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音的钟声(散文)

金陵飞天文集

<p><b style="font-size: 20px;">原文名《炎帝故里散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第一次到湖北随州,也是第一次来到炎帝故里,能使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的,还是这古城随州矗立着炎帝崇高的祭坛,和楚墟的编钟,敲奏出神秘的上古之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走进随州编钟陈列馆时,就仿佛走进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历史的宫殿。这里是根据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钟,复制而成的一组大型编钟。其中纽钟19件,甬钟45件,最大甬钟的高130厘米,重203公斤。悬挂在黑漆彩绘的钟架上,架之两端装有动物形象的青铜套,架的下端有饰剑武士铜人站在铜龙座上,用头和双手承顶着梁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器物造型美伦美奂可见古朴雄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氛围,我才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文化亘古不变的魅力。与古编钟相邻,2000多年的悠长,一时间,凝结在如此小的现代空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编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起始由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战国时发展成61枚,按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合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发掘的40多套编钟出土中,其数量、保存、音质最高最好的,则非曾侯乙编钟莫属,做工之精细,气魄之宏伟,令人惊叹不已,堪称战国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国之瑰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曾侯乙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庞大的乐器阵容,其音域跨5个半8度,12个半音齐备。在2400多年前,就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上的音响,它的高超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无价珍宝”。</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俊秀的少女乐队,着仿古衣饰,穿行在编钟群里,“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举袖击古音。”编钟、浑厚;编磬,清脆;一阙古曲,古朴而雅致。似乎来自远古的余韵,就这样渗入我的情感。和周围每一个现代人一样,我迷上眼静静地品尝,如同清风明月下聆听山溪的轻吟,这好像是往日古诗中的意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跨越千年不朽的声音,人类的奇迹,感觉它们在敲击我的灵魂,仿佛从古老的宇宙空间飘来的音律,震撼着波动入耳,然后颤动到全身每根神经,使人激情飞扬,尊享天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乐曲暂停,片刻宁静。这一瞬间,我发现几乎所有听众的脸上,都有寻常难有的一种陶醉。我说不清他们是在全身心感应着编钟的韵律,或者感觉与理性相交融,沉浸在历史的触摸之中。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大家一定都在惊叹于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文化的魅力就在这里,纵然岁月悠悠,曾侯乙编钟一旦抖落掩盖在它身上的历史尘土,便又发出震惊中外的清响。坐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奇迹面前,感应这样的古韵,我不能不感叹随州古文化的辉煌。</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曾侯乙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的感叹也不仅是这一次,在聆听编钟演奏之后,也激发我又一次的历史情思。第三天,我带着虔诚,前往距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地仅仅20公里的随州烈山——炎帝故里。这里人流如织,尽是来自各地的朝祖者。更加遥远的文化!更加令人神往的那一瞬间,当我伫立在祭坛的炎帝塑像前,当我伫立在传说中的炎帝诞生之地“神龙洞”前,他们便一并汇入了我的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没有高耸的峻岭,一条小河傍山而过,自然更没有长江黄河般的气势。但舒缓起伏的九座峰峦,郁郁葱葱,常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炎帝生于斯,长于斯,因在姜水流域长期生活,故被视为姜姓始祖。作为现代人很难相信,5000多年前炎帝的生活,会留下那么多确凿的遗迹。但读到《左传》《礼记》《史记》的记载,读到史学家的论说,我在感情上又与许多朝拜者相一致,同意这一结论:炎帝是人不是神。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州遥远的上古时期,炎帝作为一个先进而强盛的氏族的部落首领,创耕耘,植百谷,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中华民族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现代人本不必拘泥于难寻的踪迹,炎帝神农,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已成定论,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且将他纳入一种无比深厚无比恢弘的历史文化。站在烈山之巅,白云何悠悠。俯瞰山间四处点缀的新建成的景观,俯瞰络绎不绝的朝拜者,我仿佛觉得人们都与我一样,在心灵的祭坛上,供奉的不是借香火祈祷而能求得幸运的一尊神,而是辉煌悠久伟大的中华文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路上,我遇到一群来自台湾的朝祖者,他们是遍布世界的几十个“烈山宗亲会”中的成员。他们都姓姜,把炎帝神农奉为他们的祖先。其中一位长者,总是兴奋地向人们展示一份家谱表,这是他花费十几年的心血考证编撰出来的。从炎帝开始,在他的祖先中,有姜子牙、姜维等。我一时难以相信他,但看着他那份真诚,那份陶醉,我似乎感受到同胞间强烈的寻根欲望。从他们的身上,从那些许许多多万里归来朝拜炎帝、追念始祖的炎黄子孙身上,我看到维系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时间可以淡化,几千年积淀的文化却永远永远浓烈如醇酒,未饮欲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在炎帝故里的土地上,远古历史诱发的情思,不时使我在观望街市时目光带上几丝思虑。古老的文化遗迹,一时间曾在一夜之间被视为新时代的包袱而将之砸碎,“神农洞”荡然无存的炎帝遗迹,便曾述说过这样的故事。如今,一切都已不同,这里的人们和改革开放后所有中国人一样变得聪明起来。编钟的出土,不仅发掘出一段辉煌的历史,它更启示着现代人重视历史,把历史文化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用文化促进经济,建设好随州。”随州市市长李文烈对我讲的一席话,连同一座座工厂紧张的生产节奏和街市上青年人欢快的笑声,告诉着人们这片古国土地上新的历史,新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迷恋历史,同样也陶醉现代的随州。当我再度走进古编钟演奏厅时,我相信会带着现代生活的喜悦去聆听那来自上古之音的钟声。</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配乐为曾侯乙编钟乐队演奏的编钟乐曲《茉莉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金陵飞天文化艺术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笔名 金陵飞天 俗名∶王扣柱;字﹕长云;号∶心悟;艺耕斋斋主。原为东南亚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秘书长、英国皇家雕塑院院员、全球散文学家新加坡国华文研究院院员,中国纪实、散文作家、书法家、雕塑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扬子诗歌分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报告文学协会、江苏诗书画院、收藏家协会等其他学术学会会员。曾受聘《人民日报》《中汽报》特约记者,网络与杂志专栏作家、特邀艺术评论员、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会员、国家级品牌策划师、策展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1部,发表中篇5部,出版个人散文集2部;近四百篇(幅)、300余万字文化艺术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和专著与展览馆,并40余次荣获国内外各项大奖,初有大型《美篇》网络电子书专栏近60万读者的厚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