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在那片田野

陈彦 原创

<p>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特殊的日子,1969年1月17日的上海火车站🚉是刻在许多上海知青心中一个分水岭. 这一天,很多知青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命运打包到了一个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地方-安徽淮北.&nbsp;</p><p>当年从北虹中学到安徽淮北阜阳地区插队的知青到底有多少无从计算,在此记录的只是下放到太和县坟台公社及附近地区的一个极小的地区.</p> <p>这天的火车🚞上,起码有3-4节车皮乘载的是从虹口区来的66,67届的初中,高中还没毕业🎓的中学生.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8岁. 这群没有毕业文凭的中学生,被称为“知识青年”,远赴淮北插队落户.</p> <h3>从登上这帐篷车那一刻起,或许更早从火车离开上海站的时候开始,也可能是从被居委会敲锣打鼓推着向前走,心中失去根基的那一天起,这些年轻人的生命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命运要把他们束上,带他们到不愿意去的地方.......</span></h3> <p>从北虹中学出来的学生,被分配到坟台,关营,陈寨,阮桥,宫集等公社,其中关营的二十个学生,全部是从北虹从来的. 从69年的一月到五月,几乎每天都有年轻学生离开上海. 十多天之后,六九年一月27日坟台公社又接受了第二批从徐汇区来的淮海中学的学生,他们是69届-67届初中和高中生.</p> <p>照片上是被安排到关营庄的6位知青从左上至右下依次是詹艺君,陈蕴华,何虹妮,张杏珍,徐水丽,许永琴. 她们没有合照,因为下放前大家完全不认识.</p><p>徐水丽留在了淮北,她在1970年第二批招工时被分配到了离关营18里路的倪邱镇供销社,后来在那里成立了家庭.</p> <h3>何虹妮右上,陈蕴华右下和其他知青的留影.</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不在深,有龙则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斯是陋室,惟吾德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谈笑无鸿儒,往来是白丁</p><p><br></p><p>当年她们住的土胚茅草房. 简陋. 低矮,窗户是一年四季敞开的木条. 一排用土胚和高梁杆搭起的小床常常吸引了众多乡亲们的围观....</p><p><br></p> <h3>郭庄生产队在关营的东北4-5里路,那里有北虹中学的67届初中各班来的5位同学. 下图从左到右张家平,张美薇.</h3> <h3>4人照片是郭庄的:甘静宜,蒋红,王伟平,张美薇</h3> <h3>王郎庄的盖<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树荣-左,张福民-右. 他们离关营是最近的,只有一里路.</span></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盖</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树荣不知在何处,失联第二人.</span></h3> <h3>周楼在关营的最北边,北虹的4位男同学居北向南,不管是知青每次到公社开会或赶集,都要比我们多走很多路. 他们是郑杰,姚建云,盛民华,曹凡. </h3><h3>曹凡已经过世十多年了,坟台知青中英年早逝第二人😭</h3> <h3>姚建云-右,林荣根-<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北虹中学 高二4班</span></h3> <h3>郑杰-北虹学子的奋斗简历:69-76 太和坟台镇关营公社周楼庄,<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6年-淮北市建安公司,84年-市煤气公司,94年-请假回上海打工,98年-通过人才市场正式调回上海直至退休.</span></h3> <h3>时间都去哪儿了?盛民华感叹道</h3> <p>杜庄在关营庄东北边5里路,沈超,华建荣和徐斌莊三个北虹的同学被安排在那里.</p> <p>徐斌莊是杜庄知青点第一个出现的知青. </p><p>他,一个香港居民,回上海探亲的学生, 1958年阴错阳差被留在了国内,最后成了北虹的学生,直到参加了文革,成了下放知青。</p><p>这照片是他73年在杜庄前面的司湖庄拍的.</p><p>他长期定居在香港🇭🇰,是在这篇文章完成之后才找回的知青群.</p><p><br></p><p><br></p> <p>隐士华建荣下放时与黄文璋是好友,平日低调,连班级群都没有参加. 这次经徐静怡邀请进了知青群. 在他的帮助下,终于收到他们同生产队的沈超的照片,使他们生产队不再空白. 还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知青故事.</p> <p>沈超说:真正理解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这句话,对农村有贡献的人很多,对与他一同在杜庄,王大庄战天斗地过的战友甘静宜,华建荣,戴国康,黄庆隆,徐斌莊等同学再次网上重逢感到欣慰.