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是我的基本人生观点。</p><p> ——路遥</p> 灵魂的相通 <p>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是路遥在他的中篇小说《人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开始的。也可以说,这曾是他年少时的一个梦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可能在故乡寂静的山间小路上行走的时候,或者在小县城河边面对悠悠流水静思默想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的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p> <p> 而当时的他正处于人生的巅峰。面对荣耀,他反而是各种的不适应,觉得自己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所以,他没有醉心于自己的成功,而是走向了更为艰难的另一段创作历程。也正是因为他的不辍努力,才使他的人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也因此获得了茅盾文学奖。</p> <p> 作为一名从小在农村贫苦家庭长大的孩子,路遥将自己的身份准确定位于“农民的儿子”。他笔下的孙少平,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他的影子,孙少平的“苦难学说”正是路遥借他的口,阐释了自己的人生态度。</p> <p> 初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最初羞涩的“高中生”,到最后成熟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煤炭工人”,他经历了极其苦难的人生。心疼他经历的同时又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那个时候的少年,谁的心中没有勾画过自己美好的蓝图?又有谁甘于平平淡淡一天又一天地重复?</p> <p> 然而面对毫无方向的未来,又有谁能够真正勇敢地走出去?所以又为他有这样的勇气而钦佩万分。是读书,让他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更渴望外面的世界;是读书,让他不甘心一辈子在农村过平平庸庸的生活;是读书,让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他想拥有的,是一份不平凡的人生。</p> 少年孙少平 <p> 我们先来看看高中时期的这个少年吧!因为家里穷,他的衣着自不必说。更为刺伤他的,是每顿饭那两个黑黑的、坚硬如铁的高粱面馒头,是连学校最差的丙等菜也买不起的窘迫。他只能趁着同学们都打完饭后,将菜盆里的菜汤和着热水吃下去。就是这样,他依旧每天饿着肚子,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p> <p> 每每读到此处,我的泪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溢满眼眶,高中阶段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强、爱面子的年龄,这个时候的孙少平,背负着多么大的思想压力啊!也许,是他老父亲期望的眼神支撑着他;也许,是他哥哥毫不犹豫地退学支持着他;也许,是他心中渴望的美好的明天指引着他。使他有勇气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日子。</p> <p> 这样的窘迫因为田晓霞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孙少平和田晓霞一起参加了一次文艺汇演,和田晓霞的接触,从最初的拘谨,到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田晓霞将他引入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开始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也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慢慢变得成熟起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田晓霞是他的引路人。</p> 纠结的人生 <p> 高中毕业后,孙少平回到了家里。在他二爸的努力下,少平在他们村里的学校当了一名老师,这让少平十分高兴。并不是因为这样可以逃脱劳动,而是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书。临毕业的时候,田晓霞鼓励他不能忘记读书。读书使此时的少平日子过得充实,也让他陷入了更加矛盾的心理。他其实对自己的处境很明确,严格把自己放在孙玉厚二小子的地位上。他对人礼貌,不以高中生自居,但是他的精神却备受折磨,他不甘于现实的生活,他想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这样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激荡着他的心灵。</p> <p> 读到这里,又一次勾起了我的回忆。高中毕业时的我不也是每天都在梦想着自己的明天吗?甚至在本子上勾画自己的未来。曾经的自己梦想开一个饲料加工厂,因为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是父亲的一句话让我看清楚了自己,</p><p> “有梦想是好的。但是,你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人不能只靠梦想活着,要有足够的能力。你觉得自己能力够了吗?”</p><p> 思虑再三,我还是走上了复读的路,也开启了我不一样的人生。</p> <p> 孙少平经过了长期的思考,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家乡,去黄原镇打工。父亲、哥哥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但少平还是坚决地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因为读过书,所以不满足于农村封闭狭隘的生活方式;因为有自己的人生观,所以不愿服从命运的安排;因为有憧憬,所以敢于面对未来道路上的沟沟坎坎……</p> 苦难的经历 <p> 最初在外打工的日子是艰难的。少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经历了血与汗的洗礼,跟着他的,一直是一个破烂的铺盖卷和一个破旧的书包。可贵的是,在如此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少平依旧没有忘记读书。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经过生活的历练,少平的思想更加的成熟起来。这使他有勇气面对陌生的世界。在此,也形成了他特有的人生观,所谓的“苦难学说”,正是在此时开始萌芽的——真正理解苦难,苦难会给人以崇高感。</p> <p> 去大亚湾煤矿做工,是对孙少平“苦难学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面对艰难困苦又危险重重的地下采煤场地,孙少平没有退却,而是选择适应并接受。他的劳动热情来源于他贫苦的家,来源于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也来源于他师傅一家对他的关心。至少,他可以脱离农村的身份(那个时候,农村娃能够吃上商品粮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至少,他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可以用他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他的父亲建一所新窑。</p> <p> 有思想,有知识,敢于吃苦,使孙少平在他的岗位上逐渐放出了自己的光芒。他由一名普通工人做到了矿工组长,他的成长都离不开一个人的鼓励,那就是田晓霞。因为有了田晓霞的陪伴,他才有了这份闯荡社会的勇气。不幸的是晓霞不幸因公殉职,这给了少平一个沉重的打击,最后的少平选择留在了矿山,留在了善良体贴的惠英嫂子的身边……</p> 爱情的力量 <p> 与田晓霞的爱情,是少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初拘谨的少年,遇到了这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少女,开启了他们朦胧浪漫的爱情故事……</p> <p> 其实他们最初的接触只是单纯的友情。田晓霞对少平更多的是同情。他们感情的飞跃是在田晓霞看到来黄原镇打工的孙少平之后。黄原镇电影院门口的相遇,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在看到他背上的累累伤痕,看到他依旧不变的读书的样子,那个与生活倔强抗争的青年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田晓霞的目光。他的苦难经历震撼了晓霞的心,也让她看到了同代人的另一种内心。这是一个多么与众不同的青年啊,他身上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周围人的气质,他应该也完全能够拥有更好的人生。</p> <p> 在与田晓霞的交往中,孙少平内心是矛盾的,他完全了解自己与晓霞之间的差距。但是,两颗年轻的心不由自主地靠拢在了一起。他喜欢看到晓霞意气风发的模样,喜欢有她陪伴的日子。这也促使他不断地提升自己,希望尽可能地与晓霞缩小差距。但是,正当他满怀信心憧憬新生活的时刻,田晓霞的意外离去彻底击垮了他的内心。他痛苦,失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p> <p> 矿难的发生给少平的苦难雪上加霜,他的脸上留下了永远无法消失的疤痕。尽管这个时候有她小妹兰香的贴心陪伴,有妹妹好友金秀的爱情暗示,但他仍然选择了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到了惠英嫂子的身边。少平最后的爱情归于了平淡,归于了善良,归于了责任。</p> 深深的思索 <p> 读到小说的最后,一切都回归到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掩卷深思,这个平凡的少年,这个拼搏的青年,这个成熟的男人,其实拥有一份不平凡的人生。他的经历,激励着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奋发向上,也引发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思索。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职位高低,关键在于他为社会付出了什么。这是少平的思考,也应该是当代年轻人的思考。但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从中悟出人生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