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故事多

落雪琴音

<p>  7月14日,县文联组织各协会沿黄进行采风活动。</p><p> 早7点半,来自作协、摄协、书协、民协、音协、舞协、戏协等协会的30多名才子才女们,在塞满一辆大巴车厢后启程向着黄河奔去。</p><p>&nbsp;&nbsp;&nbsp;&nbsp; 天气还是很给力的,没有七月流火的灼热。天空时阴时晴,是个郊游的好时机。</p><p> 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没有辜负文学艺术联合会这个称谓,大家人人献艺,个个出彩。原本50多公里的山路好像一下子就被拉近了。</p><p> 跨过黄河大桥,踏上山西的土地,登高望远,只见昔日宽阔清澈的河面变成了一条瘦弱的泥沙河。众人愕然,心底突然有了一些惶惑。我知道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库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调洪调沙,黄河水一泻千里,走向了东海。但想到这条母亲河对人类生存需要所做的贡献,不由感叹着她的功勋和伟大。</p><p> 世事更迭,潮起潮落,百转千回,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盛,黄河母亲哺育了多少中华儿女,养育了多少子孙后代。</p><p>&nbsp;&nbsp;&nbsp;&nbsp; 从黄河大桥返回,大巴车开始在山路上盘旋,采风团一行开始去探幽访寻传说中的“阳壶故道”。</p><p> 还好,一个半小时后,有乡领导小车在前面开道领航,我们越过狮子山、绕过龙虎山、看着黛眉山,穿越山底村后没多久,在一处山脚下看到了赫然而立的大石头上遒劲有力的“阳壶故道”几个红色大字。</p> <p>  据同车的现年已经77岁的李树云老师介绍,他老家就在附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阳壶古道是古代太原通往洛阳,连接黄河南北的一条驿道,因途径渑池阳壶古城而得名。</p><p> 他说,古道不仅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相传最早为春秋晋侯东下郑地时的通道,所以也叫“春秋古道”。古道北起利津古渡,与山西垣曲相望,途径渑池县南村乡东关、金灯河村后,往东进入洛阳市新安县境内,终止于洛阳。大家笑言,当时这条路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目前的310国道吧。是啊,春秋时期阳壶故道已经是连通晋豫的运输大动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传,宋代朝廷为防御日益强大的辽、金入侵,令宰相吕蒙正主持对此道进行了加宽拓修,因而此道又被称“吕蒙正道”。</p><p> 满满的历史沧桑感啊!</p> <p>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仰韶大地历经人世沧桑。能将岁月变迁的遗留用最好的方式串联起来的,当属残存下来的阳壶古道了。</p><p> 古道千百年来见证了太多的旌旗烈烈,兵马驰骋。极目望去,古道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肃杀,不仅显得空旷辽远,而且厚实沉重,给现代的我们无尽的想象和回味。</p> <p>  从阳壶故道出来,我们又赶往采风的下一站——赵沟古村,去体味那里的人间烟火气。</p><p> 其实,赵沟古村我并不陌生,近年来已经多次到过,有时是携家人、有时是约朋友、同事,当然大多是在柿子红了的金秋时节,一直没在夏天的雨季来过。</p><p> 或许是上天垂怜,知道我们此行的心愿,一路上原本还是云雾缭绕的天空,在我们进入赵沟村后突然变成了绵绵细雨,纷纷扬扬、潇潇洒洒给了一份惊喜。</p><p> </p> <p>  雨中的赵沟瞬间变成了一幅山水画卷,我被惊着了。那石路、石磨、石墙、石房刹那换了模样。远处群山含黛,纤云飘渺,近处石村静寂,道路成影,一种原始的素妆扑面而来。院落前鸡鸭回归檐下避雨,老人做着手工活。我有些激动,拿着手机不停地拍摄着山、村、石、人。</p><p> 同行的美女们撑着雨伞在雨巷徜徉,那份韵味被一个个定格在手机相册里。</p><p> 此时的赵沟少了些许秋冬的苍凉,多了一些委婉缠绵和淡然恬静,甚至有了一点点江南的味道。</p><p> 我心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