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紫石英号事件于1949年4月发生于江苏省扬中市附近的江面,至今已逾七十年。因一些偶尔的原因,受朋友影响,我做了一些研究,查找到了一些英国皇家海军关于此事件的记录以及当事人的回忆,还寻得许多照片。工作之余,整理得此文,记录下这场七十多年前发生在渡江战役前扬中附近江面的大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正准备于次日在长江镇江段发起渡江作战时,隶属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紫石英号(HMS Amethyst (F116))轻型护卫舰驶入人民解放军预定渡江江段。因怀疑英舰有意介入内战,阻挠渡江战役,解放军炮兵在警告未见英舰做出停航反应后便开始炮击紫石英号,英舰亦随即开炮还击。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于扬中雷公嘴岛,当时英国人称此岛为玫瑰岛(Rose Island)。</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4月20日下午至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HMS Consort)、伦敦号重巡洋舰(HMS London)以及黑天鹅号轻型护卫舰(HMS Black Swan)击退。此后,中(共)英双方就事件责任及紫石英号的扣押问题展开接触和谈判,但一直未有结果。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途中曾遭人民解放军炮兵炮击。7月31日,紫石英号逃出长江口,有关谈判随之终止,紫石英号事件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宣布成立,1950年1月,在紫石英号事件结束5个月之后,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事件大致过程如此,细节在双方记录中有许多不同,本文尽可能追根寻源,以求还原历史原貌,符合逻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舰徽</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历史背景</b></p><p><br></p><p>自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与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天津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从中国获取了沿海贸易以及内河航行权等特权,英国舰船商船从而便时常出没于长江。</p><p><br></p><p>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于1943年1月签订了《中英新约》,废除了包括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在内的一系列英国在华特权。1945年8月二战后,中华民国政府奉行不给任何一个国家单方面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的政策,只对美国一国有特别的优待,那是因为美国在中国抗战时的支持和贡献。</p><p><br></p><p>作为第一个敲开中国大门,并且在这里经营了一百余年的西方列强,英国在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早在1948年,当美国还在不断加大它在国民党政府身上的押注的时候,英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有可能能够取得内战的最后胜利,并开始思考如何与中共建立联系。</p><p><br></p><p>1948年秋,国共内战进入了最后的决战,内战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1月在淮河流域展开。</p><p><br></p><p>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英国在华利益,英国首相艾德礼(Clement R. Attlee)的工党政府要求驻华外交机构即使所驻城市被解放军占领时也要尽可能留在原处,以便随时与共产党方面建立外交联系。但是由于英国在华的主要利益集中在长江以南国民党统治区,因此在解放军占领这些区域之前,英国也只希望与中共维持非官方联系,以免遭到国民党政府报复。</p><p><br></p><p>根据上述政策,驻南京的英国大使馆做好了长期留守的打算,没有像其他国家的使馆一样大量疏散工作人员。此时在南京的英联邦国家人员包括50名英国外交官(其中有22名女性)、43名侨民,外加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使馆经过疏散后留守的13名外交官。此外,包括瑞士、捷克等欧洲国家的大使馆,也希望能在特殊情况下得到英国的保护。由于长江流域极可能也成为战场,在英国远东商业利益集团的压力下,也为护侨和保护自身利益,英国再次争取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和少量军事力量存在。</p><p><br></p><p>经英联邦国家驻华大使们决议,11月9日英国驻华大使史蒂文爵士(Sir Ralph Clarmont Skrine Stevenson)以对“英联邦侨民给予保护和精神支持”并“在需要时提供撤退手段”为由,请求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给予英国军舰在长江上海至南京段江面航行、并驻泊南京的权利。虽然中华民国政府过去曾决定不再给予英国内河航行权,但因战事吃紧,此时还是同意了英国的请求,不过要求英国军舰每次计划进入长江之前必须将航行细节通知南京方面。</p><p><br></p><p>从1948年11月开始,英国远东舰队便保持一艘军舰停泊在南京附近的长江上,以便在战斗打响时时为使馆和侨民提供保护,同时也可以利用军舰的电台维持英国外交机构保密通信的畅通。军舰每隔约2至3个星期轮换一次。</p><p><br></p><p>从1948年11月第一艘英国护卫舰紫石英(HMS Amethyst,F116)抵达南京开始,在南京的英联邦军舰每个月轮换一次,前后轮岗过的军舰包括:</p><p>英国紫石英号(HMS Amethyst,F116)、黑天鹅号(HMS Black Swan, L57)、敏捷号(HMS Alacrity,U60);英国“C”级驱逐舰和谐号(HMS Concord,R63)、伴侣号(HMS Consort,R76)、持续号(HMS Constance,R71);澳大利亚“部族”级驱逐舰瓦拉蒙加号(HMAS Warramunga,I44);以及加拿大“C”级驱逐舰新月号(HMCS Crescent,R16)。</p><p><br></p><p>上述所有英联邦军舰,都隶属于英国远东舰队负责行动的副司令兼第5巡洋舰支队司令亚历山大·马登海军中将(Vice-Admiral Sir Alexander C. G. Madden, KCB CBE)指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亚历山大·马登海军中将的标准照</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Vice-Admiral Sir Alexander C. G. Madden)</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马登在13岁时便加入了皇家海军,二战中曾经在英国海军总部担任数个要职,此时担任英国远东舰队负责行动的副司令兼第5巡洋舰支队司令</b></p><p><br></p> <p>除了轮驻在南京的一艘军舰之外,整个计划的后盾是英国远东舰队派驻中国的军舰,包括强大的“郡”级重巡洋舰伦敦(HMS London, C69)号。通常这些军舰中会有几艘停泊在上海的美军基地以及香港的英国海军基地,她们可以在几天之内赶到南京。另外,英国皇家空军还在香港准备了一架桑德兰(Sunderland)水上飞机,随时可以在南京江面上起降,在需要时给予支援或协助撤退。理论上讲驻扎在上海的美军西太平洋舰队(即美军第7舰队)军舰在必要时也可以为盟友提供支持。</p> <p><b style="font-size: 20px;">战争形势</b></p><p><br></p><p>4月初,国共代表在北平和谈,会议上中共宣布,如果国民党政府拒绝共产党的八项和平条件,解放军最早将在4月12日渡江。</p><p><br></p><p> 史蒂文得知消息后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紧急商议后认为在12日再派军舰来南京可能会是对共产党的挑衅。史蒂文4月7日致电马登中将,建议推迟肖尔黑文号的行动,澳大利亚人也明确告知她的上级远东舰队:按照澳洲政府要求,经本国政府批准,该舰将不执行除人道主义救援以外的任何其他任务。