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你在哪里?

杨柳岸边

<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疫情来袭,你在哪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致最美逆行者</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作者:杨柳岸边</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们喜欢兰花,是喜欢它的淡雅、清新、端庄,脱俗、内敛、高尚,喜欢它那醉人心脾幽远的清香。</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 兰花根系发达,其根系维系着兰花家族的兴衰。据说,大旱之时,弱化的根系就会从下往上依次缩节,主动把水分和营养向上输送,去救治年轻鲜活的生命,直至干枯死亡,干旱持续,其它根茎纷纷效仿。灾情结束,适逢微露,又见新绿,整个兰花家族才得以重生。兰花的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精神,与全国抗疫人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脉相通,彰显的是人间大爱。</span></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己亥末,庚子春,疫情肆虐,阴霾弥漫中华大地,愁云笼罩人们心中。己亥年腊月二十九日,武汉宣布封城,部分人连夜返乡,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把病毒带回了老家。不明真相的人惊慌失措,谈“疫”色变,相见难安。我所工作的余店小镇也难以幸免,连日来,发热病人明显增多。溃口之后不能决堤,不能让病毒蔓延,去危害更多鲜活的生命。严防死守,切断传染源才是行之有效最好的办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月25日(正月初一),余店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命令,对余店境内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对各村进出道路进行封堵。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严禁一切人员和车辆非法出入,从源头上阻断疫情蔓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接到把守余店集镇卡口的命令,是在封堵当日的下午。十八人的队伍是由镇政府、土管所、城管中队、派出所人员,以及民兵和志愿者组成。搭帐篷,备物资,消杀清扫,查扣车辆,盘查行人,劝返登记,测量体温。从大年初一到春暖花开,一班人幕天席地,风餐露宿,这一驻守就是两个多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女花父子兵一齐上阵,</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亲友团同窗情结伴而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支队伍中,从90后到50后,有父母的掌上明珠、心头宝贝和尚未谈婚论嫁的花季少女,有意气风发、稚气未脱、怀揣梦想的有为青年,有事业风生水起、蒸蒸日上、声名远扬的壮年汉子,还有年近古稀、儿孙满堂、可享清福的睿智老人。他们就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士——抗疫最美逆行者。</span></p></h1> <h1><p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伍不褪色,危难关头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彰显的是顽强与拼搏、执着与坚守、奉献与忠诚的军人本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脱下军装,布衣的他依然坚守着军人的信念。熊家华,一位年过花甲、身板单薄、头发斑白的老人。削瘦无比又精明无比,相貌无奇却多才多艺。隐藏功名的他,呈现给人们的是一脸阳光和蓬勃生机。他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事业有成,衣食无忧。疫情蔓延时,本可待在家里躲避风险。政府发出动员令后,他像当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一样,主动请缨,正月初二就前来报到,驻守在余店集镇这个容纳了4万多人的关键卡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只简易的口罩,一个鲜红的袖章,一套宽松的迷彩服,一顶崭新的军帽,一副高音喇叭,一面生满铜锈的老锣,有了这些,他成了一名全副武装、精神饱满、勇猛顽强的抗疫“战士”。