</p> <h3>孙沟涯生产队共接待过二批知青. 第一批是五个男同学,他们陆陆续续招工离开后,又重新调整,来了五个女同学. 他们与她们之间并没有见过,也相互不认识。所以半个世纪后大家在一个群里见面时,还闹了笑话.</h3> <h3>前孙沟涯,上图,左-陈云芳,右-袁瑞龙</h3><h3>下图,<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左至右 徐伯嘉,高玉定,</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金安康</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坐着的左-陈云芳,右-侯为民。</span></h3><h3>袁瑞龙-<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失联第三人.</span></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候为民-失联第四人.</span></h3> <h3>后孙沟涯的五位女同学是二次招工之后,从关营,郭庄等生产队的余剩同学重组的,上图,她们依次是:陈建中,刘萍,张家平. 詹艺君,陈彦</h3><h3>后来刘萍和陈彦又热心帮助同在孙沟涯前期插队的,那时已经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工作的陈云芳同学介绍女朋友,组成幸福家庭👪</h3> <h3>演出,独唱苏联著名歌曲“田野静悄悄”. 演唱者-陈彦,小提琴伴奏-刘萍🧐</h3> <h3>从左至右:宫美荣,杜玉荣-当地知青,杜兴莉-阜阳知青,刘萍.</h3><h3>这张照片很特殊,记录了大家很怀念的孙沟涯的名人-宫美荣,孙沟涯大队的妇联主任,一位与知青们有紧密关系的重要人物. </h3><h3>她爱知青们,知青的家就像她自己的家. </h3><h3>现在回顾,更有趣的是在她与知青的相处关系中.</h3><h3>前孙沟涯,知青中出了一位候为民.</h3><h3>后孙沟涯出了一位我们的小姐妹-刘萍.</h3><h3>这些都有她的功劳.</h3><h3>宫美荣没儿女,她把知青们当成了自己的儿女.</h3> <p>孙家利-孙沟涯的回乡知青,73年和刘萍他们在大队宣传队一起走乡串村演出. 75年离开坟台,去南京上大学. 毕业后,我,张家萍,陈云芳,孙家利这些从孙沟涯出来的知青会聚集在马鞍山,在马鞍山钢铁公司不同的岗位继续奋斗. 更没想到大家会在雨山区这个地方又生活了许多年.</p><p>之后各自的生活又再度失联. 感谢互联网时代,这不又再次聚集了.</p> <h3>宫美荣,孙兴业夫妇在上海.</h3><h3>从左自右从上至下:陈建中,刘萍,陈彦,宫美荣,孙兴业.</h3> <h3>小尹庄重组,徐汇区的五位女同学搬到小尹庄.</h3><h3>图一从左至右:徐静怡,甘静宜,江雪花.</h3><h3>图二:徐静怡,戴月明,周丹宜</h3><h3>周丹宜在美国,失联的第四人.</h3> <h3>戴月明-左,冯庆云-右和乡亲们在一起.</h3>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这里加一个这样的故事似乎完全不搭,但确是真实发生过的.</h3></h3><h3>与当下同样年龄的女孩子已经在美颜上有丰富的选择和经验相比,这些十几岁的女知青们是一片空白的. 她们以大地为衣,以自然为妆,展现出自己最美的风采。</h3><h3>口红这种奢侈品在当时似乎是没人敢提的,可是在某一个生产队,居然有过一支这样的稀缺品.</h3><h3>于是,在农闲的某一天,女知青们商量,要化个妆去赶集,让看到他们的乡亲们大吃一惊,更要让其他知青对她们行注目礼👀.</h3><h3>当然所谓的化个妆,实际上就是用口红在唇上轻轻的点了一下,但是最有创意的是要学印度女孩子用口红在眉心画个圆形点.</h3><h3>就这一件事,让知青们兴奋了很久。当她们兴冲冲地赶了四里多路到集上时,整个集市冷冷清清,即使是有人偶尔抬头望她们一眼,也没有人注意到她们和那眉心上的那个红点。</h3><h3>真遗憾,唯一一次与💄有链接的青春年华,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结束了.</h3><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张坡桥-一个有特别名字的生产队接收了一个别样的混合型知青组. 在这个知青队伍里:学校混合-北虹中学和虹口中学的组合,男女混合.</p><p class="ql-block">下面的图片中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吴韶-所有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姐大🥀</p><p class="ql-block">唐小平-有女王般的范</p><p class="ql-block">然后依次 邵建民,邓鸿冰,刘珏,许崇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席太和县先进知青代表大会的许崇威-中图左三.</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图-刘珏16年得重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在这其间插队组的同学们分两批前往济南看望安慰他。</span></h3> <h3>兄弟手足情,千里一家亲.