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过早地走了,走的时候,不过六十四岁。<br> 在我儿时心中的父亲是威严的象征,是家庭至高无上的决策者和顶梁柱,是决定我辈人生走向的人。 他深沉内向,固执保守,严厉掩盖着慈祥,他注重大事而不拘小节。他的喜怒哀乐,导引着全家的阴晴圆缺。他离我们很远,但他的大手却常粗鲁地抚摸着我们的头顶;他对我们放纵不管不问,却又无形地控制着我们前行的方向。他是一个内向,固执、严酷、粗鲁、认真的复合体,是一个难以捉摸,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人。<br> 父亲年幼时,受着父母、祖父、祖母众多老人的宠爱。七岁时被送到邬阳关上读私塾,从读百家姓,三字经开始,依依呀呀跟着姓陈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圣贤的经典,老先生喜欢这个少言寡语的小娃。几年私塾,旧时传统文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深根。后来,又送到百鸟坪官办高等小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他成了当地一方少有的能写会算的文化人。父亲的少年时代是一个受到百般宠爱,生活舒适的时代,从而他有一种优越感。形成了霸气、固执、刚烈的性格。 ▲鹤峰邬阳关<br><br> 五十年代新成立供销合作社,要招一个有文化的人,去当售货员。当时的售货员就是吃皇粮的国家职工,可以按月拿工资。找到我父亲,父亲却一口回绝,他不愿离开温暖的家,不愿出去让别人呼来唤去受人管。后来招了一个姓向的人。我长大成人后还将他与姓向的两人就当时的情况对比了一番:姓向的人,工资高,待遇好。那时的售货员在计划经济物资紧缺的年代吃香得很。而我父亲泥腿子一个,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为挣十分工分拼命苦干。收益好的时候,一年能进几十元分红钱就不错了,可人家一个月就可以拿几十元钱的工资。我为父亲的保守固执错失良机而深深惋惜。 ▲供销社<br> 父亲在家里,神态严肃,很少说话,对谁说话都是一种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硬棒棒的,豪无回旋的余地,像皇上张口即是圣旨,所以不能随便说话一样。在我儿时心中,父亲就是皇上,有绝对权威,他的脸上总镶嵌着长辈不可侵犯的威严。母亲很少说话,因为母亲说话往往招来暴风骤雨般地喝斥,有时母亲也冒险顶几句,获得的是高分贝的雷鸣般的吼声。再一升级就要动武了。我们好像没有听到过父母亲轻言细语说过话。他们吵架、打架时,我们很害怕,仿佛大厦将倾,惶惶不安。我们长大后,知道的事多了,胆子也大了。在危急时刻为母亲撑腰,父亲的尊严开始受到了撼动。父亲在家庭的霸气渐渐降了许多,从此家庭的争斗硝烟也渐渐平息了许多。我们这辈的崛起,逐步改变了家庭原有模式,父亲逐渐顺应时势渐渐“退居二线”,处在“太上皇”的位置上。究竟父亲是有文化的人,他能恰如其分地适时转换角色,这正是他富有智慧与时俱进的体现。在农村许多老人,就因为不善于转换角色,过着痛苦不堪的晚年。<br><br> 父亲对我严得有点残酷。小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得到巴掌的赏赐。看到父亲训人时的那张脸,心里就害怕紧张。只因有这种恐惧心里,平时就小心谨慎,按规矩办事,生怕出漏子。父亲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棍棒里出狠人。”我们想当狠人,但我们害怕棍棒。我在读一年级时背过一顿冤枉打,和我同路的几个大同学把人家的鸡打死了,人家追查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我干的,我有口难辨,屁股都被父亲打肿了。在我初当父亲时对儿女过度严厉,也出现过冤枉打孩子的情况,给他们造成不少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心有愧疚。