敲锣打鼓喊话,走街串巷宣传。他告诉大家,待在家里可以减少感染风险,上床睡觉就是配合政府工作;他劝说大家,如何调整心态,怎样规避风险。见到初次外出的人,他上前劝阻,请他们回家;遇到多次外出的人,他“请”他们到卡口陪我们一起站岗;实在不行,再“请”他们到余店派出所举办的疫情培训班参加两小时的系统学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熊家华是余店集镇一名“义务宣传员”——除了政府供应的一日三餐和每天三个口罩外,没有领取一分钱补助。尽管如此,他还是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亲朋好友劝他:“守路口,车多人多‘雷’多,情况复杂,潜在的风险特别高,别人见到陌生人都躲得远远的,你却一个劲儿地往前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图个么事?”他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说:“我这个人没别的本事,就是命硬。当年在战场上阎王没有要我,这次肯定也不会要我。窝在家里,看到疫情这么严重,心里难受,出来帮帮忙,就图一个心安。”有人问他“怕不怕”?他坦言:“要说不怕那是假的,害怕但不畏惧,从来都没有想过退缩。只要开始紧张地工作,就什么都忘记了。看到疫情形势一天天好转,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说心里话,我也‘害怕’过,害怕将来有一天儿孙们问起:‘疫情来袭时,你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熊朴实的话语感染了很多人,也带动了很多人。没过多久,卡口来了和他年纪相近的程开胜夫妻俩、陈先胜父子俩跟他搭档,还有王勇、王大洲、喻飞、付刚保、付林华、马晓红、叶小宝、黄涛、赖一万、齐晓东、王可军、付六、易玉明、彭硕、叶呈呈、张浩等一大帮好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少不了卡口负责人赖言松和杨春双。虽说他们是卡口的负责人,却难得有空坐镇卡口。他们要带上队员上街宣传和昼夜巡逻,负责超市、商铺和集市的管控,还要处理外围的突发事件。大家说他俩像个“冒尾巴鲶鱼”,一有空就“溜”到集镇去查找隐患,排除险情,堵塞漏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何让宣传的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这是熊家华时常思考的问题。为此,在休息的间隙,他拿出当年唱大戏编剧本的看家本领,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明白如话的顺口溜和小段子:“叫同志,听我言,我是镇里宣传员。听党话,感党恩,党对人民情最真。”“只要还有一颗米,莫往人多地方挤;只要不往外面走,阎王不会牵你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2月14日,怒号两天的北风刚刚歇息,天空就飘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然降至零下5度。货运汽车不开了,经常买药、购物、采摘蔬菜的人不出来了,收起的火炉又烤上了,厚重的棉袄又穿上了。按理说,老熊在这时可以歇息一下,可他就是闲不住。他总是在片刻宁静的白天、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去走街串巷,宣传封堵禁令和防护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br></p></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个行人没精打采地缓行着,老熊却精神抖擞,健步如飞。他想走遍余店的街头巷尾、湾前屋后,想让更多人知道抗疫的艰难,自觉配合政府的管控。小镇虽说不大,但要在雨雪纷飞、泥泞湿滑的小镇走上一圈,一个来回就是十几公里,紧走慢赶也要五六个小时。年轻人空着手走也会气喘吁吁,何况老熊是负重前行,要敲锣打鼓扯着嗓子喊话,再说他已经是快七十的人了。中午十一点多,熊家华提着铜锣返回卡口,大雪纷飞,寒风依旧。单衣薄衫的他却头顶冒着热气,全身上下都是污泥,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直像个“泥巴狗儿”。问他是什么情况,他说走累了就地休息了一下,闭口不提摔跤之事。离开饭还有十五分钟,他想小睡一会儿,就在那四面透风倒灌大雪的帐篷里睡着了。他实在是太累了,盒饭送来时,王大洲想叫醒他,赖言松轻声示意不要,杨春双找来两包感冒药,等老熊醒了冲给他喝。第二天清早,老熊又背起音响提着老锣,一拐一拐地消失在街巷的尽头。</span></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p><p> 违反封堵禁令者花样百出、“妙招”层出不穷。有打着买药幌子出来瞎溜达的,有身穿白大褂化装成医护人员想蒙混过关的,有无事闲逛、扎堆聊天晒太阳的,有外出摘菜、河边钓鱼和暗中买卖的,有无任何防护措施“裸奔”的,有开车冲卡驾车出行的,还有不听劝阻“溜墙角”和夺路“狂奔”的。