</h3><h3>刘<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珏与病魔争战了三年,2019年离世.</span></h3><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坟台知青中英年早逝的第四人😭</span></h3> <p>韩大庄的知青点有三个男知青:蒋国安,杜春元,袁志成.&nbsp;</p><p>留下的知青重新组合后,蒋国安,袁志成调去小韩庄,杜春元就留在韩大庄和杨菊萍结婚了.</p><p>当年有能力接待知青落户的生产队,相对而言是略微富裕的,小韩庄就是这样一个生产队,前后接待了二批知青.</p><p><br></p> <p>小韓庄接待的第一批知青四人,上图从左至右朱龙民(己去世),丁钟复,缪海祥,诸立志.</p><p>朱龙民英年早逝第五人.</p><p>小韩庄的团委书记韓振显有能力,所以这个生产队的四名知青在二年内全部离开.</p><p><br></p><p><br></p> <p>来到小韩庄落户的第二批知青有:贾培成,蒋国安,徐克定,周佩珉,黄伟达,袁志成. 袁志成失联第五人.</p> <p>徐克定毕业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学,1969年1月插队到太和县坟台公社韩场生产队,一起插队的淮海中学同学有贾培成、周佩铭,邓树智、金永新,汤宝芬,傅珏芳、陈丽玲. 其中陈丽玲定居香港,金永新2005年去世.</p><p>徐克定1975年被推荐录取到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读书,1978年毕业,分配到南京军区陆军学校附属七一学校当老师。1988年调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中学,直至退休.</p> <h3>蒋国安-我还是那个我,变的是那个年代!</h3> <p>这是周佩铭在离开上海后的第十个年头-</p><p>1979年拍的照片.</p><p>应该不会有人想到这个曾经是知青群中最活跃的同学,日后会成为留在坟台生活时间最久的一个,他是为坟台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生的好老师.</p> <p>周佩铭在1979年带的第一届初三毕业班合影. 那年张坡桥中学22个毕业生,有12名学生考入中专与师范。这些农民的孩子吃上了皇粮,就此改变了命运,他也在坟台地区出了名.</p> <p>黄伟达-深度潜水🤿教练,有5-6个插队在一个生产队的好朋友,老同学前前后后去老房子找他. 房子还在人也在,就是联系不上. </p> <p>从知青们闲聊中得知,黄伟达的手指在下放中受过伤,当时生产队用机器榨油,他的手指不小心伸进了滚同里,所以他的中指被压住,是短了一截的. 幸亏只压到这一小截,对后来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 </p><p>当时知青受伤故事很多,还有男知青因不会做饭,切菜时刀掉下来把脚趾弄伤后病退返城的.</p> <p>贾培成是67届高中生,也是当时我们这群人中仅有的几位“学位”最高的同学👨‍🎓之一,是众人眼中的“老贾”-大哥. </p><p>他们生产队的知青回忆起他在下放在知青组时做饭时沦为伙头军天天烧火🔥的状态时,描述的有声有色,为他叫屈. </p><p>没想到贾培成找回了下放在一起的知青同学能让他如此激动🤣,看到老贾的情绪,我很平静地告诉他:“每个人进群后都是如此的,给你三天剂量的药方,三天后你就会平静下来了.” 他开玩笑说他需要“五天的剂量” 现在可以问你了“老贾,你恢复原状了吗?”</p><p><br></p> <p>贾培成有个小木箱,里面装满了乡亲们需要的常用药. 小医药箱里常备的有:退烧片、消炎片、“打摆子药”(奎宁)、消炎粉、红药水、紫药水、纱布、橡皮胶和小剪刀。除了不能开刀,什么毛病都“手到病除”。另外,榔头、老虎钳、螺丝刀、钉子螺丝样样具备,小修小补都难不倒他-徐克定文字.</p> <p>汤保芬和傅珏芳在韩场是第一批被抽到阜阳第六纺织厂上班的. 这二位擅长擀面条和做窝窝头的女生离开韩场后,其他男知青被改编到小韩庄.</p> <p>差不多有大半年了,和林文娟约好,等她从海南回来找找老照片.</p> <p>用“安静”来形容陶李戴庄的金花们是再恰当不过了. 从当年的知青时期直到现在在群里,她们的状态都是一样的. 在坟台插队的知青中有一批这样的姐妹,也一直想写写在这状态中的一批姐妹. 她们的名字或许在群里从未出现过. 她们一如既往的安静. 在喧闹中没有她们的声音,花开花落她们照样从容. 她们安于尘世,乐于独处,与其不争,在一片从容中把自己变得坚强.&nbsp;👍 👍 👍 🌸 🌸 🌸</p> <p>小王庄在关营的东边二里路,这个庄分东西二个生产队.&nbsp;</p><p>东队-黄伟达,宣建平,沈提,宣建平-部队参军,沈提-工农兵学员。</p><p>宣建平于二零一二年心脏病过世,坟台同学中英年早逝的第六人.</p><p>沈提失联第八人.</p><p> </p><p><br></p><p><br></p><p><br></p> <p>王大庄西队:李永辉,候浪峰,李永延</p><p>照片是后来的拼图.</p><p>他们在坟台的时间很短,半年之后就調到关集公社去了.</p><p>他们离开坟台后与关营的同学及黄伟达还时时保持联系的.</p><p>李永延2020年9月6日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知青中部分同学在网上聚会纪念他的离世,坟台知青中离世第十人. </p><p><br></p> <h3>在淮北呆过的同学,还记的架子车吗?