</p><p><br></p><p>国共谈判进展很小, 史蒂文14日又再次建议马登暂不采取任何替换伴侣号的行动。但马登不同意史蒂文的建议,马登中将在给英国国内的电报中认为,在长江上与解放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应该能够承受”,但是他却无法说服澳大利亚人执行命令。</p><p><br></p><p>其实澳大利亚人的担忧并不多余,当时解放军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北岸并且与国民党部队隔江对峙。当时除了自信满满的英国皇家海军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觉得在长江上航行依然是安全的。就连在上海拥有基地和众多战舰的美国西太平洋舰队都不愿在此时进入长江。根据时任美国大使司徒雷登(John L. Stuart)的回忆,美国西太平洋舰队曾经向大使馆保证随时可以派遣军舰在3天内到达南京支援。但是当司徒雷登在4月10日要求派一条美国军舰保护南京大使馆的时候,美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获得过国会荣誉勋章、海军十字勋章和4次军团荣誉勋章的奥斯卡·白吉尔二世中将(Vice-Admiral Oscar C. Badger II)居然拖延了10天之久,直到解放军打过长江来都没有向南京派出一兵一卒。</p><p><br></p><p>马登花费了一周多的时间与澳大利亚沟通未果,眼看超期停在南京的伴侣号剩余的燃料已经快要无法满足“不少于1/3”的警戒水平,16日,马登不得不临时派遣正从香港驶往上海途中的英国护卫舰紫石英号来执行轮替任务,并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了航行申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紫石英号军舰照片</b></p> <p>紫石英号于1942年3月25日在开始铺设龙骨,1943年5月7日下水,1943年11月2日正式加入英国皇家海军,随即投入北 大西洋的反潜作战,二战中舷号为U16,战后舷号改为F116。</p><p><br></p><p>紫石英号在二战期间主要任务是反潜作战和为盟国商船队护航。1945年2月20日,紫石英号在爱尔兰邓加文附近海域使用深水炸弹击沉了德国潜艇U-1276,立下战功。U-1276此前击沉过一艘英国花级驱潜快艇,但未能躲过紫石英号的攻击。</p><p><br></p><p>二战结束后紫石英号被编入英国远东舰队,驻扎香港。</p><p><br></p><p>紫石英号在4月19日抵达上海,从停泊在此的澳大利亚护卫舰肖尔黑文上取下捎往南京的物资,并且跟澳大利亚水兵踢了一场球赛。在这场球赛上双方都感到很惊讶,英国人惊讶于澳大利亚人居然可以真的拒绝执行任务,澳大利亚人则惊讶于英国水兵对长江上的一触即发的危险毫不在乎。</p><p><br></p><p>然而,在马登决定向南京派舰的前一天,在北平和谈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已经向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给出20日为签字最后期限,否则人民解放军将立即渡江。因为解放军给国民政府谈判签字和外国船只撤离长江水域的最后期限是4月20日,英国人判断4月20以后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所以紫石英号需要抢在期限到达前赶到南京。</p><p><br></p><p>史蒂文已得知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长江北岸并且即将渡江,战争会随时爆发,不过没有反对马登的行动计划,他也没有就英舰在长江上的行动向国共两方面都发出通知。</p><p><br></p><p>19日早上8时,像之前几次轮替一样,英国人在通知了国民党方面之后,紫石英号由中国籍的引水员带领下由上海出发,沿长江逆流驶往南京,没有对此时长江北岸已经处于解放军的控制之下的事实予以重视。</p><p><br></p><p>中华民国政府允许伴侣号和紫石英号在长江上航行的许可当天下午到达马登手中。</p><p><br></p><p>几乎就在在紫石英出发的同一时间,南京的英国大使馆向远东舰队转发了一份解放军随时可能发起跨江攻势的最终警告。然而这封重要的电报却因为一系列问题,直到当天晚上才送到马登中将手上。而此时紫石英号正在国民党控制的江阴要塞水域过夜。考虑到紫石英号已经走过了一半的路程,自信的马登中将最后决定忽略大使馆的警告。</p><p><br></p><p>其实在紫石英号驶向南京之前,解放军已经做好发起渡江战役的准备。第三野战军所属第8、第10兵团预定将在长江的扬州三江营至镇江张黄港段渡江(今扬中新坝附近)。为了预防外国(主要是美国)军舰军事干预解放军渡江,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炮兵的部分单位部署在长江北岸封锁江面,明令如果发现外国军舰不听警告航行,可以开炮射击。紫石英号就在这种紧张、敏感的局势下进入了长江水域国共两军交战的前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HMS Amethyst (F116))</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轻型护卫舰</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HMS Amethyst)是英国建造的第26艘改进型黑天鹅级轻型护卫舰,由斯蒂芬斯船厂建造,该舰排水量1475吨,长91.3米,宽11.6米,吃水2.9米,主机功率4300马力,航速20节,舰员192名。武器装备为双联102毫米高平两用炮3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机炮4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4座、深弹投掷器8座。</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炮战过程</b></p><p><br></p><p>紫石英号一路由上海开来,悬挂着英国国旗和英国圣乔治海军旗表明身份,船过江阴以后其实就被解放军发现,但是安然无事。英舰认为自己此次的航行已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而且目的是撤退侨民,属于无害通过,所以官兵们没做任何战斗准备,按照英军标准规范,舰炮炮口朝天,炮位上无人,官兵们有些正在清刷甲板,有些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p><p><br></p><p>4月20日清晨,悬挂英国国旗和英国海军军旗(白船旗)的“紫石英”号驶入泰兴以南七圩港与扬中丰裕长生圩之间的江面,这里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的预定渡江作战区域,三野特纵炮兵6团在此。</p><p><br></p><p>炮6团1营3连观察哨报告发现了由下游上驶的一艘不明军舰,但因为当时天色朦胧,江面上雾气未散,而且紫石英号很快驶过,并没有引起进一步行动。</p><p><br></p><p>8时30分,“紫石英”号到达雷公嘴岛附近江面,右前方是扬州东南口岸三江营,这里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的预定渡江作战区域。</p><p><br></p><p>9时30分左右,紫石英号已驶过三江营左翼的解放军炮位,进入了三江营江段和沙洲雷公嘴岛之间的狭口和弯道。负责封锁江面的是解放军三野特种兵纵队炮兵第3团的2个连,分别配置有日制75毫米野炮和日制105毫米榴弹炮各3门,因紫石英号在被警告后并未返航或停航,而是继续加速上驶,解放军火炮遂开火向紫石英号射击,而紫石英号也立即开炮还击。</p><p><br></p><p>据英国史料记载,上午8时30分,紫石英号护卫舰驶进镇江以东30公里的江面,突然遭到长江北岸的炮击。中国官史的说法是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特纵炮3团预先警告,但“英舰大摇大摆、置之不理”,我军忍无可忍地情况下开炮。英舰官兵的回忆是:第一炮是近失弹,落入舰旁的水中,紧接着第二炮就落在军舰甲板上,当场炸死水兵1人。紫石英号舰长急忙下令将巨大的英国国旗悬挂在船舷,表明自己是英国军舰,并继续向上游行驶。</p><p>但炮弹仍然继续飞来,当场死伤累累。军舰遭到攻击后,第一反应就是开火还击,舰上火炮手就位,炮口也指向北岸,但狭窄的江面(航道仅宽600余米)非常不利于军舰机动作战。</p><p><br></p><p>一阵炮战下来,紫石英号的舰桥和轮机舱被多发炮弹命中,炮弹击中了舰桥和舵机,舰长斯金纳(LCDR Skinner)重伤(第二天死亡),第一副长受伤,航行图几乎全部焚毁。炮弹击中了驾驶室,操舵手当场毙命,最重要的是,操舵手倒下时,将舵卡死, 导致紫石英号失控,直向浅滩撞去, 搁浅在靠近南岸的扬中雷公嘴岛(英国人称玫瑰岛,Rose Island)外150码(150米不到)的泥滩上。