</p><p><br></p><p> 对此,熊家华自有他的一套办法——把私自外出人员留在卡口陪我们站岗,对其进行疫情知识培训。培训时,老熊从武汉大都市说到余店小集镇,从民族大义说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他人,用鲜活的事例教育大家。</p><p><br></p><p> 细雨寒风中,熊家华一天要上五六堂课。每次他都让行人站在屋檐下,自己站在路当中耐心地跟大家交谈。可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感动不了冥顽不化的人。有人嫌烦了满不在乎;多次外出的人听腻了想趁乱开溜;还有人阴阳怪气、冷嘲热讽。老熊生气了,多日的坚守、付出、汗水和艰难浮现眼前,太多的嘲笑、误解、委屈和辛酸涌上心头,老熊心中的怒火再也压制不住。</p><p><br></p><p> 他激动了:“什么叫一级响应?那是国家在面临战争和重大灾难时的最高应对级别!”“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赢了,中国人就是英雄;打输了,你我都是狗熊。”“我出来工作,不是为了钱,也没有打算要钱。我时常对自己说:‘宁愿我们吃苦遭罪,也要群众高枕无忧。’你们随便外出会让我们的努力前功尽弃,你们的天真任性可能会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p><p><br></p><p> 他恼火了:“在你们不知道的前方,有数不清的医生、护士,用生命在替我们保安全;有数不清的公安干警、工作人员,在各个路口守人堵车;有数不清的志愿者跑断了胯子,喊破了嗓子,戴着最简易的口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层一层地爬楼梯,一遍一遍地为你们量体温。天寒地冻,条件简陋,疲惫不堪,从来都没有叫过一声苦、说过一声累;他们日夜坚守,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为的就是你们的安全啊!”</p><p><br></p><p> 他愤怒了:“年轻人,你随便外出,如果把病毒带回家去祸害老人,你就是不肖子孙;老人们,你出来溜达,如果把病毒带回家去殃及儿孙、危害街邻,你良心何安,于心何忍?”“小孩子啊,如果没有好身体,哪有将来的大好前程?老人们啊,如果没有好身体,哪有以后的幸福人生?”</p><p><br></p><p> 语言简单、直白、通透,话语亲切、贴心、让人清醒。推心置腹,换位思考,语重心长。说得多次外出、心存侥幸之人羞愧难当,默不作声;说得不以为然、不听劝阻之人面红耳赤,恍然大悟;说得冷嘲热讽、行邪使诈之人无地自容,主动认错。</p><p><br></p><p> 老熊工作有方,处事有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人劝他:你一介布衣,没有必要玩命地工作,也不必事事较真儿;还有被管教者,扬言要跟他秋后算账。他平和、冷静、坚定地说:“和稀泥混日子不是老熊的个性,要么不来,来了就要把事情做好。我也知道,做志愿者要面对很多的误解,忍受很多的委屈,吃很多的苦,冒很大的风险,这些我都能忍受。我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什么都不怕。不管什么情况,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对工作负责一天。”</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p><p> 面对疫情,广大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封控期间,“宅”在家里不添乱,“猫”在屋里做贡献。可长时间自由散漫惯了的居民,无论你怎么宣传、如何劝导,总有一些不守规矩之人,置封堵禁令和蔓延疫情于不顾,外出溜达,惹事生非。还有人公然挑战法律底线,污蔑抗疫逆行者。</p><p> </p><p>2月17日,余店程某看到志愿者对随便外出人员进行疫情知识培训的视频时,他在微信群里留言:“皇协军又在给老百姓训话了。”此言诽谤共产党,侮辱抗疫人,还伤了大家的心。派出所长李继林知道后,连夜立案,迅速调查,在固定好证据、办好手续后,第二天清晨就带领公安干警将程某抓获,上报拘留15日,群众知道后拍手称快。</p><p><br></p><p> 在执法过程中,面对少数人的不理解和不明真相人的恶语相向、威胁恐吓,李继林和他的战友们总是淡然一笑,只管做好自己的事。</p><p><br></p><p> 余店派出所仅有干警12名,管理6个片区、39个村(社区),近八万之众,管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长李继林、教导员齐晓东,他们不畏艰难,负重拼搏,把干警分成三个分队,不分昼夜地巡逻在余店镇2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有的干警连轴转,累了和着衣服倒在派出所的凳子上或巡逻车上眯一会,渴了就喝几口冰冷的矿泉水,如果没赶上饭点,啃上一包方便面将就一下。