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汾城古镇。

冬冬

<p>2020年七月十五日,我们骑友相约重游襄汾县汾城古镇。不必说造型巍峨四面相通的鼓楼,古香古色雕刻精美的社稷庙,不必说年愈千年高大粗壮的古柏树,更不必说金朝年间、石柱高擎的洪济桥,单说一路之隔规模宏大的文庙和城堭庙建筑群。当时目光所及、心灵震撼、无以言表。虔诚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p><p>今天有幸在我们观看结束之际、古镇文物管理员赵师傅又带我们详细讲解了一番,使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p> <p>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p><p>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汾城曾是临汾县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始称泰平县,县治就设在汾城镇。北周因避周太祖宇文泰讳改为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县治移至敬德堡(今汾城镇)。民国三年(1914)改为汾城县。自唐贞观七年始至1954年终作为县治所在地前后达1319年。1954年山西省将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至此有了如今的汾城镇。</p> <p>城隍庙 创建于明武二年(1636)。庙内影壁、山门、戏台、献殿、大殿、钟鼓楼、厢房、配殿等保存完好。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最初为城市的保护神。明太祖朱元璋先于洪武二年正月大封城隍,后又诏示天下府州县立城隍庙,其规模大小比照各级官署正衙。同时命令各级官员赴任后,首先要到所在地的城隍庙宣誓就职,订立盟誓,保证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从此,城隍成了守御城池,保障治安,掌管水旱吉凶、人间善恶乃至科举功名、因果报应的全能之神。看来从明朝开始在反腐倡廉,整顿吏治,政治清明方面己出台了不少办法。</p> <p>文庙 相传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1269)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茸。现存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等。文庙供奉的是“万世师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教育家__孔子</p> <p>这是状元桥,桥两边是“泮池”,跨过状元桥意味着“脱掉蓝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文庙给人的感觉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 <p>棂星门 建于明正德年间,棂星 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第一道门,出现时间不晚于唐代,分南北式样,按材质分为木结构和石结构。</p> <p>照壁虽历经风雨侵蚀,已残缺不全,但依稀可见两边楹联:生了死 死了生 生生不息;人化物 物化人 变化无穷。</p> <p>社稷庙创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社”指土地之神;“稷”指农业之神。自周以后,将社和稷并而祭之,名曰社稷。</p><p>过去只知道江山社稷是指国家,原来“社”和“稷”是土地和农业,足见农耕文明的源远。</p> <p>城隍庙、文庙、社稷庙、钟楼,整个古建筑群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飞檐翘首凌空,门拱重叠、犬牙交错,精美绝伦。自贞观、宋、金、元、明、清太平县一直延续了千年,虽历经苍桑,风雨洗礼,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繁荣和华丽。在这个浸透着浓厚历史的气息里,仿佛看到了千年古镇的荣辱兴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