</p><p><br></p><p>由于航向失控,紫石英号3个炮塔中位于舰首的两个都无法瞄准解放军炮兵阵地,只有舰尾部的X炮塔双联主炮发射了30余发炮弹。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紫石英成为解放军炮兵的定点目标,全舰官兵当场阵亡17人(包括一名上海籍的长江引水员),伤者40余人。</p><p><br></p><p>据中方参战人员回忆,炮击在紫石英号挂起白旗后停止。</p><p><br></p><p>尽管紫石英号动力室在炮击中遭受破坏,许多电路损伤,紫石英号的技师和电报员仍努力试图让无线电发射器恢复工作,最后他们终于让一个小型设备开始工作,但发现所有天线都无法工作,最后他们在窗口挂下一根电线作为天线,才发出SOS求援,发出了信号:"在猛烈炮火下搁浅,地点约31度10北119度,东60英里,有大量伤亡"。</p><p><br></p><p>炮战中紫石英号副舰长杰弗里·韦斯顿(LT Geoffery Westen)虽然受伤,但仍然指挥全舰,下达命令,将伤员转移到舰艇最安全的地方。英方资料中提到因为炮火猛烈,到处是伤员,因为炮击猛烈,他授权船员可以弃船上岸,只要他们自己确定可以游到岸上。</p><p><br></p><p>紫石英号的随舰中尉医生J. M. Alderton和护士在努力抢救越来越多的伤员时,附近的一枚炮弹爆炸, 导致他们俩被直接炸死。</p><p><br></p><p>到11:30分,炮击渐渐零落,由于随舰的军医在炮战中阵亡,所以大批伤员无法在军舰上救治处理,英军只好放下救生艇让伤员与一部分官兵撤离军舰,登陆长江南岸(有说法是到了扬中,如果这样,那么这是1842年英国人第一次登岛后的第二次登岛),当时长江南岸还在国民党军掌控之中,送到镇江的美国教会医院紧急处理后,由国民党军掩护经陆路分赴南京和上海。</p><p><br></p><p>遭炮击后,紫石英号也尽力进行了抵抗, 给解放军造成一定的损失,炮战中解放军有6人受伤。</p><p><br></p><p>南岸的国民党军第51军目睹了炮战的整个经过,在向中华民国海军第二舰队确认江面上不是己方舰只后,第51军没有开火。</p> <p><b style="font-size: 15px;">"在猛烈炮火下搁浅,地点约31度10北119度,东60英里,大量伤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4月20日紫石英号搁浅后皇家海军电讯记录(William Leitch, R.N.摄)</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上的弹痕</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被打伤的紫石英号炮塔</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英舰救援 </b></p><p><br></p><p>“紫石英”号在炮战时曾通过无线电求救,英国远东舰队副司令马登中将即命令在南京的伴侣号前往增援。11时30分伴侣号从南京出发,13时45分左右靠近紫石英号,并同北岸的解放军炮兵第3团所属部队交上了火。</p><p><br></p><p>因炮兵第3团野炮连的阵地存在射击死角,伴侣号利用这一点,击毁解放军炮兵2门野炮,但同时自身也中弹5发。伴侣号曾几次试图拖带紫石英号,但都遭到解放军榴弹炮连的炮击,最后伴侣号意识到不可能安全地带走已失去动力的紫石英号,于是向下游方向以29节的高速驶离。途中进入解放军炮兵第1团1营(配备美制105毫米榴弹炮)的火力范围又遭炮击。在这次炮战中,伴侣号有10人阵亡,包括舰长罗伯森中校在内的4人重伤。解放军伤亡约40人。</p><p><br></p><p>当天下午,英国的一架桑德兰水上飞机紧急起飞提供援,送来军医费恩利(Fearnley)上尉和救护药品,飞机飞抵扬中雷公嘴岛附近江面降落,在同样遭到来自三江营的炮火射击后而不得不离开。</p><p><br></p><p><b>4月21日的炮战</b></p><p><br></p><p>4月20日,即紫石英号与解放军交火当天,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副司令马登中将正乘伦敦号重巡洋舰在前往上海的途中。获悉事件后,马登没有在上海停靠,立即命令伴侣号及在上海的黑天鹅号护卫舰与他汇合。马登亲自带领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直接驶入长江,试图救出紫石英号。晚8时,伦敦号,黑天鹅号与伴侣号在江阴江面汇合。由于发现伴侣号损伤严重,马登命令该舰前往上海修理。</p><p><br></p><p>与此同时,解放军当晚已经开始从长江中游渡江,在江阴附近集结的部队将于第二天渡江。双方发生军事冲突尚未经交涉,英舰再次进入长江救援也未与解放军取得联系。</p><p><br></p><p>4月21日凌晨2点,紫石英号在副舰长韦斯顿(Geoffrey Weston)上尉指挥下,丢弃包括10吨燃料在内的大批物品以减轻重量,乘涨潮摆脱了搁浅。此时伦敦号和黑天鹅号仍在江阴江面,距紫石英号65公里,马登命令紫石英号前来会合,但紫石英号人员伤亡过半、领航员已死于爆炸、加之航行图毁坏,已无法行驶,只勉强驶到雷公嘴岛(玫瑰岛)上游2公里处下锚。</p><p><br></p><p>4月21日清晨,马登的舰队打出大幅英国国旗和白船旗缓缓上驶,试图接近紫石英号。 8时左右,英舰在七圩港江面抛锚停泊,停留约两小时。这里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下属第23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第6团的作战地域,由两个炮兵连(8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执行封锁江面的任务。第23军发现英舰后,军长陶勇、政委卢胜命令沿江部队加强警戒,同时上报兵团、野战军司令部。粟裕、张震接报后致电中央军委,请示“是否给予轰击”,并建议新华社发布广播,劝告外国军舰退回上海。</p><p><br></p><p>晚6时,军委回电:“你们所说的外舰可能是国民党伪装的,亦可能是真的,不管真假,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并应一律当作国民党兵舰去对付,装作不知道是外舰”,“但如该外舰对我渡江在实际上无妨碍,则可置之不理,暂时不去打他。”但是其实在这封电报发出以前,解放军与英舰的炮战早已再次打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伴侣号驱逐舰(HMS Consort)</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CO级驱逐舰伴侣号(HMS Consort),由斯蒂芬斯船厂建造,1946年建成,舷号为R76,后改为D76。该舰排水量2530吨,长110.5米,宽10.9米,吃水3米,主机功率40000马力,航速36.7节,舰员230名。武备为单管114毫米炮4座、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炮1座、单管40毫米博福斯机炮4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2座、四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深弹投掷器4座。该舰于1961年退役解体。</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伦敦号重巡洋舰(HMS London)</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伦敦号由普次茅斯船厂建造,1929年1月31日建成,1939年至1941年进行大规模改造,所有郡级重巡洋舰中只有“伦敦”号接受了这样的改造,改造后的外观接近于斐济级轻巡洋舰,与原来差别甚大。改造后排水量9750吨,长192米,宽20.8米,吃水5米,主机功率80000马力,航速31.5节,舰员685名。武备为双联203毫米炮4座、双联102毫米炮4座、八联2磅乒乓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10座,可载水上飞机1架。该舰战后舷号为C69,因为长江海战受伤严重,于1950年退役解体。</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黑天鹅号轻护卫舰(HMS Black Swan)</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黑天鹅号由亚罗船厂建造,1940年1月27日建成,二战中舷号为U57,战后舷号改为F57。该舰排水量1300吨,长91.3米,宽11.6米,吃水2.6米,主机功率3300马力,航速19.25节,舰员180名。武器装备为双联102毫米防空炮3座、双联20毫米厄利孔机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炮2座、深弹投掷器8座。该舰于1956年退役解体。