有时候,他们刚回到所里屁股还没有坐热或端起碗准备吃饭,手机一响,放下筷子上车就跑。</p><p><br></p><p> 救你的人出生入死,被救的人死里逃生。派出所干警闻令而动、不惧艰险,用拼搏和坚守构筑起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他们不愧为祖国的“钢铁卫士”、老百姓的“守护神”。为此,干警付存斌深情地写下了“我没有退路”的诗句:</p><p><br></p><p> 我没有退路/因为我是一个男人/父母妻儿的安宁/是我必须肩负的责任// 我没有退路/因为我是广水人/身边的人非友即亲/保卫家乡/毫无疑问/ /我没有退路/因为我是一名干警/该强制的绝不手软/已犯罪的送之入刑/ /我已向亲人交待/也已向组织保证/管它是妖魔鬼怪/还是恶疾疫瘟/上吧/我们永远前进/ /我没有退路/因为我是中国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向世人展示/人民和团结的力量/不可战胜/ /道路虽然坎坷/民族必定复兴</p><p><br></p><p> 为了加强对余店的管控,派出所民警一手抓巡逻执法,一手抓教育转化,在广水市镇办率先开办疫情知识培训班,将违规出行人员送培训班强制学习。加强夜间巡逻,对无故外出、扎堆聚集人员重点盯防。共劝返1300余人次,夜学100余场次,累计培训580余人。加大打击力度,对不听劝阻态度恶劣闹事人员一律严惩。疫情期间,共办理涉疫案件10起,警告6人,行政拘留11人,批评教育197人。收到了“打击一个点,震慑一大片”的警示效果。</p><p><br></p><p> 严管与疏导相辅,教育与惩处并举,在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劝解说服工作,实现了从强制到规范,从规范到自觉的完美转变。</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五)</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所有干部取消休假,全部返岗。”余店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达命令后,城区镇内党员干部、村组、部门和医护人员,以及教师、民兵和志愿者,两小时内全部集结到位,1600多人陆续投入到防控一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月25日下午,余店镇52个基层党组织、576名党员干部、34名民兵、240名志愿者、8名下派村第一书记、43名入党积极分子,一千多人投入到抗疫一线。镇内的8个劝阻点、10个巡逻队、211个流动小分队和160多个卡口在值守;185名白衣战士、3辆救护车和4个隔离点在奔走;镇内5个伙食团和村里40多个小食堂在忙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余店镇党政成员一班人和市委督导组领导,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不遗余力、尽职尽责—— 严春才带领的综合协调组,余雷东带领的后勤保障组在行动;李勇、赖言松、卢祖爱带领的集镇管理,张玲红带领的巾帼英雄在行动;余应东带领的民兵、志愿者,布春晖带领的流调队在行动;左永新带领市委督导组,鲍晓辉和毛以林带领的纪委督察组在行动;政府在行动,工商企业界、民间社团也在行动。</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时间,大喇叭村村响、小喇叭户户到、宣传车湾湾绕、大横幅处处挂。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闪光的党徽给人们增添了信心,流动的红袖章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党员干部冲锋在先、实干在前,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践行着入党誓词中的为民初心。抗疫人织就一条条靓丽风景线,逆行者筑牢一道道生命防护墙。</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率先封堵辖区道路,率先管控人员车辆,率先精细化管理集镇,率先运行订单代购模式,率先实行指挥部与卫生院合署办公,率先开展全民体温检测,率先提高隔离标准,率先做好医务人员防护,率先关爱弱势群体。”余店的“九个率先模式”,凝聚了无数逆行者的心血与汗水,胆识与智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月7日,余店镇成立集镇临时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2月15日,集镇运行“1+5+40”模式:成立1个工作专班,划分5大片区,细化4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3名代购员;各村运行“1+N”模式:成立1支防控队,配备1名包组干部和1名代购员。同时,对全镇1584户城乡低保、五保、孤儿和74户生活困难的“留守人员”落实生活补贴。