<br> 父亲给我们立的规矩很多:要尊敬长辈,孝顺听话,在长辈面前说话不高声,不争辩,不插言;行要让路,坐要让凳;接递物品,双手接送;借物要还,损物要赔;做事要认真细致;对人要诚实,不日白扯慌,不欺蒙拐骗;不同别人比吃穿,要同别人比本事;要知恩图报,不占别人便宜,不欺负弱小,要低调做人,老实做事......... ▲家法伺候<br> 儿时觉得这些规矩太多了,行为受到极大限制,但惧怕棍棒的无情,只好咬牙承受,小心言行,不敢于越雷池半步。现在想来,这是父亲对我们的成长负责,这对我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我们从小就受到这种严格的家教,幼小的心灵就打下了祖国传统道德的烙印,为我们做人做事标明了鲜明的行为坐标。我们应该感恩父亲的严厉,感恩他那厚重的大巴掌!现代的小娃,从小娇生惯养,过度放纵和宠爱使小孩没有任何约束,滋生了骄横散漫自以为是的坏习气,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已经消失远去。<br> 父亲很早就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会计是一个生产队(现在称组)十几户人家,一百多号人的内当家。因为他办事认真,对人公平、账目做得一清二楚,受到群众和领导的普遍赞扬。<br> 那些年,当会计贪污挪用犯事的人多,有的被批斗,有的进了牢房。父亲当会计几十年,没有出过任何问题。他成了会计行业里的常青树。有一年还被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树立成全公社会计学习的标兵。 ▲侵犯群众利益腐败分子被抓<br> 父亲大公无私、不贪不占、公私分明,是对我们最好的身教。他常说:“人生有命,命里有的才可得,命里无的不强求。今天贪吃进去了,说不定明天要加倍地吐出来。不贪不占过得安闲。”他的宿命论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这种意识一直在我们心中扎根。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时刻体验着“不贪不占、过得安闲”的真正快乐。有人问我“你当了几年校长肯定捞了不少好处。”对这样的问话,感到无从回答,当校长就为了捞好处的吗?的确当今社会物欲纵横、铜臭熏天,一个“贪”字,坏了许多事,毁了很多人。人若粘上了“贪”字,就如同吃了慢性毒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什么时候毒性发作。不少大官权贵因“贪”而纷纷落马,掉落到人类垃圾坑里去了。“不贪不占、过得安闲”的家教使我能洁身自好。我感谢我的父亲,是父亲为我奠定了做事为人的道德准则。我工作几十年与“贪”字无缘,因此我度过了平平安安的几十年。<br> 父亲是一个特别好客的人。有亲戚朋友到家里来,他显得格外高兴。只有与客人讲话聊天时,脸上才露出灿烂的笑容。只有好朋友能打开他紧锁的话匣子。一经打开,话如流水一泻千里,他谈古言今,说经论道,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涛涛而来,像一位博学的说书人。他讲“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他讲土家经典故事趣话,一讲一通宵。他把故事情节描述得如身临其境,把故事里的人物说得活灵活现。儿时尽管有些听不太懂,但听得如痴如醉。我将听来的故事也讲同伴们听。使我从小对讲故事感兴趣。讲故事能教育人,能激发人的生活情趣,能活跃气氛,消除疲劳。没有人不爱听故事的。受父亲的影响,我把讲故事用到我的教学之中,我的教学效率高,在学生烦闷疲倦时,来一段精彩的故事,学生一听故事就来了精神,消除了疲劳赶走了瞌睡。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父亲喜欢看书,书看得很慢,在看书的过程中,细细品味书中的情味。他看过的书,就可以一点不漏地讲出来。这种本领我至今也没学会。 ▲鹤峰美丽的瀑布<br> 儿时我盼望有客人到家了来,一是听父亲谈天说地讲故事,二是有好吃的。可是我们家亲戚很少,祖父、父亲几代单传,母亲那边也只有一个姨妈。但父亲的朋友很多,他十分珍惜与朋友的友谊。经常有好朋友到家里来,我家的人气是很旺的。<br> 别看父亲平时沉默寡言,却有许多人请他当娶亲的“押礼先生”(迎亲队伍的管事人)。在这个多种少数民族混居的地方,有一整套婚嫁习俗,迎亲过程有系列的规矩礼仪。进门说什么答什么,哪一环节怎么做,怎么应,繁琐复杂,一般人难以胜任。如果哪一方搞错了程序,答错了话,就丢了大面子,就会遭人耻笑。