</span></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第10兵团当天下午即将渡江,在解放军看来,渡口附近的英舰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在等待上级命令时,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与第23军军长陶勇决定按照事先公告,打出信号弹以示最后警告。 英舰开始起锚移动,上午10时,在未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炮兵第6团1营3连的2炮长梁学成向英舰首先开炮,从而再次引发了英国海军和解放军之间的炮战,第23军军属的战防炮等也加入炮战。伦敦号与黑天鹅号闯过七圩后,在口岸附近又遭到炮兵第1团1营封锁江面的4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炮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炮战中,伦敦号的8英寸(203毫米)主炮炮塔被击穿,并有一发105毫米榴弹命中舰桥,舰长卡札勒(Peter Cazalet)上校负伤,马登军服被弹片划破。伦敦号上的8英寸(203毫米)主炮、4英寸(102毫米)副炮以及所有近距离火炮猛烈开火还击,在48分钟的交火中,发射8英寸(203毫米)炮弹155发、4英寸(102毫米)炮弹449发、近距火炮弹药2625发。但解放军炮兵阵地隐蔽,英舰的炮击并没有对解放军炮兵造成威胁。但伦敦号的8英寸(203毫米)炮弹打到江堤后方,在堤后集结准备渡江的解放军第23军68师第202团、69师第205团步兵有了重大伤亡,其中202团团长邓若波阵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若波也是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方面牺牲的最高职务者,而他的家乡就是一江之隔的镇江丹阳,距炮战江段只有30公里,4月23日,他牺牲后2天,丹阳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时,马登意识到强行拖带紫石英号只会带来更严重的伤亡,遂命令放弃援救返回江阴,英舰向上游行驶避开解放军炮兵阵地后掉头返回,在再次经过解放军炮兵阵地时又继续遭到炮击并受到严重损失。14时,英舰伦敦号与黑天鹅号经七圩港向下游行驶,并于当天夜里回到了上海。</p> <p>这次炮战在紫石英号事件中是规模最大、后果严重的一次。炮战造成了英国皇家海军和解放军多人伤亡。</p><p><br></p><p>几次炮战的结果是伦敦号严重受损,有13人阵亡、14人重伤(其中2人后来死亡)并有45人轻伤。黑天鹅号有7人受伤。另外伴侣号死10人,重伤4人,紫石英号死19,伤27。</p><p><br></p><p>解放军公布在20日和21日的三次炮战中,英艘开炮打死打伤人民解放军252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伦敦号上为丧生船员举行海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行驶线路</b></p><p><b style="font-size: 15px;">1。紫石英号搁浅处(4月20日9时35分~4月21日0时15分)</b></p><p><b style="font-size: 15px;">2。紫石英号脱离搁浅后在此下锚停泊(4月21日0时30分~4月21日10时30分),伴侣号曾试图营救拖带紫石英号离开</b></p><p><b style="font-size: 15px;">3。在伦敦号黑天鹅号营救失败后,紫石英号开进夹江躲避炮火(4月21日17时~4月22日1时)</b></p><p><b style="font-size: 15px;">4。紫石英号停泊此处撤离受伤船员(4月22日2时30分~4月22日14时)</b></p><p><b style="font-size: 15px;">5。紫石英号停泊此处(4月22日14时30分~4月23日12时)</b></p><p><b style="font-size: 15px;">6。紫石英号停泊此处(4月23日13时~逃离)</b></p> <p>紫石英号长江事件发生后,英国各界一片哗然,民情激动,议会和舆论界纷纷批评英国工党政府,认为这一事件使和平时期的英国海军无端蒙受巨大损失和耻辱。</p><p><br></p><p>炮战在国际上造成巨大影响, 各国新闻机构都对此事件有所报道。 这里是部分英国报刊对紫石英号事件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红军炮击英国战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4月20日《世鉴日报》(泰晤士报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内战沿长江爆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4月20日《ADA晚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英国战舰沿长江行驶遭岸炮轰击,报告称死伤严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4月20日)《每日信使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长江前线爆发战争,中国红军炮击英国战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4月20日《先驱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双方交涉</b></p><p><br></p><p>解放军渡江前原担心的是美国的介入与干涉,而前线却是与英国军舰发生了严重冲突。</p><p><br></p><p>中(共)方面初期判断英国并不是与国民党合作而蓄意挑衅,紫石英号事件应该纯属偶然。因此,4月22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尚不知道前方已与伦敦号交火的情况下,致电前线总指挥部:“在不妨碍我军渡江作战条件下,可予以营救之便利”。在与伦敦号发生炮战后,前线叶飞与陶勇商量约定后报告是英舰首先开火,造成部队重大损失后才反击,中共中央处理态度遂发生了变化。</p><p><br></p><p>23日,中央军委指示前线部队:“(英舰)如敢再犯,则打击之”,对于紫石英号,“占领镇江后应即俘获解除武装”但“不侮辱其船员,对其伤员要予以医治”。24日,中央军委再次指示前线部队“亦不必俘虏该船”。基于英国甚至没有提出抗议这一事实,中共中央又倾向于回到最初的判断。28日,中央军委特别下令进攻吴淞的部队“无中央命令,不得向外国军舰发炮,至要至要。”避免再与外国军舰发生新的冲突。。</p><p><br></p><p>从4月26日开始,英国国会下议院围绕紫石英号事件进行辩论。就政府的责任问题,艾德礼首相反复强调英舰的航行已经得到中华民国政府批准,并且此前的航行也没有受到共产党方面的阻碍,只是由于“当时并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合法政权,以使英国政府来履行将该军舰行动通知它的义务”。但在野的保守党领袖丘吉尔认为英舰的航行许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履行的,而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局势后才去做”,他批评政府使英国士兵“处于不必要的危险境地”。有议员指出,英国军舰干涉中国事务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其在中国内水对中国人的敌对行为早就引起了中国所有方面的愤恨,而英国军舰在中国的内河航行权已因1943年的《中英新约》废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前几个小时进行这种带有挑衅性的航行,显然会引起共产党军队的愤怒。保守党议员哈罗德·麦克米伦强调:“‘炮舰’心态看来已经完全过时”。对于如何应对这一事件,丘吉尔强硬地要求派遣一艘航空母舰,因为“我们能提供的唯一保护方法就是保持有效的报复力量”。海德准将(Brigadier Head)要求政府立即派轰炸机“提供空中掩护”。</p><p><br></p><p>辩论中,首相艾德礼明确表示拒绝:“这根本不是一场战争,根本没有发动进攻的建议。”</p> <p>针对丘吉尔希望派遣航空母舰的言论,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起草的新华社电讯稿:</p><p><br></p><p><b>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b></p><p>(一九四九年四月三十日)</p><p> 我们斥责战争贩子丘吉尔的狂妄声明。四月二十六日,丘吉尔在英国下院,要求英国政府派两艘航空母舰去远东,“实行武力的报复”。丘吉尔先生,你“报复”什么?