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如何融合

子衿

<p> 深夜,与一位教师就学校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如何融合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一方面,做为教师都想在自身专业方面寻求突破,发展自我。可另一方面,做为学校管理层面,由于各种原因:或教师不足拉不开栓,或基于学校的统筹发展,往往忽略了教师的自身发展。甚至有个别校领导以牺牲教师自身发展 ,往往拿政治战位不高,眼界不宽,不顾大局大帽子扣到教师头上,从学校行政方面强行让教师服从学校安排。</p><p> 依笔者看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二者所处角度不同,站位也就自然不同。实际上,这就如同是学校成就名师还是名师成就了学校,或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一样,是逻辑先后的问题。抛开这些不说,其实这位教师的困惑说白了就是教师发展如何在学校发展前提下实现自我抱负,这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笔者认为,做为一所学校领导,应该在此方面做些研究,即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如何很好融为一体,是教师发展促进了学校发展,而不是为了学校发展却寒了教师的心。</p> <p>先看一个案例:</p><p> 二5班是我入职8年来带的第二个班主任。孩子们在我眼中,他们就像个个插入田中的秧苗,时刻需要灌水除害。伴随他们,期待与他们一块成长,憧憬他们穗满枝头,果实累累。这一年来,多少心血花在班中,多少不眠之夜就是为了孩子的发展。班级每个孩子的优缺点都在我的心中,他们正如我的孩子一样,为他们高兴,为他们流泪。看着他们逐步成长,自己却不能伴随他们一路前行,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的心在滴血。在班级管理中,针对个别特殊学生存在耐心不够,方法不多的问题,这个假期我会和我们班一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沟通建立学生账本,分析在家学习、生活及父母的情况,以便家校合作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在这里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培养,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既然入行了就应该树立“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强烈愿望和明确目标。同时制定目标还要具备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有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步调一致,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才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p> <p>看完教师给学校的表态发言,很为这位教师感动。一位入职时间不长的美术教师,由于学校各种原因,接班任一年级班主任,从开始不愿意、不情愿做班主任到后期逐步喜欢上做班主任,并为此摸索了很多做班主任经验,这中间也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可由于学校调整工作岗位,不顾教师切身感受,直接换人。这对刚刚热爱上班主任工作的年轻教师而言,无疑是冷水浇脸,太伤人心了。作为校级领导,或许从学校整体考虑安排人事,这些或许无从非议,但从人性方面讲,有些冷血,过于寒教师的心。</p> <p>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无论再如何为了学校的发展,不能失心与教师。教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就是教师的家,如果家里出现霸权者,大家都是敢怒不敢言,试想,这个家能和睦,能发展吗!学校也是如此,如果学校管理者,不遵循民意,眼中没有教师,经常以个人独断行为管理学校,时间久了必出问题。</p> <p> 那么,如何做到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很好的融为一体呢?笔者有以下建议:</p><p>一、建立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共同体"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发展,更是学校的发展。只有坚持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才能使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一流学校发展经验证明,重视教师个体发展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只有建立起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实现这样的共同发展,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 <p>二、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学校发展 一所学校,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学校主力是教师,主体也应是教师,学校的发展建设只能建立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学校的发展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教师。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创设一个激励教师的环境,真正把创造还给教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而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创设这样的环境,创设一个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不仅需要调动教师的热情,也需要对教师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对一所学校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单纯依靠教师自发的教学创造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把教师个人的教学创造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创造,新的教学特色才可能形成。没有对教师创造的保护和鼓励,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和促进学校发展。</p><p><br></p> <p>三、 为教师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p><p> 积极性的心理源泉来自人的需要。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外,还有其自身需要,即事业的需要,希望有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希望得到培养和提高。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p><p>1.解决好教师人际关系的问题,使他们对学校有一个良好、舒适的感觉。 </p><p>2.活跃教师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娱乐活动,使教师放松心情,避免教师过渡疲劳。</p><p>3.在工作量化上,尽量兼顾新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尽管说要给新教师压担子,但由于刚从学校出来,经验欠缺,培养需要一个过程。</p><p>4.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真正搞好校本研培工作,发现苗子,培养新人。推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送市、区培训提高。激发成就动机。</p><p>总之,学校可根据教师的需要,正确诱导,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让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步。</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