在三百多年前“以修谱为己任,遂凭往昔见闻以及平生记忆,笔于书以记其实”的求实精神,记录了这一史实;其次还有历代精心呵护谱书,整理谱书,甚至有时要冒极大风险保藏谱书的先辈们。</p><p class="ql-block"> 遇春公后裔在长河堰生息繁衍至今。其间,遇春公以下第十一代光字辈的光轩公、光然公两弟兄大约在1850年前后迁至资中县金带场。至今光轩公一房在该地大有人在,已发展有六、七代;而光然公一房后人则分散于资中城区和绵竹市寓居。</p> 五、首修族谱。 <p>  族谱的修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代人前赴后继、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至今为止,大佛坝洪祖后裔有族谱记录的只发现两大分支:一是大佛坝《蔡氏万俸家乘》所载老三房;二是长河堰分支《蔡氏族谱》所载遇春公派下。其余分支尚待发现中。现在分别介绍这两支族群的几次修谱过程。</p><p> (一)、大佛坝老三房首修族谱。</p><p> 大佛坝老三房首修族谱约在1740至1800年之间。族谱定名为《蔡氏万俸家乘》,其含义是:自蔡氏入川始祖洪公之前及之后至万銮公之间各先祖传承关系失据,而从万銮公及其子俸禄、俸廷之后始可详查,故谱以万俸名之。因之万銮公为一世;其子俸禄公、俸廷公为二世;继而万銮公之孙友、庆、诚三公为大佛坝三大房各自鼻祖。且分别为三大房各立不足百字之字派(注:第二次修谱时将其增至一百字辈。),并以九字一穿以示同源共祖。而家谱、族谱、家乘、宗谱等不同提法均为族谱之意,故蔡氏大佛坝老祖宗们为有别于通用的《蔡氏族谱》而精准定位为《蔡氏万俸家乘》。足见老祖宗们用心之良苦、遣词之准确、定位之精准。</p> <p>  据时攀公谱序记载:“康熙戊子科(1708年),握宾公遂中乡榜(中举),历任雅、泸、会理三州学正,慨然以修谱自任,稿已定而版未镌,殊堪叹息(镌:雕刻;殊:甚。瑜祖:字握宾,号震升。是首修族谱第一人。1684年生至1761年殁。举人。二房第七世王(字傍)字排。娶熊氏,子泽临、泽节、泽益。)</p><p> 时攀公继续写到:“犹幸继踵而起者有成都府教授泽修公、简州学正泽临公(握宾公之子)、乐山县教谕泽河公、夹江县教谕德瑚公、绵州儒学维英公、天全州学正维华公等,前后补修卒未付梓(卒:终了;付梓:刻版印刷)。今历百有余年,丁齿益多,迁徙愈众,不有记载何以收族!”</p><p> 大谦公在谱序中也提到:“先是握宾(七世二房瑜公)、拱北(九世长房德聚公)诸前辈虑远思深,尝慨然以修谱肩其任,卒稿成而未藏厥事泊乎(厥:他们的;洎:等到。全句为:稿已成,但最后还是未能等到雕版印刷他们的谱册,并予以收藏)!</p><p>(注:德聚公:字余馨,号拱北。岁贡生。1733年——1800年。长房第九世德字辈。公能文善书写,先世族谱公手录有世系,今籍以为考。)</p> <p>  以上是时攀公和大谦公分别在谱序中对大佛坝蔡氏首次修谱的简介。简介中提到参与修谱人员的阵容可用豪华二字形容。看看他们的头衔就知道:学正、教谕、教授、儒学等等均是当时学宫的任教人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学馆,都是府学、州学、县学的教官。小小的大佛坝出了这么多有名气的文人,蔡氏先祖以耕读传家,其重视教育的程度可见一斑,也展现了蔡氏族人共克时艰“折竹简以教”的丰硕成果。</p><p> 季琛公在谱序中写到:“吾先人避难来归,辟汗莱以食(汗莱:苋菜。俗名马齿苋。代指所有野菜。),折竹简以教,不三世而蕃衍茂蔚,(不到三世,族群滋生繁衍,丰盛美好。)虽不太通显,而列庠序者常数十人,(庠序:泛指学校。)礼让雍容号称右族。(右族:豪门大族。)今其流风余韵,春酒芙芋互为主客之时黄发父老犹俯仰及之。(春酒:春节期间的饮宴;芙芋:平常人家的饮食;黄发:指老人。老人发白,日久则黄。全句意为:不管是春节期间的正式饮宴,还是平常生活中的互相往来,随便起眼一看,都能见到豪门大族礼让雍容的流行风尚表现在老年人言谈举止之间。)</p><p> 首次修谱,认定了洪公为入川始祖,添保公为二世始祖,将洪公至万銮公之间数代昭穆不详的思明公、如乡公、子孝公以及世次无考的未知诸公统称为先祖;从万銮公之后世代始可详查,故以万銮公为一世祖,其子俸禄公和俸廷公为二世祖,万銮公之孙友公、庆公、诚公分别为老三房各自鼻祖,为每房拟定了不足百字的班行字辈,且每九字一穿,以示同源共祖。(第二次修谱时增至一百字辈。)至此纲举目张,顺势捋清了献乱后三大房的传承关系,并奠定了字辈基础。(欲知字辈排序,祥见本文之后第十节:“字辈谱”。)</p><p> 至此,大佛坝蔡氏以豪华阵容首修族谱,从握宾公至拱北公前赴后继、历时半个世纪,最后以拱北公的手抄本传世,为百余年后再修族谱夯实了基础。</p> <p>  (二)、洪祖后裔长河堰分支首修族谱。</p> <p class="ql-block">  据光琼公抄本,长河堰《蔡氏族谱》记载“献贼屠川,我遇春祖,逢春叔祖避难遵义三年,迨大清定鼎后,皇上顺治十三年(1657年)蜀平,逢春叔祖仍回资西报恩寺观音坎;我遇春祖居处成都年余仍回故地,时资西蔡六沟殊被张姓所占,公始过水南下场外五里长河堰斑竹林造宅居焉,报垦一冲上下四方数十里。”以志公谱序曰:“即我两房各立字派,今已七、八代矣。”至遇春公之后第六代储元公,(储元公:字道南。清州庠生。1858年殁。)命其次子以志公‘修谱议派急急也!’(以志公:清例授正八品。)以志公谨遵父命,‘爰约族人而兴冬烝之典(烝:即蒸。冬祭曰烝。)冬烝兴而众承先志,自易如反掌耳。”“因约族酌议四言四句,俾同族依派取名。(俾:使。)派终,同族复议四言四句,共四言八句,三十二字辈。”凑巧的是:这三十二字辈的首字‘正’和‘以’字,与老三房各房的首字‘邦、国、时、从’四字平班,余下以此类推,这就给两大分支互相识别班辈带来了方便。其字辈排序如下:</p><p class="ql-block"> 约族酌议四言四句: (以)正大光明,仁义忠贞。崇德绍祖,修文仕廷。</p><p class="ql-block"> 派完后复议四言四句:言行承先,思慎希贤。果达循礼,自然顺天。</p><p class="ql-block"> (注:1、长河堰蔡氏第二次修谱时,以上老谱还未现世,所参照的是鉴良公1934年抄本,其字辈前四言四句是:“正大光明,仁义忠贞。文章绍祖,道德仕廷。”其余完全相同。更有金带场后人口耳相传的后两句为:“诗书绍祖,道德贯庭。”的说法,因无文字依据,今不予考虑。至于二次修谱所记字辈,参照的是鉴良公1934年的抄本,无法比对孰是孰非。相较之下,光琼公抄本侧重于储元公派下以字辈族群,也更接近以志公约族酌议四言八句之本义,且光琼公抄本早于鉴良公抄本所处年代,若二者均采用之,侧班行字辈必将紊乱不清,所以,还是采用光琼公抄本所列字辈为好。2、三修族谱时,将上述光琼公所抄三十二字辈增补为一百字辈,使之与大佛坝老三房一百字辈同步,且从三十六字辈起也同样采用九字一穿所使用的相同字辈,以示同宗共祖。)</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丙子秋(1876年),蔡氏长河堰分支《蔡氏族谱》稿成,以志公为其撰序并嘱其甥珠江廪膳生郑辅德撰序。光琼公抄写该谱时,也为族谱撰有序言。</p><p class="ql-block"> 宣统元年季春月(1909年3月)侍生雷学芝在以志公去世十八年后,谱稿抄誊成书。至此,从1858年道南公命其子以志公修谱议派始,至1909年雷学芝抄誉谱书完成止,历时五十余年,长河堰蔡氏避难回川后首修族谱终于正式完成。</p><p class="ql-block"> 现在能见到的老谱有光琼公手抄本和之后鉴良公的手抄本,而雷学芝抄本及其原稿未现世。</p><p class="ql-block"> 在寻得光琼公抄本之后,于2021年农历腊月,鉴铸前辈寻得的鉴良公于1934年之抄本,其内容较之光琼公抄本更为完善,还续写了光字辈之后明字辈的族人名字,为当今三修族谱时各家支与祖上衔接奠定了基础。该谱除字辈谱外,其余内容已全部采录。</p><p class="ql-block"> 长河堰蔡氏于献乱后首修族谱的意义在于:</p><p class="ql-block"> 1、在旧谱尽失的情况下,避难回归七、八代以后,在父辈“修谱议派急急也”的嘱托下约族议派,记录了人们传闻中的入川始祖鸿公、明末进士如蕙公,还抢救记录了如祥公以下遇春公一支的世代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 2、议定了三十二字的班行字辈,使世代传承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今观之,大佛坝老三房与长河堰分支避难回归后首修族谱的时间相差九十余年,因之后者比前者少记录三、四代先祖的传承世次。无论如何,同源共祖的两支洪祖后裔,在相隔四、五百年后,托洪祖之福,又一次做到了“支分派别考核详明,年齿高下开卷了然,事迹记述朗若列眉,远近亲疏了如指掌,不亦目及之处了然于心乎!”</p> 六、再修族谱。 <p class="ql-block">  (一)、大佛坝《蔡氏万俸家乘》再修族谱。</p><p class="ql-block"> 大谦公在二修族谱序言中写到:在握宾公等前辈首修族谱,稿已成而版未镌之后百有余年“谦(十三世长房大谦公)与伯琼(十三世二房久莹公)夙檩前训,(夙:过去就有的;檩:令人敬畏;夙檩前训:敬畏过去前辈的遗训。)亦感悼者久之,自揣力薄恐莫告成。(揣:估量。)岁丁亥(1887年)谋及焕堂,(谋:策划。焕堂:十三世二房世锡公。)约往商于堂伯育生(十二世长房家佐公)及子通(十三世长房大经公),辈集议此举,莫不欣然。(约:邀约;辈集:群集。)爰举总领以专其责。(爰举:于是推荐‘我’。)互劝募以助其赀(资金),酌采访以清其派。数阅月而草册萃齐。(萃:会集。)谦与竹溪(十三世长房大广公)、伯琼(十三世二房久莹公)、季琛(十三世二房久琮公)、厚卿(十一世三房从重公)等再三校对,惟恐毫有伪误。或借证于前言,或参详于旧本;信则传信,不事铺张;疑则厥疑,(厥:它的。)无稍矫饰。(矫饰:故意造作来掩饰。)越两年稿甫定。(甫:刚。才。)</p><p class="ql-block"> 再修族谱距首修族谱“已历百有余年”,大佛坝老三房已然增至三十四房。其中长房增至五房(含解族一房);二房增至十一房;三房增至十八房。</p><p class="ql-block"> 大谦公总领修谱专责,第二次修谱阵容形成。《蔡氏万俸家乘》撰修谱牒人员如下:</p><p class="ql-block"> 1、长房。</p><p class="ql-block"> 总首:家佐、家义。采访劝募收资定茔:大经、大儒、家旺、邦蘧、联祯、联登。校对:大谦、大广。采访:大序、家冻、大杰、大庚、大木、大树、家式、大正、大金。誊录:大波、定宇。采访誊录对读:定江。赴黔采访买纸经理谱局:大赋。</p><p class="ql-block"> 2、二房。</p><p class="ql-block"> 总首:时攀、世锡。劝募:才先。采访劝募:兴才、世勋、时美、时棠。校对:久莹、久琮。采访:久湘、久枝、世文、时遇、时靖、兴涛。誊录:定江。对读收资:兴德。采访劝募收资:久敬。经理谱局:昌宜。</p><p class="ql-block"> 3、三房。</p><p class="ql-block"> 总首:以陶、从兴。劝募:从峻、以宗、以智。采访劝募:以棚。收资:从洲。校对:从重。