父亲是一位称职的“押礼先生”,他安排合理,流程熟悉,从容应对,对答如流。深得当地人的赞赏。父亲语言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令人称赞,这与在家里的沉闷少言木纳呆板形成巨大的反差。<br> 我七岁时,父亲把我送到五里路远的石龙小学读书。每天吃过早饭,背着父亲做的木匣子的书包上学去。太阳升得老高才走到学校。一个姓陈的老师是一个二十多岁刚工作的年轻小伙。一个教室里装有一、二、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悬殊很大,大的有十几岁。初教书的人,一下子教三个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点无所适从。我坐在教室里昏昏蒙蒙,呆头傻脑不知道该怎么读书,老师看到我呆如木鸡,很不喜欢。我上课老发呆走神,被老师用粉笔头击中脑袋,才回过神来。一学期读完了,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知道怎么搞。父亲对我大失所望。<br> 陈老师由于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教学上处于混日子的状态,有时学生到校了半天,还不见老师来,家长意见很大。一学期后,陈老师调走了,来了一个姓高的老师。高老师对学生很负责,教学得法,对学生管理很严。不长时间我就能跟上班了,好像知道该怎么搞学习了。高老师经常家访,我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父亲知道得一清二楚。我怕犯错,一怕老师用细竹条抽腿杆,二是怕父亲宽大厚重的巴掌搧屁股。一学期后,我的成绩渐渐突出了。三年级时,加入了少先队,带上了红领巾。我十分感谢高云柏老师,是他将我引上读书之路,使我这个陈老师教下的低能儿成了高老师的教下的高材生。我一直把高老师当作我的启蒙恩师。在我工作后,还同恩师在一个学校工作过几年。那时他是邬阳小学的校长。我对他尊敬有加。高老师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好老师。在我读初中时,遇到了教语文的罗绍武老师,教数学的梁全道老师。他们对学生负责,教学生真知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罗老师还把他的旧衣服送给我穿,那时工资不高,给别人送一件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他送的一条裤子,我穿了好多年。罗老师经常到我家,与父亲交流,谈天说地,关系亲近。父亲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他不但要我们尊敬老师,他自己对老师也十分尊敬。老师到家里来,是贵客临门,父亲极尽所能热情招待。我家没什么好东西送给老师,父亲把自己生产制好的叶子烟送给老师。罗老师对父亲的叶子烟赞不绝口。我终于找到了报答老师的招数,每年给老师送几斤叶子烟。由于老师抓的紧,父亲管得严,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罗老师还把他心爱的“三国演义”“林海雪原”等书借给我看(那时乡下无法买到这些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教育遭受重灾的时期,没有教材,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上课就是学习毛主席的语录, 搞建校劳动。罗老师却“另搞一套”,教我写毛笔字,学习诗词,学习写作,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我在这段时间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我读书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有幸遇到了许多好老师。在我当老师时会时时联系到自身的读书经历,力争当一名好老师不误人子弟。<br> 在我读初中时,我家正处于家大口渴,困难重重的艰苦岁月。