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戎马一生,一一原新疆军区陆四师师长韩荣回忆录《万里征程战旗红》选登⑥

雷树文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图文提供/韩荣</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图片/部分网络</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制 作/雷树文</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七》阿里高原七进出</b></p> <p><b>  经韩荣师长同意,我们选登他高龄创作的回忆文章和图片。这些文章和图片,真实记录了老师长一生最精彩片段,每篇真实生动感人,情节可歌可泣,充分表达了一位革命老军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充分展示了老四师十团英勇无畏的英雄精神。这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感人肺腹的生动教材。在新十团重建的今天,我们转发诸位战友共享,以激我斗志,宏揚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谢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成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0,6,24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将军诗人吕绍堂为韩荣作诗</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远望五台赞韩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挥师卫边着功勋。</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古来将才虽多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雄振天山有几人。</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军委副总参谋长</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徐信</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看望部队,韩荣,郭培德同志陪同。</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人物简介:</b></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韩荣,河北高阳人,1933年8月出生,1946年2月入伍,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得解放奖章、解放西北人民功臣章、解放华北纪念章、独立功勋荣誉章等,曾任新疆军区步兵第四师师长,现为山西省军区太原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七进阿里高原的</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韩荣</b></p> <p><b>  阿里一一地理上是属于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区实际上是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辖,军事上长期以来就属于新疆军区防区。</b></p><p><b> 阿里是世界屋脊,有3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一年四季处于高寒气候,没有夏季和春季。那里空气稀薄,雪山纵横,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可以说是最艰苦的地方。新疆解放后,由战斗英雄组成了一个连,挺进阿里地区替换原国民党军驻守的哨所。由于当时我军各方面装备、防护、生活条件很差,英雄连进去以后,活着下来的只有两人。该连文书写了一本书《藏北凯歌》,记叙了这个连队在阿里的英雄事迹。</b></p> <p><b>  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三年,我先后到阿里七次,七进七出,每次进出都有不同的感触。一九五三年第一次进阿里是为边防哨所战士演出;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起去慰问边防哨所人员;一九六O年两次进阿里剿匪;第五次是一九六二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一九六三年参加师组织的参谋人员勘察作战地形;一九八三年到阿里检查部队十二团为里人民修公路的情况。这七进七出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一段历程,在脑海中萦绕最久、印记最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阿里高原七进出</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韩荣</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演出</b></p> <p><b>  一九五三年第一次进阿里深入生活,也为边防战士演出,前面已经叙述。一九五七年进阿里慰问,走的是一九五三年的路,慰问的是一九五三年去的哨所。最感人最难忘的要算一九六O年先后两次进藏剿匪。</b></p><p><b> 一九六○年,西藏达赖喇嘛叛乱,我团在卢德义政委的率领下进藏平叛,我参加了这次战役。</b></p><p><b> 这次进藏我们全部乘车,车辆都是从地方征集来的。因为接到军区作战命令到出发时间只有二十四小时,我们司令部分四个小组分别在四个主要汽车路交叉路口拦车,不管地方的什么车都全部卸货,连人带车到连队编队。