记得在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用架子车推着他们一年的收成,那些红薯🍠和红薯片回家的喜庆吗?</h3><h3>还记得帆车吗?那些在公路上挂在各样架子车,马车上的五颜六色被单彩旗吗?</h3><h3>还记得几十个人如纤夫拉纤搬浩浩荡荡的前行的拉粪大车吗?</h3><h3>这些艰苦的劳动并没有使我们退缩,可生活上的不适应确让我们在身体上遭受到特殊的磨练. 下面分享几个小故事来自坟台的各位同学们:</h3> <p>72年夏,关营6个女知青招工走了三个,还剩何虹妮,陈蕴华和詹艺君. </p><p>那一年的雨特别的大,特别的凶猛. 一天半夜暴雨之后,洪水突然就涌进了她们住的那间低矮的土胚房. 土胚在水中浸泡,慢慢倒塌,姑娘们在睡梦中被惊醒,看着眼前房內所有都是架在土胚上的箱子,看着土胚慢慢被水浸泡,不知所措.</p><p>那天的大暴雨⛈️也同样惊动了生产队队长,惊动了住在隔壁的五七下放干部老李和公社领导.</p><p>队长提醒她们,万一听到房顶有吱吱的声音,那就是房子马上要倒塌了,你们要赶紧向外冲. 老李告诉她们要用脸盆把房子里的水尽快地舀出去,公社干部拿着手电筒前来关心和安慰。</p><p>望着漫天的暴雨和无处躲藏的黑夜,望着头顶上方那几条粗大的房屋的主要支撑,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感谢上帝那天眷顾了她们,保守了她们在雨夜中的平安!</p><p>雨后,处于安全的考虑,生产队安排她们搬到了生产队的仓库,那个原本用她们的安置费盖的,下面有几层砖🧱的房子.</p><p>在洪水中,半夜被箱子倒沓而惊醒的经历何其多,75年的大洪水,更多已经被抽到县城工作的知青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p><p><br></p> <h3>来自陈寨公社的北虹中学男同学的故事:刚下乡的前半年,睡在生产队仓库里,泥巴地上简单铺上高粱杆扎成帘子便是床. 上海同学身上不一样体味引来了极多的跳蚤. 身上被咬的无法入睡. 在白天的辛勤工作之后,入夜还要与这些看不见的敌人奋战,身上结<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疤</span>又抓烂,抓烂再结<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疤</span>的情形,苦不堪言. 一天,突然发现仓库里有现成的六六粉,那是杀跳蚤最有效的农药啊,于是喜出望外地在自己要睡的地界,用六六粉划出一道宽宽的三八线. </h3><h3>三八线,这是学生在学校时最常用最熟悉的方法,划出了男女,敌我的分界.<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现在我们都知道六六粉剧毒,曾经被用作一种农药, 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曾有报道有人以为使用六六粉可以给孩子身上除虱子,结果把孩子毒死了.</span><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些祖国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睡在用六六粉围着的地铺上,不是一天,二天,一睡就是半年一百八十多天.</h3><h3>感恩他们不但没事,反而涅槃重生.</h3> <p>刘金凤和现在失联的周丹宜分在一个生产队,她很早和当地生产队的复员军人恋爱并成家,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孩子喂奶时. 奶头破了引起发烧,刚开始认为是感冒,用感冒药医治. 体温下去之后,又再次发烧. 到医院开了青霉素输液,之后没几天就去世了,当时大家都不懂,有人认为是白血病,現在回想可能是青霉素过敏引起休克死亡,很为她惋惜🙏. 最后她娘家人从上海赶来,把孩子给接走了.&nbsp;</p><p>这是知青中发生的第一例死亡事件,大家听到消息之后都懵了. 也不记得是谁牵的头,消息是怎么通知到大伙的,反正那天接到通知后,知青们都在同一时间赶到她们的生产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寄托对她的哀思!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她躺在门板上,身上盖着布. 我站在她面前,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默默地告诉自己,假如我以后学会写作,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告诉大家.</p><p>半个世纪后,没想到写个美篇,变成是件如此容易的事情. 能够完成此美篇,既是对刘金凤同学的纪念,也算是对自己半个世纪前承诺的一个兑现.</p><p>刘金凤-坟台知青中英年早逝的第一人。</p> <p>JC-陈彦,XY-徐静怡</p><p>JC:从华建荣处听说你有一次打水掉到井里去了,很多人都不知道,想把它加进美篇里,可以吗?&nbsp;</p><p>XY:可以的.</p><p>JC:我可以在美篇里用你的实名吗?</p><p>XY:可以的.</p><p>JC:这是哪一年的事?</p><p>XY:1971年5月.&nbsp;</p><p>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挑水,也成了女知青们下乡后的第一课. 