采访:梁善、遵善、从仕、从柏、从淮、从禋。采访收资:从心。采访誊录:道善、从枟。采访对读经理谱局:以恭。</p> <p class="ql-block">  这次修谱的特点是:有基础,能力强,规模大,分工细,记录全,质量高,记述清,资金足。</p><p class="ql-block"> 有基础:以握宾公为首的诸公整理有先祖完整的世次记录赖以为据;</p><p class="ql-block"> 能力强:大谦公总领下的一班修谱人马尽是精兵强将,勿容细说。</p><p class="ql-block"> 规模大:一是修谱工作人员众多,二是族人分支多,人员广,谱册篇幅甚巨。</p><p class="ql-block"> 分工细:从以上参与修谱人员的工作安排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记录全:谱书内容:从序言、宗图、地舆、凡例、服制、条约、字排、名号、同异、厥略、补遗、捐资等等,纲举目张,逐条可辨。其族人个人名下:名号、长次、科名、生殁、葬地、抚出、异姓抚入不录等,真是“历历记诸简编贻厥子孙,庶使千百世莫不知返本穷源,思有以承先而启后!”</p><p class="ql-block"> 质量高:瑶阶公说:“兹今于戊子科(1888年)调办闱务(考务),便道回家,特省其事,观其规模,观其编次,不禁欣喜之至,故特就其本源之所在笔之,以弁其首云。”为防誊抄失误,如此浩繁之谱,反复校对。联系谱局,雕版印刷,使每本谱书质量得以保证。继而分发各房妥为保存,连领谱字号编在二集叙名之末都记录在案,责任落实到人。</p><p class="ql-block"> 记述清:为《蔡氏万俸家乘》撰序的有:岁进士重庆南川县训导时攀公,文生大谦公,文生季琛公,举人重庆府南川县事同知张涛等。其所有序言行云流水,从古至今交代清楚,“信则传信,不事铺张;疑则厥疑,无稍矫饰。”是一本可信而清晰的历史画卷。(注:张涛是外姓,为谱所作之序称为客序。)</p><p class="ql-block"> 资金足:撰修族谱,外出采访,购纸笔,雕版、印刷等等事项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修谱人员中有专人劝募,收资(在家乘末页,还记有捐资人员名单及金额。),足以支撑此次修谱工程。</p><p class="ql-block"> 关于班行字排,本次修谱在凡例中提到:“字排不清则昭穆必紊,而今依照旧谱按房增成百字,取其传诸久远,均宜各依房分,按世照字取用,不得插越。中用九字一穿,明其共木同源耶,切切不可更异。”这三组一百字辈,世所罕见,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足够后人受用二千多年,值得引以为傲!值得大书特书,继承和发扬!为老祖宗们点赞!</p><p class="ql-block"> 《蔡氏万俸家乘》第二次修谱,从大谦公“岁丁亥(1887年),谋及焕堂”算起,至1890年付梓成书共历时三年。可谓高效、高质量的修谱典范。《蔡氏万俸家乘》为族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让后人受用无穷!</p> <p class="ql-block">  (二)、洪祖后裔长河堰分支再修族谱《蔡氏族谱》新编:</p><p class="ql-block"> 编撰《蔡氏族谱》新编,始于1984年,它是以长河堰明字辈鉴铸前辈为主,肩修谱为己任,历三十余年终成。该编委会成员有:</p><p class="ql-block"> 主编:鉴铸。副主编:仁山。</p><p class="ql-block"> 编委:仁禄、义富、明林。</p><p class="ql-block"> 审定校对:宇、良。</p><p class="ql-block"> 编委成员一致认为,当时老谱无考,家族现状是:从1876年长河堰首修族谱成书至2016年,已历时一百四十年。老谱只记录了从如祥公至‘大’字辈共十世家族成员。而今已传至第十六世‘崇’字辈,其间共七、八代家族成员未续谱。眼看即将面临族谱续记断代的严峻现实,再一次出现“修谱议派急急也”的严重情况!编委成员知难而进,“慨然以修谱担其任,依靠族人平生记忆和所见所闻,笔于书以记其实。”为长河堰蔡氏传承有序再立新功。</p><p class="ql-block"> 长河堰蔡氏第二次修谱的特点是:</p><p class="ql-block"> 1、收录了蔡姓起源,变迁,族人分布,宗族名人名言,族规家训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2、采用表格记谱方式,方便查阅世次。</p><p class="ql-block"> 3、收录了二十五房分支。每房分别列表登记世次。有的分支在世次表后有全家福照片传世。收集了生殁总人数1361人,其中在世人员就有九百多人,各支脉谱后均留有旺页,意为人丁兴旺、方便补记。配合计生政策,女儿也记入谱册至出嫁为止。</p><p class="ql-block"> 4、考察先祖古墓碑,及时对新编族谱查缺补漏。还制做了数十个红檀木谱书盒,以期让谱书保存久远。</p><p class="ql-block"> 长河堰蔡氏第二次修谱成书时间是2017年2月,它为下次修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七、三修族谱 <p class="ql-block">  2018年孟春,蔡氏宗亲内江分会正式成立。分会人员主要来自大佛坝(含长河堰)、大河沟、宋家铺三大蔡氏宗亲片区。这一机构促成了洪公后裔大佛坝老三房与长河堰分支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大佛坝老三房距上次修谱时间又是“百有余年”,其间有不少忧心族谱即将断续的宗亲“概然以修谱为己任”,续记了本支系的部分族谱,但很难做到上下贯通,横向比对的全面布局。</p><p class="ql-block"> 幸有第三房义元前辈谨遵父命,矢志三修族谱。自2018年始,义元前辈从三房循先(字炯)处寻得老谱复印本,继而在族人中寻得多本老谱相互比对。义元前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是为老谱拍照予以保护,次在电脑上打印整理,(繁体字化为简体、文言文断句处理、改正明显错字等等。)并将整理后的谱书打印成册以供深入钻研。以上所有程序全由前辈一人所为。在此基础上联络各房续修族谱。现正处于续谱阶段。</p><p class="ql-block"> 老祖宗教导说:“睦族当以收族始。”为了完成续谱之业,老三房与长河堰分支聚集了几位多年以修谱为己任的宗亲,拟将大佛坝《蔡氏万俸家乘》与长河堰《蔡氏新编族谱》合谱,成立了《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修谱领导小组,其分工如下:</p><p class="ql-block"> 组长:义元。十四世三房义字辈。网名岁寒三友。现住资中县老城区。负责修、续谱全面工作。</p><p class="ql-block"> 组员鉴铸。十四世长河堰明字辈,是长河堰二修族谱主要负责人。现住资中县城南新区。负责继续收集、整理长河堰老谱资料及族人续谱资料。</p><p class="ql-block"> 组员循先,字炯。十五世三房循字辈。网名高山上的蚂蚁。现住资中县老城区。负责联络老三房未续谱的宗亲,收集资料以便尽快入谱。</p><p class="ql-block"> 组员循周。十五世三房循字辈。网名随遇而安。现住资中县孟圹镇街上。负责收集、整理老三房谱册资料。联络宗亲,收集续谱资料。</p><p class="ql-block"> 组员果仁。十五世长河堰仁字辈,网名果果。现住资中县老城区。负责在手机网络版“怀恩家谱”软件中创建、编撰《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并负责对族人进行指导、普及、完善网络版族谱工作。</p><p class="ql-block"> 以上领导小组成员均已投入了多年的修谱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p><p class="ql-block"> 循周在2012年以前就撰写了《大佛坝烈水沟祖宅、祖坟考介》并绘制了《祖坟、祖屋地貌图》。</p><p class="ql-block"> 循先为收集整理老谱资料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p><p class="ql-block"> 鉴铸耗费了三十余年时间为长河堰二次修谱成书立下了功劳,具有丰富的修谱经验。近年为集聚热爱宗族的修谱人员,为继续搜寻老谱、继续联络未入谱族人而不辞辛劳。</p><p class="ql-block"> 义元谨遵父命,以修谱为己任,无私奉献大量时间和资金,日夜在电脑上打印族谱,既为蔡氏大佛坝片区修谱操劳,还为蔡氏大河沟、宋家铺两片区整理、打印族谱。其打印机、打印纸、油墨等全由他个人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果仁根据义元整理好的《蔡氏万俸家乘》和鉴铸等撰写的《蔡氏族谱》新编以及在仁庚处和仪祥处寻得的长河堰以志公编撰的旧谱手抄本:光琼公抄本和鉴良公操本为依据,将其完整录入网络版《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并在不损及原谱意含的前提下进行再创作。如:给文言文添加标点断句,给生辟字词加上注释,将简化字替代繁体字等等。</p><p class="ql-block"> 根据修谱工作的需要,三修族谱领导小组于2020年,增加了四位热心宗族修谱工作的组员,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2020年四月,新增组员循斌,第十五世三房循字辈。现住资中县孟圹镇力量村九社。负责联络宗亲,收集续谱资料。</p><p class="ql-block"> 2020年七月,新增组员运熙,第十五世长房运字辈。现住资中县孟圹镇狮子村一社。负责联络宗亲,收集续谱资料。</p><p class="ql-block"> 2020年九月,新增组员怀军,第十六世二房怀字辈。现住资中县孟圹镇大佛村三社。负责联络宗亲,收集续谱资料。</p><p class="ql-block"> 2020年九月,新增组员怀生,第十六世二房怀字辈。现住资中县孟圹镇大佛村四社。负责联络宗亲,收集续谱资料。</p><p class="ql-block"> 凡有修续谱的所有问题,均可联系以上任何成员,他们一定竭尽所能的给宗亲门满意的答复。</p> <p>  三修族谱领导小组成员。</p> <p>  三修族谱领导小组成员,于2020年10月11日在大佛小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家住贵州的洪祖裔孙,第三房循道宗亲为三修族谱撰写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沧桑岁月纪传多,</p><p class="ql-block"> 谱续古今族睦阖。</p><p class="ql-block"> 后补裔孙同册注,</p><p class="ql-block"> 珍存百代壮山河。