这是军区、自治区共同下达的指示。所以几十辆车二十几小时全部到位,都按规定时准时出发。</b></p> <p><b>  乘车进藏比过去骑马进藏应该说是进步多了,但也有不测风云。我们部队刚到黑卡达坂,突然西南方上空来了一片黑云。因为当时我们缺乏经验,医疗条件又差,部队到黑卡后正在搭帐篷,黑鸦鸦的一片乌云飞过来,遮住了阳光,像浓雾一般,使人喘不过气来。一会就来报告说部队已经死亡10多人,病倒100多人,卫生队十几顶账篷躺的满满的。当时我也觉得头晕气短胸闷,亲眼看到一位战士端着脸盆取水,嘴里唱着《我是一个兵》突然声咳就倒下了再没起来。当时部队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团党委号召全团指战员要发扬高度爱国主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与大自然恶劣气候搏斗。共产党员要带头:“带头吃饭,因为人们都吃不下饭;要带头睡觉,因为高原反应强烈睡不着觉;要带头执行勤务,因病员多,减员大,站岗、执勤都落在共产党员身上。我作为一个军人、共产党员只有坚持,带头执行党委的号召,检查、指挥部队,完成了我应尽的职责。经过一昼夜的努力,除死亡人员,病员外,第二天我们提前出发,通过了黑卡鬼门关。这就是我们与瘴气进行的一次战斗。</b></p> <p><b>  西藏剿匪与其它地方作战不同的特点,就是有两大敌人:一是大自然,山高缺氧,冰雪严寒,乌烟瘴气。二是叛匪。这两大敌人最难征服的就是第一个。空气稀薄使人喘不上气来,人走几步路就要大呼吸,胸闷头痛,使你坐卧不宁。我们行军时身上要还要背70多斤重的东西(小雨布、皮大衣、小棉被、水壶干粮、武器弹药等等)。开始行军时,我们一个小时只能走三里路,经过半个多月适应性练习也才能走五、六里路,比山下少走一半。高山作战不但人不适应,武器弹药、装备都不适应。由于空气稀薄,各种武器射弹偏高,就是子弹打的低,飞的高,命中率明显偏低,特等射手也打不准。步兵炮兵都一样,由于天气寒冷,各种武器不滑动,喷火器不喷火,各种武器打不响,等于火力失灵。这样人走不动,各种火器失灵,就等于失去了战斗力,部队怎能打仗?部队针对实际情况,适时开展大练兵,我们司令部主要研究解决了各种武器射击偏高的瞄准点技术理论问题,和各种武器如何通过保温来保障发挥武器的正常性能。通过我们反复研究试验,终于找到和形成了一套高原作战的技术,战术经验,保障了剿匪任务的完成。</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七进阿里</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韩荣</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本人用牛粪做饭的珍贵照片</b></p> <p><b>  再就是衣食住行。高原寒冷,一年四季温度都在零下二十至四十度之间,吃饭就是很大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吃不好就不能保障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身体不健康战斗力就不强。当时部队装备差,没有保温车、冷冻车,更没有保鲜车。一年四季吃不上蔬菜,只能吃各种罐头。由于高原缺氧,开水烧不开,看着水冒泡沸腾了,但水温很低,面条放进锅就煮成了糊糊,馍蒸不熟,米煮不成饭。那个年代没有高压锅,每个班一个小行军锅。燃料更困难,阿里地区找不到一棵树,没有木柴,烧水做饭全靠捡牛粪。在这种情况下行军作战,部队伤病员増加,战斗力减弱。在党委正确指挥下,我们发动群众研究解决这个困难。向当地群众学习,学会了用酥油和面在石板上烤饼,又好吃又富有营养。烧水做饭用温度表测温,延长做饭时间。就这样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b></p> <p><b>  人都有高山反应,睡眠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再加上宿营的条件太差,就更为难办了。我们平常睡觉主要靠自己背的一块四方雨布,两个人一组,一块雨布支起小帐篷,一块雨布铺在地下,一人还有一块小毛毡往地下一铺,然后穿好绒衣、棉衣毛皮鞋,再把皮大衣一盖,就在冰天雪地里过夜了。我两次上山执行任务,一年没有脱过衣服,没有洗过澡,满身都是虱子。</b></p><p><b> 高原生活就是这样,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没有怨言,指战员的情绪都十分高涨。我们侦察连有次执行追击叛匪的任务,七天七夜断了粮,没有吃饭,全靠打山上的老鼠吃来维持生命。七天七夜没有吃盐,返回部队后一个一个人样都变了,脸像新疆哈密瓜裂口横一道竖一道,嘴唇、眼睛肿的如桃一般大,脸黑的比非洲人还黑,张开嘴只是牙是白的,但基本都松动了,不能吃硬东西,只能连续十来天喝稀饭。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因为在海拔六千多米的达坂上追叛匪,过强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形成的。</b></p> <p><b>  还有一次是我们行军,宿营后轮到我给机关领导做饭。夜间熬稀饭,不小心把烧火的牛粪掉进了锅里。大家清晨起床后要吃饭,吃了饭还要长途行军。王玉祥参谋长第一个起来问我,韩股长饭做好了没有,我说好了,今天饭熬的时间最长,最好喝。卢德义政委有趣地说,韩股长是咱们轮流做饭技术最好的一个。我说开饭了,大家拿着各自的行军筷子和碗从锅里舀稀饭。我把罐头分给大家,大家又说又笑地吃了一顿早餐。我没有喝稀饭,因为知道里面有牛粪。别人问我为什么不喝,我说肚子有点难受,就偷偷地喝了几口水,吃了点压缩饼干。行军到了目的地后,我才问大家稀饭好喝吗?有没有什么特殊味道?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没味,很好喝”我才告诉他们真相,里面掉进了块牛粪。大家说“好家伙,给我们吃粪还不告诉我们,看我们怎么收拾你,”我说:“告诉你们都不喝了,稀饭剩下了,你们饿着肚子行军,任务怎么完成?”</b></p> <p><b>  第二个敌人就是叛匪。剿匪和其它作战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一是匪民难分。