全家十口人,只有父亲、母亲两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劳力严重缺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父亲为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忧虑万分,常常叹气发愁。好多缺劳力的家庭,把读书的孩子喊回家,参加劳动,失去读书的机会。父亲从来没有把我们读书的两兄弟喊回家的打算,他知道“养儿不读书只当喂头猪”。我和二弟渡过了特别艰难的初中、高中阶段。如果不是父亲承受巨大的压力,让我们把书读好,我们现在很可能还在老家种地。我们感谢父亲的恩德!<br> 与人为善是父亲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他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我们的成长扫清了许多障碍。我家是上中农,上中农是贫下中农团结的对象。是处于敌我边缘上的人。我家在解放前因有十几亩薄地,有一个姓乔的流浪人到我家,祖父、祖母同情地,让他在家里暂时住下来,他也帮忙干了几年活,后来让他另立门户,还无偿送给了他一块地,让他在这块地里修了房子,安顿了下来。这原本是做的一件行善积德的好事,可是,在土改划分成份(凭家里的财产土地等划分为地主、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的时候,有些对祖父祖母有仇恨的人硬说我家请过长工,有十几亩地,是发财的人家,是剥削人的人,理应划为富农(富农和地主是贫农下中农的敌人,是专政管制的对象)。土改工作队没有作任何调查研究,就凭少数几个人的说话把我家划为富农,成为受管制遭批斗的坏份子。后来,姓乔的人站出来为杨家说话,经过土改工作队的深入调查了解,摘掉了富农的帽子,改划为上中农。出生在上中农家庭的人是不会受重视的,是不敢重用的危险分子。我读书的时候,最伤心最耻辱的事是别人喊我“富农儿子”,富农儿子就是敌人的儿子哈,谁愿意当敌人的儿子!还因为有同学喊我是富农儿子打了几次恶架。只因为我出身上中农家庭,我和二弟在读完初中升高中时,有人提出我们是上中农,不能读高中,是罗绍武老师据理力争,才使我获得读高中的机会。由于读高中有名额限制,要优先贫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的简称)的子女上高中,而使二弟推迟一年才上高中。在高中入团,就因为我的家庭成份考验了很长时间,在高中快毕业时才批准。那时家庭成份是看得很重要的,一个上中农家的孩子要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我算是很幸运的。由于父亲人缘好,我从小学到读师范基本上是“一路顺风”。父亲的低调做人广交朋友使家庭成分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大大降低。<br> 父亲对人诚实,深得周围人的信任,父亲说的话,做的事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父亲打交道的人,都不会吃半点亏。父亲常说:“做忠厚老实的人,看起来很吃亏,实际上是占了大便宜,你的诚实换来了人家的信任,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人家信任你,你办事就顺利。”在我几十年的经历中体会到父亲的教导是多么的正确啊!诚信为人,广结善缘,生活轻松愉快,工作顺利无阻。<br> 乐于助人,把别人的事看得很重,他说别人请你帮忙,就是信任你,你一定要给人家把事办好。把人家的事办砸了,人家不会再相信你了。自己的事办差了可以重来,别人的事是不可以重来的。他把别人对他的信任看得比命重要,他把能帮助别人看作是最愉快的事。邻居请他帮忙修房子,他可以丢弃自家迫在眉睫的事,帮别人一干十天半月,请他帮忙的人很多,自家的事落下不少,祖母和母亲没少埋怨。<br> 有一次,父亲病了,地没人耕,无法播种,祖母和母亲正着急上火。可是,到地里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地被人耕完了。这些帮忙耕地的人,悄悄地来,无声地去。是谁干的都不知道。父亲听说地被别人耕完了,一高兴,病都好了一大半。那种场面,我们都为父亲骄傲,这是他乐于助人的回报!我家如果有修屋建房搞家庭建设方面的大事,周围的人,不请自来,我家做事是当地最快速最顺利的。