2月16日,将全镇6名精神病患者及时送诊并管控到位,把21名透析患者安排在城区聚龙酒店就近治疗,食宿政府买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堵与疏,放与管,如何合理地安排?这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大胆尝试的全新课题。余店镇指派专人代灌液化气、发放就医卡、个性化代购、心理疏导、关爱弱势群体、及时通报疫情信息、解决农产品滞销等一系列举措,解难纾困,贴心服务,消除了群众居家不安的恐慌心理,化解了政府封堵与居民外出的矛盾。</span></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b></p><p> 抗疫人既是代购员又是宣传员,逆行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每天爬百余栋楼,进万家门,接若干个订单,还要同步宣传和心理疏导。没有一人叫苦,也没有一人退缩。</p><p><br></p><p> “胡书记,让我上吧!我要和你们一起战斗。”英姿寨村入党积极分子胡忠平主动请缨,自愿报名参加村里疫情防控工作。</p><p><br></p><p>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农业中心主任冯刚语气坚定地请求担负艰难的代购工作。</p><p><br></p><p> “出不了广水,回不了单位,关寨村就是抗疫战场!”攀枝花市回乡干部李桥主动参加村里的路口值守。</p><p><br></p><p> “疫情不退我不退,不获全胜不收兵!”重新穿上迷彩服的王勇,用担当和实干续写永葆军人本色的铮铮誓言!</p><p><br></p><p> “守好余店大门,这是我的的职责,也是群众的嘱托!”付仲宏主动要求到英姿寨村去当“守门员”,刘泽亮把自己“钉”到李园村与马坪镇交界的大桥上,守好余店镇的南大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为民初心”。</p><p><br></p><p> “男人能做的事情,我们女人也能干好!”杨琴、杨慧玲、张红玲等一大批从风霜雨雪中走来的余店“铁娘子”,迈着坚定的步伐,迎来朝阳,送走晚霞。</p><p><br></p><p> 付剑英把两个孩子交给年迈的母亲照看,和丈夫彭冲并肩战斗在抗疫一线,她与体弱多病的父亲只有一墙之隔,却难得回家看望一次。</p><p><br></p><p> “关键时刻,必须和家乡人民一道,战斗在一线!”即将退休的市文联副主席熊复明,强忍着病痛的折磨,在督导的路上苦苦坚守了52天。</p><p><br></p><p> “齐心协办,共克时艰。疫情过后,我们相约‘古城’,共讲‘花田故事’。”市委宣传部下派古城村第一书记陈永平,在各村检查时鼓励大家。</p><p><br></p><p> 镇党委书记吴军更是这样,抗疫各项工作从未缺席。作为指挥长,白天他指挥各路将士前线“作战”,处理突发事件;夜晚召集大家,一起研判形势,查找问题,补齐短板;空隙时间跟大家一起上街巡逻,睡前还要思考如何加强管控,怎样搞好服务。</p><p><br></p><p> 赖言松说:吴军同志是运筹帷幄“顾大局”的谋士,又是撸起袖子“跟我上”的先锋。</p><p><br></p><p> 2月19日傍晚,吴军叫上几名队员上街巡逻,仔细查看街道的细微变化,从中发现管控存在的问题。闲聊中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抗疫以来,脑中的弦总是绷得紧紧的,真有一种如临大敌、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的感觉。每当自己刚要睡着,只要外面发出异常的响声,就马上惊醒。几十天来,没有睡一个好觉,梦中经常出现许多与疫情相关的惊心画面,生怕一招不慎全军覆没——例如,在镇区的五个食堂里,每个食堂都有150多人同在一个锅里吃饭。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疫情早点过去,回家洗个澡,好好地睡几天。</p><p><br></p><p> 俗话说“无利不早起”。余店众多的逆行者“早起”也是为了“谋利”。但这个“利”,不是自私者眼里的蝇头小利,也不是金钱与物质、权力与地位、荣耀与得失的计较与权衡,而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未来福祉。两个月来,大家放弃节假日,无人请假,没有补助,不需要督促,饭后都自觉地返回到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工作,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他们“早起”谋的是千万人的“大利”。</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b></p><p> 近八万人的乡镇,39个村(社区),只有15个确诊病例,其中,28个村始终保持着零纪录,余店镇是省、地、市三级领导放心的乡镇。