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月21日上午我们从舟曲出发,来到距迭部县城约86km的腊子口战役旧址。腊子口位于迭部到岷县的公路边上,是一处地势极为险要的峡谷隘口,这里自古就是甘川通道之咽喉,素有“天险门户”之称,峡谷两面悬崖峭壁对峙。仅8米见宽的狭道中腊子河从中间奔流而过,只有一座1米宽的小桥供人畜通行,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腊子口”是藏语,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如今的腊子口已天险变通途,已不复往年的险绝雄峻,但是两岸岩壁上的弹痕仍依稀可见,记录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p> <p>1935年9月16日夜,红军前锋抵达腊子口。当时盘踞在甘肃南部的军阀、国民党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为阻断红军北上之途,在腊子口层层构筑工事,方圆不足百米的险要地带,集中了两个营之众,要与红军决一死战。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的激烈的浴血战斗,英勇善战的红军出奇制胜,击溃了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腊子口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此役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为了保护腊子口战役纪念地,198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在腊子口南侧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p> <p>纪念碑南、西两面镌刻着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字“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镌刻着甘肃省政府对腊子口战役的简介和对革命烈士仰慕缅怀之碑文:“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p> <p>我们在这里过木桥,穿天险,登高台,实地凭吊战争遗址,遥想当年红军浴血奋战、人喊马嘶枪炮连天的悲壮场面。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地势之险要、胜利之艰辛,才能感受到天险变通途所折射的翻天覆地变化,才能体会到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p> <p>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的不远处,还有一块纪念碑,走过去一看究竟,只见竖立的大石碑上写着“绿色长征发起地”,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上镌刻着《绿色长征宣言》。原来是迭部县坚持以“红”带“绿”,推动绿色发展,开启了一场新时代的“绿色长征”。2009年,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中国生态学学会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提出了“绿色长征”计划,发起了“绿色长征”行动。</p> <p>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始建2005年,2009年在距腊子口战役遗址三公里的朱立沟修建了一座新馆。我们此行参观的就是新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57平方米。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展馆共三层,分四个单元。</p> <p>进入馆内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壮观的组雕,从左至右分别是: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和林彪,他们都是腊子口战役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九位红军领导人的塑像,各有姿态,栩栩如生。不同的站姿、动作、表情,把当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气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深邃的目光和坚定沉着的姿态,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气概。</p> <p>走过腊子口的九位元帅。</p> <p>走进纪念馆,驻足观望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红军用过的物品,当年中央红军攻打天险腊子口的烽火岁月仿佛就在眼前。</p> <p>展馆的第一单元,利用人物组雕、图片、蜡像、文物、电动沙盘等各种形式,为我们完美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著名战役和重要会议。</p> <p>1935年9月,中央红军由四川北上,到达迭部县俄界村。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俄界会议”。会议批判了张国焘擅自南下的路线,并分析了其给中央红军造成的被动局面。在中央红军处在安危存亡的关键时刻,腊子口战役成为党史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聂荣臻曾回忆说,“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将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故红军北上非打下腊子口不可。</p> <p>第二单元,激战腊子口。我们观看了利用幻影成像、景观模型生动再现当时场景的解说片,知悉了当年战斗的情景。