英国的军舰和国民党的军舰一道,闯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区,并向人民解放军开炮,致使人民解放军的忠勇战士伤亡二百五十二人之多。英国人跑进中国境内做出这样大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理由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错误,并执行道歉和赔偿。难道你们今后应当做的不是这些,反而是开动军队到中国来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报复”吗?艾德礼首相的话也是错误的 。他说英国有权开动军舰进入中国的长江。长江是中国的内河,你们英国人有什么权利将军舰开进来?没有这种权利。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艾德礼说:人民解放军“准备让英舰紫石英号开往南京,但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该舰要协助人民解放军渡江”。艾德礼是在撒谎,人民解放军并没有允许紫石英号开往南京。人民解放军不希望任何外国武装力量帮助渡江,或做任何别的什么事情。相反,人民解放军要求英国、美国、法国在长江黄浦江和在中国其它各处的军舰、军用飞机、陆战队等项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直到现在还没有同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保护从事正常业务的在华外国侨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不愿意接受任何外国政府所给予的任何带威胁性的行动。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力量的关系,并且把它在中国的武装力量撤回去。艾德礼埋怨中国共产党因为没有同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而不愿意同外国政府的旧外交人员(国民党承认的领事)发生关系,这种埋怨是没有理由的。过去数年内,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政府是帮助国民党反对我们的,难道艾德礼先生也忘记了?被击沉不久的重庆号重巡洋舰是什么国家赠给国民党的,艾德礼先生难道也不知道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毛泽东起草的新华社电讯稿手稿</b></p><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谈判过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谈判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国海军远东舰队救援紫石英号的尝试失败后,英国政府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事件。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三等秘书尤德4月23日晚抵达解放军浦口某部,请求解放军允许“紫石英”号可以不受干扰地驶往上海或南京。但因为解放军不承认尤德的外交人员身份,只看作普通侨民并且拒绝了他的要求,因为中共不打算在其政权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前接受驻民国政府大使馆的外交人员,所以主张将谈判限制在事发当地的双方军事指挥官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紫石英舰长重伤死亡,4月21日,英国海军部下令英国驻华海军副武官约翰·柯伦斯少校 (Lt. Cmdr John Kerans)代理紫石英号舰长,并负责处理其他善后事项。柯伦斯与南京英国使馆的助理陆军武官和美军的一位军医,乘坐一辆从澳大利亚大使馆借来的吉普车经陆路到达镇江,先去医院看望了一部分负伤官兵,与医院接洽了伤员救治工作,军医后来留在岸上照顾伤员,并随紫石英号的伤员一起搭乘火车撤往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乘坐一艘小汽艇接近军舰(差点被军舰误以为是解放军造成了紧张)。柯伦斯登舰后,立刻被满目狼藉和被帆布覆盖着的17具尸体震惊了。由于天气炎热,柯伦斯首先下令立即海葬这些尸体,然后悄悄的地逆流西向,在镇江以东谏壁镇东窑头村附近一个更为安全的河口地带抛锚,又再次转移了包括受伤的第一副舰长韦斯顿以及另外一部分官兵。助理陆军武官则被留在岸上撤离接应工作,帮助之后被撤离上岸的韦斯顿,送后者到教会医院,韦斯顿后来搭乘了往上海的火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3日,远东舰队来电通知柯伦斯少校:远东舰队其他军舰的救援行动受阻,可以考虑自沉军舰,官兵登陆后经陆路返回上海。但是这个选择被柯伦斯毅然拒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天后,解放军渡江战役成功,控制了从南京到江阴的长江南岸,紫石英号实际上已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柯伦斯不得不告诉部下实情:解放军已经占领长江以南,两岸都是解放军的炮兵,沿长江突围250公里返回上海的风险太大。但是柯伦斯心里却从来没有停止带领紫石英号突出包围,重返大海的想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约翰·柯伦斯(John Kerans)少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时任驻华使馆副武官因原紫石英号舰长重伤死亡,副舰长因伤下舰治疗,被任命接任紫石英舰长。</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康矛召 解放军方面谈判代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康矛召(1919一1994),湖北武昌人,中共党员。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同年由八路军总政治部派往115师当新闻记者,1941年起任115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科长,1942年开始摄影活动,1943年参与创办《山东画报》,兼任社长、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社长,1948年任华东炮兵第三团政委,1949年任华东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因此次谈判,建国后作外交工作。</b></p> <p>这是中(共)方谈判代表康矛召(1938年从武汉参军的大学生)拍摄的紫石英号</p> <p class="ql-block">由于新中国尚未成立,英国与中共并无直接联系,而解放军又不承认英国驻中华民国外交人员的身份,所以通过正常外交途径解决此事的可能被排除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月26日,一艘解放军的汽艇接近了军舰,领头的军官通知柯伦斯:由于英舰此次行动的目的并非是参与中国内战,解放军准备与英军谈判解决紫石英号问题,但是英国政府必须为英国军舰擅自进入中国内河并向解放军首先发起攻击一事道歉。在谈判期间,军舰必须老老实实原地不动,解放军已经在紫石英号的下游布置了几个炮群,如果军舰擅自移动或者企图逃跑,将格杀勿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舰答应并承诺紫石英号锚泊不再移动(此时紫石英号移动到镇江以东的谏壁镇东窑头村附近江面)。解放军方面准许紫石英号舰员可与当地居民交换补给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3日,克伦斯向我军镇江前线司令部袁仲贤军转交莱国远东舰队总司令布朗特的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一、“紫石英偶然事件”的讨论已由英国大使在南京开始,此属高级外交范围之事,我无权决定在紫石英舰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做关于4月20月不幸事件的责任问题的任何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不予紫石英号舰安全航行的唯一理由可能是它的移动影响到军事行动或者可能使舰艇陷于危险。