这与父亲的助人为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鹤峰邬阳美景<br> 积德行善、扶贫济弱是父亲坚定的信条。他常说:“病中好试人,难中好救人。”见到别人受灾遭难,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年,我村九队有一户人家失火,房子及所有财产全被烧毁,父亲给这家送了几十斤粮食,一床棉被(在那时这些东西是很贵重的,不能以现在的价值去比较),还组织邻居给受灾户修临时住房。对孤寡老人,有残疾的人格外关心照顾。<br> 父亲的人缘好,是因为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都同他合得来。特别是有些大家都不喜欢的“怪人”和父亲都很要好。他特别尊重同情比自己弱的人,不怕持强斗狠的人,不攀权附富,平等待人。父亲很少得罪人。但有时遇到横不讲理,以强欺弱的争斗时挺身而出,帮弱者说公道话,平息矛盾。父亲平时很少跟人家发火,一旦发起怒来脸上铁青,当地人知道他性子烈,不与他直接抗争。父亲在当地是很有威信的人。<br> 父亲的烟瘾很大,他喝的烟是自己种植、自己整制的草烟。他种的烟,有一人多高。叶片大,油质厚,成熟时,叶片带棕黄色。收割后,用稻草绳子把叶柄穿起来,在太阳光下晒,天黑时又将其卷起来,堆在墙角里发酵,第二天又在太阳下晒,这样反复晾晒发酵,经过十多天,烟叶成了焦黄油润的长条条。从绳子上取下来,扎成小把,放在柜子里。有客人来,给客人敬上两片三尺多长的叶子烟(那时很少有人喝得起纸烟),客人假装推辞一番后,高高兴兴地装进自己的烟袋里。给客人敬烟这是我家的一大特色。别人家给客人敬烟一匹叶,我家敬两匹大叶,显得大气。喝过父亲草烟的人,无不称赞烟的味口好、劲大止瘾快。父亲用小竹筒做成的烟管,三寸长,一端有一金属圈箍着,乌黑麻秋的。睡觉前要用烟管美美地吸上一阵才上床,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吸烟,再喝茶,打绑腿。上山做事忙的时候,卷一截五寸长大拇指粗的烟卷,直接叼在嘴上,一边做事一边吸烟,可能是烟卷份量太足,使得叼烟的嘴歪歪的,只见烟卷头上一闪一闪的冒火星,听到丝丝的声响,鼻孔里像烟囱一样两股黑烟向外喷,往往使身旁的小娃、女人们,咳成一片。父亲的衣袋里到处都是烟,他从哪一方来,不见人到先闻到刺鼻的草烟味。母亲说用给他洗衣的水可以毒死河里的鱼。<br> 有一天,父亲突然宣布不吸烟了。把烟杆甩了,剩下的半把草烟给了别人。我们感到很奇怪,这样一个嗜烟如命的人,居然要戒烟,跟太阳要从西边出来一样,难以置信。父亲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可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我们考虑到戒烟转急弯肯定难受得很,我们给他买了两角钱一包的黑杆杆烟作为一段时间的过渡,两个月后他彻底告别了烟卷。我们至今不知道为何突然戒烟,使我们产生了一些推测......<br> 我和二弟都在下坪中学教书的时候,父亲已完全退居二线了,“太上皇”的位置使他有了较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他是农历五月十二的生日,每当生日快到的时候,我们就接他到下坪过生日,待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休养。后来成了惯例,每到五月,父亲知道我们工作忙没时间接就主动来下坪过生日。从邬阳到下坪要坐两个小时的中巴车。坐车的人最怕吸草烟的人。若有人吸草烟,车内乘客会翻胃倒肠,晕车呕吐。吸草烟的人是乘客最不欢迎的人。或许父亲感受到吸草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或许因为在车上吸烟遭到了别人的攻击......父亲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他一旦下了决心,他就会固执的坚持下去,九头牛都拉不转来。我们十分钦佩父亲的毅力。对他为何突然戒烟我们也不好问。这便成了父亲留给我们的一个谜。 ▲恩施烤烟<br> 在老家那一方,父亲是人们心目中的聪明人。能写会算、能说会道、农活样样拿得起;他不是木匠,但家里用的桶、盆、箱柜样样能做得出来;他不是篾匠,但他编织的撮箕美观耐用;他没有专门学过易经命理,许多人找他看日子,算运程。