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十八座城门的身世由来?

长安人说城墙

<p>  西安城墙现有十八座城门,明朝修建了四座主城门:分别是东门“长乐门”,西门“安定门”,南门“永宁门”,北门“安远门”。民国时期开辟了四座副门:分别是小东门“中山门”,小西门“玉祥门”、小南门“勿幕门”、小北门“中正门”。</p><p> 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十座交通便门:分别是东城墙的朝阳门,南城墙的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城墙的尚武门、尚德门、尚俭门、尚勤门。实际上这句话总结有些不准确,十个交通便门应该是民国时期开辟,解放后修建的。</p> <p>冯玉祥因何要先修“中山门”?</p><p> 西安城墙民国时期城门的开辟,是人为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先说民国时期开辟的四个副门,抗战以前开辟的副门只有三个,分别是小东门和小西门和小北门。早在民国15年,也就是1926年,刘镇华镇嵩军八月围城,冯玉祥率军解围西安,陕西成了冯玉祥的地盘,冯玉祥手下大将宋哲元当了陕西省长,当时陕西军民为了感谢冯玉祥西安解围之功绩,宋哲元提议,在西面城墙开辟一座新城门,命名为“玉祥门”。冯玉祥有些不好意思,恰逢民国16年,也就是1927年,正好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冯玉祥随提议在东城墙开辟一座新城门,命名为“中山门”以资纪念,冯玉祥亲自为中山门两个城门洞分别取名为“东征门”和“凯旋门”,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东门”。</p> <p>玉祥门因何改名“中正门”?</p><p> 中山门开辟完毕,至此玉祥门开辟水到渠成,民国17年,也就是1928年,西城墙开辟新城门,命名为“玉祥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西门”。要说这玉祥门,也是一波三折。当时陕军主力国民二军在河南土崩瓦解,国民三军元气大伤,才有了刘镇华镇嵩军趁机围攻西安城,也有了后来的冯玉祥解围西安城。自从冯玉祥解围西安,陕西成了冯玉祥的地盘,冯玉祥趁机对陕军不愿臣服的武装大加讨伐,杨虎城一气之下,带兵出关投靠了老蒋,后中原大战冯玉祥一败涂地,杨虎城卷土归来,驱除冯部势力,开始主政陕西,所以直接将这玉祥门给封了。到了民国23年,也就1934年,玉祥门再度开启的时后,根本没有打算再用玉祥门这个名字,而是报送了“新西北”或“中正”两个名字,当时蒋中正如日中天,玉祥门与中山门正好东西呼应,随以“中正”命名,玉祥门随改名“中正门”。</p> <p>火车站门因何变成了“中正门”?</p><p> 等到玉祥门再次改名的时候,时间到了民国24年,也就是1935年,这一年陇海铁路通到了西安,北城墙外修建了西安火车站,为了交通方便,在北城墙新开一座城门,临时起名,"火车站门”。到了正式命名的时候,火车站门命名为“中正门”,也就是我们说的小北门。中正门被火车站门用了,按理说小西门这个中正门就应该改回“玉祥门”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前文说到,玉祥门改名,报了“新西北”或“中正”两个名字,这一次宁用“新西北”也不用“玉祥”,玉祥门至此又变成了“新西北门”后简称“西北门”。西安解放后,中正门被改名为“解放门”,此时的解放门已经不小了。所以小北门的称呼,也由原先的中正门(解放门)变成了“尚武门”。</p><p> </p> <p>勿幕门最早的名字叫“震海门”!</p><p> 勿幕门是西安城民国开辟的四个副门之一,位于南城墙上,也称“小南门”。这小南门开辟的时间较晚,在抗战爆发以后。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屡次轰炸西安城,为了便于疏散百姓,民国28年也就是1939年特意在城墙上开了13个豁口,人称防空便门,豁口的外面护城河上还驾有便于疏散的木桥。而这个勿幕门最早就是南四府街的防空便门。只不过当时此门还不叫勿幕门,而是提报了“东南门”和“震海门”两个名字。“东南”是城门的方位,可以理解。这“震海”就让人难以捉摸,西安地处内陆,哪有大海可震,莫非是为了纪念百花村的辛亥元勋,战死疆场的兵马都堂官王镇海而命名,可惜资料匮乏,未能佐证。勿幕门得名于陕西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先生,是陕西同盟会的总负责人,在民国7年,也就是1918年在兴平被叛徒杀害。民国34年也就是1945年,公葬井勿幕,并追封为陆军上将。为了纪念井勿幕的丰功伟绩,此门被命名为“井上将门”。后省议员杨云峰等指出“井为姓,非勿幕独有;上将为官阶,非勿幕专享。若将来陕西又有井姓之人名列上将,则千百年后,谁人知道这城门纪念的是谁,建议以名命名。”想来这句话也有道理,井上将门随改为“勿幕门”。</p> <p>“景翼门”和“维峻门”是哪两座城门?</p><p> 能以姓名命名为城门,世人无不似为巨大之荣耀,所以就有人叫打起了城门命名的歪主意,这个人就是有叶鑫甫,西安东关人,明面上是警察局的科长,实际上是西安青帮的龙头大爷,抗战前夕为了当上区议员,给河南难民发蒸馍,一张选票一斤馍,人笑称“蒸馍议员”。这人能量很大,解放前选国大代表的时候,动用手腕, 比西安的抗日名将孙蔚如将军还多出10000余张票,弄得孙将军差点落选,气的陕府主席祝绍周破口大骂。这叶鑫甫之所以能混出个人物,从城门命名上就能看出来。就在勿幕门命名不久,作为议员的叶新甫带头联名提议将柏树林防空便门(今文昌门)以陕西富平籍的国民二军军长胡景翼之名命名为“景翼门”。将西北三路防空便门(今尚武门)以陕西蒲城籍的国民三军军长岳维峻之名命名为“维峻门”。叶鑫甫这溜须拍马的手段可见一斑。</p> <p>其它防空便门今何在?</p><p> 民国28年也就是1939年为了便于疏散城中百姓,躲避日寇飞机轰炸,特意在城墙上开了13个豁口,人称防空便门,这些豁口在解放后因交通原因大部分修建为城门,如东城墙的崇礼路防空便门 就修建为今天的“朝阳门”。南城墙的甜水井防空便门修建为今天的“含光门”、五岳庙门防空便门修建为今天的“朱雀门”,柏树林防空便门修建为今天的“文昌门”、大差市防空便门 修建为今天的“和平门”,小差市防空便门就修建为今天“建国门”。北城墙的西北三路防空便门修建为今天的“尚武门”,也就是第二任小北门。其它的豁口,如东城墙的仁爱巷防空便门;西城墙的北马道巷防空便门、大油巷防空便门;南城墙的双仁府防空便门、开通巷防空便门;北城墙的立新街防空便门、莲花池防空便门则全部封闭了。至此西安城墙,十八座城门之格局定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