出于其他任何理由的扣留,当然会产生最严重的国际后果,最好是将“紫石英”号向下游航行的事,由有关海陆军司令官之间来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我请求允许紫石英号安全通过所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控制的地方而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授权克伦斯少校解释此函中任何需要解释之点并安排该舰之安全航行诸事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8日,解放军派来一个排的士兵“保护”紫石英号,但是该排缺乏基本的军舰常识,没有控制电讯室、轮机舱、驾驶舱等要害部位,且没有保持高度警惕,导致后来被英军解除武装,紫石英号逃逸,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日,解放军镇江前线指挥部发函指派炮兵3团政委康矛召上校(康矛召,1938年从武汉参军的大学生。军衔是临时授予的,作为谈判对等需要)作为谈判的代表。谈判在解放军司令部进行。谈判什么呢?解放军希望谈国家的责任问题,暗含着口头道歉与未来的经济赔偿问题。但柯伦斯少校认为自己级别不够,不够资格谈论国家之间的责任明辨与善后处理问题,要谈只能谈判如何放行紫石英号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方炮兵3团政委康矛召上校,因为无法谈出结果,谈判人员逐级升高,最后是镇江驻军第8兵团政委袁仲贤,要求道歉的要求也从英国政府降低到英国军舰,条件也有所放松。不过,柯伦斯始终认为: 1)英军没有干涉中国内战,至于向解放军开火是被迫自卫还击;2)紫石英号进入长江水域是经过合法的民国政府批准的,不是闯入,拒绝为紫石英事件承认错误,于是一场长达10个星期的马拉松式谈判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23日解放军攻占上海后,完全控制了长江两岸的要塞与炮台,紫石英号突围250公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渺茫。由于双方坚持不下,谈判进入了僵局,天气也逐渐转热,食品也渐告竭,油料也将耗尽,对紫石英号也更加不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24日双方开始正式谈判,中国共产党方面要求英方对“未经许可擅自侵入”的行为认错并赔偿,而英方希望限定谈判内容而回避对事件承担责任,谈判多次不欢而散。由于对中(共)方面缺乏了解,柯伦斯在5月31日致布朗特的电报中报告,他发现解放军谈判代表康矛召是炮击“紫石英”号的炮兵部队指挥官,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康矛召个人对谈判持强硬立场是个人在维护炮击行动正当性,而更高级的军官是愿意谈判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6月后,因为中(共)方不希望谈判长期僵持,“不宜在这种主要表现为军事性的谈判中长期僵持”,做出一定让步,双方有了进展。但英国方面坚持不能就“未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许可,擅自侵入中国内河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地区”这项认错,谈判又陷入僵持。解放军方面谈判代表康矛召回忆录提到“我最高当局鉴于英方无谈判诚意…我方在政治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我方不必与之纠缠,如紫石英号逃走,我沿江部队可装做不知,不予拦截…”。甚至7月中旬解放军方面同意了紫石英号补充燃料的申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僵持到7月下旬,解放军发现有英国军舰在长江口活动,中共中央军委改变了态度,命令前线指挥部前面的紫石英号如逃走不予拦截的命令作废。7月28日,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递交显示诚意姿态的备忘录,并授权柯伦斯为正式谈判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距紫石英号逃走的时间很近,所以事后有人认为英国方面显示诚意姿态是为掩护紫石英号逃走,不过这似乎不太可能,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并不了解紫石英号受伤情况,逃走似乎更像是柯伦斯的个人决定。</p> <p>1949年4月27日,紫石英号停泊玫瑰岛(雷公嘴)附近时,部分船员在甲板上留影。</p><p>注意后排是亚洲人,原照片注明是当地中国人。</p><p>三排自左至右: Paul, MacDonald, Garns, MacNamara, Connor and Shaw.</p><p>二排自左至右: White, But Sai Tin, Williams, Frank, Chare and Irwin.</p><p>前排自左至右: Parnell, Rutter, Blomley, Howell, Griffiths, McCarthy and Peggy the ship's dog.</p><p>(Photo courtesy of Lt. Commander K. Stewart Hett, M.B.E., R.N.,</p> <p>1949年4月27日,紫石英号停泊玫瑰岛(雷公嘴)附近时,部分船员在甲板上留影。</p><p>后排自左至右: Ray, Bell, Day, Townsend, Murphy and Hutchinson.</p><p>五排自左至右: Fellows, Murphy, Augustyns, Cavell, Munson, Maddocks, Winfield, Pierce (?),</p><p>Parish, Bernard Grazier, Brown, Donelly, Jones, J. McCullough and Walker.</p><p>四排自左至右: Wilson, Keicher, Roberts, Saunders, Wright and Horton.</p><p>三排自左至右: D. Jones, Hawkins, Delve, P. Jones, McLean, Bryson, Kay and Mitchell.</p><p>二排自左至右: Wells, Venton, Hartness, Garfitt, A. Williams, Harris and Smith.</p><p>前排自左至右: Nolan, McGlashen, Holloway, Griffiths, Freeman, Rees and Peggy.</p><p>(Photo courtesy of Lt. Commander K. Stewart Hett, M.B.E., R.N., Ret.)</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夜遁逃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东舰队司令与柯伦斯少校来往的密电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情报:7月底哥丽亚台风将登陆长江中下游,你舰可以考虑利用这个机会突出重围。柯伦斯也向司令表示,谈判无望,突围恐怕是紫石英号目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柯伦斯还报告司令,自己登舰后第一天就开始考虑突围这个问题,紫石英号做了修复损伤择机逃走的准备,但对长江的情况一无所知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已对长江各重要关口的流速、潮汐、水文、做了大量的功课,为突围的成功增加了把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虑到突围危险性太大,250公里的航程均在解放军控制之下,两岸还有大量解放军的炮兵堡垒,舰队司令并没有下令突围,而是把决定权交给柯伦斯。柯伦斯少校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利用台风到来、潮汐落差大与江水上涨的时机摸黑突出重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30日下午,柯伦斯与紫石英号剩余的官兵(共68人)就开始了行动。英军先是解除了驻舰一个排解放军官兵的武装,把他们关进了船舱下层,然后用黑色帆布把炮塔与军舰容易反光的地方遮住,又给锚机加了油,防止起锚时声音传出,并预热了发动机,计划晚21时行动。当晚21时,柯伦斯又改变了主意,下令再继续等候几分钟待月亮完全躲入云彩后再行动。人算不如天算,正在此时一艘灯火通明的长江客轮从江面上驶过,航速为13节(每小时25公里),柯伦斯一看天赐良机,立刻下令启锚开船,全舰实施灯火管制,悄悄地跟在客轮的后面向下游驶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艘与紫石英号前后同行客轮的各种情形,历史记载很少,网上也极少有资料,即便提到通常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甚至连上海地方史志上也绝口不谈该轮的结局,那么这艘客货轮到底发生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客轮原名武陵丸,1905年江南造船厂制造下水,满载排水量1300吨,属日本日清公司进行长江航运。