生产队老乡的示范真的好美,看上去他们不但担子轻松,而且走一步晃一晃,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无言中充满了节奏感. 可担子移到知青肩膀上就不同了,她们顾了前面,顾不了后面,有时扁担在肩膀上重心不对,水桶不是前翘就是后翻. 打水的方法是用扁担上的铁钩钩住木桶,在井下左右一用力,桶就满了,然后再靠手臂力量提上来💪🏾. 整个过程得用尽全身洪荒之力的. 所以那时谁愿意帮助女知青打水,那就是她们眼中的活雷锋[强] [强] [强].</p><p>淮北的水井是和地面一样平整没有井沿的,一不小心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p><p>71年的夏天,雨🌧️,是坟台公社王火庙知青徐静怡下放后的第二年,这个知青点有三位上海女知青徐静怡,陈建中,宣美凤.中午,她和另一个女知青宣美凤正正做午饭🥣,水缸里没水了. 徐静怡挑了水桶就去井边打水.&nbsp;</p><p>一用力,脚下一滑,她落下了水井.....</p><p>五月天的井下温度很低,她不识水性,泡过水的衣服拽着她身体越来越重,有种力量把她向井下拖. 她拼命抓住井壁露出的砖,大声呼救,整个村庄的人都在做饭,雨继续在下,井边依然静悄悄,从井下发出的呼救被淹没在雨中,没有一个人知道徐静怡落井的事.&nbsp;</p><p>家里的宣美凤还等着水做饭呢,等急了的她跑到井边查看也不见人影,还好她想起往井下张望,才发现险情.&nbsp;</p><p>JC:请问,你在井下呆了多久?有一个小时吗?</p><p>XY:好像半个多小时</p><p>JC:后来是怎么上来的?</p><p>XY:宣美凤发现我掉井里了,马上去找队长,队长立即找了几个村民,拿了长扁担赶到井边,有一个村民跳下井里,从下面把我往上面托,上面人一起往上拉,众人合力才把我拉了上来.</p><p>我试着去体会徐静怡在井下的这段时间的感觉,那种仅靠几个手指死命抓住井壁来支撑身体下沉的重量那个时刻. 有人用井底之蛙来比喻目光短浅的人,而徐静怡在她十八岁那年在井底下看到的那小片井口大的蓝天就是她生的所有盼望啊!</p> <p>1975年贾培成从茨淮工地回到太和石油公司,先后做过营业员、电工、司磅工(在油库发油)等,在做司磅工期间,一天他突发奇想,向领导提出可以做一台全自动的发油机。没想到领导竟然同意了,还让他脱产专搞这件事。</p><p>1977年,他正在搞数控流量计,为了这自动发油机真是玩命了,废寝忘食,每天至多睡四、五个小时. 一天早上在宿舍里,无意中把手指伸进一个浆糊瓶(那时的浆糊瓶都是广口瓶)中沾了一点浆糊准备当面霜往脸上抹,正巧被边上的人发现,于是故事就被传开了. </p><p>就这样在二年时间里从零开始,从设计到制作,完成了“数控流量计”的研发,采用的都是当时很先进的集成电路元件。这个项目后来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一等奖.</p> <p>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贾培成为什么遗憾了. 1975年是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在车库起步的那一年,我们老贾的创新步子是可以和他们媲美的. 老贾啊,假如你没有被第一名的大奖砸到,安徽的比尔.盖茨会是你吗?假如没有被那些荣誉称号和证书引你从政了,太和的乔布斯会是你吗?</p><p>有一句金句说: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 现在你还在我们中间,大家还是亲切地称你为老贾大哥😄👍🌷</p> <h3>69年1月28日,北虹67初中和高中的余琳,<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乐蓓莉,申曼俐,冯家骏,金平,黄孝凤,</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倪铭海,</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倪铭沪和另外二位其他学校的同学程绍明,张建民来到涡阳. 这第二批人数不多的小知青队伍</span>距离第一批到淮北去的同学仅11天,她们被安排到了涡阳县楚店公社<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红光大队韩小桥生产队. 韩大庄和</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孙土楼大队小栗庄生产队.&nbsp;</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如果现在自驾走国道,离开坟台公社开车仅一个小时.</span></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69年淮北的雪❄️特别大,由于大雪封路,知青们在蚌埠住了一个星期,到了楚店公社,又住了一晚. 第二天人还没到生产队,却迎来了到淮北后的第一个考验. 生产队来拉她们的是如上图的一辆卸了轮子的大车. 这种车一般生产队都没有,是当年较上等的交通工具. 她们坐在没有轮子的大车上,体验了一把大车在雪地上滑行,犹如坐雪撬的感觉. 滑行12里后,从上海来到生产队的整个行程长途跋涉,无限艰辛.</h3> <h3>张建民,程绍明在田间.</h3> <h3>老农民在讲解小麦的品种.