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一、 活动背景</b><br><h5> 今年6月起,垃圾分类在常熟这座小城开始正式施行了,并且采用四分法,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四种。渐渐的,大街小巷以及孩子们的幼儿园里、教室里都出现了垃圾桶。孩子们对这些颜色不同、标志各异的垃圾桶充满着兴趣,有些经验的小朋友还会和同伴介绍一下这是什么垃圾桶。关于垃圾分类,孩子们还自发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不同的垃圾桶里放什么垃圾”、“我的玩具是什么垃圾”,“垃圾最后都去哪里了”。为了追随幼儿的脚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获得新经验,我们准备开展一次班级的垃圾分类活动,并且同步制作一块主题墙,展示幼儿的活动轨迹,让幼儿的思维看得见。</h5> <b>二、 活动内容与过程</b><div>1.生活中的垃圾桶<br>(1)四种垃圾桶分别长什么样?<br></div> <h5> 骆珂边指垃圾桶边说,“这个红色的是有害垃圾桶、绿色的是厨余垃圾桶、蓝色的是可回收垃圾桶、黑色的是其他垃圾桶。”</h5> <h5> 玥菡说:“我们除了看颜色,还可以看标志来区分它们”。四个垃圾桶的标志分别长什么样呢?我找了更加清晰的图片来和小朋友们一起观察讨论。小圆说:“可回收垃圾桶的标志像一个三角形,上面还有箭头。”金妤说:“其他垃圾的标志也有点像三角形,但仔细看它的三角形下面还有两只脚。”佳恩说:“我发现厨余垃圾桶上有一个吃剩的苹果和鱼骨头。”艺昂说:“有一个打叉标志的是有害垃圾桶。”</h5> (2)垃圾桶里分别放什么垃圾? <h5> 因为之前有过调查的经验,很多小朋友都说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调查一下,明天再一起来交流结果。第二天,骆珂带来了一张彩印纸。小朋友们看着这张有图画的纸一起讨论,了解到了像报纸、玻璃瓶罐、塑料容器、金属、易拉罐和织物这些是可回收垃圾,还知道了厨余、有害和其他垃圾主要有哪些。</h5> <h5> 这时,有小朋友说:“现在我们看着图片能帮垃圾分类了,不看图片就记不住,怎么办呢?”小圆思考了下说:“那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展示在教室里,随时看看就不会忘了。”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赞同。他们在区域活动的时间自己主动拿了纸照着图片或者按着自己的想法画了很多垃圾。</h5> <h5>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们开始了垃圾分类的活动。活动起初,从幼儿的观察发现入手,我们引导他们认识并能够去区分四种垃圾桶。随之幼儿产生的不同的垃圾桶里扔什么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灌输,而是给幼儿自己去探索调查的机会。在幼儿的分享过后,教师帮忙梳理总结。之后幼儿还自发把这些垃圾画了下来。伴随着环境创设,教师用四色卡纸制作了四个简易的垃圾桶,请幼儿将画的垃圾粘上吸管,最后请幼儿将它们分类粘到对应的垃圾桶里,再一次锻炼了幼儿分类垃圾的能力。</h5> 2.教室中的垃圾桶 <h5> 一天,保育员阿姨给我们的班级里带来了三个新的垃圾桶。晨谈时间,胤胤举手说:“老师,为什么我们教室里没有有害垃圾桶呢?”胤胤看着主题墙上说:“你们看,电池、灯泡、化妆品,平时不会有这些垃圾的,所以不需要有害垃圾桶的。”这时,小朋友们都发现了问题的答案。</h5><h5> 我问他们:“再想一想,教室里会出现的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有哪些呢?”小朋友纷纷举手回答。</h5> <h5> 因为幼儿主要垃圾分类的场所是在教室,所以教师肯定要引导他们学会区别教室里的垃圾桶。有了前期的经验,通过标志,他们都能马上区分。后续幼儿的回答中,他们也能将每天会扔的餐巾纸、地上掉落的贴纸、不用的纸张、吃剩的水果饼干等进行正确分类。之后,教师请幼儿将这些常见的垃圾画一画,然后自主贴到对应的教室垃圾桶的图片旁。通过图画表征的方式,强化幼儿对班级垃圾的分类。</h5> 3.我们的问题<br>(1)关于垃圾分类,你还有哪些问题?<br><h5> 在垃圾分类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小朋友好奇地提问,“老师,我的水杯是什么垃圾?”、“我的玩具是什么垃圾?”、“教室里的电视机是什么垃圾?”看来小朋友们还有很多自己和垃圾分类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帮助他们解决呢?</h5> <h5> 用便利贴记录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幼儿的欢迎,这下,他们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问题了。幼儿感觉自己变成了调查员,充满了探索的动力,再加上爸爸妈妈的帮助,第二天,就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很多张完成的调查纸。通过和幼儿一起分享,他们从同伴那里知道了很多问题的答案,吸收了很多新知识。</h5><div><br></div> (2)一起探索“垃圾最后都去了哪里?”<h5> 一天晨谈时,鸿学说:“老师,在华山路上有个垃圾回收站。我知道垃圾会通过回收站变成新的东西。”小朋友们听了,都很惊喜,原来垃圾还能回收再利用。但实际上也不是所有的垃圾都可以的。我问小朋友们:“是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做成新的东西呢?像厨余垃圾也可以吗?”小朋友们摇摇头,说不知道。我想,不同种类的垃圾去了哪里,是一个中班幼儿可以初步探究的好问题,也许一开始他们只认为垃圾最后就是去了垃圾桶里。</h5> <h5> 到了第二天,有的小朋友带来了彩印的四种垃圾分别去哪儿的示意图,有的带来了手绘图。他们在交给老师时就忍不住要分享自己的发现了。在分享环节小朋友们慢慢了解到垃圾最后去的地方是不同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厨余垃圾可以变成化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发电,有害垃圾进入危废企业处理。</h5> <h5> 有了前面对问题调查的经验,幼儿在发现新问题“垃圾去哪儿了”后主动提出要进行探索,再加上家人的帮助、同伴的分享,幼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过程中,他们对科学探索有了初步的体验,参与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调查验证的全过程,也收获了探究的快乐。教师将幼儿带来的便利贴、调查纸都展示上主题墙上,小朋友们走过就经常翻看,还喜欢和同伴讲解。</h5> 三、 活动特点与价值<h5> 对于幼儿正在探究的问题,也许教师的一个简单回答就能解决,也许教师给一些提示就能加快进程,但如此幼儿会失去很多在探究过程中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幼儿自己经过探究得来的经验和能力,将使幼儿受益终身。在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围绕幼儿自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逐渐生成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活动后,幼儿能够辨别四种垃圾桶,初步进行垃圾分类了,并且学会了自主探究、亲子合作、同伴分享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展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相信孩子们以后会有更多的发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