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风流,秦简稚拙,汉简灵动

xiexie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一</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过去没写过楚简,如今一上手,立时感受到它的魅力,有一种心动的感觉。</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战国时期,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因而形成了“ 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象。</b>楚国长期称雄于南方,势力范围约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南部等地。从地理位置与环境来看,东南接大海、南岭,西北到中原腹地,地域宽广,又与群蛮、百濮为邻,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封闭性,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入,加之区域内原始宗教文化的渗透,因而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风貌,以至于形成神秘奇谲、浪漫潇洒、楚风楚韵的文风,反映到楚简上,别有一番滋味。</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建国后出土的楚简不少,主要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等,河南信阳长臺门关、新蔡葛陵,湖北江陵的望山、藤店、天星观、鸡公山,随县曾侯乙墓等地,曾先后发现二十多批的战国楚简。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单位,也从香港等地先后抢救了不同数量的战国简,虽然这些楚地出土的竹书有其他六国文字的因素,一般习惯上都称之为楚简。</span></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这些楚简独具的艺术特色,我将之归纳为“楚简风流”,其理由如下:</b></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1.楚简变通古体字,丰富、增强了书体的表现力。</b>楚简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甲骨、金文的基础上,各诸侯国文字自创自立,易打上本土的印记。楚简所用字体,从上古文字演进而来,但繁字简字,异体别体,悉数取来,被统一在楚地风格之中。虽说不易辨识,但显得丰富多彩,表现力增强。而纯上古字体,字数少,应用时重复频率高,束缚了书体的艺术表现力。2.书体流美飘逸,风格高妙。楚简乃“楚楚动人”,说龙翔凤凰,姿态万千也好,说舞女长歌善舞,婀娜多姿也中,说是巫术显灵,玄奥神秘也罢,总之是结体奇异,姿态优美,疏朗隽秀,妩媚风流,让整体风格还是统一的,望之赏心悦目。3.笔法技巧诡异多变,线条圆转流利,擅用曲线,多施侧锋,笔速迅疾,干脆利落,不加修饰,节奏变化强烈,这种丰富的用笔,成就了“楚简”新体,给人以新鲜的感觉。</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二</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秦简与楚简为同一时期,是战国秦国及秦始皇统一后仍在使用的文字。由于书写便捷的需要以及艺术思想开放的大势,篆书开始向隶书过渡。</b>史上一般称之为秦文隶变。1975年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986年在天水市出土的《放马滩日书秦简》等,都带有明显的隶变特征。</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秦简由篆向隶的转变、过渡,主要的是为了书写的快捷与便利。</b><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从出土的秦简来看,字体较长,既有篆书特色,又有隶书萌芽,把平正婉转简化为半圆,把本该圆转的变为方折,有的横画快速掠过,延伸字尾,在快捷行进中形成了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当为汉隶“蚕头燕尾”的雏形。但行笔随意却不失法度,结体严谨而能灵动。字距空疏,脱尽浊气,成为简书的一种新的构成。专家学者将这阶段的简帛隶意书体,称为“古隶”,和汉隶区别开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乍看起来,这种秦简似乎还不够成熟,处在似变非变阶段,时时呈现出稚拙与憨态。但我感到,这正是简书的生动可取之处吧!它们率意自由地生长,有一种奇异浪漫的形态,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书写体式。</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汉简灵动,直观充沛,在时代气势、气魄的表达上,个人认为是超过了楚简、秦简的。</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汉简的艺术特色,一为风格的多样性、多变性。汉简作为日常使用文字,书写者众,风格各异。有的质朴,有的浪漫,有的雄强,有的温润等等,如入万花丛中,美不胜收。二为豪放雄强,大气磅礴。小小竹简,宽度虽在一至三厘米之间,却能放得开,聚得拢,字势强悍,直抒胸臆,何等的胸襟抱负方至于此!这种大气雄伟,畅快淋漓,唯有大汉王朝的强大气势才有,由此催发了多门艺术自由自在疯长。汉砖、汉雕、汉画、汉隶,无不打上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汉印记,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喝令三山五岳,我来了!真乃气势如虹。如汉简的一个粗犷竖长线,一拉到底,简直触目惊心!三是用笔爽利,速度快捷。尤其是起笔出锋的一刹那间,如闪电流星划过夜空,想必此时书写动作都会有点夸张,汉简处处是这么简洁优美的线条,这种飞扬流动之美,应是大汉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b></p><p><br></p> <p><b style="color: rgb(34, 34, 34);">当然,竹简与金文、石刻、玺印等铸体、刻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手写体,虽经历一两千年,墨痕仍然清晰,使后人得窥古先人书写的真面目,幸哉幸哉也!</b></p> <p>来源:侯和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