疫情期间,登记返乡人员6760人,体温监测40822人,筛查发热病人507人,留观414人,追踪密切接触者485人,完成流调报告1200多份,隔离532人,转诊55人,确诊15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余店所有抗疫人的担当作为与智慧,也有着余店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勇往直前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舍我其谁践行着“救死扶伤”,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医者仁心”。</p><p><br></p><p> 疫情发生以来,余店卫生院上至院长下至职工,冲锋在前、担当作为。他们不畏难、不退缩、不言苦,默默无闻地战斗在抗疫一线。</p><p><br></p><p> “一声号令一起上,战胜疫情我荣光!”这是余店“白衣战士”的出征誓言;“站得出、靠得住,顶得上、拿得下!”这是他们对党组织的庄严承诺。</p><p><br></p><p> 加床位、让科室、设立发热病区,筛查发热病人,追踪密切接触者,隔离疑似病人,采集咽拭子,转运确诊病人,流行病调查等。看似十分简单的多个科目,哪一项不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完成的?哪一次不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与死神擦肩?一件件“白大褂”成为战疫前线靓丽的风景,一个个“逆行”的背影展现了医务人员别样的风采。</p><p><br></p><p> 一句承诺,百般艰辛; 一次涉险,万分担当。</p><p><br></p><p> “待到疫情过后,咱们再结婚吧!”护士张艳娥主动与家人商量,推迟婚期,放弃休假。</p><p><br></p><p> “院长,让我上吧!我愿意去集中隔离区为他们服务!”医生吴鹏主动请缨,到病毒浓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的隔离区工作。</p><p><br></p><p> “我就是一面墙,一堵将发热病人与普通病人隔开的墙!” 裴胜强用他的火眼金睛识别前来就诊已感染的发热病人三人,避免了病毒的流出和扩散。</p><p><br></p><p> “只要大家平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院长李全臻奔波在指挥部与隔离区的各个房间,支部书记李本海往返在运送确诊病人的车上,副院长唐波和李从军忙碌在各个病房和流调的路上。</p><p><br></p><p> 身处发热病区的护士长王冬梅,丈夫杨春双负责集镇管控,儿子托嫂嫂照看。一家三口在三个地方,五十多天只能隔空相望。3月5日,上级要求对芦河村一名确诊患者进行咽拭子采样。王冬梅主动请战,二话不说,穿上防护服随车而去。这样的任务,她完成了不知多少个。</p><p><br></p><p> 王冬梅的朋友圈有这样一段话:“我生长在余店,关键时刻,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是应该的。我不图回报,只要对得起‘白衣天使’这个称呼!”</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b></p><p>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紧要关头,余店众多的成功人士联手相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慷慨解囊、雪中送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余店抗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p><br></p><p> 正月初六,全国各地驰援余店,当地的爱心人士也紧急行动。在疫情初始防护物资紧缺之时,程运秀第一个捐赠口罩300只,熊家华捐赠音响一套,胡增捐赠鸡蛋10箱,付艾华的100亩蔬菜只对镇政府和镇直部门开放,程开满、杨春艾和所在单位的“微友们”捐赠牲猪二头、捐款一万多元;聂武、赖香元、王继成、程辉、于二毛、张小宝、程开宇、王连生、程攀、冯勇、冯猛、程开宇、王继亮等众多的成功人士和青龙村爱心人士捐款赠物;鑫盈体育用品公司、长江大学校友会、广水康复医院、青禾种养合作社、颖瑞合作社、红光山庄、楚蜀情酒店、上海雏凤金属制品公司、程氏宗亲、上海湖北商会、大亮贸易公司、东莞不锈钢协会、深圳同乡会等一大批民间社团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大家先后爱心捐赠180多万元,极大地振奋了抗疫士气,汇聚成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这180多万元的背后,饱含着无数个家庭的托付和叮嘱,寄托着无数人的期盼和希望。他们用无声叙述有情,用行动诉说感恩。</p><p><br></p><p> “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就说这是热心人士捐赠的!”马安村党员代卫宏夫妇捐资2000元,助力家乡渡过难关。