</p> <p class="ql-block">  关于我族地望和堂号:</p><p class="ql-block"> 地望:是指某地方上的望族。即那些世代居于某地的姓氏大族。这些大族一般都是家世显赫,代有高官,门生故吏甚众,在地方上首屈一指的大户。久之,家族姓氏名闻天下。地望又称郡望。</p><p class="ql-block">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是家族门户的统称。其特征是训诫后人将祖业发扬光大,彰显家族宗亲特点,弘扬先祖丰功伟绩。所以每当人们谈论到和自己同堂号及同堂号名人祖先时,总会流露出一些自豪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大佛坝蔡氏在献乱前的旧谱尽失,其原有在川外的地望、堂号亦无法考证,此后所修族谱均无有此两项记录。考虑到我始祖洪公入川已六百五十余年,现今生殁总人数已逾数万人。其发祥地就在资州大佛坝。明清两朝期间,已知中进士、中举人者数人:其中有据可查者就有:子孝公,明成化壬辰科(1472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如蕙公,明天启乙丑科(1625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用吉公,明万历丙子科(1576年)举人;国珍公,清顺治辛卯科(1651年)举人;瑜公,清康熙戊子科(1708年)举人;还有武进士、武举人、宣威将军等数人;其余有贡生、监生共二十余人;至于生员、吏员等共计一百五十余人;此外,还有泽棠公,曾在清道光年间经修资州文庙,资州文庙已名闻天下,而经修文庙的泽棠公却鲜为人知。足见族人中人才辈出,真可谓“哲士挺生,名人迭起。”、“礼让雍容号称右族。”说明大佛坝蔡氏在地方上已小有名气,所以修谱领导小组决定:</p><p class="ql-block"> 大佛坝蔡氏地望:舍去已无从考证的川外地望名,重新以“资州大佛坝”为地望命名较为妥贴。经蔡氏族人不懈努力,其名必闻于天下;</p><p class="ql-block"> 大佛坝蔡氏堂号:以“洪保堂”命名。一则考虑到洪祖是我大佛坝蔡氏入川第一人,七男添保既是创业者亦是后继洪祖之业的第一代传承人,其两代先祖最能代表我族人入川后以耕读传家的宗族特征,也能代表大佛坝蔡氏家族门户的统称。一个保字将有别于洪祖留楚的其余胞裔;二则来自老祖宗给族谱取名“万俸”的灵感,遂以入川始祖洪公和二世始祖添保公名讳结合后取名为“洪保堂”。寄寓意为不忘始祖栉风沐雨之伟绩,努力光我蔡氏门楣,发扬我族“礼让雍容”之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考虑,洪祖后裔两大分支在网络版“怀恩家谱”上合谱后,正式命名为《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该谱名字数虽略多,但所含姓氏、地望、堂号等一览无余,方便后人记忆、传承。亦有召唤远徙他乡游子之意,如若他们在父辈的口耳相传中、在他们对先祖的残存记忆里还有资州大佛坝,还有洪祖这样的印记,一但见此谱名,定会心跳加速,必欲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三修族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p><p class="ql-block"> (一)、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1、有老祖宗两修族谱的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2、信息化时代给族人们带来了通讯联络的方便和快捷,同时也促成了修谱领导小组人员的小型化和工作节奏的高效运转;还为广泛地普及家族历史知识,传播家族优良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尊宗敬祖,友邻睦族,礼让雍容之风得以大力推崇和发扬。</p><p class="ql-block"> 3、有一群不计个人报酬,无私奉献,有能力、有水平,热爱宗亲,致力于宗族修谱工作的志士仁人共同参与。这是一条完成修谱工作的决定因素。</p><p class="ql-block"> (二)、不利因素:</p><p class="ql-block"> 1、大佛坝老三房此次修谱距上次修谱时间太长,其间还因未能正确理解和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四旧,立四新”等政策的原因,导致几代人家族观念淡薄;对祖上名讳已失忆;更有甚者对修谱漠然视之,无动于衷。</p><p class="ql-block"> 2、大部分墓碑被毁,老谱残存破损严重甚至丢失,查找无凭。</p><p class="ql-block"> 为了克服以上不利因素,修谱小组多方询问,努力挖掘族人记忆,特别是抢救发掘老人的记忆。多方比对,尽可能找到准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修谱工作正在进行中。请各位宗亲按照义元组长的要求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对洪祖后裔的收族工作,提出以下值得注意的几点:</p><p class="ql-block"> 1、大佛坝老三房的宗亲,一定要回忆到第二次修谱时在谱上有记录的祖上名讳,这个祖上一定是1888年以前出生的,续谱才能与老谱有效衔接。因为第二次修谱在1890年已付梓成书了,在这之后出生的人已不可能入谱。</p><p class="ql-block"> 长河堰蔡氏宗亲,至少要回忆到“明”字辈老人名讳,方能做到有效衔接,传承有序。</p><p class="ql-block"> 2、在报送续谱名册时,一定按义元组长发送的报表格式认真书写、反复核对,不要写错任何字,包括同音字。</p><p class="ql-block"> 3、需要写个人简介的请另纸书写,尽量简洁明了,字数控制在2千字以内。</p><p class="ql-block"> 4、尽可能多的邀约洪祖后裔加入微信群。了解蔡氏历史,发扬优良传统,互相学习,共同认知我族老祖宗的丰功伟绩并继承和发扬光大。</p> 八、世次传承、字辈演变概况 <p class="ql-block">  大佛坝老三房各房及长河堰分支世次传承、字辈演变及参与修谱人员慨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房:</p><p class="ql-block"> 以入川始祖洪公以下、世次始可详查的万銮公为一世祖;万銮公长子俸禄公二世祖;俸禄公之子友公三世祖,友公既是长房鼻祖。</p><p class="ql-block"> 献乱时,六世祖长房学孔公避难贵州府,兵燹后复归蔡家湾。约在1078年之后,七世祖瑜(握宾)公于献乱之后首修族谱,长房第九世祖德瑚公随后参与了补修。首修族谱记录了百字辈之前各世次字辈排序,拟定了长房字辈的首字是“国”字和“邦”字,两字同班,属第十一世字辈。</p><p class="ql-block"> 自握宾公首修族谱百有余年后,在1887至1890年间,长房十三世裔大谦公总领了二修族谱全过程并为谱撰序;长房参与再修族谱的还有:十二世裔家佐(育生)公、十三世裔大经(子通)公等策划了二修族谱并与十二世裔家义公总领长房二十余人参与了二修族谱事宜,其中大广(竹溪)公再三校对唯恐有误。二次修谱将原字辈谱增补至一百字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房:</p><p class="ql-block"> 以入川始祖洪公以下、世次始可祥查的万銮公为一世祖;万銮公次子俸廷公二世祖;俸廷公长子庆公三世祖,庆公既是二房鼻祖。</p><p class="ql-block"> 五世祖二房登云公遇献乱避难途中“弃子存弟”,卒得弟与子同归。约在1078年后,七世祖长房握宾(瑜)公是首修族谱第一人,握宾公之后,二房参与前后补修的还有八世祖泽修公、泽临公、泽河公等。首次修谱时二房字辈的首字是“时”字,属笫十一世字辈。</p><p class="ql-block"> 1887年再修族谱时,二房十一世裔时攀(瑶阶)公为谱撰序并与世锡(焕堂)公总领二房二十余人参与了二修族谱。二房参与二修族谱的还有:十三世裔季琛(久琮)公为谱撰序并校对族谱,十三世裔久莹(伯琼)公参与了策划并与久琮(季琛)公再三校对,惟恐有误。第二次修谱将原字辈谱增补至一百字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房:</p><p class="ql-block"> 以入川始祖洪公以下、世次始可详查的万銮公为一世祖;万銮公次子俸廷公二世祖;俸廷公次子诚公三世祖,诚公既是三房鼻祖。</p><p class="ql-block"> 诚公四子第四世文杰公,少遇献乱避难贵州,兵燹后复回原籍。1078年长房握宾(瑜)公首修族谱后,三房参与补修的还有:六世祖维英公、维华公。首次修谱,三房的首字辈是“从”字,属第十一世字辈。</p><p class="ql-block"> 1887年再修族谱时,三房十世裔以陶公、十一世裔从兴公总领三房十七人参与了二修族谱,十一世裔从重(厚卿)公再三校对,唯恐有误。二修族谱将原字辈增补至一百字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河堰分支:</p><p class="ql-block"> 入川始祖洪公以下长河堰分支,与大佛坝老三房同属入川始祖洪公后裔。献乱后长河堰有记录可查的如祥公、如蕙公、如梅公等与大佛坝万銮公派下第四世同班。如祥公长子第五世遇春公与次子逢春公于1657年避乱贵州回归,遂各立字派。目前世次始可祥查的当数如祥公长子遇春公派下。</p><p class="ql-block"> 约1850年,十一世以志公约族酌商,首修长河堰分支遇春公派下族谱,议定三十二字辈,其首字是“以、正”两字,两字辈同班,亦与老三房首字“国、邦、时、从”等第十一世字辈同班。</p><p class="ql-block"> 1985年,十四世长河堰明字辈鉴铸前辈率众再修长河堰族谱,谱名《蔡氏族谱》新编。该谱收纳了生殁人员一千三百多人,及时挽救了长河堰蔡氏族谱续记即将断代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2019年,大佛坝老三房与长河堰分支以各自老谱记载为依据,明确了俩蔡氏分支同属洪祖后裔,且以如蕙公与万銮公派下第四世同班为节点,以此类推,成功厘清了俩分支的班行世次。</p><p class="ql-block"> 2020年,三修族谱领导小组决定,由果仁执笔将长河堰分支原三十二字辈增补至一百字辈,使之与老三房字辈数同步。原三十二字辈不变,其中两分支之前使用有同字但不同辈分的字也不改动,这是历史,要尊重老祖宗所为。如想厘清辈分,只需比较各房字辈排序表即刻可知;长河堰分支原三十二字辈之后新增加的字辈,每逢九的倍数字,也就是“九字一穿”的字均与老三房使用同一字,以示同宗共祖。