他遇事沉稳,善于思考,办事灵巧机智。有一次我要到建始的刘家堡去赶场,三十多里路没走过,父亲给我画了一张地图,我照着地图走,竟是丝毫不差。照这种办法我还去过巴东的杨柳池,百里路远的清湖。他年轻的时候,还拉得一手好二胡。他自己做的二胡,琴杆上雕刻着青龙盘柱,用蛇皮箍琴筒,用细麻绳做琴弦。记得儿时在守野猪的棚子里他拉上几首不知名的曲子,悠扬的琴声从幽深的山谷中升起,花草树木侧耳静听,溪水河流扬波和鸣。我们兄弟俩听得腾云驾雾心驰神往。后来年纪大了,二胡披着厚厚的尘埃,被冷落在墙角里,二胡美妙的声音成为远逝的回忆。如果父亲出生在现在,他一定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人,我辈可能望尘莫及。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年轻时,患哮喘,发病时,呼哧呼哧像拉解锯的很吃力。吃了很多药不见效。后来找了一个姓黄的老中医,开了几付中药,得到了治愈。哮喘好了胃病又来了,经常胀气、消化不良,许多东西不能吃。随着年纪增大,胃病也越来越严重了,吃药打针不见明显效果。身体长期处于半病态中。据祖母讲,父亲在几岁的时候,跟曾祖父骑马外出,马突然受惊狂奔起来,父亲的一只脚被牢牢地套在马鞍上,被马倒拖着淌过几条河,受到了极度惊吓。从此以后,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在父亲当家的时期,家大口渴困难重重,一家人的生计重担像泰山一样压在父亲肩上,加上身体有病,忧愁常挂在脸上,几天不说一句话。那时的家庭生活好像是在窒息状态中度过来的,父亲本来有病的身体被憋得雪上加霜了。<br> 我们渐渐长大了,当我们能自食其力时,只想着为父亲减轻肩上的担子。我主动负责起小弟小妹们上学读书的费用,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在我工作的时候工资低开支大,仍然没有换洗的衣服,衣服脏了晚上洗,洗了必须烘干,第二天才有穿的。我和二弟都参加工作后,家里的困境才得到一些改善。但众多的弟妹上学读书,教育支出也逐渐增大,大妹读高中,二妹读初中,三弟四弟五弟上小学,家里一年没有什么收入,全靠我和二弟苦苦支撑着。后来,我结婚成家有了孩子后,调到五里工作,主要是二弟协助父亲维持着家庭的正常运转。小弟小妹们都很听话懂事,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不错。熬过寒冬,迎来的是春天。历经磨难,终得涅磐。多年后,大妹考取了干部(相当于现在考公务员);四弟到农特站工作,当上了站长;三弟干了多年的村主任;小弟小妹在农村也干得不错。我们七姊妹,个个平安愉快,家庭和美幸福。我们践行了“先苦后甜”的人生历程。父亲进入五十岁以后肩上的担子才逐渐轻松下来。后人的兴旺是对父母一生辛劳的最大安慰与回报。我们现在的幸福是父辈的辛劳和自身努力得来的。 ▲鹤峰邬阳农家<br> 父亲步入了老年,他的威严里更多地展露出慈祥、细致。我们渐渐体验到年老父亲的温柔。我们从单位回到家里,他会给你泡杯热茶,催促母亲弄饭吃,他会主动地问你工作上的事,询问孙辈们的学习情况。当后人们取得成功时,他感到无比欣慰高兴。五十岁以后,他脸上有了笑容。他对母亲的态度也温柔了许多。我们父子在一起有说有笑,他仔细地听我们讲外面的精彩世界,他同我们谈今论古、讨论社会人间。他说话已没有了往日命令的口吻。父亲变了,他由“专制”变得“民主”了,我们与他之间的代沟似乎不存在了,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父亲的人情味,随着年龄增大而显得浓烈了。他成功地实现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退居二线享受生活!<br> 农村的老年人,劳动惯了,一停止劳动,就浑身不舒服,在儿女家受局促不自在呆不住。父亲却不同,他在度假期间,看看书,散散步,品品茶,悠闲自得。他有时也帮忙做些小事,决不会待不习惯。有一次,他走的时候还不声不响帮我们把地里的草锄完了,为的是让我们轻松一些,为此我们感动了好长时间。<br> 正当父亲精神压力减轻,物质生活条件大大好转,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的时期,突然病重倒床了。长期的慢性胃炎急剧加重,吃不下东西,经乡卫生院治疗两个多月不见效果。