</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涡阳县楚店公社韩小庄,大韩庄,小栗庄北虹初中,高中的同学的校友合影.</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小栗庄到韩小桥,知青的友谊至今难忘,雨天扒山芋,夜间捉田鸡,咖喱山芋,红烧田鸡,2分一斤西瓜到田里拨罗卜摘南瓜,一元一只鸭,八角一只鸡,6分一只蛋,狗肉羊肉,红芋粉高梁面回味无穷!</h3> <h3>上图-张建民,下图-程绍民和张建民在茅草房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程绍明在沪—蚌埠的火车上,认识了知青的良师,从合肥师院下放到涡阳县王大楼的施长文老师,他的床底下堆满了书,这些小年青,夜里点着煤油灯,如饥似渴的饱览着,尤其是深夜隔着泥糊篱笆,睡在网床上,高谈宽论,基度山恩仇记,大仲马,小仲马,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二姐妹,巴尔扎克高老头,車尓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记忆尤新,冯家骏的口琴,倪铭沪黄孝凤俩高中生的风采,金平的沉稳,一批黑五类黑七类子女聚集,丝毫无阶级烙印的压迫感,至今回忆起来,虽然当时艰难困苦,但我们是快乐而知足的。</h3> <h3>倪铭海,倪铭沪姐妹倆.</h3><h3><b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图:倪铭海-左,黄孝凤-右</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第二年的秋季第一批招工,给了知青希望,申曼俐去了阜阳纺织厂,金平去了阜阳卷烟厂,6年半中,大家陆续离开那片土地,余琳是最后一个离开韩小桥,那天乐蓓莉、申曼俐一起回到韩小桥欢送,队里开了送别酒会,村里的孩子给知青送来了河里抓来的螺丝,夜深了大家一起吃着螺丝,一边谈着过去的几年和对未来的梦想。</span></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下放的第二年就开始招工,每个生产队一个名额. 几个月之后又开始了第二批. 这次坟台公社开始招没毕业的67届初中知青当小学老师. 知青中有4人被安排在原坟台公社各乡村小学当老师.</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们是:张美薇,盛德,<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缪海祥,黄文璋.</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招工应该说是这群知青人生的第二次转折.&nbsp;</h3> <h3>盛德,71年初从阮桥招工到坟台公社,分到何元小学当老师, 位置在<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坟台连板桥的一条河的北边,离小韓庄很近.&nbsp;</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后来又到坟台小学,80年调到阜纺子弟学校!</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盛德2006年得病(肺)与疾病争战五年,2011年去世。英年早逝第七人.&nbsp;<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流泪]</span></h3> <h3>严宗浩同学,北虹初中六七届一班,他是黄文璋的好朋友,被分到宫集公社的小学当老师. 离开坟台十几里路. 照片的背景是每一位北虹中学的同学都非常熟悉的.</h3> <h3>1972年,从左至右-黄文璋,严忠浩,缪海祥在苏州</h3> <h3>分配到乡村学校当老师后,所有老师都曾到当时的招工办去据理力争,希望重新安排.&nbsp;</h3><h3>结果只有张美薇成功地转到酒厂,其他三位教师被安排到了坟台公社下面的各个小学.</h3><h3><br></h3> <h3>张晓恩是上海新力中学的高中生,下放在阮桥公社大王大队王香甫村当知青. 她在生产队只干了十个月的农活就被抽到学校当代课教师,并于三个月后转正成为有工资有口粮的正式教师. 在农村教了四年书之后,她调到马鞍山幸福路小学,是该校的校长.</h3><h3><b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马鞍山搞幼儿教育的张惠芷老师转发了“我们的青春在田野”文章后,被张晓恩看到了,是网络时代让这些下放在淮北的知青今日能够相聚在这里. 张晓恩应该是文章发出后联系到的第一人.</h3> <h3>最早70,71年被招工的知青,很多被安排到了太和县城的各个工厂. 比较集中的是化肥厂,酒厂,砖窑厂. 上图是在化肥厂安家的关营知青许永琴和<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插队在清浅公社付集大队的</span><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善元成家后在太和化肥厂的家.</span></h3> <h3>张杏珍在关营时眼睛视力是最好的,被同学们称为外号“3.0”. 招工到太和县食品公司,年年参加民兵训练。图为县武装部长在指导她真枪实弹射击。