其余所补充的字辈用字绝不与前面各房已用之字重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九、字辈谱 <p class="ql-block">  蔡氏大佛坝洪祖后裔老三房及长河堰分支各一百字辈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房:</p><p class="ql-block">(国邦)家大定,运启长新。良堪佐上,理达尊亲。贤能是孝,功业斯纯。本图永立,福喜同申。吉祥多兆,聚泰之资。贞元际会,治平可期。端征作式,允贵有为。思隆巨锡,举献咸宜。前傳克绍,丕显增荣。名扬继述,念重寅清。真修足慕,伟烈齐成。贻谋实远,代育奇英。孝著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房:</p><p class="ql-block"> 时兴久仁,常怀笃生。良昭乃训,慎务汝行。才能自懋,识见必精。志钟永建,瑞果备呈。原详观兆,任裕临民。礼崇俊士,治体师臣。铭勋载绩,选贵秉均。猷宣亮采,富寿咸臻。赐书列爵,遇获安荣。聿占鸿渐,广植骏声。真性全复,彝宪皆明。至谋燕翼,绳武乐赓。孝著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房:</p><p class="ql-block"> 从善彰义,循信尚勤。良由萃秀,华肇含芬。知能特茂,服习愈殷。基闳永保,蕴厚益薰。徽音协兆,凤起鹏腾。赞襄辅盛,治绪钦承。迪康毕集,权贵来恒。居高惠溥,哲乂咸升。炳星焕彩,延祜敷荣。恭宽勉致,秩叙敦营。真儒通敏,硕彦丰亨。进谋嗣续,振耀佩衡。孝著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河堰分支:</p><p class="ql-block">(以正)大光明,仁义忠贞。崇德绍祖,修文仕廷。言行承先,思慎希贤。果达循礼,自然顺天。和睦佳兆,佛寺联佶。于楚玺蜀,治励耕读。寓黔兹归,赋贵宫旻。城皋雄峻,怡悦咸宁。智慧聪颖,忻旺繁荣。寻根溯源,岱佑族壬。真勍若锦,强列豪琚。超谋博琛,敬岿弼晟。孝著神京。</p> 十、关于网络家谱 <p>  网络家谱是一件新生事物,它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族谱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新的载体。《怀恩家谱》是数据化网络家谱中较好的一款系统软件。“怀恩”运营团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前期运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人员。一份网络家谱可容纳十万以上人员入谱,其超大容量非纸质家谱可比,下面我们比较一下二者的优劣:</p><p> 传统家谱:修改不易,续谱难,容量有限,内容单一;保存不易,鼠咬虫蛀,容易破损;若干年修谱一次,漏记、错记在所难免;普及率低。</p><p> 网络家谱:使用手机建谱,随时修改;容量大,内容丰富,在每个人的个人简介中可容纳二千字以内的信息;云存储,永久保存,数据永不丢失;生、娶、殁、继入、抚出等人口变化情况有管理员及时录入,不用等到下次修谱;普及率高,相当于人手一册上万人的谱书在手,随时翻阅。</p><p> 网络家谱优点不少,但决不是免费的午餐。“怀恩”在推出试运行前两年是免费的。到了去年(2019年)下年,有许多功能,特别是查找功能突然关闭了,需要付费方可开启。</p><p> 系统规定交不同数量的钱,即可成为不同等级的VIP(即会员),享受不同的权利:</p><p> 1、普通会员:不用交费,激话族谱后只能查看自家直系亲属信息和首页列出的文献等信息。还可以修改和完善本人的部分资料。</p><p> 2、月费会员:30元/月,除享有普通会员权利外,从缴费起三十天内可按字辈搜索全谱人员。但我谱某些字辈人数多达一千多,要查找到某人还是很费时的。</p><p> 3、年费会员:300元/年,从缴费之日算起365天之内除按字辈搜索外,还可以人名搜索全谱成员。按人名搜索很方便,一查一个准,但要注意不能写错字,包括同音字,写错了是查不到的。</p><p> 4、尊贵会员:3000元/人,无限期的使用按字辈和按人名搜索。</p><p> 5、黄金会员:9000元/全谱。族谱内在世人员,凡激活了族谱的所有人员无需另交费用、均可无限期的使用查找功能。既可按字辈和人名搜索,每年还可由创建者申请使用一次电子档导出功能,用于自行打印族谱。</p> <p class="ql-block">  正在“怀恩”网络版上创建《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的果仁,需要不断的查阅宗亲姓名及输入信息,在怀恩家谱免费时期即已开始了创建工作,系统推出新规后,对创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完善修谱工作,果仁自费3000元取得了个人的尊贵会员资格。得以为宗亲们继续免费服务。</p><p class="ql-block"> 《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现已录入生殁总人数一万二千余人,还正在续录中。凡已录入网络版族谱的在世宗亲,均可在智能手机上按系统提示激活该族谱。激活后即可根据所取得的会员资格使用族谱。</p><p class="ql-block"> 网络版家谱将指定多个热心家族续谱事业的管理员。今后谁家添丁进口、继入抚出、殒殁等人口变化情况,哪怕你在天涯海角,只需给管理员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微信,报告人口变动的个人信息,就可及时续谱,再也不用等到“百有余年”才来续谱。若干年后,说不定那时的后人已将你遗忘,但已记入家谱的你将会随谱册的存在而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当前,《蔡氏资州大佛坝洪保堂家乘》的管理员已有果仁、义元、鉴铸、仁艺、信军等人,但管理员人数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热心宗亲加入进来共同管理好整个家族的续谱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想法是:如能募得资金,也就是九千元,然后向“怀恩”团队申请加入“黄金会员”,这样,全谱任何一位在世宗亲只要激活了“怀恩″家谱,无需再付费就可无限期的随时查阅谱内任何成员,给你鉴别族人亲疏、班行辈份、世次传承、查阅宗族相关资料等项目带来极大方便。(注:这一设想已于2020年冬实现。资金来源于长河堰分支鉴铸前辈和仁山宗亲。)</p><p class="ql-block"> “怀恩”家谱还有很多其它功能,在此不再赘述。有意者慢慢去体会和使用。笔者认为:网络家谱既能及时录入人员变化情况又能及时完善个人信息,仅此两项就解决了续谱难,谱记信息不全、不准确的诸多问题,值得大力推广。</p> 十一、蔡家寺碑刻诗文三首 <p>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说过:“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前辈的引荐,布衣才士即便满腹经纶也难出头;而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一个人即便功业鼎盛一时,后世也会湮没无闻。也就是说:美好的事物必须彰显、表扬,这叫“美必彰”;对功业鼎盛之人,后辈应该大力传扬,这叫“盛必传”。</p><p> 大佛坝洪祖后裔在明清时期出了不少名人,以前在谱书的文言文和繁体字里深藏不露,默默无闻。乘现在信息时代的东风,是我们这一代来做“美必彰,盛必传”的工作了。从这一节开始,将为宗亲们把老祖宗们的感人事迹慢慢道来。</p><p> 2019年元月,循启兄转发其朋友于蔡家寺被拆之前所抄碑文,其中有时攀公、兴霖公、观成公等于1853年在蔡家寺后殿曲廊建成后,应邀创作的诗词原作。这些诗词刻在石碑上,立于寺庙内。该寺解放后辟作校舍,在某年学校扩建时石碑被毁,幸遇有心人在石碑被毁前手抄其部分诗词原作留世。最近由循启兄传于网络得以为蔡氏后人一睹先祖遗作,实为幸事。更让后人从诗词的描述中一览古寺旧貌。今将所抄三首诗词逐一呈上,以志缅怀先祖功德。</p> <p> (一)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廪膳生瑶阶 时攀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天竺古寺中有送子会,储资盈余。癸丑岁(1853年)建后殿曲廊,仲夏落成,问叙于余。因得览寺中胜景及各殿碑铭,古迹宛然,今昔异观,爰赋七律以志升沉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胜迹名山费品题,群峰围绕此峰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白云闲处花常坠,有涧流时鸟乱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筑院廊偕傍佛,旧栽松竹已成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碑龛姓字从头认,记写升沉寺阁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注:时攀,号瑶阶。1815年在谭家冲生。昌珍三子,第十一世二房登贤公派下时字辈。1837年(22岁)游泮(即秀才入学),1865年(50岁)明经就敎,(明经:明清时期对贡生的尊称。)1884年(69岁)铨重庆府南川县训导,(铨:评定高下,选授官职。)1888年(73岁)调办闱务(即考务),便道回家,特为《蔡氏万俸家乘》撰序。序后落款:“岁进土现任重庆府南川县训导,十一世裔孙瑶阶蔡时攀时年七十有四熏沐敬撰。”时攀公的祖爷爷泽怀,“品行端正,尤精稼穑。身仕农官,乡闾䄧赖者多。(稼穑:种植与收割;仕:做官;乡闾:泛指民众聚居地;䄧:禾名;赖:依赖。)”时攀公的爷爷廷壁,“少极贫困,辛苦备尝,卒成巨业。六旬时,罗县令赠联曰:‘勤俭能创新世业,箕裘克振旧家声。’而治家尤严耕读,后世子孙毋忘乃德。(卒:最后;箕:竹制鸳箕。裘:皮衣。箕裘:原指由易而难有次序的学习方式,后比喻祖上的事业;克:能夠。)”其父昌珍,“为人正直,克继父志,勤俭持家,身雅好读书,卒能光前裕后。(光前裕后:为前人增光,为后人蒙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首《七律》是瑶阶公38岁时为蔡家寺新建后殿曲廊落成应邀而作。公借蔡家寺前后升沉“新筑院廊偕傍佛,旧栽松竹已成蹊。”睹物抒情,表达了自身处境及怀才不遇之情。律诗序文叙述了修建蔡家寺后殿曲廊的时间、资金来源、寺中胜景及应邀撰写《七律》的由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廪膳生:即廪生。由官府供给膳食以攻读,是文生(即秀才)中的最高等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廪贡生:向皇上贡献的优秀生称贡生。