叛匪和老百姓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都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一样风俗,难以辨认。一是我明匪暗。也就是说我在明处他在暗处。三是我生匪熟。是说叛匪生在高原长在高原,熟悉那里的地形,习惯那里的生活。我则人生地不熟,生活又不习惯。所以对他有利的因素很多。但我们有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指挥,部队装备比他强,又有全体指战员丰富的作战经验,战胜叛匪是绝对有把握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部队轻装备行军中</b></p> <p><b>  我们部队剿匪的第一仗在库比河地区打响。库比河东西走向,四周环山,南可通印度。当我们部队行军至离库比河一百多里路时,师里命令我团加速前进,要求拂晓前必须抢占通往印度的山口,防止叛匪向国外逃窜。我们指挥所分析了部队当前的形势,在地图上研究了完成任务的方法,大家都一致认为:部队行军一天没有休息,很疲劳,还有两天的路程要一天完成,确实难度较大。卢政委指示部队停止前进,各营营长、教导员迅速来团指挥部。卢政委简明扼要地做了动员,参谋长下达了各营的任务、行进路线和要占领的位置。最后一句话就是第一仗只能胜不能败。各菅、连也都做了动员,下达了开进命令。</b></p> <p><b>  卢政委和团领导都配备有马,平时行军他们把马让给病号骑,或者给别人驼东西,他们和我们同甘共苦。这次开始行军,他们都骑上了马,马在前面走我们在后边步行紧跟。走了两个小时,后边就向前传口令:“行进速度太快,后边有掉队的”,政委听到后边传的口令,立即下达命令向后传:“鼓起精神加速前进。又走了几个小时,后边又传口令说:“后边发生病号很多。”政委看了看表说:“往后传,死了的就算了,没死的跟上。”速度更加快了。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小跑步前进,天亮前终于有三分之一的人赶到了指定位置,抢占了山口,堵住了正在逃窜的叛匪。拂晓发起总攻,人员这时也基本到齐了。战斗打响后,不到两个小时,全歼叛匪三千多人,缴获牛羊马十万多头(只),圆满地完成了击围歼任务,受到军区通报嘉奖。这一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体现了一个指挥员的决心。</b></p> <p><b>  第一仗打完,部队稍作了些休整,以后连续又打了几个战役。最后一战是活捉叛匪首领格拉松那天夜里下着大雪,零下四十二度。我身上穿着线衣、棉衣、皮大衣、毛皮鞋、皮帽子,还觉得像没穿衣裳一样,冻得直打哆嗦,彻夜未眠。我被加强到了三营,三营营长段长金担任活捉叛匪首领格拉松的指挥任务。他深思很久,说要捉格拉松我们必须轻装前进,身上除携带武器弹药外,其它东西全部留营后运。我认为他的想法很好,就迅速传达轻装前进。天亮前我们赶到了格拉松的阵地,活捉了格拉松,剿匪作战宣告结束。剿匪任务完成后,我们奉命返回莎车军营。当部队返回进城时,受到了党政军民十多万群众的夹道欢迎,我热泪盈眶。</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七进阿里的</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韩荣</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进行民主改革作动员</b></p> <p><b>  回部队才休息了几天,王玉祥参谋长又点名带我重返阿里高原,协助友邻部队十一师搞民主改革。</b></p><p><b> 西藏那时是半奴隶社会,完全受封建迷信的统治,解放后十年未变。藏族人民深受迫害,过着非牛非马的生活。西藏上层分为两大派别:一是达赖喇嘛,是顽固派,主张西藏独立,势力比较雄厚;一派是班禅额尔德尼,是进步派,主张改革,拥护中央领导,但势力范围较小。几千年沿袭的奴隶社会制度,要进行民主改革,真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我接受了这个任务,于一九六O年八月又第二次进藏。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我踏遍了阿里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走遍了所有县镇。我和群众一个帐篷吃,一个帐篷住。学习民族习惯,了解人民群众疾苦,结识了很多藏民朋友。经过几个月艰辛努力,在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下,在兄弟部队支持下,我团较好的完成了西藏民主改革的任务。</b></p> <p><b>  雷成义:你发来的短评我看到了,写的很好。我撰写回忆录的本意是想给自己家人,子女留个纪念,留下一份精神财富,鼓励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本没想去宣扬自己。我的一生,和每个革命者一样,其实都是平凡的一生。但你们确一直惦记我,如今十团重建,你们还能记起我这个老十团人,我很感谢大家。如果我的经历能给后辈一份力量,我也十分愿意。祝愿十团重建一切顺利,祝愿所有战友们工作蒸蒸日上,生活圆满幸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韩 荣</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答 谢 信</b></p><p><b> 雷树文不辞辛苦,为我晚年撰写的回忆录精心编辑美篇,并在十团乃至四师战友群中转发。战友们的热情问候和声声赞掦,让我这个老兵无比激动。在此,我向雷树文及支持,鼓励,帮助我发表文章的李成友,李元庆,雷成义,杲仁华等战友表示衷心感谢!你们辛苦了!</b></p><p><b> 由于我文化底子浅,年事已高,我写的回忆录难免掛一漏万。当年老部队,老首长,老战友们的英雄事迹,战斗风貌难以概全。我衷心希望在新十团重迠的今天,在中印边境烽烟再起的今天,战友们能从老部队光荣传统中吸取无穷的力量,为保卫边疆,迠设边疆再立新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韩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20年7月于太原。</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