</p> <p>1935年9月13日,冒着风雨交加的寒冷,中央红军从俄界出发,继续北上,向甘南腊子口逼近。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前面设置了3道防线,企图凭借腊子口天险地形将红军消灭在这里。为了围堵红军,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在此设防,从山口往里,直到岷县,纵深配置重兵。党中央决定以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迅速夺取腊子口。16日下午4时,中央红军开始向腊子口守敌发起进攻。由于敌人火力凶猛,加之我方地形不利,几次冲锋均未成功。经过研究部署,决定采用正面攻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由王开湘率领两个连迂回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峭壁袭击东面山顶上的国民党军;正面强攻任务由第二营担任,第六连为主攻连,由团政委杨成武指挥。迂回袭击,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爬上壁立千仞的悬崖。一名16岁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用一根带铁钩的长杆子从绝壁攀上崖顶、放下绳索,使迂回部队顺着绳索爬上悬崖,犹如神兵天降。霎时间,红军的冲锋号、重机枪和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响彻山谷。17日清晨,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精心布置的防线,胜利夺取腊子口,打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最后一道天险。战斗胜利了,但这名战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名字,只知道他出生在云南,随母亲讨饭来到贵州,又跟随红军来到四川,故大家都叫他云贵川,从此只留下了“云贵川”这个名字。</p> <p>红军苗族战士“云贵川”手携带挂铁钩的长杆攀登腊子口侧面悬崖的情景。</p> <p> 腊子口模型 —炸毁的腊子口碉堡。</p> <p>参加腊子口战役的指挥人员和部分战斗英雄。</p> <p>展馆第三单元,有红军途经迭部路线图、红军遗留在迭部的各类革命文物、还有藏族群众帮助红军架栈道、开仓放粮、救助流落的伤残病红军等相关资料图片,再现出了藏族人民拥护和支援红军的情景。</p> <p>甘南迭部茨日那毛泽东旧居,位于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茨日那村。1935年9月13日至15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此地时,毛泽东曾居住在该村一幢木楼上,并在这里向红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为了保护革命文物,迭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宽敞的乡村公路,拔地而起的藏式新居,优美干净的居住环境,是我们对茨日那村最为直观的感受。</p> <p>茨日那村小广场,正中间的雕像“辣子情缘”,藏族老者与毛泽东手握手,手里提着的是一大串辣椒,</p> <p>毛主席旧居,位于旺藏村半山坡众多藏式民居中间。在许多新翻建的房子面前,有一幢藏式木屋,古朴,陈旧,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明显的对比。进入院门后,面前有一座二层小楼,一楼是土质结构,二楼是木质结构。毛主席当年就住在二楼。</p> <p>这座房子的主人告诉我们,1935年9月13日,红军长征到达甘肃迭部县旺藏乡,桑杰的爷爷尕让把刚刚建成的一个两层木阁楼腾出来给毛泽东居住,在这间普通小木楼上,毛泽东制定了以3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事后爷爷才知道,当时住进我家的大个子红军,就是长征路上指挥千军万马,让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毛泽东主席。红军走后,爷爷精心保护我家木楼里的格局,墙上的标语用石灰暂时覆盖,红军留下的竹骨雨伞,厚厚的牛皮公文包与药箱都得到了精心的收藏。”80多年间,这间小木楼由桑杰的爷爷尕让传给了桑杰的爸爸阿草,阿草又传给了桑杰。当年崭新的小木楼已经陈旧,但毛主席用过的所有物品依然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里面。这里还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住在这个小院子里的桑杰一家人也成为义务管护员和讲解员。</p><p>为了更好地保护茨日那毛泽东旧居,桑杰在旧居旁建起了一座新房子居住。桑杰说,“这是我们三代人的光荣,不仅我要保护下去,我还要让我的孩子们好好保护它!”</p> <p>如今,毛泽东旧居在保留原样的基础上稍作了翻修,并保存了红军当年写在门板上的十多条标语。为保护好这个红色遗址,从2006年起,当地政府每年给他家2000元的文化补助资金,现在增至每月1200元。</p> <p>在二楼的居室内,还保留着桑杰一家三代多年来收藏的红军当年的物品,包括药箱、瓷碗、牛皮公文包等。桑吉说“这些物品有些是当年红军留下来的,有些则是爷爷格让和父亲阿仓一点一点从周围村民手中收过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珍贵文物在他们手里得到保护。”</p> <p>旧居内的毛主席像披挂着洁白的哈达,表达了村民们的敬意。</p> <p>在去迭部县城的路边上的俄界景区,其实离景点还有30多公里,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在这里拍了几张照片。</p> <p>从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纪念馆,再到茨日那毛泽东旧居,所到之处且看、且听、且问,了解愈深,感动愈浓……豪言壮语已不适合我这个奔七的人了,衷心的希望红军精神能世世代代传承于世!毛泽东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永不变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