廪生中优秀者选拔为贡生称廪贡生。次一级的廪生挨次入贡,称挨贡或岁贡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时攀公至少是一个岁贡生,因为他五十岁才“明经就教”,就是说:到了五十岁才挨到了贡生的名份而从事教育,69岁才选拔任命为南川县训导。想想自己七十多岁了还在任上奔波,因之按当时习俗和自身资历和学识,在族谱内称自己为“岁进士”,也就是已挨到了进士的资格!看来,当时读书人的幸酸可见一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 黄莺儿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邑庠生雨三 蔡兴霖题</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咸丰三年(1853年)谷亘(指吉日),隅游天竺古刹,(隅:这里指边远的地方。)因见胜景,随撰《黄莺儿》一曲以书所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璟足盘旋,临佛地,绝俗缘,疎钟起,暮天时,见松高鹤眠,色相无边。竹韵棋,松声风,满庭好谈禅,群山罗列处,况复悠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兴霖公,字东全,号雨三。1827年生一1888年殁。时健次子。岁贡生。十二世二房兴字辈。谱注:“公负异质,幼趋庭训,涉猎群书。吐嘱典雅,长词赋。四考优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以上词作,系公26岁时创作,足见谱注评价之精准。幸有此词传世,方可窥见兴霖公长词赋之才华。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邑庠:明清时期称县为邑;县学为邑庠,州学为州庠。在学的学生称生员或庠生,俗称秀才。邑庠即在县办学校学习过的生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疎钟:稀疏的钟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色相:佛教用语,指事物的形状外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竹韵棋:竹韵,风吹竹林而发出的特有声响。唐朝许浑有“竹韵迁棋局”的诗句,此处借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禅:这里指有关佛教的事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四考:第一考为童试,通过后新入学称附生,是生员中的初等;第二考优秀者为增生,有一定名额,是在廪生的名额之外再增加的名额,是生员中的第二等;第三考优秀者称廪生,也叫廪膳生,由官府配给粮食补贴助读,是生员中的最高等级;第四考是在廪生中选送优秀者入国子监学习,称贡生或监生。贡生中有廪贡、岁贡、恩贡、荫贡、捐贡等等不一而足,视其名可知其因何入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 七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邑庠生峰青 蔡观成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癸丑岁(1853年)蒲月(即五月),余游天竺古刹,幽景逼人,因扫壁高呤,以志名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抱瑶池右小溪,绿荫深处谒菩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风清竹径钟声远,日暖禅房树影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四面云山青墙外,数家烟火画桥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偶来浑似游侠隐,况有乔松任鸟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观成,名廷湘,榜名观成,号峰青。1823年生——1856年殁。文生。柏林湾出生。泽棠四子。第九世廷字辈,惜英年早逝。其父泽棠公,道光时期经修资中文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文系观成公逝世前三年,三十岁所作。其用词精炼含蓄,对仗工整。公能为世人留下此文,实属偶然,见诗如见观成公之才华。谱注:“公敏而好学(敏:聪明),尤工词赋,屡冠童军。游泮后务敦实,(游泮:入学为生员。敦实:敦厚诚实。)行故土颣犹叹尝不置耳。(颣:通戾。指不合情理的,凶暴的性情和行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谒:觐见,拜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菩提:佛教指豁然觉悟的精神境界,亦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br></p> 十二、二房登云公一家的故事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凡族谱必然记录有不少极有价值的史实,有待人们去整理、发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这一节开始,将对《蔡氏万俸家乘》中所记录的感人事迹逐次释义,供族人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释义方式以原谱文言文为主,加以标点断句、生僻字词释义、繁体字化简体字等方式予以展示,尽量保持原作风貌,以体现前人的所思所想,奉原汁原味示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明末清初“献乱”时期(约1644一1647年),流贼入蜀。大佛坝蔡氏万銮公派下第二房第五世裔登云公(1618年生)与妻李氏,携弟登贤(1631年生)、子维藩(1636年生)与家人避难逃往遵义途中:“贼追急,又饥甚。登云公度难两全,弃子岩树下,独执弟奔。众讶之!公泣曰:子可再得,弟不可复得也!”登云公情急之下做如此决断,可谓肝肠寸断无奈之举,亦实为孝义之举!汉朝时有鲁姑“弃子抱侄”见于《烈女传》,抗战时亦有弃子保烈士后代之壮举。呜呼!不想我蔡氏登云公“弃子存弟”为后人称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登云公等“行未远,闻子哭呼:有谷!”走不多远,忽听儿子哭着呼喊:这里有谷啊!于是“因共反视,则子号痛,时足蹴土而藏谷出也。”原来维藩逃难日久,无鞋而赤足皮伤,当时痛脚踏开了藏谷的浮土,被谷芒刺痛而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是“众饱且感其为,公携子去。”因弃子而偶拾藏谷,众人得而饱食,均感谢登云公所作所为。腹中有食,力量倍增,于是共同努力助公携子而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来这事被记入了《孝义传》,名为《弃子存弟小異》。其事迹载于《四川通志》。</span></p> <p>  “登云公清初偕归,(偕:一起,共同。)与弟分治旧业。维荒翳多虒,(翳:隐藏,藏匿;虒:一种形似虎而头上有角的野兽。今已灭绝。)犹三、四日一视,至老无间。(间:间断。)”登云公及至国朝定鼎,土宇初平,于清初偕弟登贤、子维藩,还寻到因乱走失的第三房叔父文杰公等俱返蜀地,与弟分治旧业。弟登贤感兄孝友之德,担心蛮荒之地虒多伤人,每隔三、四日就去探视一次,至兄长老去亦未间断。(注:登贤住马鞍山小牛桥围子湾,离兄长家十来里路程。)登贤公受兄长良行美德影响,“亦克恭,乡里宗族犹相传不朽。”</p><p> 登云妻李氏“同公避难至綦江,被流贼冲散。”公归蜀后“敛衣履招葬。继娶鲁氏为妻。鲁氏为资阳孝廉(即举人)鲁参一之姑。”</p><p> 登云公之子维藩“少随父寓黔,日依村塾听讲读,不入市井。久之,通诸经大义。父喜,借土人《三国志》及堪舆、岐黄书使习之,皆谙其术。以未尝握管,(即未尝试执笔写字。)不能书(书写),然举动俨然儒者。”(诸经:指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堪舆:即风水。即宅基地、墓地的形势;岐黄: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与岐伯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后人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p><p> 继母鲁氏“性严急,意稍拂即峻责不已。(拂:不顺从。)公与妣何氏曲承之,(曲承:曲意顺承。)至嗜好亦不相左。(相左:不一致;不相左:一致。)终其身无间言。(间言:使人不和的言语。)事详州志。”</p><p> 叹曰:维藩公避难途中幸被弃而复归,逆境之下“不入市井,日依村塾听讲读。”时晋有匡衡家贫“凿壁借光”、有车胤“囊萤夜读”、有“孙康映雪”彻夜苦读的美传,孰知我先祖维藩公亦有“依窗听读”载州志的美德。相较我辈条件之优而不专心攻读之儿郎,实为汗颜!</p><p> 维藩公从小就对父命表现顺从。被弃于岩树下亦不违拗;不入市井而日依窗听读,虽未尝握管,不能书,然耳濡目染,言谈举止俨然儒者(儒者:有学问之人);对待继母逆来顺受,连嗜好也与继母保持一致,从无怨言。如此孝顺言行及求学精神,潜移默化的身教形式,使子女皆受其影响而成才。</p><p> 维藩公教子有方。谱曰:“子七。瑀,吏员;玮,贡生;瑜,举人;孙,曾游学序者数人,至今不替云。”(不替:不减少。)维藩公好学之风传承影响了几代人。公在乱世困苦中孜孜以求知识的精神和尊敬长辈的行为,为后人树立了克服困难,热爱学习,孝敬父母的好榜样。</p> <p>  登云公孙辈:</p><p> 瑀,字玉如,维藩公次子。谱曰“公知文善书,国初徭役胥(催派徭役的小吏),公率诸弟督甚力。因牒呼日夥(派徭役的文牒每日增多),遂承父命,充户书,(充:担任;户书:官名,职位同总制。)俾两弟专读。(俾:使。)康熙二十四年,县令齐公以误饷逮问。公检文卷,得大府批收,力陈狱解。令德公升为经承,(德公:即恩公。县令感其为己呜冤,至牢狱被解除之恩德,将瑀公从户书提升为经承。)未久即辞。归告父曰:经承不无好处,但恐坏心耳。儿甘作里长头人也。当时大军定西藏,公果以里长解马至军。遂有鱼通之行事毕;(鱼通:甘孜州康定市下辖乡。)富顺人郑太昌之母老且贫,公数年替其侍母,其母持公泣,感再造。往来如姻娅(亲戚);公耕以课弟读,(耕:耕作务农。课:督促完成指定任务。)弟爱敬备至,各就其学;子泽修、泽侣,孙廷岗、廷峩均跻身庠序,(庠序:泛指学校。)今仍不替云。(不替:不会降低或减少。)”