父亲怕耽误我们的工作,开始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让我们知道。后来小弟见病情越来越严重,才带信告诉我们,我和二弟回家一看,父亲脸带青色,骨瘦如柴,茶饭不进。我们把他接到下坪,在下坪医院打针吃药,仍不见效果,随即到县医院检查治疗。县医院诊断为胃炎,但总是吃药不见效果。我们又将他带到恩施州中心医院检查。给他做了B超、胃镜、心电图等一系列现代医疗仪器的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大问题。胃切片检查是检查癌症的有效方法,因当时正值周末假日,要等几天才能得到出结果,此时正值年关(腊月二十几的),我们求医生加班化验一下,并付了一笔加班费。结果出来了,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不是癌症,我们就放心了,在医院买了一大包药,回到下坪。在我们带他到恩施检查的几天时间里,父亲象没病的一样,精神好了,饭也能吃一碗,还说馆子里的饭菜都很好吃。在检查病的空档时间,还跟着我们逛街。他在商店里买了一个水杯,说上山做农活时好带开水。他在清江桥头请算命的瞎子算命,瞎子说他破财免灾,从此要走好运,父亲深信不疑。对我们说:“破财使你们花了很多钱,免灾就是病要好了。”我们很高兴。可是从恩施回来的路上,就觉得胃很不舒服。一到家,病情又恢复原样了,任何东西都不能吃。此时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九的了。医院已无人上班,只好吃从恩施买来的药,后来吃药就呕吐,我们找来医生,给吊液补充能量。这时血管已硬化,液体也不能输了。父亲知道自己的病危险,催我们送他回邬阳老家,并拒绝打针吃药。父亲到家即安排我们找木匠给他做简棺,称漆刷棺材,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在自己清醒的时候,交待了后事,把自己积存了几十年的七块银元拿出来,七姊妹每人一块。我们一边为父亲准备着后事,一边寻求治病的方法。民间的土方土法试过,连当地迷信治病方法都试过,仍无转机。眼看到父亲一天不如一天,却毫无办法。后一段时间,父亲在极度痛苦中饱受煎熬,躺不到半个钟头要坐起来,坐不了二十分钟又要躺下,如此反复折腾,日夜不宁。我们几兄弟日夜轮流伺侯父亲,一晃到了正月十几,学校已经要开学上课了。父亲在清醒的时候催促我们上班去,他说:“三两天是不会死的。你们不要耽误了工作,去上班去吧,你们该做的已经做了,不要误了学校的大事,过一段时间来看一下就行了。”我和二弟只好匆匆赶到学校,安排学校的开学工作,四弟也到单位上班去了。后段的护理完全由三弟和五弟负责了。我和二弟商量好了,每隔十天轮流回家看望父亲一次。在二弟回家看过一次后,还没轮到我时,就得到父亲逝世的消息。我们连夜赶回家,请道士念经开路,按当地风俗热热闹闹地把他老人家送上了山。父亲从病倒到去世历经三个多月时间,花去医疗费数千元(那时是一笔不小的钱),虽想尽了一切办法,没能留住我们敬爱的父亲!我们至今怀疑父亲得的很可能是癌症,恩施医院加班化验可能结果有误。到恩施去的那几天,可能是精神作用,使父亲出现病好转的假象。父亲辛苦一辈子,刚到能欢度晚年可以享福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父亲去世得太早了,致使我们还没有充分孝敬就匆匆走了,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这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要敬孝要乘大人还健在的时候尽量地多为他们做点什么,否则就可能没有了孝敬的机会而后悔终生! <br> 父亲一生诚实善良,规矩本分,认真做事,诚信待人。堂堂正正守清平廉洁,光明磊落,遵传统道德做人为事。勤勤恳恳为家人鞠躬尽瘁,行善积德福泽子孙。上孝长辈,德厚天高,教养儿女,慈恩海深。他一生历经磨难,为我辈成长铺路搭桥。他延续杨门香火,生养培育了我们兄妹七人,使我们杨家达到近代最旺盛的时期。父亲的崇高品质,是杨氏后人的精神财富,父亲的道德标准也逐渐转化为杨门家风!<div> 父亲去了,父亲的精神永远不死!<br></div> ▲鹤峰邬阳土家吊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