1945年抗日战争后,此船作为接受的日产被编入招商局所属的长江客货运输船队,更名为江陵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前夕,该轮在曾被守卫上海的国民党军征用,后在吴淞口参加了招商局的轮船起义,从吴淞口逃回上海。上海解放后,军管会下令恢复长江通航,6月3日,江陵轮被上海市军管会选为首航汉口的客轮,特命名为江陵解放号,并在客轮出发前颁发了“开路先锋”的锦旗。此趟航行于6月12日到达汉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江陵解放号首航的时候,曾经在镇江以东的焦山炮台被解放军炮击过,造成旅客死亡1人,船员伤1人,幸亏及时发出三声汽笛的约定信号(表明是自己人)才免于灾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28日,江陵解放号在船长陈鹤声指挥下由汉口返回上海,这是该轮自恢复长江通航后的第三次下行,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航行。7月30日清晨,江陵解放号驶入镇江码头,上下乘客和装卸货物,因为担心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按照军管会的命令夜航返回上海。江陵解放号从镇江启锚出发时已经是30日晚上9时左右(英军记录是晚22点),轮船上除了船长、船员、军代表、警卫班等100余人以外,还载有旅客近千人(根据该轮第二次航海日志记录载旅客600余人推算,这次航行的旅客数目应不低于600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石英号由于长江引水员阵亡、海图焚毁,人员大量缺编(编制192人,仅剩68人),虽然柯伦斯少校仔细研究了长江航道的资料,但在黑暗中的狭窄长江航道中仅靠一台回声测深仪仍是难以保证航行安全,所以最佳的选择就是跟在江陵解放号后面,靠江陵解放号领路引水(文革中这成了船长陈鹤声里通外国的罪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柯伦斯回忆,紫石英号起锚后不久,前面的江陵解放号不断使用照明弹和汽笛作为信号与岸边联系,而跟在后面的紫石英号随即被解放军炮艇发现,遭到炮艇和岸边的射击。十几分钟后,江陵解放号与紫石英号在大港荷花池附近遭到解放军从江岸两侧的共4个炮群的射击。据中方资料,解放军集中了18门75毫米日式加农炮开始对江面进行了猛烈的拦截射击,但是没有透露究竟采取什么措施避免误伤客轮。有资料说江陵解放号在炮击开始后,关掉了全船灯火,希望避开炮击,但在没有月光的夜晚这似乎是巨大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方的资料称,因为紫石英号舰炮被帆布覆盖伪装,又因担心射击口焰会暴露军舰的准确位置,所以英舰始终没有还击。很多网文说英舰强迫与江陵解放号“并行“,利用客轮为其遮挡炮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一面之词。镇江曾经是长江的入海口,这一段是大约15公里长的弯曲江面,江面窄水流急,中间行船的主航道在600米-1000米之间。两船夜间航行,以13节的航速(每小时24公里)在如此狭窄弯曲的河道中是无法保持“并行”的。再说,紫石英号与江陵解放号之间并无联系,如何强迫?加之解放军炮兵在两岸布防,躲在客轮一侧,躲了北岸的炮火,躲不了另一侧的炮火,精通航海炮战的英军不会傻到这一步,最合理的推断就是英军的解释:借助于没有月光漆黑的黑色,炮击时紫石英号位于江陵解放号的后方一声不响地跟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柯伦斯后来写给英国海军部的报告:紫石英号前方的中国客轮在两岸隆隆的炮声中突然全船灯灭,船速骤降,船身严重倾斜,然后全船响起了危机警报。柯伦斯判断客轮已被岸炮击中,急忙命令紫石英号施放烟幕,转舵超越燃起大火的客轮,独自摸黑向下游开去。据客轮的幸存者回忆:当时轰隆一声巨响,船体剧烈晃动,船上的灯全部熄灭,接着又是轰隆、轰隆两声,然后船上就起了大火,引发了船上一连串的爆炸,船身开始明显倾斜。大家都知道船要沉了,全船立刻乱作一团,黑暗中哭声喊声连成一片,体格好会游泳的船员与乘客纷纷跳水求生,不会游泳的老人妇孺就随船下沉。无奈镇江下游江面水急浪大,即便是跳入水中也被急流冲向下游,事后统计,除船员以及少数乘客被救(约90余人),绝大多数的乘客溺水死亡,估计随船沉江被溺死的中国旅客在500到1000人之间,但具体死亡人数官方从未公布,他们是紫石英事件中最大一群无辜牺牲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后,军方内部企图掩盖这一事件,先是对外宣称英舰仓皇逃跑时开炮击沉江陵解放号客轮。据新华社南京31日电,第8兵团政委袁仲贤在镇江发表谈话,指责英国军舰开炮击沉江陵解放号客轮,导致数百人死亡,扬言要为死难者向英帝国主义讨还血债。8月1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公布英国军舰撞沉中国客轮,导致数百人死亡的滔天罪行。后因船长陈鹤声和幸存者证实客轮是被炮弹击中,最后终于还是无法隐瞒太多的证据,三野再向中央军委发电报更正,中央军委收到电报已是8月2日,新华社已于8月1日广播了紫石英号撞沉江陵解放号,无法更改,三野因此遭到周恩来的严厉批评,从此官方媒体改为缄口不言,讳莫如深,所以官史和网文都不提及或一带而过这一段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石英号虽然闯过了镇江天险,但是前面250公里的水路还有江阴要塞100余架岸炮、华东海军的军舰以及吴淞口炮台的巨炮。而且镇江的解放军已经通知江阴和吴淞的驻军,紫石英号擅自逃跑,决不能放走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柯伦斯根据自己出发前的精确计算,利用江水上涨,指挥紫石英号贴近长江南岸,避开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用来封江的沉船,又利用要塞炮台的死角掩护,关闭轮机,顺风顺水飘然而下十几分钟,竟然蒙混闯过了江阴要塞。过了江阴要塞后,紫石英号因故障在天生港附近停泊修理约2小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争取时间,柯伦斯亲自登上舰桥引航,将紫石英号的航速提高到19节(内河夜航每小时35公里!)。然后凭借对潮汐和台风对航道水深影响的精确推算,毅然选择崇明岛以北的一条废弃的浅水航道,再次躲过了避开封锁崇明岛南侧航道的第三野战军炮兵吴淞口炮台的解放军大炮,用仅剩的9吨燃油出奇制胜地冲出长江口。</p><p class="ql-block">黎明时分,紫石英号与驶入长江接应的英国海军协和号驱逐舰(HMS Concord)汇合,放下救生艇,将在镇江俘获的一个排解放军赶到一条渔船上放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协和号接受补给加油后,紫石英号逃出长江。柯伦斯向远东舰队司令发报:本舰已重返舰队,军舰轻微伤损,但人员无伤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逃出长江的紫石英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Les Belton摄于1949年7月31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来自maritimequest</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被击中的炮塔</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Les Belton摄于1949年7月31日)</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照片来自maritimequest</b></p><p><br></p> <p>紫石英号加油后先行到达香港,随后紫石英号由英舰护送,8月11日抵达维多利亚港,受到布朗特与港督葛量洪等人的盛大欢迎。经修理后返航回到英国,伦敦市政厅为全舰官兵举行了欢迎仪式;并进入白金汉宫觐见国王乔治六世陛下,代理舰长柯伦斯少校因为指挥紫石英号冲破250公里封锁线安全返回的卓越能力而荣获英国皇家海军优秀服务勋章。</p><p><br></p><p>紫石英号逃脱后,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将在适当的级别上讨论4月事件的责任问题”。由于英舰已经脱离控制,中(共)方面在谴责“英帝国主义”之外没有再提责任问题,双方的谈判于是不了了之。紫石英号事件就此落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7月31日逃出长江的紫石英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Derek Hodgson摄于协和号</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8月1日,紫石英号到达香港。