</p><p> 观以上所述瑀公作为:任徭役胥秉公办事;充户书为县令伸冤;甘当里长解马走鱼通也不做经承这种有好处、但恐坏心眼之官;侍奉老且贫之妪往来如姻娅;即忙农务又要督促诸弟学业。桩桩件件令人为之折服。</p><p><br></p><p> 瑜,字握宾,号震升。维藩五子。康熙戊子科(1708年)举人。历任雅、泸、会理三州学正,(学正:地方学校学官,掌教所属生员。)公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善读书,邃于易,(邃:精通;易:易经,又叫周易。)从游成就者众,(从游:随从求学。)号曰震升先生。在泸建试院、置粥厂,士庶颂之。(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解组后,(解组:解下绶印,辞去官职。)子泽临任简州学正,公掌教凤来书院,父子山斗为时所称。(山斗:泰山、北斗的合称。犹泰斗。比喻为世人敬仰的人。)著有《周易讲义》三卷,《一得集》四卷,晚著有《顾省显㣲略》均待梓,载州志《儒林传》。祠在资东陈家冲。</p><p> 又据谱序记载:“至康熙戊子年科,握宾公遂中乡榜(中举),历任雅、泸、会理三州学正,慨然以修谱自任,稿已定而版未镌,殊堪叹息!”正是握宾公‘慨然以修谱自任’的作为,奠定了《蔡氏万俸家乘》的基本架构,才“犹幸继踵而起者有成都府教授泽修公、简州学正泽临公……前后补修。”《蔡氏万俸家乘》留传至今,握宾公之功不可没。</p> <p>  登云公曾孙辈:</p><p> 泽修,字敬亭,号翰山。瑀公三子。贡生。谱曰:“公少知明志,磊落不凡,肄业成均,(成均:泛指官设的最高学府。)朝考一等。(朝考:皇帝主持的考试。)得教职,大观东南名胜,放艇西湖,与丹稜端淑公诗酒浹旬而返。(浹旬:指一旬,即十天。)旋授成都府教授,与顾公汝修友善,文章学问并重一时。广州属才,(属:集中;属才:人才集中。)多屈于学额,公直白大府请增学额:州益四名,(益:增加。)四属各益两名。公卒,以增额进者,多拜其墓,置义庄于乡里,(义庄:旧时族中所购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胥无催科者今赖之。(胥:小吏。赖:依赖。意为:无法缴纳吏员依科条法规催收租税的族人,至今还依赖义庄的收入接济。)解组后,即家起学舍,徒常百人,(徒:生徒,学徒。)建楼藏书,号万卷州牧,曲阜孔公更名曰‘有秋’。今遗址尚存。”</p><p> 泽修公从小志向高远,学有所成,文章学问名重一时;为官仗义执言,为民训育生徒;建“有秋楼”藏书万卷,泽被后世。</p><p><br></p><p> 泽侣,字我交。瑀公五子。增生。谱曰“公少豪爽不喜书。未婚时,妇翁(即岳父)以公父兄皆硕学,(硕学:知识渊博的人。)谓必異他。(異他:不会与之不同。)婿及见,失所望,礼意甚疏。公怒,即夜驰归。诸三兄请读翰山。(翰山:泽侣的三哥,名泽修,号翰山,贡生;请读翰山:请翰山教其读书。)公笑久之,三年遂以冠军入泮。(入泮:经考试入学为生员即秀才,称入泮。)举降隆,起秋试辄不售,(秋试:为选拔举人而举行的考试;不售:考试不中。)弃去。学陶猗术,(陶猗术:指经商。越国大夫范蠡以越王不可共安乐而弃官,居于陶,称朱公,以经商致富。后人称陶朱公;另一位以贫寒之身拜陶朱公为师,畜牧起家,继而开发盐业,经营珠宝,终成倾国之富的巨商叫猗顿。故后人称经商之术为陶猗术。)往崇宁滨江地,课蛮奴治砂石,(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得沃田数百亩,留子廷洙、廷泗居之;又往屏山,亦致富,其奇特类如此。”</p><p> 泽侣公从少不喜书,受妇翁礼意甚疏之耻,至发奋三年以冠军入泮,位列增生,继而学陶猗之术富甲一方,如是变化何也?“知耻而后勇”泽侣公是也!</p><p><br></p><p> 泽临,握宾公长子。岁贡生。任简州训导。在简州与其父同执“风来书院”,父子山斗为时人称颂。继承其父修谱未竟之业,与诸公前后补修。虽未付梓,但其旧稿为后来续谱者赖以为据。</p> <p>  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登云公一门四世所涌现出来的人才及善行功德:</p><p>第一代</p><p> 登云公:避难途中险遭“弃子存弟”载州志。卒携子及弟,寻得叔文杰公共返蜀地重建家园。</p><p><br></p><p>第二代</p><p> 维藩公:幼随父寓黔。不入市井,日依村塾听讲读,无异于匡衡“凿壁借光”之举。虽未尝握管不能书,其言谈举止俨然儒者;事父母孝顺,育子孙成才。</p><p><br></p><p>第三代</p><p> 瑀公:维藩公次子。任吏员尽职尽责,充户书仗义执言为县令洗冤;宁当里长解马走鱼通,也不做昧心经承官;睦邻孝友,耕以课弟读。</p><p> 玮公:维藩公四子。廪贡生。友于兄弟、同学习,不倦朝夕互切磋,均抵于成。</p><p> 瑜公:维藩公五子。字握宾,号震升先生。举人。善读书,邃于易。建试院、置粥厂,士庶称颂。执教“凤来书院”,与子同被时人誉为山斗。著《周易讲义》三卷、《一得集》四卷,《顾省显㣲略》等书。以为族人修谱为己任。</p><p> 琴公:维藩公七子。文生。</p><p><br></p><p>第四代</p><p> 泽傅:瑀公长子。庠生。</p><p> 泽修:瑀公三子。字敬亭,号翰山。贡生。少知明志,朝考一等,为官仗义,为民办学;建“有秋楼”,藏书万卷。为族人补修族谱。</p><p> 泽侣:瑀公五子。字我交。增生。少不喜书,受妇翁礼意甚疏之耻,奋而攻读位列增生,继而学陶猗之术而富甲一方。乃知耻而后勇者也!</p><p> 泽河:玮公长子。岁贡生。嘉定府乐山县学正,教谕。为族人补修族谱。</p><p><br></p><p> 古人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修身就是要不断完善自己,行为要规范。今观登云公一家,可谓修身之典范:“好学近乎知”,维藩公及其子孙也!“力行近乎仁”,瑀公、瑜公力行之也!“知耻近手勇”,泽侣公为之也!</p><p> 季琛公在谱序中提到:“吾先人避难来归,辟汗莱以食,折竹简以教,不三世而番衍茂蔚,虽不太通显,而列庠序者常数十人,礼让雍容号称右族。”以登云公一家四世为代表的大佛坝蔡氏就是“不三世而蕃衍茂蔚”的实证。</p><p> 呜呼!此一门四世为国、为民、为家族之贡献不可谓不大也!此乃我大佛坝洪祖后裔之骄傲!它激励蔡氏后人奋发图强,努力不懈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之路奋进!</p> 十三、长房学孔公一家的故事 <p>  学孔公:宗舜长子。1619年在资县化上乡新场蔡家寺陈家湾生,1686年在蔡家沟殁。谱载:“明末之时献贼屠川,公避难贵州遵义府,兵燹后复归蔡家湾。(兵燹:因战乱而遭焚烧破坏的灾祸。)”</p><p> 光胤公:学孔公长子。1652年在川南峨眉县彭家河柳家庄生,至1686年在崇宁马赶庙殁。享年三十四岁。娶祝氏。谱曰:“妣祝氏立志守节,(妣:已故的母亲称妣。)孀居五十余年,勤俭持家。置资州东二里豹子沟及坟湾业居之。长子奋修,文生。孙德化,监生;德奋,武生。三学共处,妣亲见其盛。次子奋志厥后尤昌。(厥:乃,于是。)吾家风范当以妣为楷模。”祖妣祝氏享年八十二岁。</p><p>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族谱上很少记录妇女们的业绩。少数有记录的无非是节孝之类的文字,像祖妣祝氏这样有成就且被后人称颂为“家风楷模”的妇女,实属罕见!祖妣祝氏以一己之力持家、置业、育子成才,其幸苦程度非比一般,且依然高寿,亲见一生辛苦换来的一门三学共处,其欣慰亦大也!</p><p> 光辉公,字尔章。学孔公次子。谱载:“公纯粹谨厚,(纯粹:朴实;谨:谨慎;厚:笃厚。意为忠实厚道。)独守前业。以勤俭故,丰置资东二里化成寺磨盘丘玉升坝业,长子奋鳌居之;又置东一里罗家湾业,四子奋翐帮之;次子奋飞、三子奋鹏、五子奋经、六子奋习、七子奋卿剖祖业以居之。公殁葬蔡家湾宅后,有碑屹然。此地上迎湖水,下映雷峰,后倚崇山,前临大堰,载州志。公曾孙钟(钟:德义次子。)辈集蒸尝会以奉明禋。(辈集:共同聚集;蒸尝会:冬祭为蒸,秋祭为尝。意为开展冬祭和秋祭以祭祀先祖的家族聚会。明禋:明即洁;禋即敬。指明洁诚敬的献享。)嘉庆二十年(1816年),公孙德璜,虑不久远,特捐蔡家碥业作公祀田,厥后子孙又置学堂嘴业并置老宅及前后业以隆公祀。今即宅已为公祠,茸而新之。(茸:修理。)公◎亦妥所捐蔡家寺常住业一分,公书有碑,手迹犹存,现立寺中,曾孙釮,(釮:德璜三子。正八品。)作寺普陀撰序并记其事。(普陀:原意‘以小树为冠的山’。衍义‘佛教圣地’。)阳邑训导杨作祯、(阳邑:即阳县,今资阳。)增生刘仲苞乐游此寺,书有匾对:‘公德降盛,子孙昌炽。’宜哉!”</p><p> 光辉公以纯粹谨厚的性情,笃信勤能持家,俭能兴业的道理,辛勤劳作,丰置田业,为七个儿子安排妥帖。其子孙亦不忘祖上大德,为公卜葬之墓地风水极佳,因而载州志。曾孙钟等在蒸尝会时,在坟前用明洁敬诚的献享祭祀先祖。1816年后,众子孙先后慷慨捐赠产业为光辉公作祀田,隆公祀。继而将老宅修茸一新作为公祠。公祠亦有公所捐蔡家寺常住业一分,公留有手迹书于碑,其碑立于蔡家寺内,正八品曾孙釮,在佛教圣地蔡家寺撰写序言记其事。阳邑训导杨作祯、增生刘仲苞书有“公德降盛,子孙昌炽。”的匾对,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切。</p> <p>  奋卿:光辉公七子。谱记“国初书役均派于民,(书役:即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泛指掌管文书、翰墨的人。)惟绅获免。(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可以免派书役。)公业儒、充户书。(业儒:以儒学为业。充:担任。)在署教子瑚(德瑚)、侄聚以书,(德聚,号拱北。)州主本器之。(器:器重。)时东路鲜通,凡解粮必籍公。(鲜:少。解:押送。籍:此处指登记。)日后戴主道,其贤不衰。继考吏员,洁身不仕。(仕:当官。)子德瑚,贡生。选拔任夹江县教谕。覃恩貤赠修职郎,妣貤赠八品孺人。(覃恩: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貤赠:谓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全句为:奋卿公夫妇因其子德瑚公选拔任夹江具教谕,而享受了朝廷覃恩貤赠修职郎和八品孺人的封赏。)次子德璜,孙錟,均选泮。大德有后,信夫?”</p><p> 奋卿公以儒学为业,担任过户书,但不入仕途,一心只为培养儿子和侄子成才。果然,子德瑚,贡生,任夹江县教谕。因之,朝廷覃恩貤赠奋卿公为修职郎,妣貤赠八品孺人。其余子孙及侄子均学有所成。</p><p> 德瑚:奋卿长子。贡生。谱曰:“公性孝友,经术湛深。(经:历来被奉为典范的著作,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术:指经学。全句意为:对经学内容有极深的理解。)幼趋庭训辄自年二十游庠,(趋:低头快走。庭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三十二载以拔贡朝考铨分州,公尊父谕以教职终养。(德瑚公被选拔为贡生参加皇帝主持的考试后分派到州任职,但尊照父亲教谕,不入仕途而从事教学以奉养双亲直至终老。)