</p><p><br></p><p> “我家有困难时,党和政府关怀备至。如今国家有难,我一定要出点力!”分水村聂祖清捐款一万元时动情地说。</p><p><br></p><p> “享了共产党的福,吃穿不愁,现在国家有难,我要献点爱心,这是400元钱,一点心意!”五保户仇华保恳请分水村支书杨和平一定要收下。</p><p><br></p><p> “守路口太辛苦了,你们卡口的饮水由我免费供应。”百兴广场的李洋送来了饮水机并坚持每天送水两桶;杨宏光送来了慰问物资,程红送来了电线插盘,王继亮送来了取暖器。</p><p><br></p><p> 爱心如潮,爱在延续。正如程氏宗亲爱心接龙后感言:疫情来袭,无论是商贾大亨、政界要员、社会贤达、知名人士,还是莘莘学子、工薪匠人、贩夫走卒、打工农民,他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甚至有感染者也踊跃捐款。他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有广大干群的同心协力,有白衣战士的奋力奔跑,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有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日可待。</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b></p><p> 从2月22日起,余店镇连续22天实现“双清零”,3月15日是试解封的第一天。我们的卡口接到新的命令,再坚守两周,疏导交通,劝返未戴口罩行人。</p><p><br></p><p> 久居家中的人们迎着和熙的阳光缓缓而行,灿烂写在脸上,惬意跃上心头。熊家华像往常一样站在路中指挥交通,一个约五岁的小女孩挣脱妈妈的手,摇晃着来到老熊的面前,规规矩矩地来了一个90度的大弯腰,奶声奶气地说:“叔叔辛苦了!”老熊呆住了,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却看到他双耳颤动,我知道他笑了,笑得脸上沟壑舒展并泪光闪闪。片刻后听他轻声地说:“爷爷不辛苦!” 多想抢下这珍贵的镜头,等我回过神来,小女孩已经走远。一队队行人看到老熊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行注目礼。事后问及老熊的心情,他说当时眼眶湿润,特别激动,还有点手足无措。我明白,那是大家对抗疫人和他这老班长的最高嘉奖。</p><p><br></p><p> 十天后拆帐篷时我不在场,老熊收拾好自己的锣鼓悄悄地走了,听说他去了南方。两个月的朝夕相处,来不及告别,也没有条件摆酒庆功,为他们送行,心里有些失落,总觉得亏欠他们太多太多。一周后深夜,老熊发来视频,这次他没有戴口罩,视频中他一脸灿烂地对我说:“报告杨队,一到广州我就找到了工作。”“老板看了随州市委发给我的抗疫先进个人荣誉证书,不仅录用了我,报销了路费,还给我增加了每月800元工资。”说这话时他一脸荣光,眼中透着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用余店形容一个人品貌俱佳的一句俗语跟他调侃:“难怪年轻时徐店剧团让你扮花旦,‘你确实是骚好的一匹人啊’!”他又笑了,笑得“花枝乱颤”,一双迷人的小眼睛精光四射,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多岁。</p><p><br></p></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十)</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光芒;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正确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彰显着民族团结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用朴素的言语、铿锵的誓言和英雄无悔的气概前行,构筑起了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集镇是志愿者的大舞台,大作为是逆行者的大担当。每个人不能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生命的展板上涂上绚丽多彩的颜色。抗疫人就是这样,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诉说着忠诚,用拼搏和奉献诠释了初心,用心血和汗水谱写着无悔青春,用勤劳和智慧续写了壮丽人生。在这里,“逆行者”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而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共产党人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span></p><p><br></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