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和每天一样,我和太阳一同爬起来去晨练。刚一出门,蔼蔼的晨光和蓝蓝的天色便夸张地拥我入怀。无声的金沙河柳凌空反垂,远处的白鹤楼阻挡不住扎眼的金光,清风好似裹挟着东北人特有的气质爽朗地拂过肌肤……这时,有一种舒服在心里暗暗滋生,像唐诗宋词一样带着深意,曼妙在金沙河的水面上。</i></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未进七月,粘人的暑热还在路上。</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i> 迎面过来几个人,每个人手里拎着几样蔬菜,一个大爷模样的人振振有词:“我说你们就按我说的方法做没差,忒好吃,先把辣椒的尾巴去掉……”原来是早市归来的人们。今年的早市我还一次没去过呢,想起那些“热气蒸腾”的地摊,我突然也想去凑个热闹。法库小城的地摊主要是早市和夜市,都被政府归拢到稍远的城东,却挡不住去逛地摊的人们。</i></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小的时候,地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神秘的地方。记得那时候随处可见一些蹲在路边卖东西的人,记忆最深的是学校门前,他们面前或是铺着一块塑料布或是一个小筐,卖的大多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吃的,不用吆喝,孩子们都会扎堆围过去,毛嗑、黏糖、冰糖葫芦、樱桃、冰棍儿……冰棍儿一般是用一个纸壳箱子装着,里面包了几层“棉被”,当卖冰棍的递给你一只冰棍后会动作迅速地把棉被包好,在孩子们的心里,那个纸壳箱子有着诱人的魔力。</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记得上学的时候电影院的后边有个地摊市场,那里的东西总是能突破我们的思维,我经常带着妹妹去那里闲逛,每次去都觉得开了不少的眼界。有一次我俩在那里发现了“新大陆”——一块塑料布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图案的贴纸,有漂亮的蝴蝶、唯美的风景……最吸引眼球的是明星贴,当时同学们的书本上贴着一个翁美玲大头贴,便是觉得赶上了潮流与时尚同行了。回想起来,追星原来是从那时候兴起的吧。我把一些大头贴贴在自己的日记中,配上了歌词或者是席慕蓉的诗歌……没想到最珍贵的回忆是从地摊里“捡”来的。</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带着充满童趣的回忆来到了快到早市的路口,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他们或许有人和我一样,不是单纯的想去买些什么,而是去“烟火气”中浏览那些白日里看不到的风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人,当然也是风景中的“风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这些人不管是去的还是回的,不管是独行的还是三三两两结伴的,不管是手里拎着小菜或是早餐的,都迈着和缓的方步,好似在漫不经心地等着什么人,偶尔遇到半生不熟的人,也会站下招呼着聊上几句。我脚下的速度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感觉这就应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悠闲、惬意。白日里的形色匆匆,不免让人感觉有股浮躁之气。</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刚下来的柿子,来点呗?”我顺着声音一看,正在菜摊后边的忙活的是老邻居玲子,她家有两个大棚,一年四季不停地种菜、卖菜。还没等我说话呢她的大嗓门子又嚷开了:“这不是丽姐么?琪琪,没看见你杨姨嘛!”我这才看见玲姐的儿子站在旁边,“琪琪大学几年级了?没开学呀?”琪琪推了推眼镜文文静静的:“杨姨,我大四了,赶上疫情了一直没开学,反正老师让自己选择地方实习,我觉得帮我妈赶早市了解地摊经济也挺好的。”玲姐一边称菜一边说:“这回政府重视地摊可帮了俺们大忙了,免得让城管撵得鸡飞狗跳东躲西藏的……”买菜的是一位带着眼镜穿一身唐装的六十左右岁的老大哥,玲姐的一句话让他停住了掏钱的手:“国家帮助了你们摊主,摊主也帮助了国家,这次疫情闹得经济直线下滑,国外失业的人更多了,也就咱国家吧,既不放弃治疗一人,也争取不让一人失业。你别看这小小的地摊,这里可有着大学问……”</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哎呦,还是你会说,赠送你一个西红柿!</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听说过中医里有这么一句话么?万病不治求于肾。经济就和人的身体一样,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得求于“肾”,经济的“肾”就是最基础的经济,也就是最原始的交换方式——地摊,以前没有“地摊”这个词儿,是那些高大上的超市出现后对比出来的。”。</i></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哦?把地摊比喻成经济的肾?真有意思!没想到在地摊前能听到如此高论,再一细想,地摊的作用还真是大,它不光是启动经济的杠杆,更是人们释放心灵的交换地、快节奏生活的缓冲地。这里可以讲价、可以品头论足,甚至可以品尝……</i></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银白大杏,老甜了!”我被一堆黄绿参半的大杏吸引,蹲下来细看,“可以尝尝!”我一边掰开一个稍小的杏一边调侃:“我尝了要是不买呢?”“没关系,随便尝!在家里都掉到地上了才叫白瞎呢。”瞬间,我觉得地摊上的品尝尝的不只是东西的好坏,还可以品出双方的人性!不信,你细听那些嘈杂里无论是因为五毛钱的争吵还是一块钱的谦让,论的根本就不是钱……</i></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 “来二斤大杏!扫码行不?”见卖杏的老大姐面露难色、抬身要求助旁边卖熟食的小伙儿,我心里一下浮现出儿时为了买点儿好吃的一分一分钱的攒、到地摊那哗啦啦地扔下一把零钱的情景,“大姐,不用,我去换零钱!”我抬身跑到了旁边的超市发大超市,换了“一堆”零钱……</i></b></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油条豆腐脑、高粱米饭大茬子、油炸糕……”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竟然觉得那么悦耳、那么亲切。带着一种附着温度的柔情,我一直走到了地摊的尽头,短短几百米,我竟像是在烟火中来了一次恣意的旅行。</i></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 ——杨俊丽</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