后始任夹江县教谕,次年请封典,解组归田。(终养双亲后,德瑚公始任夹江县教谕。第二年就将自己和妻室的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父为修职郎,先妣为八品孺人。而自己则解组归田。)初,弟德璜喜读而性鲁,(鲁:迟钝。)公婉以教之,亦游泮;先代碑碣率锈而凿之,亦念不忘本云;奖诱后进,从游者多擢高第,事载州志。(擢:提升。高笫: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公殆文并行懋者!(殆:几乎,差不多。懋:盛大。意为:公的文章和行为同样受人尊敬。)</p> <p>  德璜,字兴周,号渭川:奋卿次子。增生。“公笃信鲁而好学,至老手不释卷。凡经传注解详记无遗。(经:指儒家经典;传:解释经典的书。)阅史鉴与忠奸,处好恶勃发各得其止。(读史书能辨别忠奸;与有好、恶行为的人和兴盛发达的人相处,均能适可而止。)肄业锦江院,有诗传世。诱教寒酸不取修资,(教导贫穷子弟循循善诱而不收费用。)功课綦严,并不入市,言行不苟。(綦:极,很。不苟:无不良行径。)深思祖德,独捐蔡家碥业一分作尔章公祀田。(尔章公即光辉公。)至于敬兄睦族尤其余事。娶吴氏享年九十有四,五世同堂。”</p><p> 德聚,字余馨,号拱北。奋习三子。岁贡生。谱曰:“公能文,累荐拟解谏。(多次被推荐拟写分析直言规劝的呈文。)授生徒从游者众,教綦严,门无青矜之刺。(从游:跟随学习。青矜:旧时读书人入学后穿的服装,下连到前矜用青布缝制的衣领谓青矜,形似今之校服,时人用青矜泛指生员。刺:指责,揭发。全句意为:拱北公授徒甚众,管理极严,所授门生中无人指责他们有不当行为。)先世族谱公手录有世系,今籍以为考云。”</p><p> 拱北公不但德行俱佳,还是大佛坝蔡氏避难回川后首修族谱的功臣。《蔡氏万俸家乘》稿已成而版未镌,正是拱北公将先世族谱手录传世,在百有余年后再修族谱时籍以为考。</p><p> 镫公,号东山:德储五子,学孔祖的玄孙。正八品。镫父多才智,好读书,教子有方。镫公“性忠厚亦刚方(刚直方正),不为非义事(不做不符合正义或大众利益的事)。幼失恃,弟兄析产无族戚,随兄口示,公悉诺之,终其身无间言。(公幼丧母,失去依靠。弟兄分配祖产,无族人和亲戚介入,随兄口示均应允之,且终身无不友好的言论。)既长,家约甚,志益坚。(家约:用以约束家人的规矩。)治耕读勤而不匮,内外无游惰者。(匮:缺少。治理家务时,农业耕作和读书学习都勤于治理,一样也不缺少。)置东一里蓝家沟鲁家碥业,子孙世守之。家日裕,好施于贫皿。(皿:盛粮食的器物。贫皿:器物内缺少粮食。)负公债者,招之来而还其卷;(卷:债卷,契约。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求葬地者,公悉予之不受亳末物;侄贫,待之厚,居其业不与凡佃等。(佃:佃租;凡佃:各种佃租。)妣性贞静。后子孙辈留水口庙业为公祀田。(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的田。)今子孙繁衍,游泮置业者甚多。噫!转败为兴,五世而泽不斩。(斩:断绝。意为东山公大德泽被五世而不断绝。)公之植德亦厚矣!</p> 十四、长房学圣公一家的故事 <p>  学圣公:宗舜公次子。谱载:学圣公墓“系光耀、光谟、庠生奋修、庠生维城、廪生玮、举人瑜等及庠生奋雍同立。碑序系瑜祖撰,其词曰‘时康熙辛卯维夏己酉,(1711年夏天开始的时候。)前邑庠生男世熊谨卜宅兆,安葬双亲。(男:指儿子;世熊:光耀公榜名世熊。全句为:在前,学圣公的儿子、邑庠生世熊,恭谨地占卜墓宅吉兆,安葬双亲。)(今)录碑奉祀,世世子孙敬听守之,勿敢忽废发祥者旌崇之原,(发祥:兴起;旌崇:表彰。意为:后人中凡有发祥、受表彰者不敢忘其本原。)为后进,世熊、祥裔知思本源,轮祀勿负乃德谙望。’(作为后人,世熊以及发祥的裔孙们,知道反思本源,每一轮辈分都不会忘记祭祀学圣祖并不负先祖大德与期望。)”</p><p> 学圣公长子光耀,榜名世熊。次子光谟。</p><p> 从发祥者共同为学圣祖立碑的人员组成来看,共有两代人参与:第一代是长房学圣公的两个儿子,光耀和光谟,还有二房登贤公的儿子维城;第二代是学圣公的孙子奋雍,学孔公的孙子奋修,以及二房登云公的孙子玮和瑜。全都是学有所成的发祥者,而旌崇之源就在学圣公。由此看来,学圣公对后辈的影响可谓极深,其生前所作所为不言而喻。举人瑜公虽未对学圣公生前事迹过多着墨,其立碑祭祀的人员组成已说明一切。</p> <p>  光耀,榜名世熊。学圣公长子。庠生。谱曰:“公为人倜傥不群(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英年游泮以破天荒。性勤俭,重儒术,尊师,好读书。事学圣公纯笃,以孝闻于乡梓。(事:服侍。纯笃:纯朴、笃实。)以义方教子,有燕山遗风。(义方:以身作则的教子方法。燕山遗风:有窦燕山一样的风尚。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杨。’燕山家教甚严,五个儿子相继及第,史称‘五子登科’。)妣骆氏慈惠温柔,言笑不苟,为光耀公内助甚贤。(不苟:无不良行为。)三子奋雍身列胶庠,手册犹存。(周代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通称学校为胶庠。)传曰:‘明德之后必有达人。’(传:是阐释儒家经文的著作。明德:美德,光明之德。达人:这里指显贵之人。)故奋雍公叨入黉宫,相传以为光耀公之盛德所致云。(叨: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黉宫:即学宫。)”</p><p> 奋雍:光耀三子。庠生。谱曰:“公生平勤于学,手不释卷。不蹈俗趋,不为诡异。(不盲目追随、舍弃旧俗或追求新潮;不做令人惊讶、奇怪或迷惑的事。)性情刚方,人敬惮之。(刚方:刚直方正。惮:畏惧、害怕。)琴书至睱,即于光耀公前承顺雍容,与老恭于戏彩无殊。(戏彩:化装戏耍。)游泮后,教子德恒就儒业。先以品行端其本,然后教以文章、诗词、歌赋。之末,德恒公谨承庭训,亦叨泮饮列增生焉。族人有赞曰:</p><p> 有芹其馥,有矜其青。</p><p> 永恢厥猷,克继厥芬。</p><p> 俾我族类,威恭敬正。</p><p> 光我门闾,惟桑与梓。</p><p> (注。馥:香气浓重。矜:古时服装上一直连到前襟的衣领;青矜:即青领,旧时读书人穿的一种衣服。借指读书人。恢:恢宏。厥:因而,因此,于是。猷:功业,功名。俾:使,把。威:全部。惟桑与梓:诗经‘维桑与梓,心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借指故乡。此处借用诗经这句话,意为对前辈要表示尊重。)全诗大意是:</p><p> 是芹菜就应散发浓香,当学生就该成绩优良。</p><p> 为祖上业绩永续恢宏,让族人继续散发芬芳。</p><p> 使后辈蔡氏子子孙孙,均效仿先祖品行端庄。</p><p> 立德立功立言光门闾,惟桑与梓心恭敬止扬。</p> 十五、三房文杰公一家的故事 <p>  文杰公,诚公四子。谱载:“公少遇献乱避难贵州,兵燹后复回原籍。”瑶阶公在谱序中写道:“更有文杰公少遇干戈,卒归故土,以一线之踪,独承先脉诚公之祀历久不替焉。(替:衰,废。不替:世代承袭。)”长子登旭,次子登馗,三子登元。</p><p><br></p><p> 登旭公,号腾九:文杰公长子。布政司考功吏。</p><p> 维藻:文生。登旭公长子。</p><p> 珩公,字美玉。维藻次子。公孝友正直名闻于世,至今百余年称道不衰。</p><p> 泽辉公:珩公次子。公28岁英年早逝,妣汪氏,矢志守节载州志。妣躬耕勤俭以养亲抚幼。子已成立,置业、建屋。后感其德焉。(后:即后人。)</p><p> 泽耀公:国学。珩公四子。(国学:指曾在国家设立的学校就读。)</p><p><br></p><p> 维英公:岁贡生。登馗公次子。任绵州教谕。维英公是首修族谱时为握宾公所撰《蔡氏万俸家乘》做“前后补修”人员之一。</p><p><br></p><p> 维蘭公:文生。登元公长子。维蘭公继娶金氏,青年守节,矢志永孀。尤好施予。俟戚待以举火者数十家,载州志。(接济无米下锅者数十家。)抚维蕙四子承祧,名琙。(承祧:指承继为后嗣。)</p><p> 琙公,字金相:国学。维蘭继子。享年九十四岁。</p><p> 泽棠,号阴轩:琙公子。“公秉性慷慨,慕义轻财。凡有善举,不辞艰辛。道光时经修资州文庙。(约1830年前后。)至宗族乡党间亦多慕其德云。(乡党:指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一党,二十五党即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后人以乡党代指父老乡亲。)</p><p> 廷楠,号紫峯:国学。泽棠三子。公性孝友、宽和,有容人之度。兄弟均早故,独承其欢而无达,(独承其欢:独自承担侍奉双亲欢乐的事。达:得到显耀的地位。)并不爱财,犹能继其禋祀,至于乡党宗族间常叙和睦云。(禋祀:诚心祭祀。)</p><p> 廷湘,号峯青,榜名观成:公敏而好学,尤工词赋,屡冠童军。游泮后务敦实,行故土颣尤叹尝不置耳。(颣:通戾。指不合情理的,凶暴的性情和行为。)三十岁时应邀为蔡家寺后殿曲廊落成而撰有《七律》一首刻于石碑上,今得以传世。</p><p> 维华公:天全州学正。登元公四子。时攀公在谱序中提到:握宾公所撰老谱,有维华公与诸公前后补修。</p> <p>  综观文杰公一门上下六世,谱书上对每一个人记载不过三言两语,但透露出的信息仍然相当丰富。它处处反映出文杰公一家以耕读传家,尊宗敬祖,孝顺双亲,友爱兄弟,宽和容人,睦族友邻的传统美德。同时亦是书香门第,其家人不乏吏员、教谕、学正、工匠之人。对这些有作为的先祖,谱书上均低调处理,只言片语,无详实记载。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泽棠公:“秉性慷慨,慕义轻财,凡有善举,不辞艰辛。”这是赞颂公的德行。更值得后人引以为傲的是:公于“道光时经修资州文庙。”为资中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做出了贡献。这里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就轻描淡写的叙述了这一重要历史信息。现在我们理解应是:泽棠公作为经修人,也就是当时民间所称呼的“掌墨师”。(用现在话说叫施工员,或古建筑总工程师。)经管了这一次资州文庙的重建工作。(文庙原址在城区东街。)由此推断,泽棠公一定博学多才,亦是文物建筑专家。我们知道:“掌墨师”是指掌控墨线的师傅,即是传统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包括从堪舆选址、规划设计、地基开挖、来料加工到掌墨放线、房屋起架、上梁封顶等一系列活动。也就是负责风水堪舆、项目设计、预算规划、材料组织、施工监督等建造活动。要负责重建文庙,若不是这方面的专门家,“没有金刚钻,敢搅瓷器活?”我们现在看见的文庙,精美绝伦,若不是族谱上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人们怎么知道资中文庙古建筑是蔡氏先祖泽棠公和他的团队、带给资中人民流芳百世的绝世佳作。现在我们可以大声而自豪地向世人宣称:“资中文庙在道光年间重建,是我们大佛坝蔡氏第八世祖三房泽棠公经修的!”