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阴雨肆虐了半月有余,天气预报都看烦了。周日难得放晴,为了犒劳一下快要发霉的眼睛,拉上老友夫妇,奔苏州西山明月湾古村而去…… </p> <p> 常州到苏州西山约二个小时的车程,一上太湖大桥,西山就不远了。</p> <p> 西山去过多次,但一直没在岛上住过,这次选择明月湾古村,除了慕其名气,主要是喜欢古村落的气氛。</p> <p> 在古村安排好住处,就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先去石公山景区看看。逛古村,我个人觉得还是早晨和傍晚比较好一些。</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石公山,烟波浩淼一蓬莱</b></p><p> 石公山是紧靠着西山的一个半岛,高不过50米,却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景致,吸引着前来访古寻幽的游客。</p><p><br></p> 石公山因昔日傍水处有两块奇石,形如一对老翁和老妪,故名为石公山。景区面积不大,进了景区,能明显感受到古朴、大气的造园风格,可贵,难得。 园内各处所用石料,基本都是金山石,原产地虽就是苏州,但现在却是一料难求,因为资源已枯竭。 依山修建的亭台楼阁,简洁大方,恰到好处。 <p> 归云洞,古人赞美太湖石如同天上云的根,并且原来洞口有许多倒挂的钟乳石,如云之方归而得名。洞内供送子观音,洞壁上有四尊小佛像,为明代遗物。</p> <p> 清朝文人沈盼曰: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p> <p> 邀月阁,面向烟波浩瀚的太湖,遥天螟色,景致美丽动人。</p> 邀月阁夕照。 移影桥,位于石公山西部之半山腰,桥下有涧直通湖中。涧中砌石阶可溯之而上。 <p> 有诗曰:山影轻移一水遥,雪芦漠漠柳萧萧。寻诗欲溯烟云涧,先踏涛声过小桥。</p> <p> 游石公山,需细细欣赏,慢慢品味。能随意坐一亭中,看湖上烟雨飘渺,听涛声桨声合鸣,是何等的惬意。</p> 爬一爬一线天,感受形成于1亿年前的自然奇观。石阶有五十三级,取佛教“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 <p> 来鹤亭,因古时常有仙鹤来此栖息过而得名。亭为歇山式建筑造型,用一棵古柏作为亭子的尖顶。建筑手法采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借景手法,借古树为亭顶,将亭子和树有机结合,一举两得。</p> <p> 雨后青山滴翠,雾染碧玉浮湖。这亭台这树影,这湖光山色,多么协调,有诗一般的意境。</p> <p> 入梅以来,太湖水位持续升高,沿湖边的景观多没入水中,别有风情。</p> <p> 啊!波高掩石公,星稀月更明。洞庭觅吴越,揽舟大泽东。心旷神怡!</p> 夕光洞很小而且较浅,仅能容纳数人,洞内比较黑暗,本不足以观赏。但是在洞顶部有两条裂隙,其中一条裂隙呈东西方向,每当太阳西下时,一束余晖透过石缝射人洞内,光彩绚丽,故名夕光洞。 <p> 因巨石上一级级的台阶像梯子一般,当早晨有雾时,人爬上去似登云端,所以取名“云梯”。</p> <p> 明月坡是一块很大的石板地面,平坦如砥,坡度15度,面积约为5600平方米。据史书《苏州府志》记载,吴王夫差曾携西施来此消夏赏月,故名明月坡。</p> <p> 石公寺始建何时,无考。1956年,少林寺高僧海灯法师云游西山,见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就此落脚,在石公寺当了住持。李铎留有名联曰:“烟雨环绕三山外,吴越平分一水间。”</p> <p> 山衬水映,美景天成。</p> <p> 石公山,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明月湾,浓妆淡抹总相宜</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明月湾,诗一般的名字,画一样的村落。春秋时,吴越争霸,西山留下了许多有关吴王的传说和遗迹,吴王和西施在此赏月,故而得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这足够吊起我一睹湖山月色的胃口。</span></p> <p> 暮色中的明月湾古村远眺。</p> <p> 远远看着这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村落,我恍惚有到了意大利著名景点五渔村的感觉。