</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9月,经过维修的紫石英离开香港</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10月13日,紫石英号经过苏黎士运河</b></p> <p><b>各方影响</b></p><p><br></p><p>紫石英号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西方列强第一次公开武力对抗。英国本身并无以武力介入中国内战的意图,最终中(共)及英国都没有达成责任谁属的共识,中(共)方面在谴责“英帝国主义”之外没有进一步的行动。有学者认为,英舰因中国军队炮击重伤并逃跑,标志着西方强权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的“炮舰政策”已经终结。这一事件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声望都因此提高了,有军队将领均表示受到紫石英号事件很大鼓舞。</p><p><br></p><p>在英国方面,紫石英号的成功脱困在英国被视为一次伟大的冒险,甚至有人将这一事件赞颂为海军史上的奇迹,将其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p><p><br></p><p>中(共)和英国政府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冷静与克制,对双方进一步深入接触打下了基础。紫石英号事件结束5个月之后,英国政府于1950年1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11月1日,紫石英号抵达英国德文波特(Drvenport)港</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紫石英号船员列队从普利茅斯大街走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沿途受到市民欢呼</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海员Cyril Williams坐在电动车中参加了紫石英号队伍游行,他在炮战中失去了双腿。</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长江1949年海军普通服务勋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Naval General Service Medal with Yangtze 1949 Clasp</b></p><p><br></p> <p class="ql-block"><b>后续事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英国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尤德随接任“紫石英”舰长的驻华使馆副武官柯伦斯少校参与解放军方面的交涉谈判,因在事件中有功获授MBE勋衔。尤德后来出任英国驻华大使、香港总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石英号军舰于1952年退出现役,1956年,英国拍摄《扬子江事件》(Yangtse Incident)电影,当年在事件中接任舰长的柯伦斯担任军事顾问,当时已编入预备役中的紫石英号作为道具使用,居然在拍摄爆炸场面时严重受损。紫石英号于1957年报废并解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石英事件中,英国皇家海军有23名阵亡舰员(包括紫石英号1名、伴侣号10名、伦敦号12名)葬在上海虹桥公墓(其他紫石英号阵亡舰员因军舰受困而在长江“海葬”)。</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54年,艾德礼(前右二)访问中国</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1949年4月,部分英舰士兵葬礼在上海举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Doug Melville摄,照片来自maritimequest)</b></p><p><br></p> <p>位于徐汇区的虹桥公墓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损(徐汇区的番禺绿地就在当年虹桥公墓原址附近)。1999年,英国皇家海军“拳师”号护卫舰(HMS Boxer )访问上海时,随行的英国海军上将迈克尔·博伊斯爵士(Admiral Sir Michael Boyce)曾在长江中撒下花环,以纪念紫石英号事件中的死亡人员。</p><p><br></p><p>有阵亡官兵家属一直希望有机会来上海扫墓,2005年,紫石英号事件中阵亡官兵的凭吊者得以成行。</p><p><br></p><p>紫石英号的官兵几乎每年仍有纪念相聚,网上查到2019年仍有纪念活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电影《扬子江事件》(Yangtze Incide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DVD </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电影《扬子江事件》电影片断——炮击</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电影《扬子江事件》电影片断——逃脱</b></p><p><br></p> <p class="ql-block">电影《外交风云》</p> <p>油画《紫石英抵达香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油画《桑德兰水上飞机紧急救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飞机送来军医药品,在遭到警告炮火射击后飞离</b></p> <p>紫石英号死亡名单上共21人,4月20日死亡19人,21日死亡1人,22日死亡1人。</p><p>最后一名从名字上看似乎是华人,很可能是那位引航员。</p><p><br></p><p>Alderton, John M./Surgeon Lieutenant</p><p>Aubrey, Owen F. C./Chief Petty Officer Stoker Mechanic</p><p>Baker, Thomas O./Sick Berth Attendant</p><p>Barnbrook, Maurice J. E./Boy First Class</p><p>Barrow, William/Stoker Mechanic</p><p>Battams, Charles W./Ordinary Seaman</p><p>Crann, Leslie/Stoker Mechanic</p><p>Driscoll, Albert E./Ordinary Seaman</p><p>Griffiths, Dennis J./Ordinary Seaman</p><p>Hicks, Sydney P./Electrician's Mate First Class</p><p>Maskell, Victor D./Stoker Mechanic</p><p>Morgan, Dennis H./Stoker Mechanic</p><p>Muldoon, Patrick/Stoker Mechanic</p><p>Sinnott, Patrick J./Ordinary Seaman</p><p>Skinner, Bernard M./Lieutenant Commander(Died of wounds Apr. 21.</p><p>Tattersall, Edmund/Writer</p><p>Thomas, David G./Ordinary Seaman</p><p>Vincent, Albert A. J./Able Seaman</p><p>Winter, George/Ordinary Seaman(Died of wounds Apr, 22.)</p><p>Wright, Reginald J./Ordinary Seaman</p><p>Yuk, Leung/Steward</p><p><br></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石英号事件应该算是特殊时期因为信息交流不通,互相不信任所造成的事故性事件,结果造成双方300多人死伤,而江陵解放号丧生的几百名老百姓最终也成了事件默默无闻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发动战争的理由多么崇高,任何战争造成的都将是生命的丧失和幸存者的痛苦。但愿政治家和军事家甚至普通人都能认识到和平对世界对人类的重要。</p>