让被堙没了近二百年的大国工匠名扬天下!“美必彰,盛必传”嘛!这叫光我门闾。适当时还可联系资中县文物部门,请其补记这一史实。让蔡泽棠的大名与资中文庙共存,流芳千古!</p><p>附:资州文庙简介:</p><p> 资州文庙,公元984年——987年(北宋雍熙年间)始建于资州城东街。1829年(清道光年间)迁资州状元街中段重建。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资中文庙》一文。)</p> 十六、二房廷峥公一家的故事 <p>  廷峥,字卓伦:泽俦次子。公以耕佐读,屡试冠军辄不售。子昌应,弱冠一试倾衿。报捷者至,公方叱犊田间,已而擁耒泣,自悲不遇。出教于郫,卒以旅殁,享年五十岁。悲仧!</p><p>注:</p><p> 佐:助。辄:总是。不售:考试不中。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称弱寇。倾衿:倾刻穿上有青领的衣服。即只一次考试就中榜。叱犊:大声驱牛耕作。擁耒:杵着犁头把子。仧:古同长。</p><p> 以上大意:廷峥公以耕助读,平时考试屡次第一名,而升学考试总是考不上。儿子昌应才二十岁不到,第一次升学考试就顷刻中榜。当报捷的人到来时,廷峥公正在田间大声驱牛耕作,听到这个消息,他杵着犁头把子饮泣,自悲怀才不遇。之后,到郫县去任教,又殁于学馆,享年五十岁。廷峥公这一生的悲伤故事也太长了!</p><p> 昌应,字炳南:廷峥长子。年十八游庠食饩。公父授徒郫邑,殁馆中。公徒步负柩归葬。设教省垣三十余众。二姊四弟均赖馆金婚嫁。倾囊赎典田与诸弟耕。而常曰:宁弟好而吾苦也。门人捷南宫者李书林、姜炳文二人。</p><p> (游庠:考入学校学习。食饩:取得廪生资格,享受廪膳补贴。负柩归葬:护送灵柩归老家安葬。设教省垣:在省城开馆设教。赖:依赖。馆金:开馆设教的收入。赎典田:用钱换回被典当出去的田地。门人:跟随学习的人。南宫:考进士。捷南宫:考取进士,传来捷报。)</p><p> 以上大意:昌应公十八岁考中秀才入学校学习,继而享受廪膳补贴成为廪生。公父(即廷峥公)在郫县任教,逝于馆中。公从郫县徒步护送父亲灵柩归老家大佛坝安葬。在省城开馆设教,收学生三十余人。两个姐姐和四个弟弟嫁娶费用全靠昌应公学馆所得收入支付,还倾其所有把已典当出去的田地收回给几弟兄继读耕种。却说:宁肯弟好而自己受苦。跟随昌应公学习的人中,捷报传来有李书林、姜炳文二人考取了进士。</p><p> 昌宪,字成斋:廷峥公次子。公孤贫缀读,力耕养母。家虽贫而母不觉也。偶不欢,辄长跪索乳吮之,母即悦。则笑歌荷锄去。性沉和,遇横逆不与较。自悼废读,课子甚力,己甘藜藿,而师燕哺子薪米必给。孝亲、蹭书蓋至性云。</p><p> (缀:中途停止。缀读:中途停学。吮:用嘴吸。较:计较。悼:悲痛,哀伤。课:督促其完成某事。藜藿:野菜。指粗劣的饭菜。师燕哺子:效仿燕雀哺子,不思回报。薪:柴火。蹭:占便宜。)</p><p> 昌宪公家贫,宁自苦而不让母亲感觉到贫苦。偶遇母亲不高兴,则长跪效婴孩索母乳吮之,母悦,公则谈笑欢歌扛锄劳作而去。公性情沉和,遇见横逆之人也不与其计较。伤感自己因贫废读,因而对儿子学习管束甚严。自己粗茶淡饭,亦效仿燕雀哺子不求回报。自己无钱卖书,只能借他人的书来读。性情爱好也只有孝亲,蹭书读而已。</p> <p>  时健,学名森,字新甫,号乾林:昌宪长子。岁贡生。公少读书于父勤苦中,掩卷泣。馆课多年尽奉两亲一弟,私无留铢。弟傲,父命析之,(析:古代打更用的梆子。意为父亲命令用梆子惩罚其弟。)辄跪谢泣曰:儿止一弟,不忍析也;骆氏(时健妻)病风瘴,父以子女幼,命置妾。(其父命令时健公纳妾。)又跪曰:儿毕生远游,事啬赖长妇,(事:家务事。啬:稼啬,即农活。意为:家务事和收割庄稼的农活,弟妹们都要依赖长嫂骆氏。)贫愁致疾,不忍妾也。骆氏殁,终不续娶。公魁武鸣谈论,授徒甚严,虽数十人必一一辅导,惟恐旷误。著有《耕余录》、《渭南纪程诗草》待梓。门人游庠者数十,成进士者金石红、李◎◎俩,刺史选拔者杨先荣。</p><p> 兴霖,字东全,号雨三:时健次子。公负异质,幼趋庭训,涉猎群书,吐嘱典赡,(言谈文辞典雅富丽。)长词赋,四考优等。设教多年,品实为先,游门者获其益。(游门者:跟随学习的人。)先居约竭力实亲,偶谈及辄流涕弗已。(设立的规矩,对亲人要求更严,偶尔谈及此事就伤心不已。)兴霖公在26岁时(咸丰三年),为天竺古寺后殿曲廊落成而赋《黄莺儿》一曲传世。</p><p> 久莹,字奉林,号伯琼。兴霖公长子。庠生。是《蔡氏万俸家乘》第二次修谱的策划、发起人之一。大谦公谱序曰:“谦与伯琼,夙懔前训,(夙:旧有的。懔:令人敬畏的。)亦感悼者久之,(悼:悲伤。)自揣力薄,(揣:估量。)恐莫告成,岁丁亥(1877年)谋及焕堂,(谋:商量。),约往商于堂伯育生及(堂兄)子通,辈集议此举,莫不欣然。(家佐号育生;大经字子通。辈集:群集。)”</p><p> 久琮,号季琛:兴霖公四子。庠生。为《蔡氏万俸家乘》撰写谱序,其“吾先人避难来归,辟汗莱以食,折竹简以教,不三世而蕃衍茂蔚……礼让雍容号称右族。”等语即出自季琛公谱序之语。</p><p> 今观廷峥公一门五世,以耕读传家。好学上进、孝敬双亲、友爱兄弟、友邻睦族蔚然成风。家贫时不忘课子成才,家境好转不忘扶持后进,有了知识不忘族群。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深深地扎根在国家的每一个基层细胞之中。廷峥公一家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伟业,但他们一门五世的历程,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不掘不挠、与命运抗争、勇于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吗!</p> 十七、三房善字辈  蔡军识 <p>  从缙,字缙绅: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省国立六中国文教师。</p><p> 慎修,字军识:从缙长子。三房第六支十二世善字辈。1899年生——1951年殁。资中县马鞍乡出生。</p><p> 慎修公是大佛坝蔡氏家族的最后一任族长。为人仗义,好济困扶危,为蔡氏族群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p><p> 慎修公在资中县近代史中,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其功与过在社会上评论较多,流传甚广。现将中共资中县委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资中历史》第一卷中关于蔡军识的记述简摘于后,以正视听。以下是根据原文摘要:</p><p> “1920年,因闹学潮,蔡军识在高中毕业前被开除,愤而投军。在川军中先后担任迫击炮队长、骑兵少校团副、教导师营长、上校教官、保安团长等职,深得刘湘器重。”</p><p> “1937年,蔡军识调任四川省政府交际处,与中共川康特委领导人罗世文、车耀先等经常往来,接受了一些抗日、民主思想。该年冬,刘湘任命蔡军识为三十集团军驻蓉办事处少将处长。不久,被派延安学习共产党的政治、组织工作和游击战术。蔡到西安后,因情况变化,转道山西,在八路军部队里住了几个月,学到不少抗战经验。刘湘电召返川时,蔡带回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的论著等进步书刊。”</p><p> “1938年初,成都市近十万人在少城公园举行反侵略大游行,车耀先、蔡军识等同志在主席台上发表讲话。此后蔡介绍18名青年学生通过罗世文的关系,赴延安参加革命。”</p><p> 蔡军识在作省政府顾问期间“他也进行过营救进步学生、掩护共产党员的活动。”</p><p> “1945年,蔡军识回资中,被选为县参议会会员,候补省参议员,并在‘袍哥’团体‘聚义社’任‘正印’,为仁字袍哥大爷。”</p><p> “1949年8月,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罗任一和共产党员游萍相继来到蔡军识家,动员他积极行动,协助解放。几经商议筹划,于11月成立了‘资(中)资(阳)安(岳)内(江)人民协助解放运动委员会’蔡军识任会长。12月1日,游萍、蔡军识等在县城七贤街邱家词堂召开资中城区各界、社会名流和袍哥(以起名社成员为主)会议,讲述资中即将解放,号召各界应作好宣传和保护工作。维持好社会秩序,严防坏人捣乱。3日‘资中县维持治安委员会’成立,蔡任委员。8日,资中和平解放。蔡军识和部分‘协解会’、‘维持会’成员过河迎接解放军。刘公台、蔡军识等人先后在庆祝资中解放大会上讲话。”</p><p> “1950年,蔡军识积极协助人民政府征粮、剿匪,任资中县剿匪委员会委员,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1年,涉嫌支持土匪暴乱被捕,11月22日枪决。1985年11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复资中县人民法院复审报告:‘撤销原判。按既往不咎政策对待’。”</p><p> 综观慎修公一生,时也、命也、运也。呜呼!</p> 十八、蔡氏长河堰分支历史名人 <p class="ql-block">  大佛坝洪祖后裔除老三房外,还有一支重要支裔,那就是长河堰分支。长河堰蔡氏洪祖后裔在明末献乱前不知何代、何时迁往资西报恩寺观音坎、蔡六沟择居,以耕读传家。明清时期仅该分支在资州地区就出了几位有名望的人物,他们是:</p><p class="ql-block"> 明朝进士如蕙公:公系明天启乙丑科进士,官刑部郎中。明末,遭献贼乱,如蕙公举义讨贼,不克,殁于国难,葬资西报恩寺。至乾隆四十一年,皇上亲赐“节愍伯”以志褒扬。如蕙公与同是洪祖后裔的大佛坝老三房第四世同班。</p><p class="ql-block"> 骆成骧状元的亲奶奶蔡氏:清嘉庆至光绪年间,长河堰震元公所续二配之金带场碑基湾陈氏所生次女,适配铜川庙三星桥骆恩陞,夫妻二人之孙儿骆成骧,叨州泮,后状元及第。骆恩陞之妻蔡氏亦是当今震元公后裔的老祖姑。</p><p class="ql-block"> 清朝五品蓝翎蔡大森。 清咸丰年间,有李蓝作乱。时长河堰蔡大森自告奋勇,跟随何伯清去梳妆台打贼立功,报加升六品;后至大石坳打贼再建功,升加五品蓝翎。</p><p class="ql-block"> 【注:“李蓝作乱”,指清咸丰九年(1859年),云南李永和、蓝朝鼎、蓝朝柱等人领导的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义军鼎盛时期曾发展到30余万人。李蓝之军转战滇、川、鄂、陕、甘五省,坚持了6年之久后被湘军及地方武装所灭,史称李蓝之乱。】</p> <p class="ql-block">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其它图文及资料提供:</p><p class="ql-block"> 义元、循先(字炯)、循周、鉴铸、仁庚、仁山、仪祥、银书、循斌、循启、生伟、循胜、启鹏等。</p> <p class="ql-block">  长河堰仁字辈果仁恭录于2021年孟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