</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5年开始各大学开始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76年有更多的同学被招工离开农村,之后所有留在农村的同学返回上海.</h3> <h3>从1978-1979年间,坟台的最后一批知青离开.</h3><h3>他们中间有些是顶替父母亲工作的,有些是直接被安排了工作的. 从69年-79年,正好十年.</h3><h3>按照当年上课的时间计算,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加大学四年,也是10年,弹指一挥间.</h3> <p>2007年进入网络时代,我开始寻找我们小组的好友们. 记得新浪网站有个知青网,上面有全国各地的知青点. 我在上面建立了太和县坟台公社的点,并留下了黄文璋的名字和生产队:“昔日的你,我,他,都在哪里?” </p><p>几年之后,第一个联系上我们并留下电话号码的是陈寨公社的陈永林. </p><p>又过了许久,没想到好朋友刘萍看到了我的留言,欣喜若狂,马上联系我们. 因为我换了邮箱地址,也忘了新浪的登录密码,很可惜我们错过了. 后面故事的细节,我是2021年春天才知道的. </p><p><br></p> <p>八月中旬这篇文章第一次在坟台公社知青群与大家见面. 不到一个月从李永辉处传来他兄弟李永延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的消息。这消息确实让我震惊了.</p> <p>九月六日黄昏,李永延和他哥李永辉及家人在一楼一起商量家事,五点二十分左右感觉人不舒服,说上楼休息. 六点二十左右,楼下家人接到噩耗电话时,人已经离世半个小时了. </p><p>我尽量不去注意李永延的年龄,尽量不去考虑他的性别,也尽量不去关注他离世的原因,可坟台公社加起来也就几十个同学,数一数已经有十个同学相继离开,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中,居然有百分之九十是男性👀!!!</p><p>生产队</p><p>小王西队 李永延 心脏原因 2020年</p><p> 杨顺康 肺部 2019年</p><p>张坡桥 刘 珏 肺部 2019年</p><p>司湖庄 王经维 胰腺 2019年</p><p>小王东队 宣建平 心脏原因 2012年</p><p>何元小学 盛德 肺部 2011年</p><p>小韩庄 朱龙民 肺部</p><p>周楼 曹凡 肺部 2008年</p><p>韩场 金永新 肺部 2005年</p><p> 刘金凤 青霉素过敏 1972年</p><p>在这个名单中意外过世的女生只有刘金凤一人. 而所有的弟兄过世的原因,只有两种疾病,肺部和心脏。</p><p>你们是因过早的年龄承担了太多对前途的忧患,而与香烟为伴?还是因生活的沉重没能挺过各样的难关?</p><p>姐妹们,关注我们另一半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和依靠......</p><p>弟兄们,务必要尽早告别🚬,尽管你与它相伴几十年,尽管你和它不离不弃,但是你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你是选择爱你自己,还是爱它?😭</p> <p>思念关乐彩,寻找我们下放时的共同朋友成了知青们重聚后常常谈论的问题.</p><p>八月24日,缪海祥从百度地图找到板桥村-曾经的大队部和常常去赶集的集市. 又从板桥找到关营村.</p> <p>在深度的挖掘之后,终于找到了现关营的美女支部书记-张秀兰.</p><p>非常巧合的是,她正是我们要找的关华云最小的儿媳妇. 一个带领关营村所管辖的</p><p>14个自然村,共5400多口人的领头人.</p> <p>不知道今天的知青群里有多少人认识这几位关营的干部-从左到右:</p><p>关华云-特别关心知青和缪老师的原坟台公社武装部长.</p><p>关金田-原关营三队的生产队长</p><p>关乐彩-我的校长,所有上海老师们的好朋友和扑克牌的牌友😎,风趣,幽默,诙谐你可以找出所有褒义的关于老顽童的形容词来描述他-关乐彩.</p><p>这些人都已经离世了,唯有脚下的那一双双雪地的高翘鞋勾起我们记忆,尤其是</p><p>1969年那场大雪纷飞的寒冬.</p> <p>关营学校-缪海祥生活了八年的地方.</p> <p>这是下放时去游泳🏊‍♀️的水库.</p><p>张书记送来了大量的怀旧照片,老朋友的情况...帮助我们了却还乡之情,使我们的失落感略得安慰.</p> <p>关华云夫妇共有八个孩子,其中有六个是缪海祥的学生.</p><p>老大关震在美篇中留言说:我虽不是下放知青,但是今天有幸看到这个美篇,依然让我心潮澎湃。在你们下放的时候,我还是关营村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我对下放到我们村的六位美丽的女知青印象深刻,至今能依稀记得她们的容貌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记得她们住的房子的位置和模样。后来到我们村小学当老师的缪老师,教过我数学,那是在我少年时期见过的最有文化最有水平的老师。是缪老师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对远方的向往。心里一直想着缪老师。我后来当兵去了部队,考上了军校,在部队服役26年,转业到地方工作也已经十六年了。缪老师,上海下放知青,我想你们。</p> <p>关华云的女儿关萍写道: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让我找回当年那个五岁小女孩美好的记忆,你们的到来给我们村带来了美好和新奇,五岁的我认为从上海来的几个大姐姐应该都是仙女吧!