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观察时间:7月2号</p><p>观察地点:小六角色区</p><p>观察对象:刘雨泽</p> <p> 游戏开始了,刘雨泽拿着游戏插牌来到了娃娃家,他插好游戏插牌,走到床边,顺手抱起床上的“娃娃”,然后对着我说:“我今天要做爸爸”。“爸爸”可以怎么装扮呢?别人就知道你是爸爸了?他又从柜子拿出领带,直接往脖子上一套。他从柜子里拿出“刀”和一个“蛋挞”,放在切板上切,然后放在“锅”里煮,又倒在碗里。</p> <p> 他做了一会“饭”,然后对着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说:“吃饭了啦”,小朋友说:“现在还没吃饭呢”,宋楠抱着一个“娃娃”来了,说她的宝宝饿了,刘雨泽就端着一盘“蛋糕”给她的“宝宝”吃。</p><p> 他又抱着娃娃来到了“医院”,“医生”问:“你的宝宝怎么了?”刘雨泽说:“我的宝宝生病了,感冒了”,“医生”说:“那给宝宝挂水吧”,刘雨泽抱着“娃娃”坐了下来,他举着“娃娃”的手,“医生”用“针”扎的时候,刘雨泽咬着牙,瞪大眼的看着。挂好水,“医生”又拿了“温度计”来,刘雨泽接活温度计,把放在“娃娃”的“胳肢窝”里。“医生”又递给他“药”,他拿着“药瓶”往“宝宝”的嘴里挤。</p> <p> “医生”又拿了“针筒”来,说再给宝宝打一针,刘雨泽把宝宝的脸朝下,趴在他的腿上。打完了针,他抱着宝宝拿着“药”对我说:“老师,这个药每天回家我会给宝宝喂的”。他把宝宝带回家,放在了床上,然后趴在隔断上,看前面小朋友玩游戏,我说:“宝宝睡觉了,一会醒了肯定会饿吧”?他说:“对,我现在给宝宝做饭去”,他把“菜”放在“锅”里,然后倒在盘子里,一会桌上当满了“菜”。他走到“小床边”抱起“娃娃”,坐在桌子旁边,左手抱着娃娃,右手拿着勺子往娃娃嘴里喂“菜”。</p> <p> 喂完了娃娃,他又把娃娃放在床上,然后拿来奶瓶,给宝宝喂奶,一会,他把奶瓶盖子打开,放在“厨具”的“水龙头”下冲洗,这时候其他两个“宝妈”说:“刘雨泽给你的宝宝奶瓶子里放个这个“钙片”(一个彩色的小毛毛球),宝宝可喜欢喝了”他看了看她们手里的奶瓶,然后说:“我家宝宝不喜欢吃这个钙片”。他转身走到宝宝床边,抱起宝宝,把宝宝放在了小车里,然后推着小车在班级绕了一圈,又把小车推回来了,他拿出“药”打开“药盒”说:“宝宝现在该吃药了”,然后他转过头对着我竖起两根手指头说:“老师,这个药一天要吃两次呢”,然后又收起一根手指头说:“每次只能吃一个”。这时候收玩具的音乐想起来了,他立马放下娃娃,和同伴们一起收拾整理娃娃家……</p> <p>观察分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小班幼儿的游戏情节来源于生活,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在活动过程中,刘雨泽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扮演成人是如何照顾宝宝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刘雨泽有自主选择游戏区的意识,并能情绪愉悦的参与游戏,游戏过程中能与同伴进行互动,由平行游戏开始向合作游戏过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游戏过程中,刘雨泽对看病情节有丰富的经验,思维也很清晰,表达能力也很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4、整个游戏过程中,他只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没有意识到“娃娃家还有其他成员”,与同伴没有形成一体的角色扮演,交流的次数也很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指导策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注重游戏前的谈话,有计划地指导角色游戏,开始时的组织游戏过程,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教师可以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角色游戏,提高幼儿角色扮演水平和合作交往水平,从而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4、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注重游戏后的交流分享,针对此次游戏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为下次游戏积累经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