</p> <p> 明月湾的主入口,道路因湖水上涨而被淹没,原来的溪流变成了池塘。</p> <p> 古村有河埠、码头等完善的公用建筑格局,但在大水面前,也无可奈何。</p> <p> 明月桥也成了断桥。</p> <p> 不情愿的雨紧一阵慢一阵下着,成就了湿雨绿江南的诗情画意。</p> <p> 进村的门楼,三个拱门为精巧的村落平添了几分雄厚。</p> <p> 西门,汛期里进出古村的主要通道。</p> <p> 我老伴身后的千年古樟树,是明月湾的象征,见证了古村的冬去春来、沧海桑田。</p> <p> 明月湾现存的房屋,多数建于清乾隆年间,居民们靠外出经商和种植花果致富,营建了这些宅第和祠堂。</p> <p> 始建于乾隆四十九年的黄氏宗祠。</p> <p> 村中长达一千多米的金山石石板街,更能体现江南古村的原始风味。</p> <p> 姚家老屋——敦伦堂,明代普通的农家住宅。前后二进,布局紧凑,富有使用价值。墙面能看到多次修缮的痕迹。</p> <p> 古村的宅第和祠堂,都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体现了吴越之地传统的建筑风格。</p> <p> 明月湾现存的古建筑单体,在体量大小和装饰精细程度方面,不及西山东村、堂里、湾里,但数量更多,分布较集中。</p> <p> 行走在这湿漉漉的石板道上,你是否会觉得,有一股湿漉漉的古老气息和清香伴随着你……</p> <p> 明月湾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白居易、黄庭坚等众多著名文人,都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文。</p> <p> 在邓家祠堂原有建筑基础上改建的暴式昭纪念馆。纪念清光绪年间为官清廉,一心为百姓做事的西山九品巡检官暴式昭。</p> <p>白居易诗赞明月湾:</p><p> 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p><p> 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p><p> 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p><p> 为报茶山崔太守,与君各是一家游。</p> <p> 走在明月湾,你能感受到,这里四季花香,是有茶有瓜有果、鱼跃米丰的地方。</p> <p> 明月湾常住居民四百余,多为靠种植花果、茶叶和捕捞、养殖为生。</p> <p> 在古村的南端,穿过明月路的桥洞,就到了深入太湖的古码头。</p> <p> 古码头全长50多米,用条石铺就,上面有几个栓船石桩,看上去简单古朴,现在被湖水淹没,若隐若现,别有味道。</p> <p> 这可是一处网红的打卡地,趁早上无人,留个影也算到此一游。</p> <p> 从这里看太湖,烟波浩渺,远处三山在望,近处防波堤内,水碧浪低,风轻怡人。</p> <p> 在太湖里戏水,这儿是个绝佳处,难怪年轻人趋之若鹜。</p> <p> 孩子蹁跹的身姿,令人心动。</p> <p> 老天真帮忙,傍晚,密布的云缝中,露出一丝霞光,洒向湖面,顿时波光粼粼,金灿一片。</p> <p> 在这极具金属质感的画面中,美丽和梦想都能得到充分发挥。</p> <p> 欧阳修诗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p> <p> 明月湾没有繁华的街巷,也没有容文人雅士的亭台楼阁,只有淡泊和从容。</p> <p> 明月湾披着神秘的面纱,酷似一位隐士,深藏在湖山深处,一晃就是千百年岁月。</p> <p> 在明月湾寻觅,诉求不同,答案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西施不在明月在,烟波千里共婵娟!</p> <p> 又到倦鸟归巢的时候了,想着“几盘湖鲜,一杯老酒”,何处不明月?</p> <p> 在明月湾住宿,根本不成问题,到处都是农家乐和民宿,三分九等,任君挑选。</p><p> 上图是“明月小筑”的后院,我喜欢这样的环境。</p> <p> 中午吃了银鱼和太湖小炒(藕带、芦根、马蹄和鸡头米),晚上吃白鱼白虾,莼菜汤我很喜欢,你喜欢吗?</p> <p> 离开了明月湾,一路风雨,西山最高峰缥缈峰隐藏在雨雾之中。</p> <p> 大潮也影响了很多湖边居民的生活。</p> <p> 风雨中的太湖。</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东村,悲怆的美,遗憾的痛</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因时间充裕,临时决定去东村看看。那可是乾隆爷金屋藏娇的地方。