</p><p>这位小妹妹现在成了我的微信好友,我们常常联系.</p><p><br></p> <h3>此文蒙坟台公社同学之间的转发,转到原母校北虹中学老友群,又由北虹中学老友群转发至北虹的各班. 越来越多的下放在坟台公社及附近的同学,老朋友被找到. 下面记录的是十五年前阮桥公社袁庄生产队张旭的文章及此次文章发布后原阮桥公社知青<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沈竞康</span>的邮件.</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辆敞篷汽车载着我们,轰轰隆隆地离开了这个已比上海小得多了的城市,道路在我们身下颠簸,城市的繁华舍我们远去, 甚至江淮的青山也远去,碧水也远去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7小时后, 我们到了安徽西北边远穷困的农村—太和县坟台区. 放眼四顾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区委所在地只有几间简陋的房子, 在门前临时搭起的一个席棚里摆着些油条, 稀饭, 算是迎接我们的丰盛晚餐. 刚下车, 看到此景,有的知青竞泣不成声. 我们虹口区北虹中学一起来的同学共l2 人, 5男7女,本来学校的意图是, 男女知青搭配安置, 做饭洗衣和农田劳动彼此有个关照. 但来接知青的赵庙大队副书记袁俊英只想要强劳力,挑了5 个男的. 我们也感到男女知青分开编组, 可能生活方便些, 同意了这种安排. 饭后, 我们的行李被装上一辆牛车, 吱吱嘎嘎地摇晃着向阮桥公社袁庄生产队进发, 我们跟在牛车后面步行, 5 个出门坐惯了公共汽车, 电车的上海中学生第一次用稚嫩的脚步丈量起遥遥的旅途。</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杨英岳 看了美篇@苏震占 @张旭 重读张旭的回忆文章,半个世纪之前的一幕跃然眼前,如同昨天刚刚发生。这批虹口的知青是和我们同一列列车奔赴淮北的。我们应该还是从蚌埠乘同一批解放牌军用卡车颠簸一整天到达坟台公社(当时是坟台区所在地)后再由阮桥公社各队的老乡领回生产队的。忘不了淮北平原第一顿油条加稀饭的接风宴(以后才知道这应该算是很丰盛的晚茶了,淮北晚饭称之为喝茶)。这批北虹的校友当时的确没有任何映像,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太和那些年。今天看了美篇,却感到十分亲切,同样的黄土地,同样的土坯房。坟台公社所在地,在当地也算一个比较大的集镇,偶尔与震占、张旭、嘉华、阿明(后来投亲插队后失联了)去赶过集,夏天一起去卖过西瓜🍉。美篇中只有一个侯为民(来自徐汇区)在省知青“积代会”上认识,有一段时间来往甚密,后来上了华师大,大概是我出国后失联了,一直没找到。经过侯为民,我找到了黄文璋,去他所在的生产队几次.</h3> <p>国富则民富,国强则民自强.</p><p>这批与共和国同生长的知青们,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珠,沙漠中的一粒尘埃,大海把她们带到何处,大风把她们刮向哪里,又有谁能说得清呢.</p><p>半个世纪过去了,一批又一批的知青回到她们当年下放的地方,缅怀她们的青春,看望与她们的青春有过交集那片土地和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她们心中所挂念的乡亲.</p> <p>张坡桥生产队的全体知青2015年返回坟台,刘珏也决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将会要对付他人生中最难的争战-生命之战.</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看望已经生活在养老院的老队长.</h3> <p>周佩铭携夫人盛勉2010年第一次回坟台,这是在坟台中学与他当年的部分学生合影,他的学生现在都是坟台镇上的干部与学校领导、教师。之后每隔一年他们都会回学校和老同事学生相聚,连续回去了三次.</p> <h3>2019年9月小尹庄和小韩庄的知青回到坟台,看望她们熟悉的乡亲.</h3> <h3>照片从左自右依次为:徐静怡,生产队的乡亲,冯庆云,戴树民,乡亲,徐克定</h3> <p>第一次读到关于北虹中学的校史是从李同学的美篇“回到母校”,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的母校是如此辉煌. 望着这些闪闪发亮的名字,一次又一次问自己,这十年我们的青春在哪里?</p><p>是在日复一日的接受再教育中,是在永远怀着希望的等待中,还是在至今仍然回味无穷的苦难中?</p><p>詹艺君说得好:学会在贫穷中品味,在逆境中感受。生活中有贴心的温暖,也有刺骨的寒冷。随着青春的流逝,饱经风霜,艰难困苦,花开花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在当下,心怀感恩!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得更加灿烂!</p><p>这篇文章是我们自己的青春雕像🗿,不在学校的校史里,不在坟台的档案中,它在田野里,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nbsp;</p><p>“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