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行-乘风破浪浪岗岛(20200714)

<p>2020年7月14日,野驴与达姐老墨猫主柯秘小刘叔叔等早早来到朱家尖樟州码头,开启6个60岁以上老头老太浪岗列岛两兄弟屿一日游。</p> <p>出发</p> <p>本图来源于网络</p> <p>度娘介绍-浪岗山列岛位于舟山群岛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25′~30°26′、东经122°55′~122°56′,西北距嵊泗县城菜园镇56.3千米,分布在长约1.95千米、宽1.20千米的海域,包括浪岗中块岛、浪岗东块岛、浪岗西块岛和浪岗半边屿等18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陆地总面积约0.435平方千米。因附近海域水深浪大,渔谚“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故名浪岗山。最大岛屿为浪岗中块岛,面积0.302平方千米,位于列岛中心,是舟山群岛最东端的有居民海岛。列岛最高海拔96.0米,位于浪岗西块岛。</p><p>浪岗山列岛在行政区划上隶属浙江省嵊泗县嵊山镇。因有管理权争议,舟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列岛行政管理由舟山市本级负责。</p><p><br></p><p><br></p> <p>离开樟州湾码头</p> <p>目前是禁鱼期,海上除了货轮外,几乎见不到其他船只。</p> <p>远眺浪岗岛</p> <p>抵近浪岗岛码头</p> <p>上岛</p> <p>码头全家福</p> <p><br></p><p>浪岗地名由来-因地处舟山群岛外沿海域,水深浪大,大风浪时,巨浪可越岗,有“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之说,故名。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已有名称记载:“浪港山,在县东北九百里。”宋宝庆《昌国县志》载为“浪岗山”。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沿用乾道志之名记为“浪港山”。明以后各地方志多记为“浪岗山”或“浪冈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称之为“柳拿根岛。</p><p><br></p> <p>岛上先闲逛一圈(中块岛)</p><p>浪岗中块岛地势险要,南北两端略高,中部略低,南部有两个山峰,分别为82.3米和89.2米,北部有1个山峰,海拔76.7米。东坡较陡,悬崖壁立数十米;西坡较缓,可以登岸。岛上出露岩石为上侏罗统茶湾组熔结凝灰岩、凝灰岩,间夹凝灰质砂岩。土壤为棕黄泥土,中部有面积400平方米、厚度达数米的风成黄土层。生长白茅草丛27公顷,有较多的芙蓉菊,间有百余棵黑松和桑树。岩礁上生长贻贝、藤壶、螺、紫菜等贝藻类生物。周围水深20~50米,附近海域历史上多带鱼、乌贼、对虾等海洋生物。</p><p>野驴实测最高海拔好象是98米(在灯塔附近)</p> <p>电影放映墙依然在</p> <p>陡峭的悬崖</p> <p>废弃的营房</p> <p>远眺西块岛</p> <p>宝贝多多哦</p> <p>这边风景独好</p> <p>解救小羊性命</p> <p>岛上有老兵返岛纪念墙…</p><p>山顶太阳能发电装置…</p><p>散养在岛上的几百只山羊…</p><p>……</p> <p>海钓会所设立在废弃营房上</p> <p>中餐简单的海鲜面</p> <p>离岛前再来个全家福</p> <p>中餐后继续上快艇,环岛一圈,并体验海钓一把…</p> <p>收获海哲</p> <p>体验海钓</p> <p>再见浪岗列岛</p> <p>抵近两兄弟屿</p> <p>野驴与猫主兄弟登上两兄弟屿</p> <p>在野驴的记忆中,浪岗列岛也是野驴的第二故乡。原南京军区命名的“思想工作模范连"的前身-羊毛洞连的驻守地。六十年代海军岸炮营接防浪岗列岛,至此连队移防马鞍列岛(羊毛洞)。1985年10月,时任连队指导员的野驴,接到组建泗礁85炮连的命令,以羊毛洞连为基础,将来自4个岛5个单位的29名官兵组建成泗礁85炮连。连队党支部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羊毛洞连的艰苦创业精神教育官兵,连队在教育训练战备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均走在前列,86年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成为要塞区部队的标杆连队,为“思想工作模范连"的命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踏上先辈们驻守过的浪岗列岛,心情尤为激动。</p> <p class="ql-block">感谢童鞋们的一路同行!</p><p class="ql-block">感谢渔民老唐和阿宝船长的精心策划和热情周到服务!</p><p class="ql-block">感谢猫主的顺风小毛驴!</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有缘下次再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行摄大师达姐等同行驴友</p> 浪岗两兄弟屿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