没成想,东村之行让我看到了悲怆的美,也留下深深的遗憾。</span></p> <p> 东村建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时称东园村,简称东村。</p> <p> 东村是西山岛上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风格古朴的山民村落,至今村里还保存着芳柱堂等十四堂和栖贤巷门等明清古建筑,其中以敬修堂和栖贤巷门价值尤高。</p> <p> 徐家祠堂,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耗费白银九千余两。</p> <p> 原有门屋、前厅、大殿、后楼(享堂)四进,其间以两座门楼,三个天井间隔,占地952平方米。</p> <p> 整座建筑装饰华丽精致,其梁、枋、斗、替木、棹木、垫板等木构件均满施雕刻,轩梁及前轩檩上均满施沥粉金线聚锦苏式彩画,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p> <p> 敬修堂,是西山岛上现存最大的一幢民宅,它建于乾隆十七年。乾隆下江南时金屋藏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也是村里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可惜,因疫情游客少,我也不得而入。</p> <p> 这些风雨飘摇的临街铺面,不知还能维持多久?</p> <p> 这一家高门大户,其规格是明月湾的民居无法比拟的。</p> <p> 进了大门,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建筑的损坏处于失控状态。</p> <p> 正厅的木格栅墙已全部损毁,满是雕工的主樑摇摇欲坠,一旦落下,整个正厅都将倒塌。问到修缮,房主人说:他们修不起,也不知道政府管不管…… 嗨,我能说什么?</p> <p> 栖贤巷门在街巷的北端,巷门跨巷而建,砖木结构,硬山顶,为明代建筑。</p> <p> 栖贤巷门,顾名思义就是这条古巷住过大贤,东园公隐居于此,经常出入的一条街巷。</p> <p> 后柱旁有门臼,现门已佚,前后柱之间设坐板,供人憩息。我非圣贤,能坐在古时供贤人休息的坐板上,感觉着实不错。</p> <p> 看看这老屋的条石基础,石缝之间插不进刀片,工艺之好,叹为观止。</p> <p> 东村街道整洁,但给人的感觉并不好,没有旅游经济意识,整个村庄没有一间公共厕所。</p> <p> 尤其表现在对古建筑的保护方面,除了徐家宗祠和敬修堂,其它好像大多都处于自生自灭状态。</p> <p> 就像这座老宅,汉白玉做础,大门包着青砖,满雕的门头,其用材规格之高,实属罕见。</p> <p> 尽管门上的砖、石雕刻,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但依然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和研究价值</p> <p> 院内杂物堆积,房屋漏雨,瓦片掉落,这可是木结构建筑啊!心疼吧?</p> <p> 这座大宅门,房主在建筑时,需要有多大的财力支撑啊!</p> <p> 还有这座宅门,现在早没了昔日的景象了。</p> <p> 无比精细的墙面装饰砖掉落一地,真可惜!唤来的却是一张黄牌:危房危险,请勿靠近</p> <p> 破败的门头上生长着茂盛的石韦草。</p> <p> 门内的房屋结构已经倒塌殆尽,荒芜的景象既是一种残忍的美,也是无声的控诉。</p><p> 是这种等级的古建筑太多了?还是我们不需要这种文化传承?谁能回答?</p> <p> 东村的古建筑实在太美,能给予你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p> <p> 古人的智慧,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传承下来,是西山的荣耀和自豪,也是我们民族的荣耀和自豪。</p> <p> 历史上因交通不便而免予战乱破坏的自然人文遗迹和精致的古老村落,如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损坏和消失了,那我们将愧对子孙。</p> <p> 保护古建筑,是当地政府的不可推卸的责任。</p><p>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p> <p> 离开了苏州西山,离开了太湖,虽有遗憾,但行程是圆满的,太湖美名不虚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